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建安七子中喜欢驴叫的人

建安七子中喜欢驴叫的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3023 更新时间:2024/1/9 10:46:47

引子——他:位列“建安七子,平生最爱听驴叫,容貌长得最丑,但其文学成就却是最高的。那么这个人是谁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建安七子中的这个人物吧!

王粲传》中记载:“粲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座皆惊”。丑到吓人该是有多丑,但也许是一身才华调亮了容貌的对比度,才让人们对这个又小又矮的男孩颇为失望。不仅如此,王粲还有一个特殊的嗜好,爱听驴叫。

汉末魏晋时期,社会混乱,战争频仍,但人的个性空前张扬,特立独行之人随处可见,人们早已见怪不怪:嵇康好打铁,阮籍好驾着马车狂奔,刘伶好脱了衣裤饮酒,王粲爱听驴叫,任性放达之外,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

王粲是世家子弟,曾祖王龚,祖父王畅均位列三公,父亲王谦为大将军何进长史。王粲从小便被人视为天才,他博闻强记,写文章一气呵成,不用修改。十四岁的时候,他和父亲一起拜访当时最著名的通儒蔡邕,书上说蔡邕“倒屣迎之”,就是鞋都穿翻了急着跑出来迎王粲,还送了好几车书给他,王粲因此名声大振。

高贵的出身,少年的光环,加上上天闭着眼睛赐予的丑陋容貌,让王粲既孤傲又自卑,当他急于向世界求证人生价值的时候,又偏偏遇到一个不识货的主。

公元190年,董卓挟持汉献帝西迁长安之后,王粲也离开故乡,追随至长安。但长安很快像一池水,被一群人各怀心事的搅混:先是司徒王允收买董卓的部将吕布杀董卓,然后是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杀了王允,然后李傕和郭汜又开始互相攻杀。乱世之中,谁都想混水摸鱼一把。所以,利益才是人性的试金石,其它都毫无意义。

在这个交织着权力,欲望,热血和杀戮的世道,读书人是无奈的,原本想来到长安有一番作为的王粲,眼见百姓死伤无数,长安城瓦砾废墟,白骨蔽于旷野,士民争相逃难,他只好挤在避难的人群里,一路辗转流离,打算到荆州投靠他的同乡和父亲的学生刘表。

在路上,他写下了著名的《七哀诗》。诗中,他哀长安遭乱,士民遭殃;哀离亲背友,流离失所;哀市井凄凉,白骨蔽野;哀生母弃子,不能两完;哀目睹饥妇弃子,无力救援;哀长安今昔迥异,哀汉文帝时的太平盛世至如今却乱的摧人心肝。

七在《圣经》里是一个完全数,上帝在第七天造物完工,开始安息。但在王粲的《七哀诗》里,七涵盖了他看见的所有哀痛。但王粲没有想到的是,到了荆州,他自己的哀痛才刚刚程。

刘表久闻王粲大名,没有见到王粲之前,他本来是打算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王粲的,但见到王粲的那一刻,刘表改变主意了。

刘表看不上王粲,是有道理的。《刘表传》中记载:刘表身长八尺,姿貌甚伟,颇有儒者风范。刘表是汉景帝的后人,身上流淌着最正宗的汉室血脉。刘表雄踞最富庶的荆楚之地,和曹操袁绍等人都是雄踞一方的诸侯。可以说,王粲有的,刘表也有,王粲没有的,刘表还有。

王粲的相貌实在对不起刘表的一腔倾慕,刘表瞬间转换心思,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王粲的族兄王凯(两个人一起来投奔刘表的),还直言不讳对王粲作了说明。王粲只好无比尴尬地留下了,窝窝囊囊在刘表身边做了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幕僚。

失去乘龙快婿的身份,这意味着,王粲失去了一次很重要的飞黄腾达的机会。但也许这份爱情本不在他的预期之中,也许在他的人生里,还有更重要的东西。

“龙虽勿用,志亦靡忒。白驹远志,古人所箴”,这是王粲在《赠士孙文始诗》里写给他的朋友孙文始的诗句,他告诫朋友,虽然目前不被重用,但不要因此改变自己的志向,要像白马一样志向远大。其实,这何尝不是王粲写给自己的箴言呢。

事实上,当时因乱避居荆州的贤能人士,比如诸葛亮和他的兄长诸葛瑾,比如庞统和他的叔叔,比如刘表的连襟黄承彥,比如王粲,他们都是有抱负的读书人,都胸怀大志,但他们齐聚在刘表身边,呈众星捧月之势时,刘表竟视而不见。这也难怪,刘表会因为外貌拒绝王粲,当然也会因为短视拒绝天下,最终偏安一隅,碌碌无为。

在荆州十五年,王粲是苦闷的,除了替刘表写一些无关痛痒的文书、记一些文学记之类的官志,剩下的便是虚度光阴。其实,从王粲写的《为刘表谏袁谭书》、《为刘表与袁尚书》这两篇劝解文章中,可以看出王粲对时局的洞察,对天下形势的炳若观火,文采更是精当,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篇说王粲“文多兼善”,真非溢美之辞。但王粲志不在此。

这时候,忽然想起王粲喜欢驴叫这一嗜好,想必在荆州,王粲是经常骑驴的吧。

在自然界的动物中,只有驴和失意诗人的身份相得益彰,不管是陆游的“细雨骑驴入剑门”,苏轼的“路长人困蹇驴嘶”,吴伟业的“短褐疲驴帽带宽”,还是白居易的“日暮独归愁米尽,泥深同出借驴骑”,都借一头瘦驴写满生活的困窘和落拓,人生的郁郁不得志。志得意满的人都是骑马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人生大格局大气度在雄健的马背上才淋漓尽显。

