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年羹尧的一生

历史上年羹尧的一生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4116 更新时间:2023/12/17 15:48:59

雍正三年(1725年),叱咤风云的“年大将军”年羹,92款大罪加身,飞来杀身之祸,从受尽隆宠、权势冲天,到身败名裂、家破人亡,前后形成巨大反差!年羹尧死后,显赫的年家一下子跌入了谷底,惶惶不可终日,朝不保夕.....下面小编和大家来聊聊,历史上真实的年羹尧从可考到发迹,到一步步走上人生巅峰,再到一步步跌入地狱的“大反转”历程。

1、年羹尧之发迹:考中进士,破格提拔!

年羹尧,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考中进士,步入仕途,授官“翰林院检讨”一职。其后,年羹尧曾多次担任四川、广东乡试考官,可见年可不是“匹夫之勇”的武夫。

在步入官场、跌跌跌撞撞9年之后,年羹尧终于初步展露了头角。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年羹尧升任四川巡抚,一跃而成为封疆大吏,这一年他还不到三十岁。对于康熙帝的不拘一格提拔,年羹尧感激涕零,上表说自己“以一介庸愚,三世受恩”,一定要“竭力图报”。

2、年羹尧之崛起:官运亨通,隆宠无比!

之后年羹尧官运亨通,一路平步青云,人生像开了挂一样飙升:四川巡抚、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内阁大学士,加封太保、一等公......巅峰之时,一人总揽西北多省军政,权势熏天,位极人臣,已远远超过大清的所有总督,成为“超级总督”,荣耀无以复加!

更要命的是,物质上、精神上都达到了巅峰,不仅康熙帝对年羹尧赏识有加,雍正帝也毫不避讳地称他为自己的“恩人”,并声言二人要做一对“千古君臣”表率。雍正帝很多隐私体己话,都会跟年羹尧说,书信往来更是“基情四射”,对年羹尧的特殊君臣感情,溢于言表。当然,西北战场上的年羹尧,不负众望,屡建奇功。

3、年羹尧之腾飞:年大将军,叱咤风云

在击败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入侵西藏的战争中,为保障清军的后勤供给上,年羹尧展露卓越才干。后来年羹尧率大军,多次平定西北叛乱,战功赫赫,声威大震。康熙帝曾召年羹尧进京入觐,御赐弓矢,升其为川陕总督,成为西北重臣,擎天一柱!

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上谕:“若有调遣军兵、动用粮饷之处,著边防办饷大臣及川陕、云南督抚提镇等,俱照年羹尧办理。”雍正还告诫云、贵、川地方大员,都要听命于年羹尧。这样一来,年羹尧被授权总揽西部一切事务,权势地位实际上在抚远大将军延信和其他总督之上。

雍正元年十月,青海爆发罗卜藏丹津叛乱,西陲再起战火。在雍正任命之下,年羹尧终于上位抚远大将军,坐镇西宁,总督各军,指挥平叛。这个时候,年羹尧才真正成了总揽西北的“年大将军”!

雍正二年(1724年),年羹尧“分道深入,捣其巢穴”,指挥各路兵马,顶风冒雪,昼夜兼进,以迅雷不急掩耳之势,横扫敌军残部,大获全胜!自此“年大将军”威名,震慑西陲,名冠朝野。西北残部,闻年羹尧之名,无不闻风丧胆!有年在,便可震慑西北。

4、年羹尧之巅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在西北大定之后,雍正甚至在给年羹尧奏折的朱批中,赫然写道:“尔之真情朕实鉴之,朕亦甚想你,亦有些朝事和你商量。”一个皇帝,对一个大臣如此说,可以说千古罕见了。

更有甚者,雍正为了表达对年羹尧的“万分感激之情”,还要求自己的后世子孙和天下臣民,世世代代都要牢记年羹尧的丰功伟绩,否则便不配是他的子孙臣民了。

雍正帝原话是:“不但朕心倚眷嘉奖,朕世世子孙及天下臣民当共倾心感悦。若稍有负心,便非朕之子孙也;稍有异心,便非我朝臣民也。”

年羹尧获赐双眼孔雀翎、四团龙补服、黄带等非之物,封妻荫子,其父、长子、次子皆被封爵。至此,年羹尧所受的恩遇之隆,古来人臣罕见,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5、年羹尧之死:身败名裂,家破人亡!

然而,水满则溢,物极必反。后来,剧情急转直下。开挂般的彪悍人生,再开挂般的身败名裂。

年羹尧开始飘了:恃宠而骄,作威作福(出行之处,让公大臣跪地迎接);结党营私,扶植亲信(年选,插手官吏任免,扶植亲信势力);贪污受贿,生活奢靡(贪污达数百万两之巨,骄奢淫逸)僭越礼制,无所顾忌(临幸夫人像皇帝一样翻牌子,用度比皇帝还气派);目无人主,态度傲慢(在雍正帝面前态度傲慢、无人臣之礼);招摇过市,功高震主,屡犯帝王大忌.......

以此种种,终致君臣失和,矛盾爆发,年羹尧及家族被打入深渊,从天上掉到地上,声名崩溃!

