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诸葛亮病死后司马懿在忙什么 司马懿为何始终没有攻打蜀汉

诸葛亮病死后司马懿在忙什么 司马懿为何始终没有攻打蜀汉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971 更新时间:2023/12/27 22:22:53

对诸葛亮和司马懿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诸葛亮病逝后,司马懿为何终生不攻蜀国?

诸葛亮病逝之后,司马懿并非不想攻打蜀国,而是错过了攻打蜀国的最佳时机。此后,司马懿认为川蜀地形险要,蜀汉已经有所防备,在时机成熟之前,不宜伐蜀。直到去世,他都没能再和蜀国直接交锋。

魏明帝青龙二年(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最终出师未捷身先死,病逝五丈原。

诸葛亮对于身后退兵事宜安排的很妥当,可在人事安排上,却出了大问题。

诸葛亮提前交代姜维,在他死后,秘不发丧。等到司马懿发现蜀军撤退,率兵追击时,姜维又按照诸葛亮的嘱托,命杨仪“反旗鸣鼓”,摆出要攻击的架势,吓得司马懿引兵而退。等到司马懿了解诸葛亮已死时,蜀军却早已安全撤出了追击范围。

民间早有传言,说司马懿惧怕诸葛亮,这下人们对司马懿更是增加了“死诸葛走活仲达”的嘲讽。

不能不说,司马懿的气度,还是很大的,否则,他可能也会跟诸葛亮一样,早早的就去世了。

司马懿在看了蜀军留下的营垒之后,不免感叹,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也!”

诸葛亮被司马懿大肆称赞,可在后事安排上,还是出了纰漏。

蜀军在撤退途中,就发生了魏延、杨仪之间的夺权之争。

杨仪派马岱斩杀了魏延,暂时夺得了统兵权。可蜀汉在短时间内失去了诸葛亮和魏延两名重要人物,也不免元气大伤。最主要的是,汉中的防守随之也陷入了短暂的混乱。

司马懿自然不会放过如此良机。他在得知蜀军内乱之后,立刻上奏魏明帝,请求出兵伐蜀。可是,魏明帝曹叡“诏不许”,不准。

魏明帝之所以不许司马懿攻蜀,是因为诸葛亮北伐时,东吴孙权也率兵亲征合肥新城。曹叡御驾亲征,迎击孙权。孙权得知魏明帝亲征,随即退兵。

曹叡在返回途中,经过摩陂,突来兴致,下旨兴修许昌宫。

此时的魏明帝,根本无心征伐,而是一心扑在了宫殿建设上,自然不会支持司马懿伐蜀了。

曹叡此举,导致魏国失去了一个收复汉中的最佳时机。

至于一举灭蜀汉,恐怕很难做到。毕竟当时蒋琬费祎等人都在,而武将也仅仅丧失了魏延,蜀军士兵也并没有受到大的损失。

司马懿可以趁蜀军混乱,杀入汉中,却很难再从汉中一举入川。

而蜀汉在魏延死后,蒋琬架空了杨仪,成功接班,很快也恢复了正常。在蒋琬、费祎的治理之下,蜀魏再次进入了对峙状态。

接着,司马懿也忙碌了起来,根本就无暇顾及蜀汉。

他先是被调去平定了辽东公孙渊叛乱;再受曹叡托孤之重,与曹爽一起辅佐少帝曹芳。东吴北伐,司马懿又被派往东线作战,还大力推广、发展屯垦。此时的司马懿,忙到根本无暇西顾。

期间,倒是大将军曹爽闲得发慌,也想建功立业,做出点成绩。于是,曹爽就开始调兵遣将,攻打蜀汉。

司马懿得知后,极力劝阻,可是曹爽根本不听。司马懿无可奈何又去说服协助曹爽北伐的夏侯玄:“兴平路势至险,蜀已先据;若进不获战,退见徼绝,覆军必矣。”

曹爽北伐的结局也正如司马懿所料,出师不利,还差点被费祎截断退路,全军覆没。最后,经过苦战才得以逃脱,魏军是伤亡惨重。

很明显,此时的蜀汉,虽然已大不如前,但是,自保的实力尚在。魏军如果强行进攻,很难攻克。司马懿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不主张攻蜀。

同时,司马懿的权力也在被曹爽一步步架空。

东线战场,大军控制权被曹爽的弟弟曹羲把持。西线的关中,军权则在夏侯玄手中。

此时的司马懿,不要说攻蜀了,一不小心,自身性命都难以保全。

最后,司马懿为了自保、夺权,果断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了曹爽及其党羽,全面掌控了曹魏大权。可是,大权在握的司马懿,已经是70岁高龄的老人,已无力再战了。

而在司马氏夺权之后,曹魏内部也非常不稳,先后发生了淮南三叛,先是王凌,接着是毋丘俭和诸葛诞,先后起兵叛乱。

司马懿在平定王凌之乱的同一年,就去世了,年72岁。

通常的印象中,可能会觉得三国时期的三大顶尖谋士,周瑜、诸葛亮都死了,自然是司马懿纵横天下了,灭蜀吞吴也不在话下。

可现实远没有那么简单。

实际上,只要蜀汉内部不乱,依托易守难攻的地利,再加上人和,甚至是天时的优势,蜀国完全可以偏安一隅。

当年,曹真、司马懿攻蜀,就遇到了连绵大雨,不克而还。曹爽、夏侯玄攻蜀,差点被费祎打到全军覆没。即使是司马昭时期,钟会邓艾再次伐蜀,如果不是邓艾舍命,险渡阴平,恐怕也要被姜维堵在剑阁之外,再次无功而返。

