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苏德战争苏联领袖斯大林简介

苏德战争苏联领袖斯大林简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783 更新时间:2024/4/1 15:20:14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1878年12月18日—1953年3月5日,注:斯大林执政时官方称其生日为1879年12月21日,但史学界考证为1878年12月18日),原姓朱加什维利,格鲁吉亚人,苏联政治家,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联总理)、苏联大元帅,是苏联执政时间最长(1924-1953年)的最高领导人,对二十世纪苏联和世界影响深远。

他曾协助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列宁逝世后担任苏联人民委员会(后改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在任期间提出了“在一个国家首先建立社会主义”的主,放弃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全力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苏联成为重工业和军事大国,但同时也导致了乌克兰大饥荒和哈萨克大饥荒。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领导苏联红军,与盟军协力击败轴心国,取得了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战后他扶植了社会主义阵营,在战中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峙。他还树立个人崇拜,纵容森科主义,发动“大清洗”运动,大量屠杀和压迫流放反对派领导人以至普通干部和群众,1930-1953年间根据由苏联国家政治保卫总局、内务人民委员部等机关起诉的刑事案件,有3778234人受到镇压,其中被判极刑(枪决)的786098人。1953年3月5日因脑溢血病逝于莫斯科,享年74岁。著有《斯大林全集》。

1941年6月,斯大林任苏联国防委员会主席,同年8月任苏联武装力量最高总司令。苏联通过扩大自己的版图,建立起一条“东方战线”。1941年6月22日早上4时45分,希特勒突然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伙同匈牙利、罗马尼亚、芬兰等国军队,发动了闪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在此之前,斯大林已经收到了来自一些苏联间谍和苏军将领的警告,但他认为纳粹德国不会冒着两线作战的危险,在彻底击败英国之前就进攻苏联,因此没有对同纳粹德国展开本土战争做充分的准备。在确认德军的入侵后,斯大林担任了苏联国防委员会主席和苏联武装部队最高统帅,并于同年7月3日发表演说,号召苏联人民不仅要消除本国面临的危险,还要帮助解放在德国法西斯奴役下的欧洲各国人民。在德军的突然打击之下,同时因为大清洗带来的负面影响,苏军措手不及,损失惨重。1941年8月,由于斯大林拒绝采纳朱可夫的建议,下令红军死守基辅,结果导致苏联西南方面军在基辅战役中被德军围歼,纳粹德军宣布歼灭苏军66万人,希特勒宣称这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大的歼灭战。

1941年11月初,德国中央集团军逼近莫斯科城下,斯大林坚决留在城里组织反击。11月7日,斯大林命令苏联红军在莫斯科红场举行了阅兵式,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中斯大林说道:“红军和红海军战士、指挥员和政治工作人员、男女游击队员同志们!全世界都注视着你们,把你们看作是能够消灭德国侵略者匪军的力量。处在德国侵略者压迫下被奴役的欧洲各国人民都注视着你们,把你们看作是他们的解放者。伟大的解放使命已经落在你们的肩上。你们不要辜负这个使命!你们进行的战争是解放战争,正义战争。让我们伟大的先辈——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季米特里·顿斯科伊、库兹马·米宁、季米特里·波扎尔斯基、亚历山大·苏沃洛夫、米哈伊尔·库图佐夫的英勇形象,在这次战争中鼓舞你们!让伟大的列宁的胜利旗帜引导你们!彻底粉碎德国侵略者!消灭德国占领军!我们光荣的祖国、我们祖国的自由、我们祖国的独立万岁!”,斯大林在这次讲话中提及的俄罗斯历史上的民族英雄的用意,是以俄罗斯民族主义来鼓舞苏军战斗。受阅的苏军部队随即从红场直接开赴前线。在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等将领的指挥下,12月6日,苏军从莫斯科城郊开始反攻,到次年4月下旬击溃德军50多个师,击毙击伤德军80多万人,将敌军击退150公里至400公里,解除了对莫斯科的威胁,夺回了60多座城市。苏军在莫斯科保卫战中的胜利宣告了希特勒“闪击战”的彻底破产,极大地鼓舞了苏联及全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的信心。

