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是谁,刘基天资聪慧,幼时好学。由父亲启蒙识字。12岁时,中秀才,乡间父老皆称其为"神童"。
泰定元年(1324年),14岁的刘基进入郡庠(即官学)学习。他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春秋经典。
至元二年(1336年),他才被元政府封为江西高安县丞,协助县令处理政务。他尽职尽责,执法严格,很快就做出了实绩。他为官严谨,体察民情,发现高安县的一些地主与贪官污吏勾结,无恶不作。刘基义愤填膺,决心为民除害。经过彻查,掌握真凭实据后,几个恶名昭彰的豪强恶霸被惩处,县衙内贪赃枉法的官吏也被罢官。自此高安县的社会风气很快就改善了。可惜刘基受同僚排挤,很快便被迫辞职。
后刘基回到青田,至正三年(1343年),朝廷征召他出任江浙儒副提举,后来在行省兼任主考,由于因检举监察御史职,得不到朝大臣中的支持,受到多次责难。他不得再次辞职,任期约一年。
在青田隐居期间,刘伯温致力于写作。他总结了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和看法,创作了《郁离子》一书。这时,国家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全国各地反元起义风起云涌,元朝的统治摇摇欲坠。然而,所有的反元叛乱者都互相争斗。经过一番分析,刘伯温认为在众多的起义军中,朱元璋最可能有大作为。
公元1360年,起义军统帅明太祖两次请在青田的刘伯温,刘伯温最终决定出山,辅佐朱元璋,一展宏图。与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相似,刘伯温在第一次会见朱元璋时就提出了“时务十八策”。朱元璋听刘伯温的策略后喜出望外。从那以后,他便把刘伯温视为自己的心腹和军师。
刘伯温出山后,积极为朱元璋出谋划策。他制定了“先灭陈友谅,后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而明太祖得到刘伯温的辅助,正是如虎添翼。基本上,他是按照刘伯温为他制定的战略和战术行事的。首先,他以诱敌之计打败了陈友谅,挫败了它的势头。然后,在公元1363年,他在鄱阳湖与陈氏决战,彻底摧毁了它的有生力量。然后,明太祖派部队北上攻打元朝首都北京,同时准备在南方称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