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朱可夫到底有多厉害

朱可夫到底有多厉害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4407 更新时间:2024/1/21 2:37:04

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俄语:Гео́ргий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Жу́ков,1896年12月1日-1974年6月18日),苏联著名军事家、战略家、元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将领之一。

朱可夫因立下赫赫战功,是四次荣膺苏联英雄荣誉称号的两人之一。他不但为打败德国法西斯的侵略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其指挥艺术也为苏联军事学术的发展起到巨大推进作用。他成为与苏沃洛夫、米哈伊尔·库图佐夫相提并论的俄罗斯民族英雄。1974年,他因病逝世,享年78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军是击败德国的主力部队,而朱可夫又是苏军中当之无愧的第一人。其赫赫战功在二战各国将领中无人可比。这位从莫斯科到柏林诸大战役的胜利者,是苏军“胜利的象征”。

朱可夫于1896年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里,1918年参加红军。在与高尔察克白军的战斗中,从士兵升至连长。以后屡次深造,先是1920年毕业于骑兵训练班,后于1925年又毕业于骑兵指挥员进修班,1930年再毕生于高级首长班。之后,历任骑兵旅旅长、骑兵监察部助理、骑兵第4师师长、骑兵第3军第6军军长、白俄罗斯特别军区副司令等职。

1939年6月,朱可夫调任驻蒙苏军第1集团军群司令,指挥苏蒙军队成功地实施了围歼日军重兵集团的哈拉哈河战役,粉碎了日军北进的企图。朱可夫因此被首次授予“苏联英雄”称号。之后,一跃而成为一颗耀眼的明星。1940年6月,他晋升为大将,并被任命为基辅特别军区司令。1941年1月,朱可夫被任命为苏军总参谋长,成为苏军的首脑人物。

苏德战争期间,朱可夫任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成员和代表、战时最高副统帅、第一副国防人民委员、方面军司令、方面军总司令,多次参与制定战略计划,指挥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白俄罗斯、柏林等一系列重要战役,曾代表苏军接受德军投降。

战后,任驻德集群总司令兼苏占区最高军事行政长官、武装力量部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国防部第一副部长、部长。他作风果断,具有组织指挥大兵团作战的丰富经验,善于在主要突击方上集中大量兵力,擅长使用坦克兵团,穿插迂回,分割合围。

朱可夫4次荣膺苏联英雄称号,获列宁勋章6枚,著有回忆录《回忆与思考》。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在德军包围列宁格勒,形势岌岌可危之际,朱可夫受命出任方面军司令。他一跨进斯莫尔尼宫,就当即中止了正在研究撤退方案的会议,毫不留情地撤换了两个集团军司令,逮捕和处决了一些擅自撤退的军官。他迅速拟定了守城计划,建立纵深的防御体系,并以部分兵力出击德军侧后,终于打破了希特勒妄图夺取“十月革命的摇篮”的美梦。

1941年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德军从西部迂回,直奔莫斯科。10月10日,朱可夫奉命任西方面军司令员,担负保卫莫斯科的重任。朱可夫知己知彼,料定墨守阵规的德军还将采用强攻两翼、分进合击的战法,因此,他格外重视两翼的防守,同时掌握部分兵力在紧急时从正面支援翼侧。

11月15日,德军以51个师180万人向莫斯科发起总攻。朱可夫指挥若定,沉着应战,只以一线部队抗击敌军而不动用预备队。守旧的德军果然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在两翼部队苦战之时,正面的部队却按兵不动,从而使朱可夫得以把正面兵力机动到两翼抗击德军。

12月13日,红军击溃德军两翼,使希特勒损兵折将50万人,打破了法西斯德国“不可战胜”的神话,为战争进程的根本转折奠定了基础,朱可夫也从此名扬天下,连“和朱可夫打过仗的德国人都承认他是苏俄将领中最大的天才”。

1942年夏,不甘心失败的希特勒企图利用第二战场尚未开辟之机,在南翼发动一次进攻战役,斯大林格勒处在危急之中。

此时,朱可夫被任命为苏军最高副统帅,并被派往顿河前线了解情况,提出战略决策。朱可夫经过实地考察,与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反复讨论研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作战方案:坚守斯大林格勒,将德军第6集团军和坦克第4集团军紧紧地牵制在这里,待苏军各后备集团军组建完毕后,对之实施战略反包围,予以全歼。

这是一个冒风险的大胆的战略决策,关键在于斯大林格勒守军能否坚持到大反攻。战争实践证明这一决策完全正确。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胜利成为苏德战争的根本转折点,从此,德军由战略进攻转入了战略防御,开始走下坡路了。

朱可夫具有高超的指挥艺术,他多谋善断,具有远大的战略目光。当他率领大军直捣希特勒的巢穴柏林时,他的辉煌战功达到了顶峰。

1945年春,对德的最后一战开始了。而奉命直捣柏林的正是朱可夫指挥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为了实施这一不寻的战役,朱可夫要求部队进行特别周密细致的准备,为了出奇制胜,他决定打破常规,改变过去那种从凌晨实施炮火准备白昼开始冲击的老办法,计划在黎明前两小时实施夜间冲击,并利用140部探照灯的突然照射惊吓敌人。

