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苏德战争朱可夫守卫莫斯科的战争过程

苏德战争朱可夫守卫莫斯科的战争过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984 更新时间:2024/4/1 15:20:43

守卫莫斯科

1941年10月7日黄昏,朱可夫飞抵莫斯科。他立即前往克里姆林宫。斯大林独自一人在办公室里。他同朱可夫打过招呼后,便指着地图开门见山地说:“你瞧,这里的情况很严重,而我又无法得到西方面军的真实情况的详细报告。我们不知道敌人进攻的地点兵力,也不知道我军的状况,因此难以做出决定。你马上到西方面军司令部去,弄清战局,随时给我打电话,我等着。”此时局势确实十分严重。德军已开始实施进攻莫斯科的“台风”作战计划。

在9月底,德军北翼围困了列宁格勒,南翼占领了基辅,中央攻占了斯摩棱斯克,距莫斯科仅300公里—400公里,德军统帅部制定了“台风”作战计划。德军企图从北、西、南三个方面分割围歼苏军主力于维亚济马和布良斯克地区,然后从南北两个方面莫斯科迂回,入冬前攻下莫斯科。为此,德军集结了“中央”集团军群所辖3个集团军和3个坦克集群,以及第2航空队,共78个师,180万人。希特勒在给各部队的命令中说:“进行最后一次打击的条件终于成熟。这一打击应在冬季到来前致敌于死命。”苏军最高统帅部在莫斯科以西建立了纵深300公里的三道防线。进行防御的是西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所辖的15个集团军和1个战役集群共125万人。

9月30日,古德里安的第2坦克集团军首先向布良斯克方面军实施突击。10月2日,德军主力在维亚兹马方向发起进攻。在战斗开始后一星期内,德军突破苏军第一道防线,将布良斯克方面军编成内的3个集团军合围在布良斯克地区,将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编成内的4个集团军合围在维亚兹马地区。苏军多次实施突围,但除一小部分突围成功外,大部被围歼。据德军称,两地区苏军损失65万人(参见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朱可夫奉斯大林之命于10月7日深夜到达西方面军司令部了解战况。他很快摸清情况。10月8日深夜2时半,他向斯大林报告,主要危险在防御薄弱的莫扎伊斯克一线,敌人的坦克可以突然冲往莫斯科,必须尽快往这一线调集部队。

10月9日晚,斯大林决定将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合并,由朱可夫指挥。10月10日,朱可夫被任命为新整编的西方面军司令员。朱可夫清楚地认识到,“实际上,担负着保卫莫斯科的历史重任的是重新组建的西方面军”。朱可夫将已被冲垮而各自为战的西方面军各部集结起来,据守呈弧形的图尔吉诺夫—沃洛科拉姆斯克—多罗霍夫—纳罗福明斯克—谢尔普霍夫一线,顽强抵抗德军的突击。德军的进攻速度急剧下降。11月1日,斯大林问朱可夫,形势是否允许莫斯科举行十月革命节阅兵式。朱可夫作了肯定的回答。11月7日清晨,红场上举行了隆重的阅兵仪式,全副武装的红军威武地走过红场,直接开赴前线。这次阅兵式向世界宣告,莫斯科是不可战胜的,苏军必将打败法西斯侵略者。

德国野心覆灭

11月中旬,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再次向莫斯科发起大规模进攻。德军两个快速集团军分别从北面的克林和南面的图拉对莫斯科采用深远的迂回突击,企图在莫斯科以东完成合围。同时,德军在正面继续实施强攻,以图在莫斯科以西歼灭西方方面军主力。北路德军于11月23日占领克林,12月初进抵距莫斯科西北郊不到30公里的亚赫罗马。11月底和12月初,苏军以3个集团军的兵力多次进行反击,终于挫败北路德军的进攻,使之转入防御。南路德军于12月初进攻图拉,也被苏军击退。在西方方面军的正面,德军进攻受阻,被迫退至库宾卡以北、纳罗福明斯克以南一线。德军三路进攻均受挫折。由于补给线拉得太长,运力不足,人员和武器装备供应不上,且无严寒条件下的作战准备,部队大量减员,士气下降,德军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而苏军则越战越强,转入反攻的条件日益成熟。

