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三国哪一战让曹操嫡系失了军权 让司马懿崛起?

三国哪一战让曹操嫡系失了军权 让司马懿崛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1379 更新时间:2024/2/10 2:09:01

魏蜀吴三家在军事体系上各有特色:曹操本族的兄弟比较多,还有关系亲密的夏侯氏兄弟,《三国志》把他们合为一传,称“诸夏侯曹”,曹操主要依靠他们执掌军权,是曹军嫡系中的嫡系;刘备没有亲兄弟也没有堂兄弟,但他有结义兄弟,军权长期掌握在关羽、张飞手中;孙权相对“五湖四海”些,他的父亲、哥哥帮他拉出来一支能打的队伍,军中将星云集,也不缺人才。

但是,和曹操平辈的曹氏和夏侯氏兄弟寿命都不长,夏侯惇、夏侯渊死在曹操的前面,曹仁在曹操死后3年去世了,曹洪在世时间长一些,但由于跟曹丕有矛盾,很早就淡出了军界。曹丕给儿子交班时,“诸夏侯曹”的核心人物只剩下了两位,一个是曹真,一个是曹休

曹真是曹操的养子,被曹丕定为三个辅政大臣之一。曹休是曹操的族子、被曹操称为“千里驹”。曹操很注意锻炼他们,他们年轻时都在号称“汉末四大主力”之一的虎豹骑中任职,参加了许多著名的战役,一点点积累起军功,在曹军中也相当有威望,有他们两位“叔叔”保驾,魏明帝曹睿应该不犯愁,但命运多舛,他们二人分别打了一场大败仗,之后竟然都落陌而死。

首先曹休,当时负责东线战场。曹魏要同时对抗蜀汉和孙吴,所以有三个战场,曹睿接班时西线主要由曹真负责,南线由司马懿负责,还有一个东线,开始由夏侯惇负责,夏侯惇死后就由曹休负责。曹丕在位时东线一度是主战场,曹丕多次亲征孙吴都是在东线的扬州一带用兵。到了曹睿时期,诸葛亮高频率地北伐,主战场转到了西线,南线次之,东线相对更次要了。但是,主持东线战事的曹休没有闲着,他采取了主动进攻的态势,先后四次伐吴,前三次都打赢了,打得有声有色。

曹休出身于虎豹骑,是一员猛将。他第一次担当重任是随曹洪战下辩,当时曹休是骑都尉,相当于一个师长,他同时还是总指挥曹洪的军事参谋。在“诸夏侯曹”中,曹洪是军事才干最差的一个,又是最有钱、也最爱钱的一个,很会享受,平时到前线打仗都要把私人的歌伎班带上。曹操不太赏识这个族弟,但曹洪跟随自己时间很长,资历很老,所以这次仍然让他担任总指挥,曹操临出发前给曹休交代说:“汝虽参军,其实帅也。”曹操故意让曹洪知道此事,曹洪自然心里明白,大事小事都“委事于休”。

此战曹魏取得大胜,就连后来参战的张飞也吃了败仗,曹休表现出一定的军事才干。夏侯惇死后,曹休以镇南将军的身份主持东线战事,镇南将军地位并不高,离夏侯惇生前担任的大将军一职差了好几级,但曹丕对曹休寄予厚望,命他“假节都督诸军事”,东线战区内的军、政官员全部听从他的调遣。曹休出发时曹丕亲自相送,还专门从车舆上下来,与曹休“执手而别”。

曹休没有辜负曹丕的信任,他一到任就主动发起了历阳之战,大败孙吴守军,曹休还“别遣兵渡江”,烧毁了孙吴在芜湖的大营,使孙吴损失惨重,曹休因功晋升为征东将军。

曹魏因袭汉代的军职体系,那时候没有元帅,将军是最高军衔,但将军的层级和名号比较多,有偏将军、裨将军,相当于“副将军”,再往上是各种名号的所谓“杂牌将军”,如奋威将军、荡寇将军、折冲将军等,一般一个将军领一个军的兵,根据建制大约有一万人左右。

再往上,是所谓“四镇”将军,即镇东、镇西、镇南、镇北将军,再往上是“四征”将军,即征东、征西、征南、征北将军,再往上是“四方”将军,即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再往上是骠骑将军、车骑将军,最后也是最高的一个,就是大将军,地位在三公之上。曹休之前是个骑都尉,还够不着将军这一层,接替夏侯惇时担任镇南将军,虽然上面还有一大堆军职比他高,但对他而言已经是破格提拔了,历阳之战后马上提升为征东将军,上升的速度相当快,这个职务之前由张辽担任。

正因为如此,曹休建功立业的冲动比较强烈,刚好这一段时间吴蜀之间摩擦不断,孙权必须把主力放在对付蜀汉方面,给曹休制造了不少机会。继历阳之战尝到甜头后,在曹丕的亲自筹划下,曹休担任总指挥,又发动了一次规模更大的洞浦之战,此战曹魏参战的部队包括张辽、臧霸以下“二十余军”,对手是孙权手下的大将吕范,部将包括徐盛、全琮孙韶等人,结果曹休又取胜,之后被拜为扬州牧,成为曹魏在东线战场最高的军政指挥官。

