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康熙时期的死鹰事件是什么 这件事情是怎么回事

康熙时期的死鹰事件是什么 这件事情是怎么回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1973 更新时间:2024/1/4 14:06:20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康熙时期的毙鹰事件是怎么回事?为何历史上的毙鹰事件扑朔迷离?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八阿哥胤禩给康熙进献了一只海东青,结果康熙看到的却是一只死鹰,于是康熙勃然大怒,认为这是胤禩对自己的诅咒,并当众说出了要与胤禩断绝父子关系的话,史称“毙鹰事件”或“死鹰事件”、“海东青事件”。

这件事之后也代表着胤禩彻底失去康熙的宠爱,也彻底地失去了皇位继承人的资格。而且由于这件事在史书中记载十分含糊,胤禩又由此失去了皇位继承资格,所以关于此事的背后真相一直是扑朔迷离,后世有人认为毙鹰事件完全是对胤禩的栽赃陷害,更有人认为背后主使者很可能就是后来接替康熙继位的雍正皇帝胤禛。

在毙鹰事件之前康熙就已经对胤禩失去好感且带有偏见

胤禩是康熙第八子,生母是良妃卫氏,不过胤禩的生母卫氏家族出身不高,是辛者库奴籍出身,康熙最初并不重视胤禩母子。

不过胤禩自幼十分聪慧,喜好读书,勤奋好学,成年后为人谦逊温和,心思细腻,待人宽厚,很得朝臣们拥护。即便在康熙诸子中也很受兄弟们喜爱,其中老九胤禟、老十胤誐、老十四胤禵三人对他是马首是瞻,老大胤禔、老三胤祉、老五胤祺、老七胤祐、老十二胤祹这些较年长的皇子也多与胤禩关系亲近,就连老四胤禛也就是雍正皇帝在最初时也与胤禩的兄弟关系十分亲密。

所以胤禩凭借自己勤奋好学,人品好,得人心,好人缘获得了康熙喜爱,他的母亲卫氏都因他从良嫔晋升为良妃。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康熙第一次大封诸子爵位,老大胤禔和老三胤祉因跟随康熙征讨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的战功被封为郡王爵位,老四雍正、老五胤祺、老七胤祐和胤禩四人被封为贝勒。

胤禩是被封爵的皇子中年纪最小的一位,也只有当时未满18岁,胤禔和胤祉都是在征讨噶尔丹时立下战功的皇子,雍正、胤祺、胤祐也都跟随康熙亲征噶尔丹,胤祺和胤祐更是亲自带兵上过战场,所以康熙第一次大封诸子爵位时,只有胤禩最年幼还没有在征讨噶尔丹时立过战功,而他却能和哥哥们一同获封爵位,可见康熙对他的喜爱。

由于胤禩生母家族出身低微,康熙为了抬高他的出身,还在他大婚的年纪特意给他聘娶了安亲王岳乐的外孙女郭络罗氏为嫡福晋。少年封爵,还娶了出身高贵的娇妻,可见康熙这时期对胤禩的喜爱。

不过康熙对胤禩的喜爱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一废太子胤礽时就戛然而止了。康熙在最初废掉胤礽的太子之位时,老大胤禔觉得自己机会来了,于是对胤礽落井下石,还摆出了一副胤礽被废太子之位舍我其谁的态度。

胤禔的这种表现让康熙十分反感厌恶,因此康熙为了杜绝胤禔想当太子的野心,对外宣布即便废掉胤礽也绝不会册立胤禔为太子。

康熙如此明确表示不会立胤禔为太子,他却还不死心。他又想扶持一个与自己关系亲近的兄弟当太子,这样也算是有拥立之功,于是他就想到了扶立生母惠妃纳兰氏的养子老八胤禩为太子。

后来胤禔向康熙进言:胤礽所行卑劣,失人心。术士张明德尝相于胤禩必大贵。如诛胤礽,不必父皇出手。

胤禔的意思就是说相士张明德曾给胤禩相面,称胤禩将来必定大贵,也就是说天注定胤禩有帝王之命,胤礽品行太差被废,已经失去了人心,不如将他杀掉,如果康熙不忍下手,胤禔愿意代替康熙去对胤礽动手。

