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太子丹为什么会送荆轲一双美人手

太子丹为什么会送荆轲一双美人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3064 更新时间:2024/3/12 13:02:25

太子丹为什么会送荆轲一双美人手?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流传了千年,“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是对荆轲一去不复返的悲壮歌颂,是对英雄奔赴黄泉的扼腕叹息。

这个故事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隅,没有被埋没,我们看到的荆轲这位壮士,也仅仅是政治上的牺牲品,没有激起什么水花,没有阻止秦王朝统一六国的步伐。

可能在荆轲的眼里,这次刺秦王注定是个有去不回的征程,但他还是去了,这篇文章要说的,不是荆轲,而是这场悲剧的始作俑者——太子丹。

在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发生之前,荆轲在一场宴会上,夸了一位美人的手很好看,结果太子丹便将这个美人的手砍下,送给了荆轲,可见这个太子丹并不是一个善茬。

本是昔日好友,后来反目成仇战国时期,为保证国与国之间能够和平相处,或者小国表示臣服于大国,都会通过交换人质,来避免互生争端。那么君主的儿子,特别是太子一个国家的储君,就是最好的质子人选。

在太子丹和嬴政还小的时候,赵国的综合实力是比较高的,所以两个人的人生轨迹在赵国当质子的时候相遇了。

两个懵懂天真的少年,因为一样的命运,在异国结为兄弟好友,但是命运也总是会在某个阶段出现分叉口。秦国的嬴政当上了秦国的君主,而燕国太子丹成为了秦国的质子。太子丹见到昔日的好友风光无限,希望嬴政能够看在曾经是朋友的份上,放他一马,让他回燕国。

但是这个时候的嬴政经历磨炼,心肠也不似之前那么软,为了让别国臣服,不应该有任何妥协,即使是昔日的好友,在国家利益面前,人情又算得了什么。所以嬴政并没有答应太子丹的请求,也因为这件事,太子丹怀恨在心,约定之期已满,太子丹回到了燕国。

回到燕国的太子丹,心里想让嬴政死的念头越来越大,他开始筹备如何将嬴政置于死地。

太子丹觉得曾经的他们那么相同,而现在的他们又那么不同,嬴政是上位者,他却是阶下囚,他不甘心。不想从长计议,却想另辟蹊径太子丹归国的后,嬴政就让秦国的大军驻扎在易水江畔,嬴政就希望太子丹做点什么,一旦做了,那么秦国攻破燕国就有一个理由了。

太子丹的老师奉劝太子丹要从长计议,不能因为自己的私人恩怨招惹秦国,为了稳住秦国,老师让太子丹把从秦国逃走的樊於期送回去。

按理说,国家大义肯定是要摆在个人情感之前的,但是太子丹也不是一般人,个人的爱恨情仇不解决,怎么能管理好国家,所以太子丹不想从长计议,也不想把樊於期送给嬴政。

史料上说,太子丹认为保全燕国而送走樊於期是不仁不义的,但是其实太子丹只是想把樊於期这根刺卡在嬴政的嗓子里,让世人看到,我太子丹和嬴政是不同的两个人,毕竟我太子丹是个有情有义的人。太子丹的老师看太子丹心意已定,只能推荐田光给他,太子丹拜访田光,田光将荆轲推荐给他。

因为田光知道自己人到暮年,已经无法胜任这样的安排,所以就将与自己交好的荆轲介绍给太子丹,荆轲正值壮年,有勇有谋,肯定能担此大任。太子丹谢过田光后,希望田光能守口如瓶,不要走漏风声,太子丹说出这句话,是对侠士田光的不尊重,田光只能以死明志。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田光的大义,也看到了太子丹的小家子气,太子丹得知田光因他的一句话而死,却又痛哭流涕,说自己并没有这个意思,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想要成为君王,话都说不好,逞一时嘴快,怎么能成大事。心狠,又稳不住心性。太子丹一心想要报仇,看起来是为了国家,其实就是自己的私人恩怨,太子丹向荆轲表明自己的想法,让荆轲前去秦国,将秦王嬴政给杀了。

在这有个疑问,这么想杀秦王,为什么太子丹自己不去,总是想找替死鬼,拿国家大义当幌子,凡是有爱国情怀的,怎么会不上当。不过一开始荆轲并没有答应,太子丹为了让荆轲答应,无所不用其极,官位、美人、良田、金银财宝等,能送的都送了。

为了取悦荆轲,在一次宴会上,荆轲夸了宴会上的美人手很好看,太子丹时刻关注荆轲的一举一动,听到这句话,决定投其所好,就把美人的手看下来送给了荆轲。

太子丹为了报仇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但是嬴政在位期间却没有妄杀一个人,这就是两个人的区别。太子丹都做到这个地步了,荆轲直言相告,为了能接近秦王,他需要一样东西。而这件东西是太子丹不想给的,给了就是太子丹向嬴政屈服了,那就是樊於期的项上人头。

太子丹是个非常矛盾的人,可以为了自己的私欲杀人,又不想为了自己的私欲杀人。优柔寡断的太子丹迟迟不做决定,荆轲只能自己亲自说服樊於期,让樊於期自刎,拿到樊於期的人头。

太子丹得知消息后,又是演了一场虚情假意的痛哭流涕,随即就命人将樊於期的人头装入匣中,然后太子丹又重金购买徐夫人用毒药浸润的匕首,见血封喉。

紧接着太子丹又命秦舞阳陪同荆轲,这个秦舞阳,据记载,十二岁的时候就杀人了,没有人敢与他对视,但是后来我们也知道这个秦舞阳只是个怂货罢了。

但是在这里,我们分析一下,太子丹为什么派秦舞阳陪同荆轲一起去刺杀,名义上是陪同,实际上是监督荆轲会不会临阵脱逃。事实证明,秦舞阳是那个可能临阵脱逃的人,太子丹觉得所有东西都准备好了,荆轲应该可以即刻出发了。

