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曹操为延续中国文脉做了哪些强悍贡献?

揭秘:曹操为延续中国文脉做了哪些强悍贡献?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4326 更新时间:2024/3/12 16:28:11

中国文脉,就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这本书以中国文字起源为引,从《诗经》讲起,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楚辞,再到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与书同文对文学的影响,汉赋及“无韵离骚”《史记》,魏晋时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贤”等文人雅士的诗作文采,再到唐宋诗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一气呵成,使历史与现实相沟通,文理与形象相交融,为广大读者解读了中国文化的演化过程。

不要快速地跳到唐代去。由汉至唐,世情纷乱,而文脉健旺。

网络配图

我对于魏晋文脉的梳理,大致分为“三段论”

首先,不管大家是否乐见,第一个在战火硝烟中接续文脉的,是曹操。我曾在《丛林边的那一家》中写道:“曹操一心想做军事巨人和政治巨人而十分辛苦,却不太辛苦地成了文化巨人。”我还拿同时代写了感人散文《出师表》的诸葛亮和曹操相比,结论是:“任何一部《中国文学史》,遗漏了曹操都是难以想象的,而加入了诸葛亮也是难以想象的。”

曹操的军事权谋形象在中国民间早就凝固,却缺少他在文学中的身份。然而,当大家知道,那些早已成为中国熟语的诗句居然都出自他的手笔,常常会大吃一惊。哪些熟语?例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还有那些描写乱世景象的著名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在漫长的历史上,还有哪几个文学家,能让自己的文句变成千年通用?可能举得出三四个,不多,而且渗入程度似乎也不如他广泛。

网络配图

更重要的是等级。我在对比后曾说,诸葛亮的文句所写,是君臣之情;曹操的文句所写,是宇宙人生。不必说诸葛亮,即便在文学史上,能用那么开阔的气势来写宇宙人生的,还有几个?而且从我特别看重的文学本体来说,像他那么干净、朴素、凝练的笔墨,又有几个?

曹操还有两个真正称得上文学家的儿子,曹丕曹植。父子三人中,文学地位最低而终于做了皇帝的曹丕,就文笔论,在数千年中国帝王中也能排到第二。第一是李煜,以后的事了。

在三国时代,哪一个军阀都少不了血腥谋略。中国文人历来对曹操的恶评,主要出于一个基点,那就是他要"断绝刘汉正统"。但是我们如果从宏观文化上看,在兵荒马乱的危局中真正把中国文脉强悍地接续下来的,是谁呢?

这是“三段论”的第一段。

第二段,曹操的书记官阮瑀生了一个儿子叫阮籍,接过了文脉。还算直接,却已有了悬崖峭壁般的"代沟"。比阮籍小十余岁的嵇康,再加上一些文士,通称为“魏晋名士”。其实,真正得脉者,只有阮籍、嵇康两人。

网络配图

这是一个“后英雄时代”的文脉旋涡。史诗传奇结束,代之以恐怖腐败,文士们由离经之议、忧生之嗟而走向虚无避世。生命边缘的挣扎和探询,使文化感悟告别正统,向着更危险、更深秘的角落释放。奇人奇事,奇行奇癖,随处可见。中国文化,看似主脉已散,却四方奔溢,气貌繁盛。当然,繁盛的是气貌,而不是作品。那时留下的重大作品不多,却为中国文人在血泊和奢侈间的人格自信,提供了众多模式。

更多文章

  • 曹操如何从匈奴的军帐中夺回三国才女?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曹操

    “伊大宗之令女,禀神惠之自然;在华年之二八,披邓林之矅鲜。明六列之尚致,服女史之语言;参过庭之明训,才朗悟而通云。当三春之嘉月,时将归于所天;曳丹罗之轻裳,戴金翠之华钿。羡荣跟之所茂,哀寒霜之已繁;岂偕老之可期,庶尽欢于余年。”这首三国文人丁廙笔下的《蔡伯喈女赋》描述了三国一代才女蔡文姬一生三嫁的坎

  • 揭秘曹操的“唯才是举”为何被黑?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曹操

    古时的政治理论家赵蕤曾经在《长短经》中说到“人才难得,欲成就一等事业,必得一等人才。有齐桓公见稷之诚,刘备三往隆中之志,人才可得,事业可成”。现今以综合国力为基础的国家之间的竞争,说到底,也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但对于什么是人才,其标准应该如何勘定,儒法两家争论了上千年,迄今为止,亦无定论。笔者以浅薄的