胤禔这一番表现不仅坑了自己还坑了胤禩,康熙认为胤禔有加害兄弟的心思,心肠歹毒至极,甚至怀疑胤禩与他串通谋取太子之位,于是下旨把胤禔和胤禩都监禁起来。

之后老三胤祉又暗中调查出胤禔勾结蒙古喇嘛巴汉格隆镇魇胤礽,将此事报告给了康熙,而康熙又派人开始对胤禔展开全面调查,最后不仅查出胤禔勾结蒙古喇嘛镇魇胤礽,还查出了术士张明德身怀武术,胤禔曾企图收买他暗杀胤礽。

这一下康熙更加震怒,他对胤禔和胤禩都十分猜忌憎恶起来,这件事史称“张明德相面事件”。后来随着深入调查,张明德交代胤禩并不知悉胤禔企图收买自己刺杀胤礽的事情,这时康熙才将信将疑没有追究胤禩,事后胤禩被释放出来,张明德被凌迟处死,胤禔被褫夺爵位,终身圈禁于直郡王府。

虽然在“张明德相面事件”中胤禩没有参与谋害胤礽,但是由此康熙与胤禩就产生了隔阂,康熙并不完全相信胤禩没有参与胤禔企图谋害胤礽的事情之中。

这件事结束之后不久,康熙又让大臣们投票在皇子中推举太子人选,结果以国丈佟国维、大学士李光地、马齐为首的朝廷群臣基本都推举了胤禩为太子。

这一下康熙更加生气,他对胤禩更加猜疑,他认为胤禩结党营私谋取太子之位,于是康熙震怒,他驳斥了推举胤禩为太子的这些朝廷官员,对外称胤禩勾结党羽、妄蓄异志,不可立为太子,而推举胤禩的重臣马齐和佟国维都受到了处分。

康熙为了稳定局面只得复立胤礽为太子,可是康熙对胤礽并不满意,所以胤礽复立为太子之后不久,就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时又被废除了太子之位。

可以看出在一废太子时康熙就对胤禩已经失去了好感,父子二人之间的隔阂也越来越大,康熙越发不信任胤禩,对他有着很大的偏见,认为他的一切之所为都是为了谋取太子之位。而毙鹰事件更是让康熙彻底对胤禩爆发,对他说出了极为绝情的话。

毙鹰事件彻底让胤禩从皇位继承人选中淘汰出局

毙鹰事件发生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十一月,而这一年正好是胤礽二次被废的两年后,在胤礽被废之后,太子之位虚悬,朝臣们对于太子人选大致分为两派:一派是支持康熙再次复立胤礽,毕竟培养胤礽那么多年;另一派就是支持胤禩成为太子。康熙则对于这两点都不满意,他甚至对于册立太子的事都有些烦了。

这一年康熙为了散心巡幸热河,当时陪伴康熙去热河的还有不少皇子,这些皇子分别是皇十子胤誐、皇十二子胤祹、皇十五子胤禑、皇十六子胤禄、皇十七子胤礼。

本来伴驾的皇子中也包括了胤禩,但是在康熙回京途中胤禩却半道先走了,这是因为这一年是胤禩生母良妃卫氏去世三周年的忌辰,所以胤禩中途先去祭奠了母亲良妃。

祭奠完良妃之后,胤禩就派太监去康熙的行在请安,并向康熙表示自己在汤泉等候御驾一起回京。同时胤禩还派太监给康熙送来了他精心挑选的两只猎鹰海东青。

结果康熙后来对外称自己看到的是两只死鹰,康熙认为这是胤禩对自己的诅咒,胤禩想盼着他赶快死掉。

于是康熙震怒地召集了陪伴在身边的五个儿子们,他把胤禩给自己送死鹰的事对儿子们一说,并当着五个儿子的面痛斥胤禩。

据《清圣祖实录》记载:(胤禩)系辛者库贱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听相面人张明德之言,遂大背臣道,觅人谋杀二阿哥,举国皆知。伊杀害二阿哥,未必念及朕躬也。朕前患病,诸大臣保奏八阿哥,朕甚无奈,将不可册立之胤礽放出,数载之内,极其郁闷。胤禩仍望遂其初念,与乱臣贼子结成党羽,密行险奸,谓朕年已老迈,岁月无多,及至不讳,伊曾为人所保,谁敢争执?遂自谓可保无矣。

