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曹操为何一直被世人被误解?一代枭雄的壮阔一生

曹操为何一直被世人被误解?一代枭雄的壮阔一生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晴天 访问量:4155 更新时间:2023/12/8 11:49:53

上世纪50年代末,学术界、理论界曾对曹操进行过一次密集型讨论,曹操成为一时的话题人物。2009年年底,时隔半个多世纪,一座坐落在河南安阳安丰的大墓被发现,有声音说,墓主人是曹操,这墓就是高陵,曹操又一下子成了时代的话题人物。在这真伪之辨仍将继续,出土材料还有待于做进一步科学分析的时候,我们怎样认识这位已经逝去了一千多年的历史人物呢?恐怕还得要从传世文献中有关曹操的材料与记载入手,力求认识一个尽可能真实的曹操。这就涉及到怎样来阅读这些史料、史书的问题,也即如何求真的问题。

目前最早、较为全面记载曹操的史书,是西晋人陈寿所编撰的《三国志》。从史书编撰体例上讲,《三国志》是一本纪传体断代史,体例决定了《三国志》是以人物为中心来叙述历史。但是,史书的叙述有它的局限性,不可能纤细入毫地去反映传主的生平。就拿曹操来说,《三国志·武帝纪》是曹操的本纪,整篇文字按时间线索一路走下来,最后以陈寿的评语作结。除了对少年曹操有过色彩化的描述——“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外,其他基本上都是事连着事,众多的人物、地点纷至沓来,流水账般地翻篇而过了。从现代传播学的角度看,这样的叙述没有主题,缺少细节,传主形象太过虚化,使得处于陌生时空中的后代读者要想了解一个血肉丰满的曹操,基本上很困难。

然而,从史书编撰的角度看,纪传体史书中的“纪”,作为帝王级人物的专属版面,负有双重任务。一重任务,要反映传主的事迹;第二重任务,要建立时代坐标。在编撰手法上走简约的路,应是不二之选。否则,要在时代大背景下展现曹操风采,记录下曹操的方方面面,岂是几万言可以实现的?

史料缺乏易使后世评价“孤证可立”

到了后来,《三国志》中简约化的曹操逐渐被色彩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在于有了新材料。陈寿《三国志》本文传世大约百余年后,出现了南朝宋人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以下简称裴注)。依照裴松之自己的话说,他的目的是为了弥补陈寿记史简略的缺憾。从记载上看,裴松之为《三国志》做注,是受诏完成的一项政治任务。这就意味着,在那时,官方要从《三国志》中获取治世的经验和教训,已经感到不怎么方便了。而裴松之完成任务后,上呈御览,当时的皇帝给予了赞许,认为裴注可以“不朽”。“不朽”当是很高的评价,这是对裴松之复原历史形态的认可。也就是从裴注诞生之日起,它已经与陈寿的本文珠联璧合,离开了裴注,《三国志》的魅力是要打折扣的。

通过裴松之的工作,出现在后世读者眼前的曹操,形象丰满起来,从单一的《三国志·武帝纪》中的简约化的曹操,一下子扩大到裴注所引述的众多材料中的曹操。这些被裴松之引用的材料,除去专作训诂的以外,用来补充史实的大致在30种左右。而这30种左右的材料,多的是史书,少的是史料。我们知道,史料是编修史书的基础,是史实的源头。在史料匮乏的条件下,判别史书叙事的真伪,极可能陷入到孤证难立的境地。依赖裴注流传下来的众多史书,无论是汉魏人作为当代人撰写的当代史,还是两晋人编撰的前朝史,相比陈寿《三国志》而言,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多情节化的叙事。这也构成了后世在描述曹操时出现言不尽意情况的源头。

有情节的叙事可以营造历史的情境,但是人物一旦进入情节,就不可避免地被色彩化、感情化。以曹操杀吕伯奢家人来说,这一节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是,《三国志·武帝纪》未载此事。陈寿编撰《三国志》所依据的王沈《魏书》,则讲杀人动机是因吕伯奢之子和宾客起了歹意,要抢曹操财物,曹操属于正当防卫;西晋人郭颁在《世语》中则认为曹操疑神疑鬼而杀人;到了东晋,孙盛则让曹操开口说话了,“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后世对此事的判别,一是杀人成立;二是王沈是魏臣,要为老主遮丑,且王沈《魏书》就是为时讳的书,价值不大。其实,这种判别依然是存有问题的。疑神疑鬼是想当然尔,负人负我之话是否有据可查?无人追寻。难道距离历史现场越远,真实就会再现?——简单化地对待材料,孤证可立的倾向,正是后世读者受色彩化影响的一种表现。

标签: 曹操三国世人误解

更多文章

  • 曹操与青州黄巾军:助“平天下”却没无出色将领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黄巾军,青州兵,曹操,

    近段时间,曹操墓一事被炒得沸沸扬扬,在探究其真假的同时,关于曹操的无论正史还是野史再次引发人们追踪溯源的热情。而曹操与山东的历史渊源也值得一提,他曾任济南相、兖州牧,还与青州黄巾军有一段镇压与反镇压的故事。曹操曾参加过镇压黄巾起义的战争。184年,曹操即追随皇甫嵩镇压过颍川黄巾军,是镇压黄巾军起义的

