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卓文君卖酒的地方

卓文君卖酒的地方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晴天 访问量:504 更新时间:2023/12/17 0:20:23

“隔怜魂断凤求凰,风流文章万口唱。”马相如和卓文君摒弃封建世俗观念,追求婚姻自由的故事,千百年来,曾引来多少文人墨客的锦绣诗篇和戏剧作品,让多少憧憬幸福生活的男女青年为之着迷。现代人谈起两千多年前的成都老乡司马相如,都记得他是汉代辞赋的奠基人、著名文学家、开发由蜀入云贵的西南大道的先驱,都会津津有味地谈论成都驷马桥、琴台路,这些与司马相如有关的地名。

当然,摆得最多,谈得眉飞色舞的自然是卓文君夜奔司马相如,被父亲所不容,不得不在临邛——现在的邛崃——当垆卖酒的故事。这段史实,在《史记》、《汉书》、《辞源》、《辞海》里都能查到。在邛崃,至今还有郭沫若题词“文君当垆时,相如涤器处”的“文君井”古迹,汲取文君井水酿造的“文君酒”很早以前就是四川名酒,享誉中外。

不过,卓文君当年真的是在邛崃当垆卖酒吗?认真阅读史料,却觉得不少细节都经不住推敲。

《史记》、《汉书》上说卓文君夜奔司马相如后,“相如与驶归成都。家徒四壁立,文君久之不乐,谓长卿曰:‘弟俱如临邛,从昆弟假贷,犹是以生,何至苦如此?’相如与俱之临邛,尽卖车骑,买酒舍。乃令文君当垆,相如自著牛鼻裤,乃庸保作,涤器市中。”

这段话,为千百年来卓文君在邛崃卖酒提供了书面依据。可是,这段话里的破绽却不少:

第一,成都人司马相如到长安去谋官,潦倒数年回来,应临邛县令、旧时朋友吉的邀请,到邛崃做客,仅仅有写过《子虚赋》的名气,并没有大的政治靠山。到卓王孙家赴宴,鼓琴《凤求凰》,使新寡的卓文君心动,夤夜投奔。从连夜逃回成都的事实来看,司马相如和卓文君追求婚姻自由、自主结合,在封建社会的舆论上是肯定容纳不下的。他在邛崃又没有私宅大院,不能把一个大活人隐藏下来,只有一走了之。你想,事过之后,他还有可能再回邛崃居住,并且开设酒店吗?

第二,卓王孙是邛崃的大盐铁商,家僮宾客号称八百人之多。他还经常出入官场,王吉也经常到他家喝酒,可见他家境殷富,势力不弱。他的女儿被人拐走,他岂肯善罢甘休?岂不料老账未算,司马相如居然敢在眼皮子底下开了酒店,让卓王孙的女儿当垆卖酒,当活招牌?肇皮肇到脸上来了,而司马相如一非大官,二无权势,他竟然可以不闻不问?即使他不出面,他的家僮宾友难道都不为主子帮忙?实力相较,随随便便就把司马相如收拾了噻。

第三,有人可能会说,司马相如敢回邛崃开店,是因为有一县之长王吉做后台,所以卓王孙不敢把他咋样。其实不然,王吉的势力并不大。“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是当时做官人的信条。王吉出于给朋友捧场——也是为了抬高自己,请司马相如到卓王孙家赴宴,也是巴不得司马相如能高攀上卓王孙,不料这个穷朋友的“婚姻自由”来得太快,出乎他的意料,弄得自己有失“官箴”,差点儿下不来台。因此,只要卓王孙不大发雷霆,追究拐走女儿的事情,他又何苦再去找些虱子在脑壳上爬呢?定然不必,也不会支持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在卓王孙的鼻子底下当垆卖酒。前引史料也没有说司马相如再度到邛崃,又受到王吉的招待,就证明王吉在开店这件事情上再也没有插手了。可见他不是后台。

第四,《史记》说卓文君见司马相如“家徒四壁立”,穷得叮当响,才出主意回邛崃找有钱的弟兄借贷。到后来借到没有,史料都没说。看来是一文钱都没有借到,才在邛崃卖了车马,买了酒舍,自己司馔,让丈夫当了服务员。

这段话不是很费解吗?既然很穷,怎么还有车马可卖?要卖车马,成都大地方价格也卖得好些嘛,何必要跑一百多里到乡村小县去卖呢?有车有马的生活在汉初算是很奢侈的了。在此之前的战国,孟尝君养士三千人,出入有车马可坐的,是最尊贵的士人了。司马相如有车有马,怎么会没钱开家小酒店呢?再者说,卓文君是个有见识、有决断的妇女,如果在兄弟处没有把握借到钱,他是不会轻易叫丈夫与自己一同回邛崃去的。

所以,《史记》、《汉书》这一段话,矛盾不少哈。

如果在前面所引的话“相如与俱之临邛”的后面加一个“返”字,那么问题就得到合理的解释,上下文也读得通了。这段话的意思是:卓文君见司马相如家太穷,生活难继,便告诉丈夫,回邛崃找有钱的弟兄借点钱维持生活。司马相如见风头已过,便与妻子同到邛崃,卓文君的兄弟赠送了车马,他们又回到了成都,卖了车马,买下酒店,做起生意来了。这才合符情理嘛。

