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官渡之战袁绍实力比曹操还要大 曹操是怎么打败袁绍的

官渡之战袁绍实力比曹操还要大 曹操是怎么打败袁绍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4564 更新时间:2024/1/23 3:48:40

还不知道:官渡之战,曹操如何打败袁绍?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导语:《三国演义》虽然七分虚、三分实,但罗贯中通过自己的方式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战乱纷飞、鼓角争鸣的乱世。在三国时期,除了各位枭雄的雄才大略、各位战将的气吞山河,更少不了背后那些运筹帷幄的谋士。谋士,在《三国演义》中有着重要的戏份。

东汉末年,曹操和袁绍正面相抗,曹操以少胜多,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从此奠定了雄踞北方的基础。此战中,一共出现了11位谋士,非常精彩。本文笔者来透过“演义”和“正史”,来分析曹操和袁绍的谋士阵营。

一、乱世既起:三国的谋士文化

官渡之战中,曹操和袁绍双方阵营中一共出现了11位谋士,他们之间的表现可谓精彩纷呈。袁绍一方,包括逢纪、郭图、田丰、审配、沮授5人,曹操一方包括荀彧、荀攸、郭嘉、贾诩、程昱等5人,另外,还有一位谋士比较特殊,此人就是许攸,他先在袁绍阵营,然后投奔了曹操,并且起了关键作用——建议曹操偷袭乌巢军粮。

在三国时期,谋士为何会如此抢镜?和那些上战场杀敌的武将不同,谋士们个个满腹经纶,为何会一定要加入乱世纷争呢?其实,这就是三国时期的谋士文化。《论语·子张》记载: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对于古代读书人来说,他们的终极目标就是入仕,也就是为做官。但在东汉末年,皇室羸弱,汉献帝自己已经自顾不暇,这些读书人如何能效力于他呢?所以,谋士们若想有一番作为,必将选择一位雄才大略的“主公”,只有选择了合适的平台,才能展示自己的才华。

反过来说,枭雄立于乱世,除了要带兵打仗,筹备粮草军械,还要面临诸多文书、谋略。若想取得天下,就要广泛听取多人的建议,加以综合分析,才能做出最正确的判断。所以说,枭雄在扩展自己势力的同时,也要寻找许多谋士,因此才有刘备“三顾茅庐”等求才的故事。

所以说,在东汉末年,皇室羸弱,天下大乱,谋士为了展现自己,选择“主公”,枭雄为了夺取天下,选择“智囊”,二者是一个相互选择的过程,这才形成了三国时期浓厚的谋士文化。

以曹操阵营的5位谋士来说,荀彧和荀攸是叔侄两人,荀彧本来在袁绍麾下,后来他觉得袁绍不能成大事,所以改投了曹操,荀彧投奔曹操时间较早,当时曹操还只是个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中记载:

(荀彧)或度绍终不能成大事,时太祖为奋武将军,在东郡,初平二年,彧去绍从太祖。太祖大悦曰:“吾之子房也。”

也就是说,荀彧在袁绍和曹操之间选择了后者,这是谋士的选择。而曹操见到荀彧后,赞赏他有“张良”之才,这是枭雄的选择。

荀彧加盟曹操,5年之后,他的侄子荀攸也来到曹操的阵中。在此之前,荀彧又向曹操推荐了程昱,程昱又推荐了郭嘉、郭嘉又推荐了刘晔。而曹操的另一位谋士贾诩,则最为坎坷,他最初在董卓麾下;董卓死后,他投奔李傕;李傕失败后,贾诩又投奔张绣;在张绣的麾下,贾诩用计谋,两次帮助张绣打败曹操。但最终,贾诩还是认为曹操才是他要找的“主公”,于是投奔曹操,最终成为曹操手下著名的谋士、曹魏的开国重臣。有意思的是,三国时期,吕布被称为“三姓家奴”,但看贾诩的经历,先后效力四个阵营,但曹操并没有因此而看不起贾诩,可见,曹操在选择谋士的时候,首先看重的是才华,这就是曹操用人的独到之处。