康熙这番痛斥十分难听,直接称胤禩的生母良妃是辛者库贱妇,还翻出了早先的“张明德事件”来说事,这也说明了“张明德事件”之后,康熙虽然没有追究胤禩,但对他始终是将信将疑。另外从康熙的斥责之语中也看出了后来他复立胤礽为太子是出于无奈。

康熙当着五个儿子的面痛斥完胤禩之后,并说出了一句很绝情的话,那就是他称“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

这就代表着康熙想断绝与胤禩的父子关系,也意味着胤禩彻底失去了皇位继承资格。之后康熙下旨命内务府停了胤禩府上的一切生活开销,这更加表明康熙想与胤禩断绝父子关系。胤禩为此十分苦闷,更是生了一场大病,险些因病去世。

自此之后胤禩在明知成为太子没有希望的情况下,转而支持与自己关系亲密的雍正同母弟老十四胤禵争位,并把“八爷党”转为了“十四爷党”。这就是毙鹰事件的全过程,可以说毙鹰事件改变了胤禩的命运,彻底让他从皇位竞争者中淘汰出局。

毙鹰事件背后的真相究竟如何?

由于在《清实录》中对于毙鹰事件记载比较含糊,因此这件事在历史上就显得有些扑朔迷离,到底是谁栽赃陷害胤禩导致他最终在皇位继承资格竞争中被淘汰出局呢?

胤禩本人肯定是不可能故意送给康熙两只死鹰,康熙所说认为胤禩诅咒自己快点去世,他好操控朝臣登基为帝。际上这点根本不现实,虽然当时拥护胤禩的人很多,但胤禩也没有完全掌控康熙掌控朝政,所以康熙如果突然去世,胤禩还未必能登基。况且胤禩即便盼着康熙快点死,他也不可能蠢到把这个想法直接表现给康熙。

受害者胤禩的嫌疑被摘除了,那就得按照事件之后谁获益最大来看。胤禩彻底在皇位继承人选中被淘汰出局后,当时康熙诸子中对皇位最具竞争力的人就是三人,一个是老三胤祉,一个是老四雍正,一个是老十四胤禵。

胤祉文武双全,既有征讨噶尔丹的战功,又有帮助康熙组织人手编撰《律历渊源》和《古今图书集成》的文化功绩。而且胤祉还比较有野心,在一废太子时,正是胤祉揭发了老大胤禔勾结蒙古喇嘛巴汉格隆镇魇胤礽,他当时的算盘就是老大和老二都下去了,那就该轮到他老三当太子了。

但是从胤祉在诸子争位中的表现手段来看,这种事也太像他的风格。胤祉在争位时一直采用的是低调不争的手段,他从不站出来主动争位,基本都是浑水摸鱼的趁乱补刀的手段。尤其是栽赃陷害这种很容易露馅的风险较高的行为,胤祉更不会冒险去做。

接下来就是雍正,其实雍正在诸子争位时期的表现手段和胤祉很相似,他也是从不出来主动争位。胤祉为了表现自己没有野心,在康熙晚年一直醉心于组织文人修书不问政务;而雍正则是为了表现自己没有野心,表现出沉迷于道教丹药和长生不老之术,雍正当时一直对外号称自己是“天下第一闲人”。

雍正在诸子争位时期也是属于低调且不轻易行动的人,他一面表现出没有野心,一面又善于讨好康熙,另一面还能团结兄弟,就是为了不想成为众矢之的。可以说雍正的行事风格比胤祉还要谨慎小心,胤祉都不会做这种事,更何况雍正了。

剩下的就是胤禵,其实胤祉、雍正、胤禵三人中最不可能陷害胤禩的人还就是胤禵,因为在毙鹰事件之前,胤禵只是胤禩的重要党羽,他不具备争储的条件。正是毙鹰事件之后胤禩才改变主意,改“八爷党”为“十四爷党”,全力支持胤禵争位。

如果是胤禵栽赃陷害胤禩,以胤禩的能力事后必定能觉察出来,那样的话事后胤禩也不可能还会全力支持胤禵争位了,胤禩还没高尚到能如此对待陷害他的人。

其实陷害胤禩的人很可能不是皇子们,要知道胤禩才智过人,能力也是康熙诸子中顶尖的人物,如果胤祉和雍正或者其他皇子真的栽赃陷害了他,这件事之后胤禩肯定会有所察觉,他也肯定不会善罢甘休。