因此,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等待好的时机伐蜀,策略是正确的。再加上,司马懿还有其他更紧迫、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自然是更加无暇顾及蜀汉。司马懿虽然长寿,可生命还是有限的,最终他也没能等到灭蜀的那一天。

标签: 诸葛亮司马懿

更多文章

  • 有哪些与张轨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前凉,张轨

    张轨(255年~314年),字士彦,西汉赵景王张耳之后,前凉开国君主(301年~314年)。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张轨出身凉州士族安定张氏,自幼聪明好学,文雅端庄,深通儒术,深得中书监张华赏识。初授太子舍人,迁散骑常侍、征西军司。趁着八王之乱,割据凉州,平定张镇内乱,

  • 吕隆:后凉末代君主,后凉灭亡后被诛杀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吕隆,后凉

    吕隆(?~416年),字永基,略阳(今甘肃天水)人,后凉武懿帝吕光之弟吕宝的儿子,后凉末代君主。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公元401年,吕隆的弟弟吕超杀天王吕纂,拥立吕隆,改元神鼎。吕隆即位后,诛杀豪族,树名立威,内外扰攘不宁,人人不能自保。公元403年,在南凉和北凉夹攻

  • 三国时期曹仁和张辽的实力怎么样?有何差距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曹仁,三国

    所谓乱世出英雄。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曹仁和张辽都是曹操手下得力的大将,在统兵作战方面,曹仁是曹氏宗族的代表;张辽是曹魏五子良将,在统兵作战方面,是外姓武将当中的代表。那么,曹仁和张辽,究竟谁更厉害一些呢?看看史书中是怎么说的?先说曹仁,曹仁是最早跟随曹操起兵的将领之一,史书记

  • 赵武灵王当初被困沙丘三个月 期间为何没有一个人去救援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赵国,赵武灵王

    还不知道:赵武灵王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赵武灵王威望很高,为何他被困沙丘三个月,竟无一人去救?赵武灵王是一代英雄,是战国时期,赵国的第六代君主,从年少英雄到壮年,他一直胸怀抱负,一心一意壮大赵国。他真的是为整个国家考虑,以至于走弯路,让人钻了空子。被从小宠爱的儿子,亲手

  • 珂里叶特氏是什么出身?她是如何母凭子贵的?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珂里叶特氏,清朝

    乾隆31年,当时乾隆帝最满意的储君人选荣亲王永琪薨逝,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珂里叶特氏,也被称为海佳氏。她属于内务府包衣,也就是每年一次选秀的宫女身份,在十三岁被雍正赐给了自己的儿子弘历,也就是后面的乾隆做丫鬟。乾隆面对颜色姣好的珂里叶特氏动了色心,收进了房中,成为了侍妾

  • 唐高宗李治真的没有用吗 武则天是怎么掌权的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李治,武则天

    对李治和武则天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唐高宗为何要支持武则天掌权?李治真的那么没用吗?导语:唐高宗李治,是一个常常被大家遗忘的皇帝。因为他身边的皇帝都太优秀了,他老爸是著名的唐太宗李世民,他老婆是著名的则天大帝武则天,他孙子是著名的唐玄宗李隆基。这么多光环环绕着,别说唐高宗

  • 崇祯当初没有自杀而是坐等李自成 崇祯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崇祯,李自成

    还不知道:崇祯和李自成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如果崇祯不自杀成为闯王的俘虏,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如果北京城破,崇祯皇帝不自杀成为李自成的俘虏,大概率是成为傀儡,李自成学习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待时机成熟,李自成会逼崇祯禅位。小概率是被李自成直接杀掉。李自成在基本完成了对北京的

  • 明太祖为什么从明朝建立开始就不断北伐呢?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明朝,朱元璋

    很多朋友都疑惑明太祖为什么从明朝建立开始就不断北伐呢?这是因为他要彻底解决蒙元贵族的残余势力,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1369年(洪武二年),明军追击北元残余势力,俘虏丞相脱火赤以下一万余人,北元皇帝逃到漠北几百里外。1370年(洪武三年),明军再次北伐,于沈欲口大破元军主力王

  • 乐不思蜀的背后是什么样的故事?刘禅是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刘禅,三国

    刘禅,即蜀汉怀帝,又称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三国时期蜀汉末代皇帝。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乐不思蜀”、“扶不起的阿斗”几乎把后主刘禅钉在了耻辱柱上。但是近来很多人开始替刘禅翻案,认为刘禅并非是个草包,而是大智若愚。之所以回答“乐不思蜀”是为了保命,而且刘禅在诸葛亮死后还

  • 清朝当初以金朝为正统 清朝为何后面选择宋朝做正统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清朝,宋朝

    对清朝和宋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清朝为何不尊金朝为正统,反而要以宋朝为正统?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之中,朝代更迭从未停止过,在这个过程中,朝代的正统性就成了重中之重,所以很多朝代都会挑选前面的一个朝代作为自己继承的对象,以加强自己继位的合法性。在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