张辽在曹军中的影响力非同一般,他屡立战功,无论是白狼山之战还是逍遥津之战他都神勇难挡,在曹丕时代,他是硕果仅存的几员超一流战将之一,因而受到曹丕的格外重视。曹丕还是魏王时,即把张辽由征东将军提升为前将军,曹丕还分封其兄张汛以及张辽的一个儿子为列侯,当时张辽屯兵合肥,曹丕专门派皇帝专用的舆车把张辽的母亲及家人送到张辽屯兵的地方,张母到时,张辽所部诸军将吏“皆罗拜于道旁”,观者无不认为这是极大的荣耀。

曹休发起第一次洞浦之战时张辽身体状况已经很不好,但他仍然来到了前线,对于孙吴将士来说张辽有很大的心理威慑作用,当年的逍遥津之战记忆太深刻了,孙权都差点让张辽活捉。尽管张辽已经不能上马撕杀,但只要他出现在曹军的阵营里就能产生巨大的战斗力。据史书记载,孙权得知张辽也来了,很是忌惮,特别敕令:“张辽虽然抱病,但仍是勇不可当,千万要谨慎小心!”此战胜利后不久,一代名将张辽便去逝了。

魏明帝曹睿即位后曹休仍在东线全权指挥作战,他又三伐孙吴,发起了皖城之战,将孙吴皖城的守将审德打败并斩首,吴将韩综、翟丹等率部投降。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韩综是孙吴老将韩当的儿子,此时曹休的军事生涯达到顶峰,曹休因功被拜为大司马,仍然统筹指挥曹魏在东线的军政事务。如果按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曹休的前途不得了,也就没有后来的司马懿了。

但天不遂人愿,一向顺风顺水的曹休却在第四次伐吴时吃了大败仗。魏明帝即位的第二年,曹休再次伐吴,为了配合他的行动,曹睿下令南线总指挥司马懿率部由汉水南下进入长江,攻击孙吴的左翼。面对两路大军的进攻,孙权不敢怠慢,赶紧把陆逊从与蜀汉作战前线调了回来。

曹休开始进军很顺利,他攻击的目标是寻阳,还没有全面开战,就来了“好事”,吴将周鲂率部投降,曹休进军速度更快,未等司马懿方面赶来,他已进入孙吴防区的腹地。表面来看,孙吴正面布防有问题,周鲂投降后变成了大门洞开,曹军可以长驱直入,但这正是陆逊卖的破绽,他的目的是诱敌深入,而周鲂是他派去诈降的。

结果曹休遭到陆逊的反击,在夹石这个地方发生了激战,曹军惨败,损失了上万人马。按说曹休应该迅速撤兵,胜败是兵家常事,曹操当前也一再打败仗,回头再来就是了。但曹休自出道以来净打胜仗了,没有尝过败仗的滋味,让他撤军实在心有不甘,加上曹休仗着人马众多,所以即使发现上当,他也拒不撤兵,结果又被陆逊打败,曹休退至石亭,这时军中发生夜惊,士卒混乱,丢盔卸甲四处乱逃,幸亏贾逵及时赶来接应,曹休才退回到曹魏控制区。

夹石之战是一场重要的战役,陆逊用耐心打败了曹真。对于势头正猛的人不要跟他硬拼,因为他在气势上占优,硬拼要吃亏,明智的办法上诱使他犯错误,引他上钩,然后趁其不备,找准时机突然发起反击,并且一战致其于死地。所以,在无法前进也无法后退的时候,一定先把你的破绽露出来。一个没有破绽的人,也是一个最容易被对手看透和掌握的人,露出破绽不要紧,因为你最清楚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当对手自以为抓住你的破绽进招的时候,他的破绽就露了出来,给你出奇制胜创造了机会。

此战彻底扭转了魏吴双方在东线的局势,之前一直由曹魏压着孙吴打,孙吴屡战屡败,此战之后曹魏相当长时间里没有能力再发动大规模伐吴之战了。此战也改变了曹魏内部的政治格局,战后曹休羞愧难当,上书谢罪,曹睿虽然专门派屯骑校尉杨暨等人前去慰问,不仅没有任何问责,而且礼遇赏赐更加优厚,但曹休还是缓不过来劲,不久后生背痈而死。曹家最有实力也最有前景的大将就这样窝囊地死了,几年后曹真也在另一场伐蜀失利后抑郁而死,曹氏在军中失去了领军人物,为司马懿的崛起提供了可能。

标签: 三国曹操司马懿

更多文章

  • 曹操为何对“奸雄”的称号满意?曹操是否是奸雄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三国,曹操,奸雄

    曹操的家庭可以说是既高贵有低贱,高贵是因为他的祖父是中常侍大长秋,是皇帝皇后身边的近侍臣,其父据说也用钱捐来个太尉之职,可以说家中很有财势;低贱是因为曹操终究是宦官家庭出身,这还是挺让人瞧不起的。曹操的出身要和袁绍马腾那种四世三公,世代簪缨的名门望族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可曹操早年即有远大志

