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思想是什么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思想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4460 更新时间:2024/3/27 22:39:31

人物思想

拜伦在当时是贵族叛逆者的典型代表,贵族叛逆者农民叛乱或无产阶级叛乱的领袖是十分不同类型的人。饿着肚子的人不需要精心雕琢的哲学来刺激不满或者给不满找解释,任这类的东西在他们看来只是有闲富人的娱乐。

很明显,一个贵族如果他的气质和环境不有点什么特别,便不会成为叛逆者。拜伦的环境是非特别的。他对最幼小时候的回忆就是他父母的争吵;他的母亲是一个残酷得叫他害怕、庸俗得让他卑视的女人;他的保姆兼有恶性和严格无比的加尔主义神学;他的跛脚让他满心羞惭,在学校里阻碍他成为群体的一员。度过了一段穷苦生活后,在十岁时他突然作了勋爵,成为纽斯提德府的业主。

他继承的是他的叔祖父,他那位叔祖父“恶勋爵”三十三年前在决斗中杀了一个人,从此以后四邻见弃。拜伦族来是个放纵不法的家系,他母亲的先辈哥登族甚至更是如此。

这孩子在伯丁的一个贫巷的污秽中生活过之后,当然为自己的爵号和府第而欢欣,一心愿取得他祖先的性格以感谢他们给予的土地。

拜伦的气质和行动混合着撒旦的成分。其少年时代不止一次被称为“小恶魔乔治·拜伦(The little devil Georgie Byron)”,此称号带给他极大的心灵创伤。不难想象一个孤独而敏感、极度自尊而又极度自卑的孩子对此绰号是怎样的感觉。

他常常发怒,而其狂暴的脾气和整日闷闷不乐的坏心情又真的使他看起来拥有恶魔气质。拜伦将自己看作一个背离宗教、被国家驱逐的恶魔式人物,他时常在耻辱中狂欢。

我们不能认同其放荡,但却可以理解其作为反叛者的心理:既然被世界弃绝,就要做一个彻彻底底的恶魔,与上帝彻底决裂,公然蔑视教会、教徒和礼拜仪式。

他在声名狼藉中游弋,残忍地享受报复世界的快感。在给托马斯·穆尔的信中,他戏谑地提到自己的放荡和混世,并以看似随便的语气提到:“有一首反拜伦的长诗要发表了,要证明我已组织了一个长诗来推翻一切宗教和政府的阴谋集团而且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其扭曲的反抗恰恰体现了拜伦和恶魔的精神相通。撒旦式人物也受到拜伦的认同和赞许。

如该隐,在圣经中,他因杀害亚伯而受到诅咒、驱逐。但在剧中,其形象却大大改变,因和上帝对抗而成为拜伦赞颂的英雄。该隐不屈服于任何力量,骄傲、不逊。拜伦说:“我不得不让该隐和卢西弗意见一致地交谈,确实这在诗歌中总是允许的。

该隐是个骄傲的人:如果卢西弗答应给他一个国等,这会使他得意洋洋:魔鬼的目的是使他不再像过去那样自命不凡,让他看到世界的无限和他自己卑微,直到他陷入导致大灾难的精神状态,而这只是由于心里一时动怒,而不是出于预谋或嫉妒亚伯(这会使他可鄙)。”该隐骄傲的性格和拜伦惊人的相似。而拜伦被上流社会放逐之后,也像该隐一样过着不愉快的、孤独逃亡的生活,因此面对该隐时总不自觉地倾向于他。

拜伦后来写出了大量歌颂自由的崇高诗篇,他所歌颂的自由是德意志邦主或柴罗基人酋长的自由,并不是普通凡人想来也可以享有的那种劣等自由。

拜伦虽然感觉自己可以和撒旦匹敌,却从来不十分敢把自己放在神的位置上。傲慢的发展过程中以下这一步尼采做到了,他说:“假使有众神,咱不是神怎么能忍受?所以没有众神。”注意这个推理中没吐露的前提:“凡是伤咱的自尊心的事情,都必须断定是错的。”

尼采和拜伦一样,也受了宗教的教养,甚至程度更深,但是因为他具备较高明的理智,所以找到了一条比撒旦主义高明的逃避现实的道路。不过尼采对拜伦始终是非常同情的。他讲:

“悲剧就在于,如果我们在情感和理智中有严格的求真方法,我们便无法相信宗教和形而上学里的教条,但是另一方面,通过人性的发展,我们已经变得十分娇弱敏感地痛苦,需要一种最高的拯救和安慰的手段。由此便产生人会因为他所认识的真理而流血至死的危险。”

