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除掉董卓后的吕布、王允,为什么最后会一死一逃呢?原因是什么

除掉董卓后的吕布、王允,为什么最后会一死一逃呢?原因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961 更新时间:2024/1/19 22:48:04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吕布王允联手除掉董卓后,为何控制不住局面,最后一死一逃呢,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中平六年(189年),受大将军何进、司隶校尉袁绍所召,董卓率军来到都城洛阳。在何进被杀后,董卓趁机进入洛阳,又招揽吕布杀掉丁原,很快就吞并了附近两大诸侯兵力。随后董卓废汉少帝,立刘协即位(是为汉献帝),且不久就弑害了汉少帝及何太后,从而篡夺了东汉王朝的大权。当然,董卓的行为,自然遭到了天下诸侯的讨伐,比如袁绍、袁术、曹操等人就组织兵力来讨伐董卓。

不过,在董卓挟持汉献帝迁都长安后,关东诸侯也基本解散,袁绍、曹操、袁术等人各自争抢地盘,这让董卓更加肆无忌惮,从而忽略了一旁的王允。在和吕布联手之后,两人成功除掉了董卓。那么,问题来了,吕布和王允杀掉董卓后,为何一个被杀,一个逃亡呢?

公元192年,王允获悉董卓与他的心腹吕布之间存在很深的矛盾,便秘密召见吕布,和他谋划除掉董卓的行动。不久之后,朝廷百官在未央宫集合,吕布带人提前埋伏,等到董卓出现时,立即将其诛杀。在董卓被杀后,王允和吕布共同执掌朝政。但是,公元192年,李傕郭汜、樊稠等攻破长安。王允兵败处死,时年五十六岁,而吕布则一路逃亡,自此之后只能颠沛流离。

对此,在笔者看来,吕布和王允杀掉董卓后,却无法控制局面,原因主要还是出在王允身上,因为吕布毕竟是一位武将,朝廷大事,还是由王允来拿主意。当时,王允尚书事,相当于宰相一职了。但是,因为除掉董卓而骄傲自满的王允,却连续犯错,从而导致长安生灵涂炭。一方面,王允居功自傲,逐渐失去了朝中大臣的支持。

在除掉董卓后,王允逐渐膨胀起来了。每当群臣集会,王允很少像以前那样和大家推心置腹,而是正襟危坐,面无和悦之色。慢慢地,群臣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推崇和支持他了。并且,王允对蔡邕的所作所为,也让东汉王朝的大臣寒心。蔡邕(133年-192年),字伯喈。陈留郡圉县(今河南杞县南)人。东汉时期名臣,文学家、书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

董卓被诛杀后,蔡邕因在王允座上感叹而被下狱,不久便死于狱中,年六十。虽然蔡邕死后,王允感到后悔了,但是,不管怎样,王允的这一行为,都是不得人心的。也即王允除掉董卓,确实是大功一件。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王允之后就可以胡作非为了。另一方面,除了得罪群臣之外,王允不肯安抚董卓的手下,也是其败亡的重要原因。

众所周知,凉州士兵是董卓的核心力量,并且对董卓忠心耿耿。王允除掉董卓后,如何对待凉州士兵,成为一个关系到东汉王朝存亡的大事。对此,有人建议王允应该安抚这些士兵,避免出现将士造反的情况。结果,王允却打算解散凉州士兵。在这一消息传出后,整个凉州士兵无疑是惊慌失措,甚至有人传言王允要除掉所有的凉州士兵。

于是,董卓曾经执掌的这一支精锐部队,决定殊死一搏。并且,联系到王允对待蔡邕的行为,这些凉州将士更下定了造反的决心。当时,凉州军中最有影响和实力的将领是李傕和郭汜。李傕和郭汜在对王允失望之后,将所有凉州兵集合起来,誓师进发都城长安。此时,长安虽然有吕布这位汉末三国名将坐镇,却因为兵力有限,无法守住长安。

最后,王允和吕布两人的失和,也是他们控制不了局面的重要原因。早在战国时期,廉颇和蔺相如这一武一文之间的和睦,尤其是两人的互相信任和配合,成为赵国强大的原因之一。但是,在公元192年,董卓被杀后,吕布又想把董卓的财物赏赐公卿、将校,也即吕布虽然有勇无谋,却知道这个时候要对董卓的手下进行安抚,避免他们谋反。可是,王允却认为董卓的手下有罪,不应当赏赐。