  • 三国最有气度的女子邹氏:不卑不亢回应着曹操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三国,美女,邹氏,

    《三国演义》这部书简单来看,就是一通俗小说,可是换一种角度,往往有不同的感观。演义中大都是王侯将相权谋征战的故事,却也有一二女子点缀其间。这些描写虽然不多,却也让我们约略知道几百年前那个时代女子的风采。演义中的诸多女子,最妖艳的自然是迷惑董卓、吕布,挑起这对父子厮杀的貂蝉,最凄惨的当属被自己丈夫杀害

  • 曹操正妻卞夫人为何对曹丕成为继承人感到担忧?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卞夫人,曹操,曹丕,

    于是,曹植在大醉之后,和杨修打开只有天子才可以通行的司马门,纵马奔驰在宽阔的驰道上,人生醉时须尽欢,何必顾忌醒后事。于是,当曹仁被关羽围困,曹操有心让曹植担任统帅率军救援,建立功勋,曹植却纵酒大醉,不醒人事。多建一分功劳又如何,一旦父王归天,兄长曹丕会放过自己吗?于是,当曹操去世之时,曹植没有一脸悲

  • 汉末第一忠臣曹操:一生不称帝只为扶持汉献帝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汉末,忠臣,曹操,

    汉末最忠于汉室的忠臣,莫过于曹操,虽然他被儿子尊为魏武帝,但他在世时,三分天下有其二,大权在握,依然臣事汉朝,把他说成大奸臣,那是罗贯中的污蔑。曹操对献帝一直忠心耿耿,顾全大局。自董卓专权,曹操逃亡到关东,集结讨董联军,虽然他是第一个发起人,但为了大局,他主动推举袁绍为盟主,这需要多么广阔的胸怀。反

  • 盘点三国三大叛将:泰山贼昌豨竟然四次投降曹操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叛徒,吕布,曹操,

    三国是个争战的时代,诸侯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对于一些有实力的人一般都会容留。这也让一些人拥兵自重,投降后再背叛的事情时常发生。不过像以下三个人这样反复无常,背叛了一个又背叛另一个,背叛了一次再背叛一次的事情还是少有的。且看三国三大反复无常的叛将都是谁?吕布无论从时间上、次数上,还是背叛主子的人数上,

  • 曹操多疑症:被曹操文字狱杀死的六个三国奇才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曹操,文字狱

    曹操有一句遗臭万年的格言:"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不让人负自己,最好的办法当然就是先下手除去,但是做为一个有头有脸的人物,当然不能没理由的乱杀人,于是便有了曹操用文字狱杀人的故事。据《曹瞒传》,曹操杀人之前,常常还会演出一幕"流涕行诛"的小活剧,待戮之士倘以为曹操这把眼泪乃反悔之兆,事到临头只会更

  • 揭秘:曹操挟皇帝占天时 而刘备又在干些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曹操,刘备

    刘备出身于早已败落的远支皇族,家境清寒,既没有曹操、袁绍那样显赫的家庭背景,也不像孙权那样继承了父兄的大片地盘。但他以独特的济世情怀和人格魅力,汇集了一大批当世精英,最终建立了“蜀汉”政权,拥有了三分天下。一、尊贤礼士,有知人之明刘备能发展壮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以信义招揽人才,用人所长,避人所短。

  • 三国英雄多风骚:曹操刘备孙权三帝王谁更有气节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三国,曹操,刘备,孙权

    中国人讲究一个气节,尤其是古代士子,这会被看成是比生命还重要的事情,因此才会有“杀身成仁”、“宁折不弯”、“士可杀不可辱”等说法。但在三国鼎立之前,有一个特殊现象,将军士子改换门庭是家常便饭,有人说成是一种投降文化。实际上,这种现象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汉朝的名存实亡。名存,就是还有一个汉献帝,不管是董

  • 尔朱荣:后世称他是个“功过曹操,祸比董卓”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尔朱荣

    高欢(北齐神武帝)、宇文泰(北周文帝)、侯景(宇宙大将军)、独孤信(周隋唐三朝外戚)都曾是他的小弟。 李渊爷爷李虎、杨坚父亲杨忠,也曾是他手下,后世称他“功过曹操,祸比董卓”,此人是谁?他就是南北朝时期的尔朱荣,当年“河阴之变”,他杀死北魏王公百官二千多人,至今为人诟病。尔朱荣掌控北魏的同时,葛荣割

  • 曹操批张辽哪件事不是大将所为?曹操张辽的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曹操,张辽,三国

    有句话叫做“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侠客勇士或许管用,但如果是统兵大将也这样做,就不一定是正确的了,起码对于曹操来说是这样。张辽曾经只身前去招降一个叛将,事情虽然成功,但回来后曹操却批评了他,说这种事情不是大将所为。张辽被称之为曹操的五子良将之首,一生战功卓著,为曹操父子所倚重。张辽字文远,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