综上所述,三国时期,谋士和枭雄的相互选择,是三国谋士文化的鲜明特点。同时,这些谋士为当时的天下格局,做出了很大贡献。

二、官渡之战:谋士的团结与分裂

曹操和袁绍麾下都有诸多谋士,战场上,瞬息万变,如果谋士们能够提供有价值的策略,对主公来说非常关键。但如果谋士们把重心放在了争权夺利上,那对己方阵营来说,简直是灾难。官渡之战时,曹操和袁绍的谋士阵营,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

·袁绍阵营谋士的“分裂”

在官渡之战前夕,袁绍已经平定河北。此时的刘备占领了沛县,背叛了曹操,曹操出兵攻打刘备,刘备只得求救于袁绍。到底要不要救刘备?袁绍询问诸位谋士的意见。此时,袁绍手下6位谋士(包括许攸)的表现是这样的:

1.田丰的建议,《后汉书》记载:

与公争天下者,曹操也。操今东击刘备,兵连未可卒解,今举军而袭其后,可一往而定。

也就是说,田丰认为,我们的主要敌人是曹操,应该趁这个时候袭击曹操后方,不仅可以打败曹操,还可以送刘备一个人情。

2.审配的建议,《献帝传》记载:

绍将南师……审配曰:“兵书之法,十围五攻,敌则能战。今以明公之神武,跨河朔之强众,以伐曹氏。譬若覆手,今不时取,后难图也。”

审配的建议是:我们的兵马比曹操多数倍,正面迎敌,足以灭掉曹操。

3.郭图的建议,和审配非常相似,只是郭图建议联合刘备,一起攻打曹操。

4.沮授的建议,据《献帝传》记载,沮授认为我们粮多兵广,应该对曹操进行持久战。

5.许攸的建议,《汉晋春秋》记载:

许攸说绍曰:“公无与操相攻也。急分诸军持之,而径从他道迎天子,则事立济矣。”

也就是说,许攸的意思是,曹操派大军和我们对敌,他的大本营许都肯定空虚。我们只需要正面拖住曹操的军队,然后派轻骑星夜赶路,抄小道攻下许都,把汉献帝抢到手,我们就赢了。

6.逢纪的建议,逢纪本来是个极其聪明的人,他没有提供什么建议,只是反对了审配和田丰的建议。

大战将至,谋士们各抒己见,本来没有什么不对。但这些建议背后,却存在许多私利。田丰的建议时间较早,当时袁绍说自己的儿子生病了,不能及时出击,所以否定了田丰,最后因为田丰多次劝阻,袁绍干脆把田丰关押起来。逢纪因为嫉妒审配和田丰等人,所以极力反对二者的建议。许攸的建议本来很好,但在这个时候,有人举报他的家人犯法,袁绍要将许攸抓起来。后来袁绍兵败,逢纪又进献谗言,让袁绍杀掉田丰。就这样,袁绍的谋士们因为意见不合、嫉妒、私怨等原因,乱作一团,形成“分裂”之势。

·曹操阵营的“团结”

官渡之战之前,曹操出兵攻打张绣,结果大败,袁绍给曹操写了一封信,羞辱曹操。当时袁绍势大,曹操势力远不及袁绍,曹操心中十分恼火,但却不知如何应对。这是,曹操阵营中一位27岁的谋士发表了“十胜十败”论,被历史铭记。这位谋士就是郭嘉,他被称为“乱世奇佐”。晋代史学家傅玄在他的《傅子》中记载:

嘉窃料之,绍有十败,公有十胜,虽兵强,无能为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

也就是说,在曹操失败的时候,郭嘉发表了“十胜十败”言论,断定袁绍必败,曹操必胜。这番言论,让曹操和将士们信心大震。也正是这番言论,奠定了郭嘉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

郭嘉的说法得到了曹操的认同,而此时谋士中的大佬荀彧的表态则较为团结,荀彧说“郭奉孝(郭嘉,字奉孝)所言,正和愚见相合!”

