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小说之王”普列姆昌德生平简介

“小说之王”普列姆昌德生平简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406 更新时间:2024/1/24 13:42:23

普列姆昌德(Premchand)(1880年~1936年),印度近代作家。他在印度有“小说之”的美誉。中国1953年开始译介其小说,已出版他的小说论中译本10种。

简介

1880年7月31日生于北方邦贝拿勒斯附近的拉莫希村,卒于1936年10月8日。原名滕伯德·拉伊。5岁开始在农村上旧式学堂,念波斯语和乌尔都语,后转入正规小学。

后为背负一家生活,充当家庭教师。19岁开始在公立学校教书,此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并通过自学取得学士学位。1921年响应甘地的不合作运动而放弃公职,在贝拿勒斯一所私立学校任教。

后专门从事文学创作,先后主编《时代》、《荣誉》、《甘美》、《天鹅》和《觉醒》等杂志,创办智慧之神出版社。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印度农村度过,亲眼目睹了西方殖民主义入侵后印度农村发生的种种变化,十分了解农村各阶层——农民、地主在这种冲撞中的复杂心态,对农民的命运和农村的前途给予了极大的关注。1936年4月主持印度进步作家协会第一次大会。

成就

他一生创作了15部中篇和长篇小说(包括未完两部),约300篇短篇小说及论著、电影剧本、儿童文学和翻译作品。早期用乌尔都语写作,1915年前后开始改用印地语。处女作是中篇小说《圣地的奥秘》。

1908年出版短篇小说集《祖国的痛楚》,因其中的爱国主义思想而遭殖民当局查禁。从此改用普列姆昌德的笔名。

他的作品还有长篇小说《服务院》、《博爱新村》(又译《仁爱道院》)、《妮摩拉》、《舞台》(又译《战场》)、《圣洁的土地》、《戈丹》等,短篇小说多收在题名《圣湖》的8部集子中,包括《进军》、《半斤小麦》、《冬夜》、《沙伦塔夫人》、《解脱》、《神庙》、《害人是天职》、《老婶娘》、《棋友》、《开斋节的会礼地》、《咒语》、《彩票》等名篇。

作品

《戈丹》发表于1936年,是普列姆昌德30多年创作的结晶,标志着他的现实主义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戈丹》以前的作品中,无论是著名话剧《斗争》或长篇小说《仁爱道院》、《工地》等,都曾提出过尖锐的社会问题,但在解决社会矛盾上,往往暴露出他的改良主义的幻想。

这些都表明作者深受甘地主义的影响,也反映了印度民族解放斗争本身的弱点。在《戈丹》里,作者对甘地的“非暴力抵抗”,顺从地进监狱的思想,通过丹妮亚的口进行了批判;同时,作者已考虑到从社会制度这一根本问题上来解决社会矛盾。

小说通过哲学教授梅达和女医生玛尔蒂小姐的议论,提出了“要来一个天翻地覆的变革”。这个变革就是要建立一个新的社会制度。普列姆昌德曾明确说过:“有个俄国,如今建立了新制度,那里的贵族和富人都受到了惩罚,穷人都过上了好日子。有朝一日,我们也会像俄国那样。”

但在小说里,作者并没有指出天翻地覆变革的道路。从作者写这部小说时的思想状况看,他对达到理想社会的途径是不明确的。他认为要达到理想社会,“人们的品质”很重要,他说:“只要我们个人不能提高,任社会制度也不会繁荣”,甚至会成为“更糟糕的独裁”。

所以在《戈丹》里,作者赞扬了梅达教授等人言行一致、不为私利而为他人服务的品质,想以此作为人们效仿的榜样,为理想社会的到来奠定道德基础。这是一种脱离实际的幻想,实际上是作者既往合理的社会而又不知如何达到的思想矛盾的反映。

《舞台》写于1928年,普列姆昌德自己认为这是他写得最好的长篇小说。小说共50多万字,中心事件发生在20年代贝拿勒斯近郊的邦德浦尔村。《舞台》通过该村双目失明的乞丐苏尔达斯为保卫自己祖传的土地而进行的斗争,反映了印度近现代社会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激烈冲突。

这部作品在印地语文学中第一次揭示了这样一个历史事实:英国殖民主义的确立,资本主义的入侵,已瓦解了向来作为印度经济基础的农村公社,摧毁了自给自足的农村经济,打破了农民习以为的生活方式,给他们带来了惶惑和灾难。

《舞台》实际上是面临冲击而日趋衰落的印度传统农业文明的一曲悲壮的挽歌。苏尔达斯这个形象既是甘地主义的象征,也是作者普列姆昌德思想的正面体现者。

他不以贫为耻、以富为荣,而是安贫乐道、耻于谋利,满足于吃一口要一口,从不考虑改变自身生存的条件,却追求心地的纯洁、精神的高尚和完美。这正是印度传统农业文明的人生哲学。

作者最后把苏尔达斯写成了道义上的胜利者,他的死被看作是民族精神的涅槃,震撼了成千上万印度人的灵魂。《舞台》所变现出的对传统农业文明的认同倾向具有明显的二重性:当它具体表现为对殖民侵略的否定时,它是悲壮而崇高的;当它由此把传统文明作为永恒的理想世界,不想接受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观念时,它又是僵化、保守和幼稚的。

