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世民是如何扩大自己的势力的?李渊是什么态度?

李世民是如何扩大自己的势力的?李渊是什么态度?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2216 更新时间:2024/1/5 23:16:33

玄武门之变是唐朝初年一次非常重大的历史事件,“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小编一起走进了解。

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六月四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杀兄逼父,夺得皇储之位。

关于这次事变,唐朝官方参与修纂的史书记载的十分隐晦含糊,致使事变真相千年迷离。

为此,史学界曾进行了长期努力,试图明辨究竟,至今已有了较为可信的说法。

李世民作为一代杰出封建政治家、开创大唐帝国新气象的创业之君,又干了弑兄逼父这等为礼法所不容的无父无君之事。

这样一位集君子与小人于一身的复杂历史人物,他必然不会疏忽身后之事,他也惧怕自己的秽迹被记录史册,传之后世。

关于修改史实之事,史料对此稍有透露。

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李世民问褚遂良:“卿比知起居,书何等事?大抵于人君得观见否?”

遂良曰:“庶己人主不为非法,不闻帝王躬自观史。”

太宗曰:“朕有不善,卿必记耶?”

遂良曰:“臣闻守道不如守官,臣职当载笔,何不书之?”

这段颇为精彩且意味深长的对话,真是的再现了李世民内心的担忧。

后来,李世民又向房玄龄表达了相同的愿望,在含蓄的解释了自己想要观史的堂皇理由之后,不容分说的要房玄龄“撰录进来”。

房不敢怠慢,诚惶诚恐之余,急忙与其他史官“删略国史为编年体,撰高祖、太宗《实录》各二十卷,表上之”。

一:李世民的夺权阴谋

李世民是玄武门之变的胜利者,他为唐朝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且又经营出一番贞观之治的泱泱大气象,那么是唐太宗事实真的是这样完美的一个人杰吗?

恐怕不然,在这个玄武门之变一事上便暴露出其政治阴谋家的一面来。

其实,李世民谋夺皇位继承权的图谋早已有之,在唐朝建立和统一的过程中,李世民作为主帅之一,不仅拥有众多的谋臣猛将,而且建立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地方势力。

随着其权势的增长,夺取皇位继承权的野心也不断膨胀,其有预谋的夺权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网罗人才,图谋皇位。

唐朝建立后,李建成被立为太子,李世民被封为秦王、尚书令。

随着唐政权的稳固,李世民在平灭薛举集团后又被封为太尉,持节陕东道大行台,拥有军政大权,势力庞大,开始为夺取皇位做准备,突出的表现就是网罗人才。

当时,唐王朝初建,人才缺乏,秦王府许多文武官员被调到别处为官,这使李世民感到很不安。

史载:“时府中多英俊,被外迁者众,太宗患之。”

明确的说,如果李世民只想当一个藩王,那么有王佐之才的杜如晦确实没什么大的用处,但是,想要夺取皇位,统领天下,缺乏杜如晦这样的人才是不行的。

第二,加强地方经营,树立以洛阳为中心的地方势力,并争取王公大臣的支持。

第三,接受文武臣僚建议,加紧政变准备。

李世民的文武臣僚是深知其心意的,他们的言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其中,文臣的谋略更深远一些,房玄龄曾与长孙无忌私下计议,主张“莫若遵周公之事……申孝养之礼”,明确了要夺取的不仅是太子之位,而且还有李渊的皇位。

对此长孙无忌深表赞同:“久怀此谋,未敢披露,公今所说,深会宿心”。

对于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是做了充分准备的。

李世民知道,直接向李建成的东宫进攻,成功的可能性不大,而利用上朝的时机,采取突然袭击的方法,可一举成功。

况且把守玄武门的是已经被他买通的常何等人。精良的武装是李世民准备活动的另一方面,政变前,尉迟敬德精心挑选了八百人的武装力量。

二:李渊的尴尬中立

李渊在隋朝时,世袭唐国公,任太原留守,执掌军政大权。他见隋朝已无可挽救,便率部从太原起兵,南下占据长安及渭水一带。

其实李渊决不是庸碌之辈,而是一个有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的开国君主,唐高祖李渊雄才大略,多谋善断,目下学界已趋定论。