但人的一生中,谁没有几天像驴的日子,放弃自己想说的话,想做的事,想爱的人甚至想去的远方,因为鞭子握在别人手里。这时,几声压抑而亢奋的,甚至是有点声嘶力竭的驴叫,实在是它心有不甘的摇滚式宣泄啊,只有失意的人才听得懂。

标签: 建安七子

更多文章

  • 年羹尧犯的大忌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

    年羹尧(1679-1726)是清代康熙、雍正年间之人,进士出身,官升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还被加封太保、一等公,高官显爵集于一身。年羹尧运筹帷幄,驰骋疆场,曾配合各军平定西藏乱事,率清军平息青海罗卜藏丹津,立下赫赫战功。那么为何年羹尧位极人臣反而最后被雍正帝下令自裁而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

  • 吴中四士人物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

    说到吴中四士,或许很多朋友不是很熟悉,也可能最了解的也就是贺知章或张若虚了。吴中四士指的就是贺知章、张旭、张若虚、包融这四位在吴中的诗人。在唐朝初年,盛唐时期,吴中指的就是如今的江浙一带,所以这四位就是当初盛唐时期江浙一带著名的诗人。其中贺知章和张若虚事著名的诗人。张旭则是著名的书法家,同时也是诗人

  • 雍正用年羹尧做大将军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雍正

    雍正登基以后,开始对国家的朝政整改,雍正把帮助他登上皇位的钨思道选择不再重用,而且像高毋庸这样的家臣也是没有了音信,其实这一幕小编觉得很像一句话,就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韵味,而且现在的老十三也是处于颓废状态!不管理朝廷的事情,一直都是憋在家里面,而且雍正也是多次去找老十三,希望可以老十三出来和自己

  • 长孙皇后与唐太宗的日常生活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唐太宗,唐朝,李世民

    李世民爱重长孙皇后,尊重她的看法,即使朝政大事也毫不避讳。经常向长孙皇后询问朝中赏罚之事,长孙皇后不想回答时以“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为由拒绝干涉朝政。李世民却一定要和她讨论,再三询问,长孙皇后无奈之下决定不理踩丈夫,以沉默应对,对此李世民对妻子也毫无办法。《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四》:长孙皇后性仁孝

  • 长孙皇后为什么复谥文德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复谥,长孙皇后

    第一位有独立谥号的皇后是汉宣帝皇后许平君,第一位一字本谥加一字从夫谥的自光烈皇后阴丽华起(光武帝先去世,儿子汉明帝刘庄时期永平年上谥)。一直到唐高祖妻子窦氏,之前所有皇后只有单字本谥,在丈夫死后才可加系皇帝丈夫谥号中一字,所谓“从谥”。如唐高祖即位的时候,追谥窦皇后为“穆皇后”,唐高祖死后合上他的谥

  • 唐太宗宠爱长孙皇后的儿女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李世民

    唐太宗最宠爱的儿女皆为长孙皇后所出或收养。即便最是冰冷客观的史书里,也依然能感受到那一腔由对妻子切切之情演化而来的拳拳父爱。翻开史书,唐太宗对长孙皇后儿女的宠爱比比皆是。长孙皇后的长子李承乾,性聪敏,太宗“甚爱之”。对于长子太宗夫妇寄予了厚望。 在李承乾年幼时就给他找了侍读,又让陆德明,孔颖达教授承

  • 嘉庆废除文字狱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嘉庆

    文字狱并不是清朝的特有产物,自汉代开始,历朝历代都有文字狱。嘉庆皇帝在清朝众多皇帝中没有什么名气,也没有什么耀眼的政纪,但是他其实是做了一件对后世影响重大的事,那便是废止文字狱。而,嘉庆皇帝之所以能够意识到文字狱对社会影响极大,这和一个人对嘉庆皇帝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他就是嘉庆皇帝的老师——朱珪。朱

  • 年羹尧的出身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

    年羹尧出身官宦家庭,父亲年遐龄从笔帖式做起,最高做过湖广巡抚。年羹尧从小苦读诗书,21岁就中了进士,不到30岁就做了四川巡抚。年羹尧文进士出身,却精通兵法,在历任地方官的时候,多次镇压四川土司、西藏、青海的叛乱,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雍正即位后,年羹尧更是倍受倚重,和隆科多并称雍正的左膀右臂,风

  • 唐太宗对长孙皇后爱屋及乌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李世民,唐朝,唐太宗

    太宗对长孙皇后的宠爱同样惠及到了长孙皇后的亲族身上。太宗对长孙无忌的宠遇众所周知,自太宗登基开始便一再加恩,委以腹心,群臣莫及。《册府元龟◎外戚部●褒宠》:长孙无忌,文德皇后兄也。太宗即位,为吏部尚书。帝以其佐命元勋,地兼外戚,礼遇尤重。常出入卧内,密与谋议。又尝作《威凤赋》以赐之。贞观十二年十二月

  • 长孙皇后与唐太宗生死相随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李世民,唐太宗

    唐太宗登基后生过一场重病,缠绵床榻累年,长孙皇后悉心照料,昼夜不离左右。唐太宗和长孙皇后自少年结发,共同进退十多年,即使武德末年生死攸关之际都互不离弃。因感念丈夫对自己付出的真心实意,长孙皇后将毒药系在腰间,准备“若有不讳,亦不独生”。《续世说●卷八》:长孙皇后侍太宗疾,累月昼夜不离侧。常系毒药于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