  • 一代枭雄曹操也有多情时:一生憾事竟是愧对发妻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曹操,憾事,发妻,三国

    自古道: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一代奸雄曹操在临死时,回首自己波澜壮阔的传奇人生,非常伤感的说:“我一生做事,我在心中从没有觉得有负于谁,但是,如果死后有灵,子脩要是问我‘我的母亲在哪里’,我将怎么回答他呢!”这里的子脩是曹操的长子曹昂,而曹昂的母亲,说的就是丁夫人。历史上有关丁夫人

  • 夏侯渊定军山大败前曹操曾给过什么忠告?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夏侯渊,定军山,三国,曹操

    曹操一生征战无数,胜多败少。和一般人不同,曹操打了败战,坦然面对,打了胜仗,反倒小心谨慎。曹操有句名言,叫做:“为将当有怯弱时!”非常有见地。曹操的这句话是所给夏侯渊听的。在曹营众将中,夏侯渊号称妙才,有勇有谋,尤其擅长奔袭作战,打运动战,取得了很多成功。在曹操征讨张鲁之是,夏侯渊负责扫荡凉州地区的

  • 曹操的好色是否是从其老爸那得到的遗传?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曹操,好色,遗传,三国

    曹嵩对曹操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就是好色。曹操的可说嗜色如命。年轻时,曹操曾经和同为京城豪门的袁绍一起抢劫新娘,袁绍胆小,在门口把风,曹操胆大,拿刀冲入新房。后来很多人追赶,袁绍吓得倒在路边荆棘从中,曹操无奈只好放下新娘,帮助袁绍一起逃跑。后来曹操当官了,更是变本加厉。曹操迎接汉献帝到许都之后,听说何

  • 曹操发动赤壁之战为时过早?曹操为何要打赤壁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曹操,赤壁之战,三国

    过早发动赤壁之战,是曹操一生中难以挽回的失误。在平定荆州后,曹操仓促发动赤壁之战,“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加之在天时、地利方面,曹操均处于不利之处,故而导致赤壁之战失利。赤壁之战的失利,使得曹操一统天下的想法,化为泡影。赤壁之战,主动权在曹操。起初,孙权并不情愿打赤壁之战。退一步说,倘若孙权想战,

  • 曹操为何杀死第一秘书杨修?杨修非死不可的理由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曹操,杨修,三国

    曹操为了测试曹丕和曹植的应变能力,便叫他们到城外去办事,暗中却叫门卫不要放人外出。杨修告诉曹植,如有人敢阻挡,便斩杀他。曹植虽然成功出外,但曹操知是杨修所教,认为这是杨修与曹植联合欺骗自己,非常愤怒,于是有了杀杨修之心。世人常将杨修之死归之于"忌才",当年罗贯中也坚信不疑,还拿出杨修善于通过"猜谜"

  • 曹操为何对知识分子下杀手?曹操一生杀了多少人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曹操,三国,

    在东汉末年这样一个时局混乱的动荡年代,曹操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统一中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实行的“唯才是举”的用人机制。曹操为了能广泛地吸收和笼络文人名士,哪怕这些人把他骂得狗血喷头,他也“爱怜其才”,赦之不咎。然而,曹操却对几个有才的文人表现出了让人惊讶的言行举动,对他们上演了一场场侮辱、屠杀的惨

  • 一代枭雄曹操:曹操的一生枉杀了多少无辜生命?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曹操,三国

    查看曹操一生的业绩,就会发现:曹操还就真是块当皇帝的料!虚心好学,军旅匆匆不释卷;机智多变,宦海漫漫有强文。脸厚心黑,谈笑杀人不眨眼;情浓色滥,哭辞旧侣有新人。目远志高,可做猴子可做虎;意坚性韧,不达目的不罢休;文韬武略,前无古人;多谋善断,后无来者。皇帝,多少人当中才出一个?所以,能当上皇帝的必须

  • 三国战史:官渡之战中曹操杀了袁绍多少人?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三国,官渡之战,曹操,袁绍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的三大战役之一,也是古代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交战双方是曹操和袁绍,战争结果众所周知,曹操大获全胜,袁绍带着几百人溃散而去,之后不久郁郁而终。那官渡之战中曹操杀了袁绍多少人?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双方开站,战争起初对曹操极为不利,袁绍参加此场战役的兵力达10多万之众,其中光

  • 解密:汉献帝刘协为何能在曹操淫威下安然无恙?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汉献帝,曹操,曹丕,

    东汉的末代皇帝刘协,于公元190年为豪强董卓所立,这年他才九岁,后被曹操挟持,成了名副其实的傀儡皇帝。公元220年曹操病亡,他的儿子曹丕废汉献帝刘协而自立,改国号为魏。从此由汉光武帝刘秀所创立的东汉王朝灭亡。汉光武帝本人是个大豪强。他所依靠的统治集团,是一个以南阳豪强为基干的豪强集团。这个集团一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