1945年4月16日4时,朱可夫下令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发起进攻;4月18日晨攻克泽劳弗高地,打开了这把“柏林之锁”;4月20日,突破柏林近郊的德军防线;次日,朱可夫的三个集团军突入市区;4月30日15时50分,朱可夫下属的两名军士将红旗插到了国会大厦。

朱可夫是现时代的卓越的军事战略家,功勋卓著。他在苏联卫国战争中的杰出贡献,使他作为与库图佐、苏沃洛夫相提并论的俄罗斯民族英雄载人史册.正如艾森豪威尔所赞颂的那样“有一天肯定会有另一祌俄国勋章,那就是朱可夫勋章。

这种勋章将被每一个赞赏军人的勇敢、眼光、坚毅和决心的人所珍视。”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叶利钦是苏联的历史罪人吗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1931年2月1日―2007年4月23日),俄罗斯族,1931年2月1日出生于苏联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达里茨基区布特卡村的一个农民家庭,苏联解体后首任俄罗斯总统。1951年考入乌拉尔工学院建筑系,1955年毕业。1961年加入苏联共

  • 肖洛霍夫的代表作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1905年5月24日-1984年2月21日),出生于维约申斯克区顿河流域,曾任苏联作家协会书记,前苏联作家。其曾获得列宁勋章和“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凭《西线无战事》跃升为世界级作家,凭《静静的顿河》获诺贝尔文学奖,是二十世纪苏联文学的杰出代表。1905年5月2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在电影史上的地位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1932年4月4日出生于俄罗斯伊万诺沃札弗洛塞镇,俄罗斯电影导演、编剧、演员,毕业于莫斯科国立电影学院。1961年,执导剧情片《压路机与小提琴》,从而正式开启了他的导演生涯。1962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伊万的童年》,该片获得第27届威尼斯国际

  • 帕斯捷尔纳克为什么拒领诺贝尔奖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鲍利斯·列奥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苏联作家、诗人、翻译家。1890年2月10日生于莫斯科,主要作品有诗集《云雾中的双子座星》、《生活是我的姐妹》等。1957年,发表《日瓦戈医生》,并获得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后因受到苏联文坛的猛烈攻击,被迫拒绝诺贝尔奖。1960年5月30日

  • 肖斯塔科维奇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迪米特里·迪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Дмитрий·Дмитриевич·Шостакович;1906年9月25日-1975年8月9日),苏联时期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20世纪世界著名作曲家之一。生于圣彼得堡,1919—1925年在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钢琴与作曲;1923、1925年先后毕业,以第

  • 乌兰诺娃的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苏联女芭蕾演员。1910年1月10日生于圣彼得堡,出身于舞蹈演员家庭。1998年3月21日在莫斯科病逝,享年88岁。1919~1928年在列宁格勒舞蹈学校学习,主要教师是她的母亲和瓦加诺娃。毕业后先后在基洛夫歌剧舞剧院芭蕾舞团(1928~1943)和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1944~1960)任主要演

  • 叶赛宁人物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叶塞宁(1895~1925)原苏联诗人。出生于梁赞省一个农民家庭。他五岁开始阅读,八九岁就能写诗。1904~1912年读小学和教会师范学校。1912年赴莫斯科,当过店员、印刷厂校对员,兼修一所平民大学的课程,积极参与文学活动。1915年去彼得堡,拜见著名诗人勃洛克、克留耶夫等,他说:“我的文学道路就

  • 阿赫玛托娃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阿赫玛托娃(别名:安娜·安德烈耶芙娜·戈连科,А́ннаАхма́това,1889年6月23日-1966年3月5日),出生于敖德萨,俄罗斯“白银时代”的代表性诗人,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月亮”。1911年,首次在彼得堡阿克梅派诗人杂志发表组诗《阿波罗》,并逐渐成为该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次年第一本诗集《

  • 安德罗波夫是什么人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俄文:Ю́рийВлади́мировичАндро́пов;英文:Yuri Vladimirovich Andropov,1914年6月15日-1984年2月9日)苏联政治家,长期担任苏联党、政领导职务。1939年,安德罗波夫加入苏联共产党。1940年代在卡累利阿

  • 安德罗波夫为什么被称为苏联中兴之主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苏联历史上领导人很多,但目前在俄罗斯人眼中,除了早期领导人对其有印象以外,还有一个苏联解体前9年有一个元首,俄罗斯人对其评价很好,此人就是被称为苏联“中兴之主”的安德罗波夫。安德罗波夫长期担任克格勃的领导人,他也是苏联历史上唯一一个由克格勃领导人当上国家元首的人。安德罗波夫是勃列日涅夫一手培养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