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魏延死后墓中石像真的是诸葛亮吗 实际上究竟是什么样的

魏延死后墓中石像真的是诸葛亮吗 实际上究竟是什么样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1303 更新时间:2024/1/16 6:38:22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魏延死后,为啥他的墓前跪着诸葛亮的石像?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在《三国演义》中,许多厉害的武将都被赋予了各种称号,比如蜀国的五虎上将,魏国的五子良将,东吴的四杰,除此之外,民间也有“一吕二赵三典韦”之类的排名。不过在那个英才辈出的时代,武艺超群的能人比比皆是,很多实力超群但却名声不显的人才则很难给人们留下很深的印象。

但人是有血有肉的个体,所以有很多将领自身饱含争议的。比如蜀国大将魏延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他本来是降将,入蜀之初因为诸葛亮本人的不看好,而没有被重用,也成为了一个谋略,武艺不在五虎将之下,却一直无法进入一线将领行列的遗珠。民间对于这位饱受冷遇的人才也十分惋惜,据传说魏延死后,他的墓前跪着的石像,就是诸葛亮的形象。为什么要让诸葛亮跪在魏延坟前赔罪呢?其实原因很简单。

01魏延降蜀

说到魏延产生归降刘备的想法,其实是很早的。在小说中刘备被曹操追杀的时候,就曾经在路过襄阳的时候,魏延就表示了想要为之效力的期盼。但由于当时时机尚不成熟,所以魏延只好先加入韩玄手下。

不过不久后机会还是来了,关羽在收服黄忠的时候,正好魏延也在军中,所以他杀掉韩玄成功献城,自己也顺势加入了刘备手下。不过真实的历史中,魏延却原是刘表手下的将领,在刘表战败后带着手下的残兵加入刘备手下。

不过无论是正史还是小说中,虽然刘备很喜爱这个手下,但魏延却一直和诸葛亮关系不大好。小说中硬生生给这个矛盾找了一个玄学的理由——魏延脑后有反骨,诸葛亮推测他日后必反。

在小说中的这个原因虽然优点奇葩,但多少让诸葛亮后来的行为有了合适的逻辑。不过在真实的历史中,诸葛亮不喜欢魏延古迹多半是因为魏延的性格导致。魏延这个人虽然能力不俗,但为人过于自负,而且不懂得审时度势。如果眼中只有主公刘备,连诸葛亮都不放在眼里的话,那么也就别怪诸葛亮给他穿小鞋了。

好在刘备活着的时候,对魏延还是比较器重的,所以他的官职升迁的很快。刚入巴蜀之地的时候,魏延还是一个小小的牙将,等到占领汉中之后,他就被提拔为镇远将军,而且兼任汉中太守,镇守这个刘备集团的后方战略重心地区长达十余年。刘备称帝以后,虽然没有进入五虎将的行列,但也成了略逊一筹的镇北将军。以魏延的性格对此事自然颇有微词,不过刘备在世还是可以镇住他的。可是刘备死后,魏延的锋芒就更加显露出来。

02自负的魏延

其实魏延对诸葛亮的态度,也和其他的蜀将不同。他并不是以一种崇拜的眼光看这位丞相,甚至连完全信任也做不到。这一点从他和诸葛亮在北伐策略上的分歧,就可以看得出来。诸葛亮自认为算无遗策,所以他倾向于求稳,攻魏国所必救之地,在牵扯中获得优势;而魏延在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就请求自带一万兵,出奇招走小路直取长安,如果计谋成功,则攻防之势立刻逆转,蜀国就会掌握更大的主动权,甚至有可能一战毕其功。

不过这个策略被诸葛亮否决了,而且他的理由居然是太过冒险。经过了这件事,魏延看出诸葛亮的军事水平的缺陷,也彻底对蜀国的北伐失去了信心。有能力的人多半自负,但魏延的问题在于他不善于隐藏自己的能力,更不会隐藏自己的不满。聪明的诸葛亮自然看出了魏延言行中透露出的不敬,所以从此开始计划自己死后如何制衡他的权力了。

于是诸葛亮提拔了另一位臣子——杨仪,这个人也是个人才,而且他最大的优点是和魏延不和。这两个人不但在朝中屡次冲突,甚至每次见面也都是以争吵结束。这个时候诸葛亮和费祎等人会进行劝解,虽然杨仪并不能代替魏延的地位,可是他的存在,也成为了对魏延的一种掣肘,而且关于魏延,诸葛亮还给杨仪安排了一个后手——彻底解决自己死后,魏延对整个蜀国的威胁。当然考虑到可能会动手的情况,诸葛亮还安排了马岱作为杨仪的帮手。

03含冤屈死

六出祁山的诸葛亮,终于还是倒在了北伐的路上,五丈原诸葛亮离世,意味着蜀汉失去了最大的功勋之臣。小说中为了放大杀掉魏延的合理性,所以加入了诸葛亮七星灯续命,被魏延无意中破坏而失败的情节。即使没说魏延是罪魁祸首,至少把他包装成了间接导致诸葛亮死亡的凶手。

于是魏延顺理成章的在诸葛亮死后野心膨胀,领军反叛,这个时候诸葛亮留下的后手生效,杨仪领军与魏延对峙,而且激他大喊“谁敢杀我”,最后被旁边潜伏多时的马岱一刀砍死。

正史里面的魏延虽然性格不好,但却为蜀国立下许多功劳,无论是在收服南蛮,还是在北伐中,都有过亮眼表现。而诸葛亮虽然对魏延不是很信任,但也完全没有想过杀掉他。

魏延虽然对诸葛亮不满,但对于蜀国还是忠心耿耿的。诸葛亮死后,蜀国士气已丧,杨仪和马岱按照诸葛亮的遗嘱,缓缓退兵。可是魏延这个时候却反对退兵,更不愿担任断后的职责。魏延带兵赶到杨仪面前与他对质,可是因为他违反丞相遗命在先,所以兵士们纷纷逃走。魏延想逃的时候,才被马岱追上杀死。