在曹操攻打吕布时,下邳久攻不下,荀彧建议用水淹城,郭嘉、贾诩等人也立即表示赞同。

许攸在袁绍阵营被排挤,混不下去,所以来投奔曹操。他知道曹操军中缺粮,就建议曹操去烧袁绍的乌巢军粮。作为刚投奔而来的谋士,荀彧、郭嘉等人并没有排挤他,而是觉得这个方法好,因此曹操凭借烧军粮而扭转战局。

另外,谋士许攸在白马之围时建议曹操分散袁绍兵力,最终袁绍麾下大将颜良被关羽斩杀。谋士程昱奉命守鄄城,虽然城内只有700多人,但他建议曹操不要增加守军数量,这样可以疑惑袁绍,让袁绍不敢攻打。曹操麾下谋士奉献计谋的时候,其他谋士都没有出现针对性的驳斥和反对,大多都是集体认同。

总之,曹操阵营的谋士表现出的谋略,大多相同。即使有不同,也没有争权夺利,相互攻击的表现。这是曹操和袁绍谋士之间最大的不同,也是导致曹操最终胜利的关键因素。

三、结局各异:谋士的结局

官渡之战之后,袁绍一败涂地。可袁绍回到冀州之后,诛杀谋士田丰,田丰因为自己最初提供了正确的策略而死,十分可惜。而沮授被曹操活捉,曹操爱才,本来打算招降,可惜沮授因盗马逃跑被杀。而后,袁绍去世,谋士逢纪陷入了袁尚和源谭的兄弟之争,最终被袁谭所杀。审配协助袁尚,最终被曹操打败,被曹操所杀。最后谋士郭图因为协助袁谭,被乐进射杀。

袁绍手下的六位谋士,除了当初投奔曹操的许攸,其他5位,都是惨死。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局,一方面是因为袁绍不能兼听谋士的意见,另一方面是因为谋士们勾心斗角,最终自食其祸。

反观曹操阵营中的谋士,郭嘉38岁病逝,青史留名,曹操后期多次怀念郭嘉。程昱、贾诩、荀攸都是寿终正寝。许攸最终因为冒犯曹操而死;“大佬”荀彧虽然服毒自杀,但曹操追封荀彧为太尉,封赏了荀彧的儿子。

曹操在官渡之战前的六位谋士(包括许攸),大多名留青史,虽然有两人非正常是死亡,但并不是死在权力斗争上。曹操“人尽其用”,谋士也都“以身相报”了。

四、曹操和袁绍的谋士阵营对我们的

东汉末年,到三足鼎立,名将辈出,名臣如云,谋士更是如浩瀚星辰。正是因为有这些谋士在,才让那段纷乱的历史更加出彩,让三国文化更加璀璨。在三国时代,谋士远远不只上文提到的11位,但通过曹操和袁绍阵营,对我们以下三点启示。

第一、在团队建设方面,通过曹操、袁绍的谋士阵营,可以看出。谋士的“团结”和“分裂”,对己方阵营的结局有最直接的影响。不管是在战争,还是在其他领域,一个团队的合作,都是建立在团结和奉献的基础之上,否则,胜利无望。

第二、通过曹操和袁绍的谋士阵营,能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官渡之战和三国历史。三国,是枭雄的时代,是名将的时代,更是谋略和谋士的时代,他们让这段历史更加丰富多彩,但也给后世的和平带来新的启迪。

第三、通过曹操和袁绍的谋士阵营,能让我们了解三国乃至古代的谋士文化。谋士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谋士文化中,蕴含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智慧。

但是,谋士文化中也有不被提倡的部分,例如尔虞我诈、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等。好在中华文明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吸取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希望通过本文,对大家有新的启示。

参考文献:《三国演义》原著;《论语》《三国志》《资治通鉴》《后汉书》《献帝传》《汉晋春秋》《傅子》等。

标签: 官渡之战曹操袁绍

更多文章

  • 乾隆真的是中国历史第一罪人吗 这句话有没有道理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清朝,乾隆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为什么有的人说乾隆是中国历史第一罪人?真是这样么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说到清朝,大家一定会想到的三个皇帝,就是康熙皇帝,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他们三个打造了清朝的康乾盛世。康乾盛世从康熙开始到乾隆结束,乾隆也是将清朝的发展推到了最高朝。可是很多人说乾隆是千古罪人