1942年,德军将战略重点放在南线。同年7月,德军伏尔加河地区的重要城市斯大林格勒发起猛攻。会战中,德军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被歼灭。法西斯集团损失官兵近150万人,约占其苏德战场总兵力的1/4,此役被认为是二战的转折点。1943年11月,斯大林参加了德黑兰会议,同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等人会谈,通过了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决定。之后苏联在对德战争中逐渐转入反攻。1945年2月4日~2月11日,斯大林参加了雅尔塔会议,3国领导人就对日作战条件达成协议并签了字,根据这个协定,苏联要在德国投降及欧战结束后2个月或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1945年春,苏军以3个方面军250万人的兵力进入德境。于4月27日突入柏林中心区,30日希特勒在总理府地下室自杀。1945年8月8日晚,苏联政府向日本驻莫斯科大使声明,苏联根据雅尔塔会议精神,忠于同盟国义务,宣布从次日起与日本进入战争状态。一周之内,苏蒙联军迅速击溃日本关东军。8月15日,昭和天皇宣布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胜利告终。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达芬奇的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莱昂纳多·迪·皮耶罗·达·芬奇(意大利语: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儒略历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意大利著名的画家、数学家、解剖学家、天文学家,与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并称意大利“美术三杰”(文艺复兴后三杰),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之一。他

  • 达芬奇的生平经历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1452年的4月15日(儒略历),莱昂纳多出生在夜幕降临三个小时后的芬奇(托斯卡纳小山镇),阿尔诺河流过的山谷附近,当时这个地方是美第奇家族统治下的佛罗伦萨共和国的领地。达·芬奇的父亲叫瑟·皮耶罗·达·芬奇,是佛罗伦萨的法律公证员,因此十分富有。他的母亲卡泰丽娜是农妇。达·芬奇是他们的私生子。达·芬

  • 达芬奇学习解剖学的经过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达芬奇晚年极少作画,潜心科学研究,去世时留下大量笔记手稿,内容从物理、数学到生物解剖,几乎无所不包。他一生完成的绘画作品并不多,但件件都是不朽之作。其作品具有明显的个人风格,并善于将艺术创作和科学探讨结合起来,这在世界美术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达·芬奇在师从韦罗基奥(Andrea del Verrocc

  • 达芬奇的创作历程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达芬奇当他在作坊学艺时,就表现出非凡的绘画天才。约1470年,他在协助韦罗基奥绘制《基督受洗》时,虽然只画了一位跪在基督身旁的天使,但其神态、表情和柔和的色调,已明显地超过了韦罗基奥。据传,韦罗基奥为此不再作画。现存他最早的作品《受胎告知》是达·芬奇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一件作品。除了有一点

  • 达芬奇在各个领域的成就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说达·芬奇是一名伟大的画家并不准确,他是一个博学者,在绘画、音乐、建筑、数学、几何学、解剖学、生理学、动物学、植物学、天文学、气象学、地质学、地理学、物理学、光学、力学、发明、土木工程等领域都有显著的成就。最初,人们学习科学知识也只是学习像《圣经》一样的亚里士多德理论,只相信文字记载。达·芬奇反对经

  • 达芬奇重要的艺术成就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艺术创作,在文艺复兴时期当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的成就最高。他们的艺术成就达到了西方造型艺术继古希腊之后的第二次高峰,仅绘画而言,则达到了欧洲的第一次高峰。其中尤以达·芬奇最为突出,恩格斯称他是巨人中的巨人。在艺术创作方面,达·芬奇解决了造型艺术三个领域——建筑、雕刻、绘画中的重大问题:

  • 达芬奇的艺术理论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达芬奇其艺术理论散见于他的6000多页手稿和未完稿的《绘画论》中,这也是文艺复兴时代理论研究的重大成果。达·芬奇的《绘画论》,可以按内容大致分为美学理论和绘画的基础科学两部分。美学理论部分讨论了绘画的性质,绘画和现实的关系,绘画和其他艺术的异同等问题。而基础部分则阐述透视学、光影学、人体比例和解剖学

  • 达芬奇的多相睡眠法真的有效吗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画坛泰斗达·芬奇是一位刻苦勤勉、惜时如金的人,他创造的定时短期睡眠延时工作法甚为人们所称道。这一方法是通过对睡与不睡的硬性规律性调节来提高时间利用率,即每工作4小时睡15分钟。这样,一昼夜花在睡眠上的时间累计只有不足1.5(24/4.25*1/4=1.41)小时,从而争取到更多的时间工作。前几年,意

  • 达芬奇对于飞行器的研究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我们都知道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画家,他留给后世的《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画作,早已经成为人类艺术史上不朽的经典。可是,其实很多人不知道,他还是一位痴迷于发明创造的发明家和工程师。他对技术兴趣浓厚。制定了很多发明计划,有些具有潜在的军事用途,包括一种装甲坦克和一种深海潜水服。列奥纳多有

  • 达芬奇的军事发明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从艺术和哲学的令人眼花缭乱的趋势中被略微忽略;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某些最需要考虑的方面可以直接追溯到这个不断变化的非凡时代。莱昂纳多·达·芬奇总是拥有自己的发明,因为莱昂纳多·达·芬奇一直以自己是发明家而不是艺术家而骄傲。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大一部分其实都得益于达芬奇的发明,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