说卓文君在成都当垆卖酒,有何证据呢?唐朝诗人李商隐,在剑南东川节度使幕下当判官时,为审理案件到成都出差,上街喝酒,见到当垆的多为女流。他的诗中曾这样写道:“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唐距汉代不太远,成都也未经大的离乱,风俗习惯不会改变太大。诗中未用“应是”而用“仍是”,说明仍保留汉代文君当垆的遗风——女老板坐堂。由此也可以看出在唐代人的眼里,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开设酒铺的地点是在成都,而不是在邛崃。

至于当年是在成都的何处开店当垆,因年代久远,时过境迁,光阴烟云,史料无踪,就难以考证了。

标签:

更多文章

  • 朱高炽为什么被立为燕王世子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朱高炽,明仁宗

    洪武十一年(1378年)七月二十三日(8月16日),朱高炽出生于祖父朱元璋兴盛之地凤阳。 他是明成祖朱棣长子,母为仁孝文皇后徐氏,当时他父亲为燕王,年仅十八岁。相传仁孝文皇后梦见有冠冕执圭者上谒而生。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在他儿童时代,他接受武术和儒家学术的正规教育。《明史·卷八·

  • 卓文君写给司马相如的情书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司马相如

    传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结婚后,两人到了临邛,开了个小酒店来维持生活。后来卓王孙不忍女儿受苦,于是资助了很多财物和田地,两人于是过上了富足生活。过了几年,司马相如的文章受到汉武帝的赏识,一跃升至中郎将,飞黄腾达。在京城任上的日子里,逐渐冷落卓文君,后来干脆写了一封信留给临邛的卓文君。卓文君打开信件,发现上

  • 杨贵妃和唐玄宗的岁数差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杨贵妃

    历史上杨贵妃比唐玄宗李隆基小三十四岁,杨贵妃一开始是李隆基的儿媳,是寿王李瑁的妃子,但是唐玄宗因为看中了杨玉环的美貌,便将她纳入自己的后宫之中,那个时候李隆基已经五十多岁,而杨玉环妙龄才十八,两人是典型的忘年恋。杨贵妃杨玉环是唐玄宗李隆基最宠爱的妃子,虽然在杨玉环之前,李隆基也宠爱过武惠妃等人,但是

  • 明仁宗时期的经济政策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经济,明仁宗

    明仁宗在位期间,他信奉儒家学说,有很能体谅民间疾苦,轻徭薄赋,数次减免贡赋。朱高炽监国期间大力推行其父皇的“垦荒归己”的奖励垦荒政策,使这项政策前后贯彻七十年之久。同时也继续其父祖的设置屯田的政策。永乐十二年(1414年),朱高炽第二次监国时,安置了山西等地2000多户流民到隆庆州进行屯种,促进了当

  • 杨贵妃和唐玄宗的爱情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杨贵妃

    一千二百年前,唐朝大诗人白居易一篇爱情叙事长诗《长恨歌》,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凄楚缠绵回旋婉转的爱情故事,从此,唐玄宗、杨贵妃、华清池、马嵬坡这些名字与便《长恨歌》一起被人们所熟悉,流芳千古,而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也成为爱情绝唱,遗恨千年。野史中讲,唐玄宗即位前,任潞州驿驾,喜欢赵丽妃。随

  • 杨贵妃下落之谜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

    网络上一直流传着这么一个段子,说杨玉环并没有死,而是去了日本,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先看看正史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杨玉环本是唐玄宗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性格婉顺,姿质丰艳,擅长歌舞,通晓音律,深受唐玄宗的喜爱。唐玄宗甚至为了她冒天下之不敬,将这位儿媳强娶入后宫当贵妃。恩宠惠及家人,杨玉环的堂兄杨国忠

  • 杨贵妃死后李隆基下场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杨贵妃

    李隆基一生有三位皇后,九位嫔妃,昭仪才子数十名。其中最著名的还是李杨之爱,杨贵妃被称为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虽然她没能当上皇后,但李隆基对杨贵妃的宠爱要比皇后多多了。当时很多文学作品都把李隆基描写成是一位专一的皇帝,白居易的《长恨歌》更是把李隆基和杨贵妃之间的故事永久记录了下来。不过杨贵妃最后时刻下落

  • 杨贵妃真正死因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杨贵妃在唐玄宗后宫中绝对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然而这一切都随着“安史之乱”而告终。天宝十四年(755年),身兼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以“清君侧,诛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兵锋直指长安,唐玄宗眼看京师不保,连忙带着杨贵妃和杨国忠等人逃往四川避难。然而,当逃难的队伍行

  • 杨贵妃的真实体重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

    我们一直都说杨贵妃挺胖的,那么她真实体重究竟是多少呢?事实上杨贵妃的真实体重最近就曾被曝光,说出来可能你都不相信。如今我们衡量一个人是不是美女,都把瘦做为标准。身边你都可以听到女孩儿,十有八九都在嚷嚷着减肥,而剩下的就是些比较另类的姑娘,她们会抱怨为什么没有生活在千年前的唐朝。大家可能会疑惑,这人胖

  • 杨贵妃被赐死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

    唐玄宗言国忠当诛,然贵妃无罪,本欲赦免杨玉环,无奈禁军皆认为贵妃乃祸国红颜,安史之乱乃因贵妃而起,不诛难慰军心、难振士气。接受高力士的劝言后,唐玄宗为求自保,不得已赐死杨贵妃。最终杨贵妃被赐白绫一条,自缢在佛堂的梨树下,时年38岁。杨贵妃死于“马嵬驿兵变”,不论新旧《唐书》官方记载,还是民间笔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