按理说,精明如李渊,在处理皇位传继之事上也该表现出惯有的作风和特点。

事实上,李渊对诸子交恶的觉察是很早的,同时也是很清楚的。

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交恶之缘由便是争夺皇位。从实际情况看,两人均具备继承皇位的资格和能力,建成是嫡长子,而世民军功卓越,两人都有立为太子的道理。

问题之棘手便在于此。再说,经过为时不短的酝酿和力量积蓄,双方都已羽毛丰满,形成气候。

一是出现了秦王、东宫两个强大的军、政集团及私人武装。二是因为双方在朝廷各树党友,朝臣各附一方,牵一发而动全身。

由于两人的水火之势,李渊想要解决这一问题,采取了一个措施,就是暖昧中立,静观其变,伺既成事实发生后予以认可。

实践证明,李渊在解决这一棘手而又敏感问题上的态度是高明的,抉择是明智的。

这样做虽属不得已,但却是唯一的和明智的。不管哪方作为胜利者,坚持中立的李渊晚年都会有个理想归宿。

他稍偏建成,建成必然尽心待父,即使李世民胜利了,以其举世无匹的勋绩以及平日的声望地位,朝臣也易接受。

事实上,李世民即位后,对待太上皇李渊的生活确实很是关心,使其虽无大权,却可以安度晚年。

三:李建成的无奈收场

对李建成其人应该有一个正确的估计,历来史书所载之建成,阴险狡诈,好色贪功。

把他与襟怀磊落、英明神武的李世民站在一起,不得不让人庆幸登上帝位开创大唐盛世没有所托匪人。

然而,透过历史的重重黑幕,我们可以隐约看到,李建成与上述形象是有很大距离的。

李渊晋阳起兵之后,李建成西渡黄河,攻克长安。长安的战略地位在当时并不亚于后来李世民所攻下的洛阳,甚至犹有过之。

李建成在战争初期即占据长安,唐军声威大振,顿时成为最有希望问鼎中原的一支割据力量。

这使得蜀地的势力不得不下决心依附于唐,使西秦霸王薛举被切断在西北成为孤军。

又令王世充占据的洛阳的西方成为了死路,更使当时蠢蠢欲动的突厥不得不顾及强大的唐军加上坚城长安的效果。

李建成又与窦建德相持,没有让当时气势正盛的夏军逼近太原,军功与李世民相比毫不逊色。

即便说李世民更善用奇兵,有虎牢一战的经典战例,也不能肯定李建成的用兵能力就比李世民差多少。

因为在历史上(尤其是唐后,理由后具),在宫闱之战中败北的人即使有再经典的战例,大多也不会被详尽地记入史书,顶多说上一句“建成纳计,乃克长安”。

李建成无论是在正史中,还是在稗史小说中,均以阴谋家身份出现,然而其阴谋却屡屡失败,让人怀疑他究竟是否窝里斗的料。

难道只要有一个雄才大略野心勃勃的弟弟,兄长的位置就要危乎其哉了。

我想这大概不是偶然,身为嫡长子,总有“居安不能思危”的倾向。

相反,李世民却因一句“居安思危”而瞿然动容。

那么,谁会在这场权力斗争中纵横不倒也就不言而喻了。

标签: 李世民唐朝

更多文章

  • 魏延死后墓中石像真的是诸葛亮吗 实际上究竟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魏延,诸葛亮,石像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魏延死后,为啥他的墓前跪着诸葛亮的石像?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在《三国演义》中,许多厉害的武将都被赋予了各种称号,比如蜀国的五虎上将,魏国的五子良将,东吴的四杰,除此之外,民间也有“一吕二赵三典韦”之类的排名。不过在那个英才辈出的时代,武艺超群的能人比比皆是,

