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赖雅日记:张爱玲的忘年跨国恋

赖雅日记:张爱玲的忘年跨国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胖次 访问量:1498 更新时间:2024/1/2 14:40:16

赖雅原是德国移民后裔,年轻时就显露了耀眼的学才华,他个性丰富多彩,知识包罗万象,处事豪放洒脱。结过一次婚,有一个女儿。但生性奔放自由的他,很不适应婚姻的束缚,便与女权主义者的前妻解除了婚约。

在这以后的岁月里,他也结交过不少动人的女友,但她们中没有一个愿意也没有本事与这个男人共结连理,直到他65岁遇到爱玲。

一个崇尚社会主义、自由与友情的男作家,为了她变成了居家型的男人。一个因男人封锁了心门的女作家,为了他勇敢地追求婚姻与爱情,婚后她冠以夫姓,至死无改。

也许有人以为赖雅是张爱玲写作上的绊脚石,或者他们的婚姻只是出于现实的结合。然而在感情上,她完全是凭直觉,甚至与现实的考量完全不合。譬如赖雅的年龄与健康,都是她将背负的重担,她却甘愿往火坑里跳。

从赖雅的日记看,他们的婚姻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乡居生活,是小夫妻甜蜜的初婚生活。赖雅的笔调轻松恬美,他详细地记载每个月的生活收支及朋友信件的往来,他称张爱玲为E,记载下夫妻的生活情趣,如亲密的谈话,到波士顿去玩,看电影上馆子,还有张爱玲写作上的不顺遂,以及自己的几次中风。

第二阶段,他们在写作上更为积极,张爱玲接了许多翻译及电影剧本的工作,赖雅也租了一个办公室写小说《克里丝汀》和戏剧剧本。也许由于气候温和,两人较少病痛,生活也较多采多姿。张爱玲还交了一个美国朋友爱丽丝,两人一起散步互诉心事,张爱玲还告诉她第一个丈夫很懂得欣赏她的写作及设计服装的才华,可惜伤透了她的心,那让她关上心门许久。

这一时期她入了美国籍,胆子变大了,从1959年就开始打听到香港的机票。赖雅此阶段的记录较为详细,有颇多对创作者生活的见解,认为作家不应远离人群,与世隔绝,遂不打算再过文艺营生活。

第三阶段是张爱玲离开美国的5个月,那给他们的身心打击颇巨,之后两个人轮流生病,直至赖雅瘫痪,花光了所有积蓄。张爱玲不得不丢下赖雅,应征迈阿密大学的驻校作家。赖雅的日记越记越简略,也越悲观,直至他倒下去为止。

第一阶段:初婚生活

1958年

2月26日

睡得好,节日,巴哈。霏斯的一封好信给我们的。修理两个古董书桌的抽屉拉轨,然后搬到我房间。修理,觉得自己好像补锅的人。暖和了,什么都不想做。才过一会儿,就像有两个魔咒在我身上,睡了,早些上床。

2月28日

关了烤箱的火。火速派了一个脏兮兮的男人去修,换了一下地下室的保险丝。家长日,一个人。爱玲跟我在下个不停的暴风雪中去找他们,面包店、杂货店、图书馆,还有外国资产。经过同意,进口她妈妈的中国凳子。真是很好相处的人。汉堡晚餐。11点以后上床。280美元,是给我的,从英国寄来的。

9月1日星期二

睡得好。单人毯子够两人盖,一个人睡的话会冷。9点前把爱玲换到卧室。看来不错,声音清楚。温吞的老咖啡、核果、牛奶加麦片。爱玲起床了,活过来了,几近快乐。这个月有好的开始。开了张房租支票,再见了房租。气候温和舒适,带点凉意。

6点前10分,背痛得让我皱眉。买日用品,回家,爱玲不在,走了。又在家,要寄信给哈特福基金会,又忘了。我忘了爱玲,没有信心。忘了我已试过了,换了衣服,休息,我们两个,爱玲,,我,麦片和咖啡,和爱玲在食物上下了点功夫。多半她喜欢我的小改变和小小嗜好……爱玲帮我搓揉后背,带着对父亲的仰慕,真舒服。上床睡觉,她过会儿也睡了,今晚还是暖和。