  • 揭秘曹操为什么要杀自己肱骨之臣荀彧?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曹操

    三国曹操向来是爱才惜才,为了招揽人才至自己麾下,无所不用,荀彧作为曹操最看重的谋臣,为什么会在晚年被赐死?难道荀彧对曹操不忠吗?曹操早年只是草台班子出身,后来在征讨黄巾贼的战役中发家,如果说曹操能成事,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他身边那些谋臣武将,在谋臣之中,最为出色的当属荀彧,倘若没有荀彧,曹操早就不知道失

  • 三国时期鲜有“高富帅” 曹操1米6刘备是小贩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刘备,曹操

    核心提示:曹操实际身高大约一米六多一点。对于这点,《魏氏春秋》也有类似的记载,“(操)姿貌短小”。刘备“少与母贩履织席为业”(《三国志》),也就是说,刘备的老板是他妈,他妈是个摆地摊的。网络配图中国女性们向来有颗驿动的心,数千年来,万千粉黛们的择偶观一直飘忽不定,无论是寒酸的文艺青年司马相如,还是油

  • 康熙能扳倒鳌拜 而汉献帝为何无法诛杀曹操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康熙

    鳌拜和曹操,全然不同。鳌拜不是专擅朝政,他只是顾命四大臣之一,本来地位还最低。网络配图遏必隆明哲保身,索尼年老多病,才显出鳌拜来。如今鳌拜跋扈一般以他杀苏克萨哈为例,似乎已经可以擅杀顾命大臣了,其实苏克萨哈是多尔衮旧部,索尼和遏必隆都看不顺他,所以不管。所以鳌拜的势力,并没那么大,只是另两家不太控制

  • 曹操自言一生最懊悔的一句话结果害死三位猛将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曹操

    对于三国中很多名将的死大都很是传奇,但死得最委屈、最憋屈的可能就要数典韦了。典韦,陈留人,三国期间的猛士,《三国演义》描写“描摹魁梧,膂力过人,有志节任侠”。曹操起兵与陈留,典韦应召入伍,起先跟随陈留太守张邈,后跟随曹军猛将夏侯惇征战四方,屡立战功,被封为司马。典韦因武艺高强,性情沉稳,且在曹操与吕

  • 三国鬼才郭嘉怎么死的 曹操为何三哭郭嘉?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郭嘉,曹操

    郭嘉是怎么死的?曹操为何三哭郭嘉呢?郭嘉是曹操远征乌丸回来的时候病死的,当时郭嘉在易城。《三国志郭嘉传》的记载是:“年三十八,自柳城还,疾笃,太祖问疾者交错。及薨,临其丧,哀甚”。可见当时曹操已经从柳城班师回来,但是郭嘉的病情实在太重,曹操还没到易城,郭嘉就病逝了,享年38岁。所以才有“太祖问疾者交

  • 曹操缘何接收杀子仇人张绣投降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曹操

    人生漫漫长路,在途中遇到挫折、坎坷也在所难免。想要迈过一道道坎儿,就一定要经历磕磕碰碰。胸中无理想、无抱负的人,常常会因大事惜身、小利舍命,终究是难成大事;而胸怀鸿鹄之志的人,无论大事小事,都会严于律己,身上带着一股狠劲儿,对别人狠,对自己同样一丝不苟。网络配图 曹操作为一代枭雄,狠劲儿自然是无与伦

  • 周瑜赤壁之战大败曹操为何成中国史上千古罪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周瑜赤壁之战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是三国时辅佐孙伯符、孙仲谋安定江东之功臣,东吴的第一谋士及军事家。网络配图 他一生的最高军事成就乃是指挥了发生于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此次战役的结果是全盘粉碎了曹孟德南下进而统一中夏的战略意图。此战公瑾以五万江南健儿大破曹操的二十余万北军,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 另有隐情?曹操为什么终生未称帝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曹操

    导读:曹操是人们公认的枭雄,虽然他生性多疑,但是依然受到后人的尊敬。按常理来说,以曹操的实力足以自立为王,但是曹操却终生都没有称帝,这是为什么呢?在曹操取得北方后,政治地位日益增加。在接献帝都许后,借皇帝之名,自封丞相,行使治理国家的权利。平定中原后,接着被封为司空,做了“三公”。有趣的是,之前做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