但是从事后胤禩没有采取任何自证清白,调查陷害他的人,而且他还反而大病了一场,差点去世来看,就能知道背后真正陷害胤禩的人是一个连他都不敢惹的人。要知道以胤禩当时的党羽势力一般皇子都没有他的势力庞大,能让胤禩畏惧的人只有康熙,所以毙鹰事件很可能就是康熙自导自演的一出大戏。

其实历史记载已经给出了明确答案,上面说过当时的情况朝臣们基本分为两派,一是支持复立胤礽,二是支持胤禩成为太子,偏偏胤礽和胤禩都不是康熙心目中的理想传人,因此康熙很烦恼才会去热河巡幸。

再加上胤禩本身党羽势力庞大,还深得朝臣拥护,对康熙的皇位已经构成了威胁,康熙又不想让他当太子,所以胤禩的政治势力对康熙的皇位很具有威胁,康熙也担心哪天胤禩会发动政变,让自己像唐高祖李渊一样提前退位。

而且从历史记载来看,康熙斥责胤禩送死鹰,但是其他人谁都没第一时间见证康熙是否看到死鹰,这些事都是事后康熙一个人对外宣布。所以毙鹰事件可能本身就是康熙想彻底打压胤禩断了他争位的念头而自导自演的一出戏。

胤禩在“张明德相面”事件时还能自证自己的清白,最终洗脱嫌疑,证实了他没有参与胤禔企图刺杀胤礽的事情。但是这次毙鹰事件中,胤禩居然没有任何自证,反而为此大病一场还险些去世,就能琢磨出其中门道。

凭胤禩的才智他自然知道没人敢栽赃陷害他,他就是从这里察觉出了这个事情很可能是老爹康熙自导自演来打压他的一场戏,也代表着康熙根本不想让他继位,所以他才失望到极点因而委屈的大病一场还险些去世。

这件事之后本来支持胤禩的朝臣就有不少与他划清了界限,像大学士马齐就开始不再掺乎皇子争位的事情,与胤禩的往来也逐渐冷淡下来。而且胤禩已经明确被康熙宣布失去了皇位继承资格,他也开始偃旗息鼓,这种表现很让康熙满意。

加上后来胤禵获得康熙喜爱,胤禩与胤禵亲近,康熙才表现出与胤禩的父子关系逐渐缓和修复。在这期间康熙还特意下旨把胤禩的儿子弘旺接进皇宫抚育,完全不像当初放狠话要与胤禩断绝父子关系那么绝情。

要知道弘旺可是比乾隆还更早被康熙接进皇宫中抚育,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康熙当初似乎就是故意自导自演了毙鹰事件来打压胤禩,想绝了他争夺储位的心思。事后康熙也觉得对胤禩做得太过了,所以才把他的儿子接入皇宫亲自抚育,也算是对他的弥补。

写在最后

所以毙鹰事件在历史上扑朔迷离就在于它很可能是康熙自导自演用来打压儿子胤禩的一出大戏,是康熙在玩弄帝王权术的一种手段。

在毙鹰事件前朝臣们分为支持复立胤礽为太子和支持胤禩为太子两派,让康熙不胜其烦,毙鹰事件之后,很多朝臣都与胤禩划清了关系,很少有人再敢向康熙进言立胤禩为太子了,而朝臣中有提议支持复立胤礽为太子的大臣也都受到康熙打压。此后太子人选问题逐渐没人再敢提议,可以说毙鹰事件帮康熙解决了这些朝臣们站队选边的问题。

毙鹰事件之后使得康熙晚年朝堂之上又趋于平稳,因此这件事很大概率就是康熙施展出来的帝王权术手段,康熙就是为了通过打压胤禩来稳定因太子之位逐渐暗流涌动的政治局势。也因此这件事才显得扑朔迷离。

标签: 康熙老鹰

更多文章

  • 张飞作战前都会自曝家门 张飞什么要那么做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张飞,蜀汉

    还不知道:张飞每次在交战前都会说自己是燕人,他为什么要这么做?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张飞,字翼德,三国时期刘备手下的一员猛将,提到张飞很多人脑海中都会不自觉的将他联想成一个五大三粗的糙汉子,也会联想到电视剧《三国》中张飞的口头禅“俺也一样”和他每次与敌人交战之前都会自报