结婚初期他们的家是自己油漆,家具大多来自二手市场。赖雅修理坏掉的家具,形容自己像个补锅的人,这对以前的他是不可思议的。张爱玲的难民情结太严重,两人的生活水准降到最低。

日记中提到张爱玲的母亲送给赖雅280美元的“红包”,这种豪举,母女俩很相似,黄逸梵不仅是学校迷,还是媒人迷。她自己婚姻不好,专爱给人做媒,为甥女找的女婿,个个大有来头,给自己找的男朋友,看起来是没钱,给张爱玲找的更是别提了。但她的母亲很特别,还是疼这样的女婿。母女一个样,硬骨头,只要爱情不要钱。

黄逸梵留给张爱玲不少遗物,除了装满古董的大箱子,还有一些家具,可能也有一点钱。这为他们头两年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保障,日记上记载卖古董的钱最多一笔是620美元。赖雅对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女人十分好奇,当箱子被打开时,整个房子充满悲伤的气息。赖雅觉得那女士去世后,悲伤仍徘徊不去,尤其是她的照片,嘴唇那样富于生命力,仿佛还活着一般,赖雅说:“那照片就像一部小说。”

母亲去世后,张爱玲伤心地生了场大病,一直到两个月后才有勇气整理母亲的遗物。

第二阶段现世安稳

1961年

1月30日

7点起床,一大壶咖啡,看书,9点后出门,天空灰灰的,气温保持几近完美的状态。9点20分准备躲起来写东西,12点出门。

6点到家,8点以后,肉、马铃薯、青豆、咖啡,爱玲穿好衣服出门散步去。

长期居住在纽约可以宣告爱玲的成就,这就是她最后的愿望,对她来说是中国人的文明病。

爱玲按摩我的脚,我的脚需要看医生。祝你新年快乐,妈。

2月5日星期三

12点30分出门,回家,吵醒爱玲,多煮些咖啡,吃个小午餐,冲个澡。到Kress买意大利面食,点了培根,晚上有约。

2点35分躲起来,写KR花了两小时,看报直到爱玲从眼科医院回来。雨中出门,回家,用了茶和蛋糕,爱玲准备好了,一起出门看中国新年游行,6点45分。

上上下下的人潮拥挤,不管毛细雨,好不容易占了个好位置靠近Sacramento,刚好游行队伍走近了。刚开始很好,有美国军人、水手、海军、海防部队,还有船,一起游行,很有精神。不过有一些脱离队伍演出的团体,整体看来变得有点不够完整。

非常大胆地扭曲了中国传统,小孩队伍、红包、长长的黑龙跟在后面,我就是不相信龙这回事的一个人。终于在热闹中结束了。我们顺着商业街往下走到Kerney,再到Portsmouth,游行又开始了,吹奏声、喇叭声,中国笑话式微了。

肩膀紧缩了,挤在一个可以看到的地点,观赏夏威夷舞蹈、日本舞蹈和中国魔术,不同时代的中国影子,我终于可以把我的脚抬起来了。

爱玲跟我离开了,一路走回家,我还很讶异才11点呢。原本以为会到1点甚至2点,麦片是我要的,爱玲累坏了,恭-喜-发-财!

赖雅的日记字体本就不易辨认,再加上影印得不清晰,连美国人也看不清楚。这份工作连累了好几个人,但读者还是可以从日记中知道,这两个创作者的婚姻生活充满情趣和对未来的梦想,虽然赖雅对张爱玲执意定居纽约的想法有些不以为然,但他还是极力地支持她、配合她。

张爱玲也尽量体贴温柔地对待赖雅。赖雅重拾野心,想完成自己的作品,不复结婚初期只是从旁协助的状态,他常把一个人在外的时间称为躲起来,好让张爱玲可以安心工作和睡觉。除了脚和背有问题,赖雅在西岸身体比在东岸时好,小中风的次数减少许多,日记也较详尽,可能正在写作,笔触较灵敏,字句常是诗句般的跳跃与省略。

