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永乐皇帝的时候,江西泰和出现了一个状元郎,叫曾鹤龄。他为人谦虚,从不愿与人个强好胜。他有一首诗,叫《偶然吟》就可反映出这一特点。
这首诗是曾鹤龄有一年进京赶考时写的。那一年,他刚考中了举人,要到京城世去参加进士考试。但因家中不太富有,个人租不起船,于是只好搭乘了一条便船。
经在这条船上,有几个浙江来的举人,因为都刚刚中了举,心里很高兴,所以他们有些自以为了不起。他们在船上整天高读阔论,指手画脚,吹牛说大话。但曾鹤龄不一样,他不愿浪费大好时光,便独自一人,默默地坐在船舱里看书。
几个浙江举人压根儿就没把曾鹤龄放在眼里,看他那一副穷兮兮的样子,肚子里肯定没多少学问,他整天看书,不过是临时抱佛脚,这样的人到了京城肯定考不取。
一天,这几个人又在乱发议论,曾鹤龄仍在一旁默默地读书。突然,中间有个人说:“这个穷哥儿整天装着很认真读书的样子,好像他真有多少学问似的,我们今天不妨就来试试他。我们弄几个问题考考他,他要是答不出来,那正好可以出他个大大的洋相。“其他几个人一听,都连声称赞说:“真是个好主意,好主意。”
几个人商量好了,就见一个家伙笑嘻嘻地走上前去,对曾鹤龄说:“仁兄哪,看你整天都在读书,
一定读了不少书,我们都很佩服你的这种用功精神,只是有几个问题始终弄不大明白,不知仁兄能否给指教一下?”
曾鹤龄知道他们心里在想什么,本想给他们点颜色看看,但一想,又何必呢,大家都是进京赶考的,还是不要闹出不愉快吧。心里这样一想,曾鹤龄就客客气气地对这人说:“这位仁兄,实在对不起得很,在下脑子很笨,平时读的书也少,有许多问题,我还没能好好领会,一时还答不上来,以后有机会了,我一定向各位请教。”
几个人听曾鹤龄如此说法,都信以为真,心里不禁暗暗发笑,都跑到船头,又议论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