  • 秦始皇的祖先是谁 秦始皇断子绝孙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秦始皇,后裔

    对秦始皇的先祖究竟是谁呢?死后其后代都落得怎样的下场?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秦始皇的一生究竟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在不同的历史爱好者眼中有着不同的答案。今天我们抛开秦始皇人生事迹不谈,来讲讲他的身世及后裔。第一个:嬴氏先祖。秦始皇的祖先是何许人也呢?很多朋友在看到这个问

  • 从雍正登基到雍正去世 雍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争议和谣言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清朝,雍正

    对雍正皇帝的接班以及去世,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争议和谣言呢?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雍正皇帝是康熙的儿子,在位十三年,可以说是励精图治,可惜英年早逝,终年58岁。关于雍正的登基,本身就充满了争议,很多人认为他是夺了自己兄弟的位。而关于他的死,又是谜团一件。那么,雍正皇帝的继承

  • 刘备在托孤诸葛亮的时候 刘备为何还托孤李严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刘备,诸葛亮

    对刘备托孤诸葛亮的同时,为何还要托孤李严?是因为不信任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登基称帝,正式建立了蜀汉。同年,为了给关羽报仇,并夺回荆州,刘备御驾亲征,发动了夷陵之战。诚然,刘备一度深入到吴国境内。不过,公元222年,陆逊采用了火攻的计策,让蜀汉

  • 蜀汉第五次北伐退军时,诸葛亮安排魏延断后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诸葛亮,三国

    历史上的北伐大事记中,因为三国演义的缘故,蜀汉北伐成为了耳熟能详的典故,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在五丈原和司马懿隔着渭水对峙,司马懿闭门不出,诸葛亮再怎么羞辱司马懿,司马懿坚持不战,两军相持一百多天,诸葛亮不幸病重。诸葛亮死前,安排退军,特意让魏延断后,是

  • 元明月作为孝文帝的孙女,为什么没能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元明月,北魏

    在古代封建社会,公主作为皇帝的女儿,身份尊贵,绝大多数能得以善终。但由于公主这一身份,本身就是皇权的附庸,在激烈的皇室斗争中,有不少公主主动或被迫卷入权力的游戏,最后难以善终,平原公主元明月就是其中一位。元明月是孝文帝元宏的孙女,京兆王元愉与杨奥妃的遗腹女,她有四个同母兄长:元宝月、元宝晖、元宝炬和

  • 刘牢之的一生是什么样的?最后选择自杀是因为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刘牢之,晋朝

    刘牢之是汉高祖刘邦之弟刘交的后裔,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刘牢之是东晋时期的名将,既在淝水之战击退秦军拯救了东晋,也曾经手握北府兵大权,连叛三主,背上反复无常的恶名。最终被迫自杀身亡。那么刘牢之是如何影响东晋局势的呢一,对抗前秦刘牢之是汉高祖刘邦之弟刘交的后裔,早年从军,因为骁勇得以入选北府兵

  • 褚英四岁就和努尔哈赤南征北战 努尔哈赤为何还要处死他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努尔哈赤,褚英

    还不知道:努尔哈赤为什么要处死从4岁就跟随自己南征北战的儿子?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褚英四岁时就跟着父亲努尔哈赤征战厮杀,成年后立下赫赫战功,被视为汗位继承人。没想到的是,褚英37岁时,被父亲幽禁。两年后,神秘死亡。知情人竟然都说他自作自受。褚英是努尔哈赤的嫡长子,他的

  • 武则天为什么不选择杀李治 武则天是不能还是没有机会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武则天,李治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武则天不选择杀掉李治,是因为没有能力或者没机会杀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武则天不是没有能力或者机会杀掉李治,而是根本不需要。首先,武则天有没有胆量杀李治。武则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为人知晓。唯一让人能够谈论的,也就是武则天14岁,还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时,武

  • 蓝玉和朱元璋一起打江山 朱元璋后面为何还要杀他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朱元璋,蓝玉

    对朱元璋为何要杀大将蓝玉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时期,曾经有一个名为“大明”的朝代,明朝的历史今日被无数人津津乐道,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他的人生太过传奇,所作所为也充满着各种各样的争论,明初的蓝玉案就是其中之一。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