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沙波什尼科夫生平简介

沙波什尼科夫生平简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964 更新时间:2023/12/22 3:40:19

鲍里斯·米哈伊洛维奇·沙波什尼科夫(Boris Mikhailovitch Shaposhnikov,1882年10月2日—1945年3月26日),苏联军事家军事理论家,苏联元帅(1940),第七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苏联第一届最高苏维埃代表。

沙波什尼科夫毕业于沙俄总参军事学院,在一战时就是上校,在1928年至1931年、1937年至1940年和1941年至1942年三次担任了红军总参谋长,性格温和,博学多才,深受斯大林敬重,是第一个被斯大林称呼全名的人(第二位是罗科索夫斯基)。

1940年晋升苏联元帅。组织了莫斯科反攻作战,后因病申请退养,但仍保留了副国防人民委员(国防部副部长)的职务,并主管军事工程和防御工事。获列宁勋章3枚,红旗勋章2枚,一级苏沃洛夫勋章1枚,红星勋章2枚,奖章多枚。高级步校和莫斯科一街道,以其名字命名。葬于红场克里姆林宫墙下。

早年

苏联元帅,军事理论家沙波什尼科夫生于兹拉托乌斯特(今属车里雅宾斯克州)。1901年开始服兵役。毕业于莫斯科军事学校(1903年,同年他在沙皇军队里当军官)和尼古拉总参军事学院(1910年)。

1903年曾在土耳其斯坦军区和华沙军区担任过指挥和参谋职务。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10月起任上校团长。1917年12月在高加索掷弹兵师部队革命军事委员会代表大会上被选为该师师长。1918年参加苏军。

国内战争

国内战争时期,始任最高军事委员会司令部作战部部长助理,后任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野战司令部情报部部长。

1919年3月起任乌克兰陆海军人民委员部第一副参谋长,8月起任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野战司令部情报部部长,10月起任作战部部长。

参与制定了1919年10月对邓尼金军队的反攻作战计划,并为1920年西南方面军、西方面军和克里木地区战局计划的制定者之一。

因参与制定了粉碎国内反革命和武装干涉军各项重大战略计划,并积极致力于计划的实施,荣获红旗勋章。

和平时代

国内战争后,1921年2月起任工农红军第一副参谋长。1925—1928年先后任列宁格勒军区和莫斯科军区司令。在二十年代里,他笔耕不辍,写了《军队的头脑》一书,以及其他有关军事编制和战略的基本读物。

1928—1931年任工农红军参谋长。期间于1930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31—1932年任伏尔加河沿岸军区司令。1932—1935年任伏龙芝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1935—1937年任列宁格勒军区司令。1937年5月起任总参谋长。1939年起为联共(布)中央候补委员。苏芬战争初期,他拟定了一个正确的作战计划,却被斯大林否决,结果遭受很大损失。

苏芬战争后,斯大林着手对军队进行调整,伏罗希洛夫和谢苗·布琼尼都被调任,沙波什尼科夫的待遇则不同,他思路广阔,头脑敏锐,善于分析,谦虚宽厚,纪律严明,继续受到斯大林的重用。1940年8月起任苏联副国防人民委员。

在1940年苏联紧备战时,斯大林让副国防人民委员沙波什尼科夫就德国入侵可能采用什么计划,起草一份全面的参谋报告。

沙波什尼科夫在报告中认为,德国的主攻方将在波罗的海和普里皮特沼泽地之间,针对着斯摩棱斯克和莫斯科。

在同年九月的政治局会议上,斯大林仔细听取了这一汇报,却对它不以为然,认为德军的主要突击方向是西南方向,否决了这一由沙波什尼科夫做出的报告。斯大林的这一错误判断,对苏德战争初期的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卫国战争

1941年7月21—30日他任西方向参谋长(辅佐谢苗·铁木辛哥),后接替脾气火暴的格奥尔吉·朱可夫复任总参谋长,在其直接参与下制订了苏军1941—1942年准备和实施的一些重大战役(斯摩棱斯克战役、1941年底一1942年初苏军的冬季反攻和总攻)的作战方案。

为此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他虽然深受斯大林敬重,斯大林总是尊敬地称呼沙波什尼科夫的名字和父名“鲍里斯·米哈伊洛维奇”,是当着斯大林的面唯一被允许抽烟的人,但性格偏于软弱,遇事不敢力争,他不同意斯大林的1942年夏季反攻计划,又无法阻止。

1942年5月以身体多病,不适应剧烈的战争活动为由,推荐弟子华西列夫斯基接任总参谋长,改任副国防人民委员养病。

1943年6月—1945年任总参军事学院院长。1945年3月26日病逝。

评价沙波什尼科夫?