《服务院》是其成名作,被誉为印地语文学中第一部优秀现实主义小说,写一妇女因无陪嫁不能嫁到体面人家,后被丈夫遗弃沦为妓女,受尽歧视和欺凌,最后在服务院栖身。小说揭露了索取嫁妆的恶习、人与人之间的漠关系及上层人士的虚伪等。

《戈丹》是其代表作和最优秀长篇小说。主人公何利原是自耕农,有几亩祖传土地,他与妻儿终年劳动,勉强可以温饱。由于他赊购的奶牛被毒死,受到多方敲诈勒索。后他收留未正式结婚而怀孕的儿媳,更引起轩然大波。他破产而沦为雇农,被迫变相卖女。

他最后还想为孙子买头奶牛,终在热浪中累倒而死,身后仅剩的20个安那也被婆罗门当作献牛(戈丹)的礼金搜刮而去。小说揭示了农村中尖锐的阶级矛盾,塑造了典型人物,被誉为印度农村的一部史诗。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印度诗人维德亚伯迪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维德亚伯迪,印度中世纪印地语诗人,出生于现在的比哈尔邦的婆罗门种姓,曾充任宫廷诗人,其生平缺乏确实可靠的材料。他的宗教思想属于印度教的湿婆教派。他用印地语的迈提里方言写诗,被称为迈提里地区的“黄莺”。他著有长篇叙事诗《吉尔蒂颂歌》,歌颂一个王子向入侵民族的国王复仇的故事,表现了诗人的民族主义的思想感

  • 印度孟加拉语小说家查特吉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班吉姆·钱德拉·查特吉(Bankim Chandra Chattopadhyay,1838年6月26日—1894年4月8日),又译班吉姆·金德尔·查特吉,印度孟加拉语小说家、孟加拉语现代文学的先驱。生于印度西孟加拉邦农村。其第一部小说《拉贾莫汉之妻》(1864)用英文写成。1865年出版第一部孟加拉

  • 罗姆·莫罕·罗易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罗姆·莫罕·罗易,印度最早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活动家和爱国主义者。出生于西孟加拉的拉达纳加尔地方的一个小柴明达尔家庭,早年受过良好的教育,精通梵语、巴利语、波斯语、阿拉伯语、英语和希腊语。少年时代已表现出激进思想,以致不能见容于传统的家庭,被迫出走,三四年间漫游了北印和中国西藏,对民间疾苦有了深入

  • 印度诗人泰戈尔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等。

  • 奥罗宾多·高斯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奥罗宾多·高斯,人名,是一位印度现代哲学家。早期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位领袖。他出生在加尔各答近郊的一个婆罗门种姓普通家庭。幼时到英国留学,擅长于拉丁、希腊、英、法、德等语言。在巴洛达大学任教在哲学发展作用很大。介绍印度现代哲学家,早期民族解放运动领袖。生于加尔各答近郊的一个婆罗门种姓家庭。7岁时到英国留

  • 印度英语作家安纳德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穆尔克.拉吉.安纳德,印度杰出的英语作家。以如实和同情的描写印度穷人而知名。1925年毕业于旁遮普大学,后在剑桥大学和伦敦的大学学院进修。1929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最初从事文艺理论的著述,后创作小说。其小说主要写印度的苦力和贱民的生活。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苦力》(1933)、《贱民》(1935

  • 《琉璃》司凤情人咒发作会怎样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琉璃》剧情中司凤认为璇玑不喜欢自己,然后带上了情人咒面具。中了情人咒的人不能受到情伤,不然几次后就会彻底离开人世。这对于司凤来说,无疑是生死考验,因为司凤爱的是璇玑,而璇玑目前根本没有六识,所以体会不到爱。想要解除司凤的情人咒,恐怕只能等璇玑恢复六识,她才能得知自己内心真正所爱。情人咒发作会怎么样

  • 《琉璃》白帝的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琉璃美人煞》中白帝的结局是怎样的?小说中描写的内容,白帝最后遭到了恢复记忆的战神报复,虽然白帝自己也想要赎罪,但下场好像有点太惨了。电视剧《琉璃美人煞》改编自十四郎同名小说,讲述了前世惊心动魄的阴谋之下,天生“六识”残缺的少阳派掌门之女褚璇玑不断寻找万劫八荒镜的碎片,在她“六识”不断恢复的同时,前

  • 《琉璃》六师兄喜欢璇玑吗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琉璃美人煞》中的钟敏言六师兄到底是喜欢璇玑还是玲珑?钟敏言是这部剧的重要角色,戏份颇多,但这个角色也比较的纠结,感情线上藏着秘密,他到底是喜欢钟敏言还是璇玑呢?在小说中,钟敏言喜欢过璇玑,但最后跟玲珑结婚了。钟敏言是一个好人,但是对待感情有些花心,他喜欢过璇玑,同时也喜欢玲珑,他跟玲珑是青梅竹马,

  • 法国洛可可画家华多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让-安东尼·华多(Jean-Antoine Watteau,1684—1721)是法国18世纪洛可可时期的一位画家。代表作品有《舟发西苔岛》《猎人行》等。人物简介让-安东尼·华多(Jean-Antoine Watteau,1684—1721)是法国18世纪洛可可时期最重要的也最有影响力的一位画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