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伍德罗·威尔逊生平简介

伍德罗·威尔逊生平简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1549 更新时间:2024/3/22 8:16:21

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英语:Thomas Woodrow Wilson,1856年12月28日-1924年2月3日),出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州,在佐治亚南卡长大,博士、学家、政治家、美国第28任总统。

威尔逊少年时代就醉心于政治,四度出任英国首相的威廉·尤尔特·格莱斯顿是他心目中崇拜的英雄。威尔逊16岁进入维森学院,29岁获博士学位,30岁开始在大学任教。1902年发表的《美国人民史》被认为是其学术上的最高成就。同年威尔逊出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1909年当选为新泽西州长。

1912年总统大选中,由于西奥多·罗斯福和威廉·塔夫脱的竞争分散了共和党选票,以民主党人身份当选总统。1883年,伍德罗·威尔逊进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生院,并在3年后获得历史与政治科学的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为《议会制政府:对美国政治的研究》(Congressional Government:A Study in American Politics)。毕业后,先后在Bryn Mawr学院(1885-1888)和卫斯理大学(1888-1890)任学术职。

威尔逊是唯一一名拥有哲学博士头衔的美国总统(法学博士衔除外),也是唯一一名任总统以前曾在新泽西州担任公职的美国总统。1919年,威尔逊被授当年的诺贝尔和平奖。1962年历史学家对31位总统的投票排名,威尔逊高居前4位。

两任总统

1912年6月25日,伍德罗·威尔逊赢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身份。

此后,由于共和党候选人塔夫脱和进步党候选人、前共和党人和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竞争严重分散了本应投给共和党唯一候选人的选票,他在40个州获胜,得到总共531选举人票中的435张。伍德罗·威尔逊毫无困难地赢得竞选胜利。

1913年3月15日他举办了美国现代史上首次总统新闻发布会,并在会上允许记者他提问。

1916年获得重新提名后,伍德罗·威尔逊在竞选中打出了“他让我们远离了战争”(he kept us out of the war)的口号,提示选民他任期内即维持了坚定的国策、又避免了与德国或墨西哥的公开冲突的业绩。但他却从未发誓即使受到挑衅也决不参战。1916年9月2日,当他发表接受党内提名的演讲时,伍德罗·威尔逊针对性地警告德国他不会容忍给美国人造成生命损失的潜艇战。

“一个违反这些核心权利的国家必须明白它将被直接的挑战和抵抗所制止并被要求承担责任。很快,这将使这场争斗多少变成我们自己的事情。”

最终,伍德罗·威尔逊勉强战胜共和党候选人查尔斯·埃文斯·休斯赢得了1916年大选。

选战的最后结果出奇地接近,甚至在选后数天内都无定论。由于担心输掉选举而在欧战尚不确定的情况下成为跛脚鸭,威尔逊提出了一个假想方案:倘休斯取胜,他将先任命休斯为国务卿,然后和副总统一起辞职以使其接任总统。

两党选情在数个州都十分接近。在加州大约一百万选票中威尔逊赢了3773票,而在新罕布什尔只赢了区区54票。休斯在明尼苏达的358000张选票中赢了393张。最后威尔逊得到了277张选举人票,而休斯得到254张。威尔逊能赢得大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1912年大选时投给西奥多·罗斯福和工会领袖戴布兹(Eugene V.Debs)的票这次大多流向了他。

伍德罗·威尔逊人物评价

伍德罗·威尔逊是20世纪在美国乃至西方最著名和颇具影响的学者和政治家,也是理想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和理想主义外交政策的实际施行者。他所倡导的理想主义道德政治对国际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伍德罗·威尔逊作为理想主义学派的创始人,他以其构筑的理想主义学说及外交实践,使美国开始摆脱游离于欧洲列强之外的华盛顿时期奠定的“孤立主义”外交情结,使美国转向了世界大国的对外战略,从此开始了将美国的全球战略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核心地位为追求的目标。

在美国人心中,他是可以与林肯比肩的巨人。美国史学家认为:威尔逊是使美国取得重大进步的具有远见卓识的伟人。

瑟·林克:在威尔逊那个时代,没有一个公众领袖在提出自由主义和理想主义国际纲领方面比他更能言善辩。在他成为国际组织和集体安全的主要发言人之前,威尔逊已在提倡一种超越美国自我利益、谋求人类善意的外交。