1941年11月5日,加里宁方面军开始对北路德军实施突击;6日,西南方面军开始对南路德军实施突击。1941年12月6日,朱可夫的西方方面军开始对正面之敌实施攻击。进攻发展顺利。德军遭受严重打击。1941年12月8日,希特勒下令在包括莫斯科方向在内的整个苏德战场,全线转入防御。但是德军已无力坚守防线,被迫向西退却。12月13日,苏联宣布,红军粉碎了德军包围莫斯科的狂妄企图。苏联各报刊纷纷登载前线胜利的消息和指挥作战的苏军将领的照片。朱可夫的照片被排在报纸头版最显著的地方。1942年1月8日,苏军实施总攻。至4月20日,苏军向西推进了100至350公里,解放了莫斯科州、加里宁州、图拉州全部和奥廖尔州一部分地区,歼敌50万。此后德军转入防御。莫斯科会战以苏军的胜利而告终。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苏德战争逆境英雄罗科索夫斯基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1896年12月9日—1968年8月3日),苏联元帅,统帅,军事家,二战时期苏联卫国战争中与朱可夫、科涅夫并称为苏联陆军的三驾马车之一。他头脑冷静沉稳、处乱不惊,在苏联卫国战争中的逆境时期屡建战功,被后人誉为“逆境英雄”。人物生平1896年12月9日出生于大卢

  • 苏德战争朱可夫的主要功绩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斯大林格勒会战“斯大林格勒地域的会战是极其激烈的,”朱可夫写道:“我个人认为只有莫斯科会战能与之相提并论……敌人在顿河、伏尔加河、斯大林格勒地域共损失150万人,3562辆坦克和强击炮,12000门火炮和追击炮,3000架飞机和大量其它技术兵器。”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苏联人民和全世界

  • 罗科索夫斯基与莫斯科战役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罗科索夫斯基元帅在苏德战争中显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先后参加了斯摩棱斯克战役(1941),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会战,白俄罗斯、东普鲁士、东波美拉尼亚和柏林诸战役。在莫斯科会战中,罗科索夫斯基在沃洛科拉姆斯克方向以纵深反坦克防御,高度积极而机动地对付敌人的坦克突击;反攻时,为扩张战果,在集团军内

  • 苏德战争名将曼施坦因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德语:Erich von Manstein,1887年11月24日—1973年6月10日),原名埃里希·冯·莱温斯基(Erich Von Lewinski),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纳粹德国名将,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纳粹德国德意志国防军中最负盛名的指挥官之一。与隆美尔和古德里安,并称

  • 苏德战争曼施坦因的军事成就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德语:Erich von Manstein,1887年11月24日—1973年6月10日),原名埃里希·冯·莱温斯基(Erich Von Lewinski),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纳粹德国名将,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纳粹德国德意志国防军中最负盛名的指挥官之一。与隆美尔和古德里安,并称

  • 苏德战争德国名将古德里安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Heinz Wilhelm Guderian,1888年6月17日~1954年5月14日),德国陆军大将,著名军事家,“闪击战”的创始人,历史学家赞其“闪击战之父”。他同时也是装甲战、坦克战的倡导者,被誉为“德国装甲兵之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著名的德国陆军将领之一。古德里安

  • 二战名将古德里安的军事成就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闪击波兰1939年8月,二战即将爆发。古德里安任费多尔·冯·博克辖下的第19装甲军军长(包含第3装甲师)。第19装甲军作为德军北方集团军群的开路先锋,一路如入无人之境。在随后不到2个星期的时间里,古德里安和保罗·路德维希·埃瓦尔德·冯·克莱斯特的装甲军的高速前进,就使战术落后的波兰人陷入重围,德军步

  • 历史上对二战名将古德里安的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Heinz Wilhelm Guderian,1888年6月17日~1954年5月14日),德国陆军大将,著名军事家,“闪击战”的创始人,历史学家赞其“闪击战之父”。他同时也是装甲战、坦克战的倡导者,被誉为“德国装甲兵之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著名的德国陆军将领之一。古德里安

  • 二战希特勒简介:苏德战争侵苏失败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阿道夫·希特勒(德语:Adolf Hitler,1889年4月20日~1945年4月30日),纳粹德国元首、总理,纳粹党党魁,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1889年4月20日,希特勒出生在奥地利布劳瑙,1914年8月,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9年9月,加入德国工人党(纳粹党)并担任党主席团委员,192

  • 苏德战争苏联领袖斯大林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1878年12月18日—1953年3月5日,注:斯大林执政时官方称其生日为1879年12月21日,但史学界考证为1878年12月18日),原姓朱加什维利,格鲁吉亚人,苏联政治家,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联总理)、苏联大元帅,是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