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曹操为何对“奸雄”的称号满意?曹操是否是奸雄

曹操为何对“奸雄”的称号满意?曹操是否是奸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1379 更新时间:2024/1/7 20:36:22

曹操的家庭可以说是既高贵有低贱,高贵是因为他的祖父是中常侍大长秋,是皇帝皇后身边的近侍臣,其父据说也用钱捐来个太尉之职,可以说家中很有财势;低贱是因为曹操终究是宦官家庭出身,这还是挺让人瞧不起的。曹操的出身要和袁绍马腾那种四世三公,世代簪缨的名门望族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可曹操早年即有远大志向。做洛阳北部尉时,不畏权贵,棒杀提刀夜行的蹇硕之叔,在任济南相时,他并不像其他官员那样阿附权贵,反而罢免了不少阿附权贵的贪官污吏。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草草虽出身于宦官家庭,却与宦官的对立面——外戚何进共同谋划如何铲除中涓之祸,而且语出惊人,并且意识到由于何进的无谋必然招来天下的大乱。实践也证明曹操的预料是正确的。

曹操年少时,曾拜访当时的名士许劭,问他对自己有和评价,劭不答,操问之再三,答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对这个评价很满意,看的出曹操第一重视的是个人的能力和才华,至于道德方面,即使稍有偏颇也并不在意。他用人也是如此。郭嘉是曹操手下一个重要谋士,他手下另一个谋士陈群曾检举郭嘉行为不检点。曹操并为因此冷落郭嘉,而依然重用他,因为他看中了郭嘉的谋略。郭嘉也真的为他出谋划策,至死效忠于他。同时,陈群由于直言敢谏,也受到曹操的赏识。曹操下达“求贤令”时,对待人才并不注重出生门第,而且即使是像陈平那种曾经“盗嫂受金”的人,只要你有能耐,他也愿意吸纳。我想曹操是看出“举孝廉”这种当时人事制度的不可信,表面上是说由地方推荐忠孝廉洁的人来当官,其实有很多人都是靠贿赂地方官而得到这个名分的。曹操的这种招揽人才的方法,打破了当时的一贯做法。更有一件事,使曹操背上了千古骂名。

曹操刺杀董卓未遂,逃归乡里,路遇陈宫,与之共投宿与吕伯奢庄上,出于误会,杀了吕伯奢一家,末了还说了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样一句自私残忍的话。这件事在《三国志》原文中没有记载,而在裴松之的注释中,有三种说法。一是曹操投至吕伯奢庄上,吕伯奢不在家,他的儿子来抢曹操的东西,出于无奈,手刃数人,逃归。第二,三种说法和《三国演义》中的情节差不多。《三国演义》之所以选出这一种对曹操最不利的说法,目的很简单——为了更丰满完善曹操的“奸雄”形象。曹操的行为,想法每每违背常人的道德标准,所以他的计策即使是神机妙算也要被称作阴谋诡计。

有人说曹操疾贤妒能,因此杀了杨修,也害了弥衡,我不这么想。曹操手下能人众多,能招揽人才正是他成事的必要条件之一,倘若他真的嫉妒,那他不得嫉妒死?先说杨修,在破解曹娥碑之谜的时候,曹操对他并不反感,还听从他的劝说第二次接见张松。可杨修恃才放旷,口无遮拦,更严重的是他参与到曹氏的立嗣问题之中,而且他破解“鸡肋”之意,这确实有乱军心的作用,曹操怎能容他?弥衡就更不用说了,他那种自大的态度,狂傲的言语,是什么人都容忍不了的但是曹操为了个人的名誉和地位,而害死荀彧,荀攸,以及害死华佗,确实都是很大的错误。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而更想起戏台上那一位白脸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标签: 三国曹操奸雄

更多文章

  • 三国最有气度的女子邹氏:不卑不亢回应着曹操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三国,美女,邹氏,

    《三国演义》这部书简单来看,就是一通俗小说,可是换一种角度,往往有不同的感观。演义中大都是王侯将相权谋征战的故事,却也有一二女子点缀其间。这些描写虽然不多,却也让我们约略知道几百年前那个时代女子的风采。演义中的诸多女子,最妖艳的自然是迷惑董卓、吕布,挑起这对父子厮杀的貂蝉,最凄惨的当属被自己丈夫杀害

  • 曹操正妻卞夫人为何对曹丕成为继承人感到担忧?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卞夫人,曹操,曹丕,