雍正三年(1725年)十二月十一日,叱咤风云的年大将军,被列大罪92款。雍正帝念及年羹尧功勋卓著,“年大将军”举国皆知,不便公开杀之,不想背上杀功臣的恶名,于是开恩,赐年自尽于狱中。

年羹尧死,身败名裂,家破人亡。年羹尧的父亲年遐龄、兄弟年希尧,皆被罢官夺爵,但被免罪;年羹尧的儿子年富被斩杀,年羹尧所有儿子年满15岁以上者,统统流放发配边疆。

不过后来,雍正帝也许念及年羹尧功劳和旧情,也许动了恻隐之心,下旨赦免了年羹尧的儿子们,交年羹尧的父亲年遐龄严加管束。

年羹尧的妹妹年贵妃(雍正侧福晋),未受牵连,历史上真实的年妃,与雍正帝感情一直不错,还生了三子一女,不过皆不幸夭亡。自此,无限风光的年家人,只能夹起尾巴,低调做人。

年羹尧死后,有人扼腕叹息,有人拍手叫好,但雍正帝却说了一句话,一针见血:“大凡才不可恃,年羹尧乃一榜样,终罹杀身之祸。

标签:

更多文章

  • 九子夺嫡四爷党成员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雍正

    其实在正史中并没有九子夺嫡的四爷党一词,只不过是后人根据八爷党的状况,结合雍正即位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几个人,创造出了所谓的四爷党。当然,即便四爷党确实存在,雍正也不会承认,毕竟他在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一直以不问政事、世外高人自居,绝不可能允许正史中出现关于他结党营私的记载。现在普遍公认的四爷党成

  • 刘备人生的三大贵人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

    从一无所有的草根,到建立蜀汉的皇帝,刘备是怎么做到的呢?这得多亏了他人生中3个贵人,正是这三人改变了刘备的人生!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刘备的贵人都是哪些人吧!第一个贵人刘备从小家里穷,靠织席贩履为生,虽然他伯父资助他上学,但是他根本不是读书的料,一天天游手好闲的,到了28岁还没有任何功名,毫无成就。有一

  • 九子夺嫡每个人的下场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九子夺嫡,指清朝康熙皇帝的儿子们争夺皇位的历史事件。九子夺嫡中的九个阿哥,分别是:大阿哥、二、三、四、八、九、十、十三、十四阿哥,分为5派。一朝天子一朝臣,1722年四阿哥胤禛登基后,九子夺嫡正式结束,除了十三阿哥,其他阿哥结局多不太好。我们看看九个皇子的结局。一、胤禔(yìn zhī)(1672年

  • 长孙皇后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长孙皇后生性简约,不喜欢浪费,所需的东西,够用就可以。《旧唐书●长孙皇后传》:后性尤俭约,凡所服御,取给而已。《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及正位中宫,务崇节俭,服御取给而已。对于皇子要求也很严格。她经常训戒诸位皇子,要求他们以谦恭节俭为先。《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四》:训诸子,常以谦俭为先。即便对

  • 李世民为什么要贬官徐世绩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唐太宗

    徐世绩很早就追随李世民李渊了,在还没建立唐朝的时候就为他们出谋划策,但是后来李世民却把徐世绩贬官了,这是为什么?古代圣明的皇帝,那都是厚黑学的祖宗,今天讲的这个故事,便是唐太宗李世民运用厚黑学,给年幼的唐高宗李治留人才的故事!说起李绩,许多人不知道是谁,但要说到徐世绩,大家都不陌生了,《隋唐英雄传》

  • 九子夺嫡的党派之分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在清朝康熙皇帝晚年,围绕着皇位这个权利中心,上演了轰轰烈烈的九子夺嫡事件。由于康熙皇帝的儿子众多,所以围绕着皇位,他的儿子们分为了好几个夺嫡派别,最后四阿哥胤禛夺得了皇位,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所谓九子,分别为康熙的长子,老二太子,三爷,四爷,八爷,九爷,十爷,十三爷,十四爷。鉴于满人名字太麻烦,各

  • 唐太宗临终托孤给谁了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长孙无忌,唐太宗

    贞观十七年(643年)的太子之争造成贞观朝局的重大改变,长孙无忌集团通过拥立李治当太子而成为朝廷的主导力量。只要李治在三十岁前登基为帝,长孙无忌肯定能成为控制朝政大权的首席托孤大臣。不过出于对长孙无忌的了解和长孙皇后生前的警告,唐太宗对长孙无忌不是绝对信任,担心他会变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臣。于是

  • 馆陶公主下嫁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馆陶公主为什么会下嫁?馆陶公主下嫁陈午幸福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西汉时期汉文帝有一个女儿,是皇后窦氏所生,名为刘嫖,别名馆陶公主,历史上关于她的记载也是非常传奇的,不仅性格刁蛮跋扈,而且行为处事都有其母窦氏的风范,在她中年时期丈夫就去世了

  • 馆陶公主恨窦漪房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窦漪房

    说起馆陶公主,我想大会一定不会陌生,因为她在历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公主,因为她不仅是窦漪房的第一位子女之外,更是汉景帝刘启的亲姐姐,也是汉武帝刘彻的亲岳母,所以身为一个长公主,不管是在生活的条件上,还是在宫中的地位上,都是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更是为历史上的这三代君王做出了很多的贡献,深受他们的器重。那

  • 唐太宗幼女新城公主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唐太宗,唐朝,唐朝公主,公主

    新城公主(634年—663年),唐太宗最幼女,唐高宗同母妹,母文德皇后长孙氏。 生于贞观八年(634年),贞观十六年(642年)八月二十日,封衡山郡公主得实封又増赋。 贞观十七年(643年),许配魏征长子魏叔玉。同年,婚事取消。贞观二十三年二月六日(649年3月24日),下嫁长孙诠(也作铨),因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