因为杨仪和他的矛盾,所以魏延死后,谋反的罪名被推到了他的头上,魏延的后人也被杀戮殆尽。不过后人对魏延的评价还是客观的,不但为他立碑造祠,还雕了一个石像跪在墓前。有人说这是诸葛亮,但其实按照历史记载,更可能是杨仪或者马岱。毕竟因为矛盾杀死他并诬陷的正是杨仪。

与很多平庸却得了善终的文臣武将相比,或许魏延出色的能力配上骜的性格反而害了他。

标签: 魏延诸葛亮石像

更多文章

  • 秦始皇的祖先是谁 秦始皇断子绝孙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秦始皇,后裔

    对秦始皇的先祖究竟是谁呢?死后其后代都落得怎样的下场?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秦始皇的一生究竟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在不同的历史爱好者眼中有着不同的答案。今天我们抛开秦始皇人生事迹不谈,来讲讲他的身世及后裔。第一个:嬴氏先祖。秦始皇的祖先是何许人也呢?很多朋友在看到这个问

  • 从雍正登基到雍正去世 雍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争议和谣言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清朝,雍正

    对雍正皇帝的接班以及去世,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争议和谣言呢?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雍正皇帝是康熙的儿子,在位十三年,可以说是励精图治,可惜英年早逝,终年58岁。关于雍正的登基,本身就充满了争议,很多人认为他是夺了自己兄弟的位。而关于他的死,又是谜团一件。那么,雍正皇帝的继承

  • 刘备在托孤诸葛亮的时候 刘备为何还托孤李严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刘备,诸葛亮

    对刘备托孤诸葛亮的同时,为何还要托孤李严?是因为不信任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登基称帝,正式建立了蜀汉。同年,为了给关羽报仇,并夺回荆州,刘备御驾亲征,发动了夷陵之战。诚然,刘备一度深入到吴国境内。不过,公元222年,陆逊采用了火攻的计策,让蜀汉

  • 蜀汉第五次北伐退军时,诸葛亮安排魏延断后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诸葛亮,三国

    历史上的北伐大事记中,因为三国演义的缘故,蜀汉北伐成为了耳熟能详的典故,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在五丈原和司马懿隔着渭水对峙,司马懿闭门不出,诸葛亮再怎么羞辱司马懿,司马懿坚持不战,两军相持一百多天,诸葛亮不幸病重。诸葛亮死前,安排退军,特意让魏延断后,是

  • 元明月作为孝文帝的孙女,为什么没能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元明月,北魏

    在古代封建社会,公主作为皇帝的女儿,身份尊贵,绝大多数能得以善终。但由于公主这一身份,本身就是皇权的附庸,在激烈的皇室斗争中,有不少公主主动或被迫卷入权力的游戏,最后难以善终,平原公主元明月就是其中一位。元明月是孝文帝元宏的孙女,京兆王元愉与杨奥妃的遗腹女,她有四个同母兄长:元宝月、元宝晖、元宝炬和

  • 刘牢之的一生是什么样的?最后选择自杀是因为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刘牢之,晋朝

    刘牢之是汉高祖刘邦之弟刘交的后裔,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刘牢之是东晋时期的名将,既在淝水之战击退秦军拯救了东晋,也曾经手握北府兵大权,连叛三主,背上反复无常的恶名。最终被迫自杀身亡。那么刘牢之是如何影响东晋局势的呢一,对抗前秦刘牢之是汉高祖刘邦之弟刘交的后裔,早年从军,因为骁勇得以入选北府兵

  • 褚英四岁就和努尔哈赤南征北战 努尔哈赤为何还要处死他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努尔哈赤,褚英

    还不知道:努尔哈赤为什么要处死从4岁就跟随自己南征北战的儿子?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褚英四岁时就跟着父亲努尔哈赤征战厮杀,成年后立下赫赫战功,被视为汗位继承人。没想到的是,褚英37岁时,被父亲幽禁。两年后,神秘死亡。知情人竟然都说他自作自受。褚英是努尔哈赤的嫡长子,他的

  • 武则天为什么不选择杀李治 武则天是不能还是没有机会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武则天,李治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武则天不选择杀掉李治,是因为没有能力或者没机会杀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武则天不是没有能力或者机会杀掉李治,而是根本不需要。首先,武则天有没有胆量杀李治。武则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为人知晓。唯一让人能够谈论的,也就是武则天14岁,还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时,武

  • 蓝玉和朱元璋一起打江山 朱元璋后面为何还要杀他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朱元璋,蓝玉

    对朱元璋为何要杀大将蓝玉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时期,曾经有一个名为“大明”的朝代,明朝的历史今日被无数人津津乐道,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他的人生太过传奇,所作所为也充满着各种各样的争论,明初的蓝玉案就是其中之一。那么,

  • 王溥:北宋初期宰相,历任两代四朝宰相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王溥,北宋

    王溥(922年~982年),字齐物,并州祁人,北宋时期宰相。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出身太原王氏祁县房支,生于官宦世家。历任后周太祖、周世宗、周恭帝、宋太祖——两代四朝宰相。后汉乾祐年间,甲科进士第一名,任秘书郎。广顺三年(公元953年),官至宰相。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