伟大人物在尼采看来像神一样;在拜伦看来,通常是和他自己在战斗的泰坦。不过有时候他也描绘出一个和“查拉图士特拉”不无相似的人——“海盗”,他在和部下们的交往上,更掌握他们的灵魂用那制人的手段领导卑劣的人心,使之寒栗昏乱。

就是这位英雄“过分憎恨人类以至于不感觉痛悔”。这里的一个脚注断然地讲这“海盗”是符合人性实际的,因为达尔人的国王干瑟里克、皇帝党暴君艾济利诺和路易西安纳的某个海盗都表现出同样的特性。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孔孟之道:孔子和孟子是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千百年来,老百姓之间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话: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至圣孔子逝世时七十三岁,亚圣孟子是在八十四岁时辞世的。孔孟在我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不可动摇的地位,他们自然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但和大多数人想象的不同,孟子并非孔子的学生,事实情况是这样的:孟子是子

  • 苏东坡和佛印的“互怼”日常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北宋年间,有一位大才子苏轼,又名叫苏东坡,他是一个才高八斗,又极有情趣的人。现在流传下来了许多苏东坡的文学作品,给了我们美的享受。同时,他还留下了许多美食的方子,比如回赠肉等。传说,苏东坡和大和尚佛印是一对好朋友。佛印大师生性老实,经常被苏东坡打趣儿。苏东坡有时候,在佛印身上占了便宜,就非常高兴地回

  • 东坡爱竹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东坡常写竹,不宁唯是,东坡还要画竹,有《竹石图》留于后世。他不仅是一代文豪,在绘画方面也颇有建树。墨竹之爱,是东坡爱竹的升华。将自己所钟爱之竹形诸纸上,必全神贯注,凝神屏息,所得墨宝必是作画者精神心血凝聚的产物。而从东坡对墨竹的探讨,则更可见东坡的艺术追求。 说起东坡与墨竹,还有一人必须一提,这便是

  • 苏轼美食诗六首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古来君子远庖厨,文人性雅,大多不会去碰庖厨这样的大俗之物!唯独苏东坡,既能大雅,也不嫌大俗,大俗大雅之间,悠游世间,洒脱不羁!东坡好吃、善吃、精于吃,自然也擅辨食材、精通厨艺!这个大吃货,不仅首创了很多新菜,也写下了许多关于吃的诗词: 猪肉颂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

  • 宰予生平事迹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宰予简介 宰予(前522年—前458年),字子我,亦称宰我,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著名弟子,“孔门十哲”“言语”科之首(排名在子贡前),“孔门十三贤”之一。《大成通志》记载宰予小孔子二十九岁,能言善辩,曾从孔子周游列国,游历期间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齐国、楚国。唐开元二十七年,宰予被追封为“齐侯”。宋大中

  • 端木赐生平事迹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端木赐简介 端木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古同子赣),以字行。华夏族,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子贡在孔门十哲中以言语闻名,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

  • 路易十六生平故事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路易十六生平简介 路易十六(Louis ⅩⅥ,1754年8月23日~1793年1月21日, 享年38岁),波旁王朝国王(1774年~1792年在位),路易十五之孙,王太子路易·斐迪南之子,法兰西波旁王朝复辟前最后一任国王。他既是法国历史上唯一被处决的国王,也是欧洲历史中第二个被处死的国王。欧洲历史中

  • 吉伦特派领导人:罗兰·德拉普拉蒂埃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罗兰·德拉普拉蒂埃(1734~1793),法国政治家,法国大革命时期吉伦特派领导人之一。1734年2月18日出生。1780年与马农·菲丽蓬小姐结婚。1784年罗兰在亚眠和里昂任工场督察员,曾参加《百科全书》修改工作。罗兰夫妇深受启蒙思想熏陶,积极支持法国大革命。1790年,罗兰被选入里昂市议会,在该

  • 吉伦特派领导人:布里索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雅克·皮埃尔·布里索·德·瓦尔维尔,法国大革命时期吉伦特派领导人,生于沙特尔,平民出身。早先在律师事务所中充当书记员。1780年出版《关于所有权与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盗窃的哲学探索》,提出“财产即盗窃”的论点。后曾因出版反专制政体的小册子而被囚禁。1785年在奥尔良公爵办公室任职。1788年创立“黑人之

  • 法国大革命代表人物之一:马拉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让·保尔·马拉(Jean-Paul Marat,1743~1793),法国政治家、医生,法国大革命时期民主派革命家。1783年弃医从政,1789年大革命爆发后,马拉即投入战斗。他创办的《人民之友》报(初称《巴黎政论家》),成为支持激进民主措施的喉舌。曾几度停刊,到1792年9月21日出版近100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