  • 王曙:北宋时期宰相,为政严峻,颇有政绩,受百姓爱戴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王曙,北宋

    王曙(963年-1034年9月20日),字晦叔。河南人。北宋宰相。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王曙为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进士。咸平(998年—1003年)年间,再中贤良方正科,改授著作佐郎、知定海县。后以枢密直学士出知益州,他为政严峻,颇有政绩,受百姓爱戴,与张咏并称

  • 街亭之战中,张郃与魏延、王平二人交手的结果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张郃,三国

    街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的其中一场战事,发生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战争期间,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欢迎阅读哦~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错用了马谡,马谡直接将兵驻扎在山上,被张郃切断了水源,马谡军心大乱,被张郃击败,丢失了街亭。在街亭之战中,魏延和王平分别与张郃交手,结果有什么不同?先看王平与张郃的

  • 冯小怜的一生经历了什么?她最后的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冯小怜,南北朝

    自古红颜薄命,对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要知道一个古代女子究竟有多美,得看男人是如何宠爱她的,是否为了这个女人,愿意舍弃一切身外之物,甚至包括自己的生命。冯小怜就是这样的人,北齐后主高纬就因为她,丢掉了江山,也误了自己的卿卿性命。那么,冯小怜究竟有多美呢?史书对冯小怜的美

  • 老三胤祉年长又文武双全的 康熙为何没有传位给他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康熙,清朝

    对康熙为何不传位给年纪长且文武双全的老三胤祉?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康熙去世时第四子胤禛也就是雍正皇帝并不算是最好的选择和唯一的选择,就像康熙第三子胤祉文武双全,且还比雍正年长。最关键的是胤祉的身体素质还比雍正要好,雍正自幼文弱,体弱多病,胤祉却身体健康且骑射能力俱佳,那

  • 陈尧咨:北宋官员、书法家,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陈尧咨,北宋

    陈尧咨(970—1034),字嘉谟,谥号康肃,阆州阆中人,北宋官员、书法家,陈省华第三子,陈尧叟、陈尧佐弟。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真宗咸平三年进士第一,状元。历官右正言、知制诰、起居舍人、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永兴军、陕西缘边安抚使、以尚书工部侍郎权知开封府、翰林学士、武信军节度使、

  • 康熙临死前点名让一个大臣陪葬 此人到底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康熙,清朝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康熙临终前点名要一位大臣陪葬,此人是谁?康熙此举有何用意?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作为清朝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康熙为整个清朝所作出的贡献,远远超过其他帝王。除去平三藩、收台湾、驱沙俄之外,还让国家的社会经济体系,逐渐完善。也正是因为他为国家发展,打下的坚实基

  • 白起要是没有被处死的话 秦国能够提前统一六国吗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白起,秦国

    对如果白起没有死,秦国有没有可能提前统一六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秦国统一六国靠的是整体的国力,不是某一个人。就算白起不死,秦国也绝不可能提前统一六国。两个人的通力合作——白起之死秦昭襄王五十年,白起在杜邮自刎而死,他为什么要自刎而死呢?因为秦昭襄王赐给了他一把剑,意思

  • 薛仁贵是什么人?他最后能得以善终是如何做到的?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薛仁贵,唐朝

    薛仁贵,名礼,字仁贵,山西河津市人。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薛仁贵虽“少贫贱,以田为业”,但在贤妻眼中,是一只蓄势待发“有高世之材”的潜力股。她得知唐太宗“自征辽东,求猛将”消息后,激励丈夫“遇时乃发”,投军报国“图功名以自显。”薛仁贵于是投入名将张士贵军中,随大军征伐辽东。辽东,唐将“刘

  • 曹操儿子为王位斗得你死我活 司马懿的儿子为何从来不争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曹操,司马懿

    对曹操的儿子为了储位争得你死我活,司马懿儿子为何却从来不争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司马师与司马昭有没有为太子之争?难道他们二人,曾经想要争夺皇子之位?这个问题,倒是引起了不少人的好奇。曹操的两个孩子,曹丕,曹植,曾经为了皇位而进行了一场残酷的斗争。司马师、司马昭这两个与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