基辛格:无论如,威尔逊在思想上的胜利比任何其他的政治成就更根深蒂固,因为每当美国面临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使命之际,它总是殊途同归地回到威尔逊的观念上。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伊贺流忍术创始人百地丹波守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百地丹波守,日文假名:ももちさんだゆう(1512-1581?)伊贺豪族,百地家领主,本名正西,又名百地丹波、百地三太夫,乃伊贺流忍术创始人。被称为伊贺“三上忍”之一的百地家忍者的领导者,因其受朝廷官位丹波守而名。百地丹波守基本信息百地丹波守名正西,也有说是世袭之称号,不能确定。伊贺竜口的伊贺上忍三家

  • 哥白尼的成长背景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尼古拉·哥白尼(波兰语:Mikołaj Kopernik,1473年2月19日—1543年5月24日,享年70岁),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波兰天文学家、数学家、教会法博士、神父。在哥白尼40岁时,他提出了日心说,改变了人类对自然对自身的看法。当时罗马天主教廷认为他的日心说违反《圣经》,哥白尼仍坚信日心说,

  • 朝鲜王朝的开国君主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李成桂(朝鲜语:이성계,发音:Yi Seong-gye,1335年-1408年),朝鲜王朝的开国君主(1392年—1398年在位)。本贯全州李氏,出生于元朝双城总管府(今朝鲜咸镜南道咸兴一带)。初字仲洁,后改君晋,号松轩,即位后更名李旦,死后庙号太祖,明朝赐谥号“康献”,故又称“朝鲜太祖”或“康献大

  • 帖木儿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帖木儿(波斯-阿拉伯文:تیمور,拉丁转写:Tēmōr,1336.4.9—1405.2.18),帖木儿帝国创建者(1370.4.10—1405.2.18在位)。绰号“帖木儿兰”(跛足帖木儿)。帖木儿出身突厥化的蒙古贵族。早年臣属于河中统治者合札罕及东察合台汗秃忽鲁帖木儿。1362年,与内兄忽辛起兵

  • 哥白尼发表日心说的背景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哥白尼的“日心说”发表之前,“地心说”在中世纪的欧洲一直居于统治地位。自古以来,人类就对宇宙的结构不断地进行着思考,早在古希腊时代就有哲学家提出了地球在运动的主张,只是当时缺乏依据,因此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在古代欧洲,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主张“地心说”,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其他的星体都围着地球这一宇

  • 阿利斯塔克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阿利斯塔克(Aristarchus),生于公元前315年,死于公元前230年,萨摩斯人(爱琴海萨摩斯岛)。古希腊第一个著名天文学家。阿利斯塔克曾就学于雅典学院。他曾经提出了亚历山大里亚时期的最有独创性的科学假说。他是历史上最早提出日心说的人,也是最早测定太阳和月球对地球距离的近似比值的人。阿利斯塔克

  • 哥白尼建立日心说的过程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16世纪以前,关于地球的结构,地心说一直居于统治地位,而且它成为了基督教的支柱,然而历史上有一位科学家却敢于冲破神学的束缚,大胆提出自己的主张。他就是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哥白尼出生于波兰一个商人家庭,不幸的是他的父亲在他10岁时便去世了,从此舅父便承担起了抚养他的责任。哥白尼18岁时进入克拉科夫大学

  • 乔尔丹诺·布鲁诺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乔尔丹诺·布鲁诺(Giordano Bruno,1548年—1600年2月17日),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思想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作为思想自由的象征,他鼓舞了16世纪欧洲的自由运动,成为西方思想史上重要人物之一。他勇敢地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并把它传遍欧洲,被世人誉为是反教会、反经

  • 朴不花的情史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朴不花(朝鲜语:박불화),是高丽人,又名王不花。是元顺帝最为宠幸的一名太监。朴不花生于元文宗时代,7岁时被送到元朝的宫廷内成为一名小太监。后来,朴不花的好朋友,同样来自高丽的小宫女奇承娘得到皇子妥欢帖木尔的宠幸,收入自己的府第。不久,妥欢帖木尔登基,即元顺帝,封奇洛为第二皇后,居住兴圣宫,并生下太子

  • 马戛尔尼对清朝的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马戛尔尼组团访华、并且记下了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他对当时的中国有褒有贬,毁誉参半。乾隆时期的马戛尔尼来中国以后,对中国各地进行观光游览,记录下来大量笔记。通过这些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以及人民生活。在觐见乾隆的路上,他发现沿路的小镇使得自己仿佛回到了英国的疆土之中。可见,当地或许不富裕,但也并不贫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