他谙熟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研究方法,具有丰富的司令部工作和指挥部队的实践经验,对苏联武装力量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对巩固和完善武装力量及培养军事干部,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发展苏联军事科学和总结国内战争的作战经验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他参加了条令制定委员会的工作,这些条令反映了苏联军事理论的基本原则。

他在《军队的大脑》这部具有重大价值的著作中,阐述了关于未来战争性质的基本观点,深刻揭示了指导现代化战争的特征,提供了作为最高统帅部指挥武装力量机关的总参谋部的作用、职能和机构的广泛知识。卫国战争年代总参谋部的活动,证明了这部著作中所提出的基本思想和观点的正确性。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苏联原子弹之父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伊格尔·瓦西里耶维奇·库尔恰托夫(俄语:И́горьВаси́льевичКурча́тов,1903年1月12日-1960年2月7日)是一位苏联核物理学家,其最著名的是主导了苏联的原子弹研发工程。库尔恰托夫与格奥尔基·弗廖罗夫、安德烈·德米特里耶维奇·沙哈诺夫等人由于在苏联核武开发上所扮演的重要角

  • 彼得卡皮查生平经历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优秀的科学家必定是某种程度的狂人。——卡皮查彼得·卡皮查(ПётрЛеонидовичКапица,1894年7月9日-1984年4月8日),苏联著名物理学家,超流体的发现者之一,获得197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彼得·卡皮查(ПётрЛеонидовичКапица,1894年7月9日-1984年4

  • 勃列日涅夫时代的特点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赫鲁晓夫被“宫廷政变”废黜,柯西金因遭强势利益集团挤兑被迫辞职,戈尔巴乔夫从“改革”到“改制”,苏联历史上这三个重要改革者的结局,都与一个人有关,就是勃列日涅夫。如果说他在改革上无所作为,但在扼杀改革上却是颇有“建树”的:他参与搞阴谋,颠覆了一个敢想敢干的赫鲁晓夫;通过打击排挤,压垮了一个温文尔雅的

  • 苏联宇航之父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谢尔盖·帕夫洛维奇·科罗廖夫(俄语:Серге́йПа́вловичКоролёв,乌克兰语:СергійПавловичКорольов,1907年1月12日-1966年1月14日),前苏联在1950年代至1960年代美国与苏联太空竞赛时火箭工程师与设计师领导;即便他是位飞行器工程师,科罗廖夫众多

  • 米高扬的成就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阿尔乔姆·伊万诺维奇·米高扬(英语:Artem Ivanovich Mikoyan),1905年8月5日生于亚美尼亚的萨那茵,苏联科学院院士、苏联航空器设计师、苏联现代航空业导师、米格设计局奠基人。1953年被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米高扬仍主持设计米格-23和米格-25。米高扬主持设

  • 马尔托夫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马尔托夫(MapTOB),男,1873年~1923年,原姓名采捷尔包姆·尤里·奥西波维奇,俄国孟什维克代表人物之一。1895年参加彼得堡的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1900年起为《火星报》编辑。1903年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带头反对列宁的建党原则,成为孟什维克的首领之一。斯托雷平反动时期为

  • 查理大帝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查理大帝(Charlemagne或Charles the Great,公元742---公元814年),或称为查理曼、查尔斯大帝、卡尔大帝(德语:Karl der Große),法兰克王国加洛林国王,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奠基人。他建立了那囊括西欧大部分地区的庞大查理曼帝国。公元800年,由罗马教皇利奥

  • 查理大帝为什么被称为欧洲之父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查理曼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他不仅文治武功显赫,而且也注意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他兴办学校,聘请知名学者讲学。搜集和抄写古代拉丁文和希腊文的手稿,抄写的文字是用所谓加洛林小草书体,这是一种清秀优美的拉丁字母,后来稍加修改一直使用至今。修道院设立图书馆,收藏教父作品以及古希腊罗马作家的作品。查理曼还邀请欧

  • 薛定谔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埃尔温·薛定谔(Erwin Schrödinger,1887年8月12日—1961年1月4日),奥地利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发展了分子生物学。维也纳大学哲学博士。苏黎世大学、柏林大学和格拉茨大学教授。在都柏林高级研究所理论物理学研究组中工作17年。因发展了原子理论,和狄拉克(Paul Dir

  • 薛定谔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1926年薛定谔提出其波动方程时已39岁,在这一点上,他倒是与其柏林大学的前任普朗克不无相似。据说他的这种创造性的激情,恰恰来自圣诞节假期中与情人的幽会,且一发而不可收,在短短不到五个月时间里,一连发表了六篇论文,不仅建立起波动力学的完整框架,系统地回答了当时已知的实验现象,而且证明了波动力学与海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