但是我们知道,这个时候,荆轲还在等一个人,一个至关重要的人,这个人可能对荆轲的这次行动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荆轲没有等到。因为太子丹认为荆轲后悔了,又开始不相信人了,开始变相催促,对着荆轲说,要不我们让秦舞阳先去秦国吧。

荆轲大怒,就辞别了太子丹,开始了一去不复返的旅程。

标签: 荆轲

更多文章

  • 朱棣为什么要杀侯泰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朱棣,靖难之役

    侯泰,明顺德府南和县城人。府学贡生,历官礼部员外郎、刑部左侍郎、刑部尚书,官阶正二品。侯泰,顺德府南和县人(今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一生秉性刚直,光明磊落,常怀忠烈,坚守节操,为官廉明,不趋利,不避害。明建文帝即位不久,燕王朱棣发起“靖难之役”。侯泰力主抵御,亲自负责督运粮食和军饷,保证前方供应。后

  • 《红楼梦》林黛玉生平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红楼梦

    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因受到赤霞宫神瑛侍者天天以甘露灌溉,始得久延岁月,脱了草木之胎,幻化人形,修成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餐秘情果,渴饮灌愁水。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当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下凡投胎之时,绛珠仙子一道下凡,转世投胎成贾府血亲的林黛玉,愿以一生所有的眼

  • 朱棣为什么要杀王艮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明朝,朱棣,靖难之役

    王艮字敬止、号止斋,江西吉水人带源人。明建文二年进士及第,官授翰林院修撰。明福王弘光帝时,追谥为文节。清朝时,又追谥王艮为忠节。王艮才华横溢,又精通韵律,他曾依“神、真、人、尘、春”为韵作《梅花诗一百首》,堪称梅花诗中的珍品。王艮(1368年—1402年),字敬止,号止斋,吉水县水南镇带元村人。13

  • 靖难之役后朱允炆下落之谜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朱允炆,靖难之役

    燕军进入南京后,朱允炆在皇宫放火,朱允炆本人不知所终;此后其下落成为谜团。朱棣以清君侧之名发动“靖难之役”,攻破南京城后命令军队不得随便进入皇宫,而是把军队驻扎在皇宫外。那他为什么不让军队进入皇宫呢?其实,意图很明显,他有好多重要的事要做。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最初明面上的目的不是奔着皇位去的,而是

  • 朱棣为什么要杀卓敬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朱棣,靖难之役

    卓敬(约1348~1402年),字惟恭,浙江瑞安卓岙人。明初著名才子。少时聪颖绝伦,博学多才,诗词宏丽,文章奇拔磊落。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榜眼及第,官至户部右侍郎。卓敬智虑深远、大节经天,曾密疏建文帝朱允炆,徙封燕王朱棣于南昌,可惜未被采纳。“靖难之役”后被逮捕,宁死不屈,为明成祖所杀,灭三族

  • 建文帝拥有优势为什么在靖难之役败给朱棣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朱棣,建文帝,靖难之役,朱允炆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藩王造反的事例可以说是不绝于史书。但造反者众多,成功者甚少。这是因为在中央朝廷与地方藩王的战争中,朝廷所拥有的巨大号召力和朝廷所能调用的战争资源是造反藩王所不及的。因此,藩王在起兵反抗中央朝廷的战争中往往在道义和物质上处于劣势地位,使得靠造反而成功登位的藩王很少。但凡事都有特殊,在

  • 历史上景清真的刺杀朱棣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朱棣

    景清生于约1362年5月,卒于1403年4月,明陕西真宁(今甘肃省正宁县)人,一说本姓耿。洪武进士,授编修,改御史。洪武三十年(1397年)命署左佥都御史。建文初为北平参议。复迁御史大夫。朱棣篡位,以原官留任,欲于早朝时行刺朱棣,被执,搜之得所藏刃,遂被处以磔刑,籍其乡,转相攀染,谓之“瓜蔓抄”。景

  • 靖难之役牺牲的将领庄得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靖难之役

    庄得又作庄德,明朝人。 洪武六年任平凉卫指挥,洪武二十八年任三万卫属卫指挥。洪武二十八年 六月十九日周兴等率师至开元安东卫,得知西阳哈在黑松林(今巴彦县北境黑山),命令指挥庄德,领吉林船厂建造的舟师顺脑温江(嫩江)下忽剌温戳卢口(少陵河口)寻踪围攻西阳哈。洪武末年,在朱元璋即将离世之前,他用来制衡燕

  • 靖难之役时安王朱楹在干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靖难之役,明朝,安王

    朱楹,明朝宗室,明朝第一任也是唯一一任安王,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二子,生母不详。洪武十六年(1383年)九月二十二日生。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十四日,被封为安王;永乐六年十月十九日就藩于平凉。永乐十五年(1417年)八月二十九日,安王朱楹薨逝,年三十五岁,谥曰惠。无子,国除。朱楹,明太祖朱元璋

  • 靖难之役叶希贤做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靖难之役

    叶希贤,号雪庵,又名云,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处州府松阳县怀德里(今浙江省松阳县赤寿乡叶川头村)人。明洪武年间举贤良,任监察御史。叶希贤,曾上书明惠帝要求惩治李景隆死罪,后不得批准。建文四年(1402)六月,“靖难”兵起,奔逃中散失,家人疑其已死,以衣冠发丧葬。然希贤已抵蜀,隐姓埋名,削发为僧,号雪庵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