    于是,曹植在大醉之后,和杨修打开只有天子才可以通行的司马门,纵马奔驰在宽阔的驰道上,人生醉时须尽欢,何必顾忌醒后事。于是,当曹仁被关羽围困,曹操有心让曹植担任统帅率军救援,建立功勋,曹植却纵酒大醉,不醒人事。多建一分功劳又如何,一旦父王归天,兄长曹丕会放过自己吗?于是,当曹操去世之时,曹植没有一脸悲

  • 汉末第一忠臣曹操:一生不称帝只为扶持汉献帝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汉末,忠臣,曹操,

    汉末最忠于汉室的忠臣,莫过于曹操,虽然他被儿子尊为魏武帝,但他在世时,三分天下有其二,大权在握,依然臣事汉朝,把他说成大奸臣,那是罗贯中的污蔑。曹操对献帝一直忠心耿耿,顾全大局。自董卓专权,曹操逃亡到关东,集结讨董联军,虽然他是第一个发起人,但为了大局,他主动推举袁绍为盟主,这需要多么广阔的胸怀。反

  • 盘点三国三大叛将:泰山贼昌豨竟然四次投降曹操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叛徒,吕布,曹操,

    三国是个争战的时代,诸侯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对于一些有实力的人一般都会容留。这也让一些人拥兵自重,投降后再背叛的事情时常发生。不过像以下三个人这样反复无常,背叛了一个又背叛另一个,背叛了一次再背叛一次的事情还是少有的。且看三国三大反复无常的叛将都是谁?吕布无论从时间上、次数上,还是背叛主子的人数上,

  • 曹操多疑症:被曹操文字狱杀死的六个三国奇才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曹操,文字狱

    曹操有一句遗臭万年的格言:"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不让人负自己,最好的办法当然就是先下手除去,但是做为一个有头有脸的人物,当然不能没理由的乱杀人,于是便有了曹操用文字狱杀人的故事。据《曹瞒传》,曹操杀人之前,常常还会演出一幕"流涕行诛"的小活剧,待戮之士倘以为曹操这把眼泪乃反悔之兆,事到临头只会更

  • 揭秘:曹操挟皇帝占天时 而刘备又在干些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曹操,刘备

    刘备出身于早已败落的远支皇族,家境清寒,既没有曹操、袁绍那样显赫的家庭背景,也不像孙权那样继承了父兄的大片地盘。但他以独特的济世情怀和人格魅力,汇集了一大批当世精英,最终建立了“蜀汉”政权,拥有了三分天下。一、尊贤礼士,有知人之明刘备能发展壮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以信义招揽人才,用人所长,避人所短。

  • 三国英雄多风骚:曹操刘备孙权三帝王谁更有气节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三国,曹操,刘备,孙权

    中国人讲究一个气节,尤其是古代士子,这会被看成是比生命还重要的事情,因此才会有“杀身成仁”、“宁折不弯”、“士可杀不可辱”等说法。但在三国鼎立之前,有一个特殊现象,将军士子改换门庭是家常便饭,有人说成是一种投降文化。实际上,这种现象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汉朝的名存实亡。名存,就是还有一个汉献帝,不管是董

  • 尔朱荣:后世称他是个“功过曹操,祸比董卓”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尔朱荣

    高欢(北齐神武帝)、宇文泰(北周文帝)、侯景(宇宙大将军)、独孤信(周隋唐三朝外戚)都曾是他的小弟。 李渊爷爷李虎、杨坚父亲杨忠,也曾是他手下,后世称他“功过曹操,祸比董卓”,此人是谁?他就是南北朝时期的尔朱荣,当年“河阴之变”,他杀死北魏王公百官二千多人,至今为人诟病。尔朱荣掌控北魏的同时,葛荣割

  • 曹操批张辽哪件事不是大将所为?曹操张辽的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曹操,张辽,三国

    有句话叫做“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侠客勇士或许管用,但如果是统兵大将也这样做,就不一定是正确的了,起码对于曹操来说是这样。张辽曾经只身前去招降一个叛将,事情虽然成功,但回来后曹操却批评了他,说这种事情不是大将所为。张辽被称之为曹操的五子良将之首,一生战功卓著,为曹操父子所倚重。张辽字文远,雁

  • 解密:曹操是否是蓄意杀死了其父的好友吕伯奢?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曹操,吕伯奢,三国,

    如果从文学手法的角度而言,“三国演义”里曹操杀吕伯奢这一情节,可谓精彩一笔,画龙点睛的一笔,曹操的自私、残忍、无情和猜疑,全在这一点上饱满有力地凸显了出来。读者可能忘记了曹操许多政治军事上的精彩举措,却永远记住了这一幕:曹操一面拿着流淌着吕伯奢鲜血的宝剑,一面自负地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