  • 同治皇帝为什么在19岁就驾崩了 同治寿命为什么那么短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清朝,同治

    同治皇帝为何19岁就驾崩了?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大清国祚296年,传位12帝,同治的存在感几乎为零。有人可能不同意该看法,难道大清晚期的同治中兴不是人家创造的吗?严格来说,和同治并没有任何关系,他的功绩就是做好傀儡皇帝,毕竟自己碰到的是慈禧太后

  • 诸葛亮在草船借箭的时候 诸葛亮为什么要带上鲁肃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诸葛亮,鲁肃

    还不知道:诸葛亮和鲁肃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诸葛亮是如何带着鲁肃骗了曹操十万支箭的,周瑜自叹不如。在周瑜和诸葛亮的努力下,孙权坚定了对抗曹操的决心周瑜也已经带着大军赶到了三江口和曹操对峙着,但是周瑜看到诸葛亮是在是个人才,就心生了招揽的意思。这时他听说了诸葛亮的哥哥诸葛

  • 杜袭:三国时期曹魏重臣,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杜袭,曹魏

    杜袭(生卒年不详),字子绪,颍川郡定陵县人。三国时期魏国重臣,东汉末年颍川“四大名士”之一,济阴太守杜根的孙子。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建安初年,投奔司空曹操,历任西鄂县令、议郎、丞相军咨祭酒、魏王侍中、丞相长史、驸马都尉。魏文帝时期,出任督军粮御史、尚书,累封武平亭侯

  • 从天堂到地狱只有42天 毁灭李自成的黑手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李自成,明末

    还不知道:到底谁才是毁灭李自成的黑手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1644年3月17日,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终于击败北京城的所有抵抗力量,攻进了北京。明朝皇帝崇祯自缢煤山,中国最后一个汉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宣告覆灭。北京陷落崇祯自缢后,李自成入主北京,这里成为大顺政权新的政治

  • 刘备和孙坚平黄巾军功大小差不多 两人结局为何截然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刘备,孙坚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刘备、孙坚都是剿灭黄巾有功,孙坚被连连晋封,刘备为何原地踏步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184年,刘备、孙坚在剿灭黄巾军的战斗中都立了功,可不久孙坚就被晋封为别郡司马,而刘备等了许久,也没有等到任何消息。两人的军功大小差不多,为何结局却截然不同呢?东汉末年,朝政混乱

  • 关羽的死造成了什么影响 诸葛亮为何要弄死刘封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关羽,刘封

    还不知道:关羽和刘封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关羽刚死,诸葛亮为何急忙建议刘备杀死刘封?事情还得从关羽兵败说起,当时镇守荆州的关羽刚结束和曹操的战争,以关羽全军覆没曹军并俘虏曹军统帅于禁告终。此刻的关羽声望达到了他的巅峰,曹操因为担心关羽会兵锋许昌,于是和大臣协商迁都的适宜

  • 光绪皇帝如果没有死的话 清朝又会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光绪,清朝

    对若光绪不死,他是否能重振大清帝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光绪如果不死,清朝不仅不会得到挽救,反而会灭亡得更快。光绪皇帝的一生是悲催的一生,虽然名为清朝皇帝,但终其一生他都没有真正掌握过帝国的最高权力,不仅如此,他连自己的命运都无法左右,更不必说帝国的命运。直到去世前,光绪

  • 在曹魏政权中,张辽与其他将士之间的关系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张辽,三国

    张辽,字文远,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名将,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张辽作为曹魏五子良将,战功赫赫,然而,张辽也有小脾气,小性子,张辽除了与李典、乐进、于禁不和,还与部下武周不和,但是,张辽被一个人的一句话骂醒了,被骂得口服心服,这个人是谁呢?他的名字叫胡质,胡质(?—250年),字文德,寿春(

  • 曹操得知孙权劝说自己称帝时,是什么态度?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曹操,汉朝

    曹操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接下来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据裴松之注引《魏略》记载: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临死前几个月,孙权派遣使者上书称臣,并劝曹操称帝。曹操接到孙权劝进的表书后,拿着对群臣说了一句话: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这句话的意思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