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来玉指纤纤软,行处金莲步步娇。白玉生香花解语,千金良夜实难消。这首诗是《水浒传》用来描绘名妓李师师的诗。在小说中,一心接受朝廷招安的宋江,就是通过李师师向宋徽宗表白自己招安之心。
关于李师师,除了宋人笔记野史中的雪泥红爪外,还有两种集中材料。一个是南宋平话《宣和遗事》,一个是清初记载的《李师师外传》。两人都是离《水浒》不远的小说家言。相对而言,后者是明季伪造,不足以征信;还是《宣和遗事》更为可信写。因《宣和遗事》说本朝史,必须有基本的史实搭起故事的主干。
孟元老在他的《东京梦华录》中,列举了“崇、观以来,在京瓦肆伎艺”的群芳谱小。唱小唱者,李师师名列第一。崇观指崇宁(1102-1106)。
词人张先里有一个《师师令》,出自““不须回扇障清歌,唇一点、小于花蕊”,受赠人显然是歌妓。因此,有人认为《师师令》所赠的即是李师师,而张先死于元丰元年(1078年),享年八十九岁。即使这首词是他去世那年留下的风流韵事,即使那个时候她李师师还是豆蔻年华,到宣和(1119-1125)时,她至少应该已经五十多岁了,比徽宗大了近二十岁。正是基于这一点,一些研究者试图否定徽宗与她的风流韵事。但如果换个思路,不难得出另一个结论:当时存在着相去一辈的两个名妓师师。
《宣和遗事》所载的显然是第二个,这个李师师是汴京染局匠王寅的女儿。她还在襁褓时,母亲去世,父亲把豆浆当母乳喂她,她才活了下来。当时,东京的习俗是,当父母再孩子出生后不久,就把他们交给佛教寺庙挂个出家的名。
寺中老僧觉得李师师很像佛门弟子,就给他取名叫师。一年后,王寅因犯罪被杀,李师师流落街头。李蕴,矾楼的妈妈,收养了他。从那以后,她改名为李师师,
长大后,李师师的色艺绝伦,名冠诸坊。朱敦儒:“解唱《阳关》别调声,前朝惟有李夫人”,说的就是李师师。
“李师师”的“矾楼”实际上是北宋的风流史史,而李师师,是北宋文人炒作出的佳人。这句话虽然夸张,但也不是无中生有。北宋时,才子佳人饮酒谈诗,其实不会被人看不起,反而会被津津乐道,李师师的名气也引得众文人趋之若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