看完这些日记,觉得张爱玲够努力,赖雅也真爱她,但命运对她太苛刻,然而命运之神对谁不苛刻呢?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拿破仑怎么拯救了美国两次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说起拿破仑,我们知道是法国人心目中的英雄。虽然拿破仑最终失败了,但是拿破仑的丰功伟绩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不过今天讲的事实拿破仑拯救美国的故事,可以说拿破仑无意中拯救了美国两次。我们知道拿破仑在当上了法国皇帝之后开始横扫欧洲,在欧洲大路上这个时候已经无敌了,但是远在海外的英国这个时候是一直反对自己

  • 拿破仑与希特勒的异同点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世界历史上,试图统一欧洲的强国有不少,但是真正尝试着做到这些,并且搅得欧洲天翻地覆的只有两个,拿破仑法国与纳粹德国。拿破仑与希特勒两个人都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大国领袖,风云人物,曾经都试图征服欧洲,最终都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两者身上有不少共同点,但是也有本质的区别。首先,两者存在着不少的共同点第

  • 拿破仑的家族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拿破仑出生地是科西嘉岛上阿雅克肖,当年拿破仑出生的时间也比较巧妙,在这之前不久拿破仑出生地还是别国的领土,可是在他出生前科西嘉岛已经成为法国的领地了,在拿破仑小时候还曾经一度因为出生地的关系不肯承认自己是法国人,曾经他深切的盼望着自己终有一天要让科西嘉岛独立,但是到了后来有了更强的能力之后,拿破仑对

  • 弗莱明如何获得诺贝尔奖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1928年9月的一天早晨,英国伦敦圣玛丽医院的细菌学家弗莱明像往常一样,来到了实验室。在实验室里一排排的架子上,整整齐齐排列着很多玻璃培养器皿,这些都是有毒的细菌,弗莱明收集了它们,是在寻找一种能够制服它们,把它们培养成无毒细菌的方法。其中一种在显微镜下看起来像葡萄球状的细菌,存在很广泛,危害也很大

  • 弗莱明与青霉素的机缘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青霉素是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出来的药物,它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这一医药学上的重大发现完全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促成的。那么具体是怎么回事呢?1928年9月的一天早晨,英国伦敦圣玛丽医院的细菌学家弗莱明像往常一样,来到了实验室。在实验室里一排排的架子上,整整齐齐排列着很多玻璃培养器皿,这些都是

  • 南希·韦克:二战最美女间谍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南希·韦克,因为面容姣好又极富个性,被誉为“最勇敢的美女间谍”,是纳粹出价500万法郎悬赏通缉的“黑名单”第一人。战后,她获得多国荣誉勋章,她的故事屡被改编成小说、电影。南希天性中有着冒险和勇敢的品质,明星般的面容下更有机灵的头脑。16岁时,她身揣200英镑离家出走,这点钱还是她姨妈去世时的“遗产”

  • 薄伽丘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乔万尼·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1313年-1375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诗人,以故事集《十日谈》留名后世。一译卜伽丘,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杰出代表,人文主义者。代表作《十日谈》批判宗教守旧思想,主张“幸福在人间”,被视为文艺复兴的宣言。其与但丁、彼特拉克合称“文学三

  • 彼特拉克:人道主义的奠基者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弗朗西斯克·彼特拉克(意大利文:Francesco Petrarch,1304年7月20日-1374年7月19日)是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诗人、学者,人文主义的奠基者,早期资产阶级的艺术和道德观的建立与他是分不开的。生平1304年7月20日生于阿雷佐城,1374年7月19日卒于阿尔夸。父亲是佛

  • 拉斐尔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拉斐尔·圣乔奥(意大利文:Raffaello Sanzio,1483年4月6日-1520年4月6日),常简称拉斐尔(拉丁文:Raphael),是一位意大利画家,亦是建筑师。他的作品具有优雅、秀美的风格。他善于把“神”画成具有“人”的形象,他画的圣母就是生活中神态优美、心地善良的普通母亲的形象。他的代

  • 茜茜公主:欧洲最美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茜茜在15岁嫁给奥地利皇帝的时候,按照当时人的正常标准,茜茜是一个没什么女人味的女性,为此在婚后最初的几年时间中,作为一位“想下来的丑小鸭”,皇后的形象是不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不过随着茜茜在往后的4年中生下了三个孩子之后,茜茜也逐渐进入到了20岁这个黄金年龄段。到了茜茜婚后五年之后的1860年代,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