此外,王允平日却看不起吕布,以剑客对待他。吕布则认为自己有除掉董卓的大功,自然受不了王允的轻视。在此基础上,这两人逐渐失和。不过,吕布虽然背信弃义,却对王允还是比较厚道的,在李傕、郭汜的部队攻陷长安的时候,也即大难临头之际,吕布还知道招呼王允一同逃走。当然,王允拒绝逃走,准备和汉献帝刘协共存亡。于是,最终的结果是吕布逃出了长安,颠沛流离之后被曹操所杀,而王允则被叛军所杀。而汉献帝刘协,也因此被诸侯所挟持。

标签: 吕布秦朝

更多文章

  • 王允为什么不将貂蝉占为己有,而是将她送给董卓呢?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王允,三国

    王允和貂蝉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貂蝉,古代公认的四大美女之一,自古以来哪个男人不爱美色,就算七老八十也会有想将美女占有的心,更何况是这样“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一等一的美女。既然是这样的美女,为何王允不将其占为己有,反而送给董卓、吕布呢?在《三国演义》中,

  • 朱棣起兵的时候,为何没有藩王帮朱允炆呢?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明朝,朱允炆

    大家对于明朝历史肯定也有一定的了解,明朝整个时期对外很强硬,有着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赞誉。但明朝相较于其他汉人朝代,总体上的经济水平还是比较低的。这与其内部政治不稳定有很大的关系,明朝的战争很多,不管是对外还是内部战争。整个王朝一直都没有一个安定的内外环境。明初的靖难之役就是一个

  • 马援一生忠心为国,战死沙场,后世流传的马革裹尸的典故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马援

    马援是东汉时期的大功臣,平生致力于安定国家的疆域,对于东汉的边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马援英勇善战、忠心爱国,为了国家勇于牺牲的精神被后世广为传颂,令后人的钦佩,如今有不少成语的典故出自于马援的事迹。马援的典故有哪些马援平生都在为国征战,涌现出了不少有关他的典故,包括善鉴名马、马伏波射潮、虮虱无依、

  • 曾经评定西羌和越南叛乱的马援,是如何被苗人打败的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汉朝,东汉

    建武二十四年秋,刘秀任命马援为南征军总司令,率中郎将马武、耿舒、刘匡、孙永等四副将,募中原十二郡之甲士及罪囚共四万余人,南下平定武陵之乱。马援自不必说,我们来看看他这几个副将,也个个不是省油的灯。杨虚侯马武,绿林好汉出身,东汉开国云台二十八名将中南七宿之首,一生南征北讨,屡建奇功,后因坐杀军吏免职,

  • 马援铜柱是真的吗?铜柱现在在哪里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马援铜柱,马援,汉朝

    东汉时,交趾女子征侧、征贰姐妹起兵反汉,汉光武帝刘秀派伏波将军马援率军平定了交趾,并在其地立铜柱,作为汉朝最南方的边界。历代文人的诗赋中常提到这一历史古迹。庾信《哀江南赋》云:“东门则鞭石成桥,南极则铸铜为柱。”宋之问《韶州诗》:“珠崖天外郡,铜柱海南标。”张籍《送南客》:“夜市连铜柱,巢居独象州。

  • 匈奴为何要囚禁苏武与张骞?为什么不杀了他们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匈奴,苏武,张骞,汉朝

    张骞,丝绸之路的开拓者。被誉为“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作为东西方文化的纽带,匈奴曾经扣押他很久。扣押期间他曾出逃,但是逮到他之后匈奴单于并没有杀他,原因一起来揭秘:为瓦解张骞斗志

  • 汉朝历史解密:张骞开辟丝绸之路是为了旅游?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汉朝,张骞,西域,

    张骞第一次以汉朝使者的身份,沟通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联系,历史上称这次出使为“凿空”。张骞因此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在汉代以前,西域对几乎所有中原人而言都是十分陌生的神秘地方。西汉初年的时候,人们逐渐从东西往来的行商的描述中了解到西域的一些情况,仍很有限。公元前138年,终于有一位中原勇士,率

  • 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张骞,汉代

    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张骞是汉武帝时期的人。公元前139年,他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合力进击匈奴。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一路上日晒雨淋,风吹雪打,环境险恶,困难重重。但他信心坚定,不顾艰辛,冒险西行。当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就被占据此地的

  • 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简介和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汉朝,张骞

    张骞出使西域,在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知道,在汉代之前,我们的国家相对封闭,西域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不过在西汉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对于西域的情况逐渐了解起来,但是十分狭隘。之后,终于有一件事使得中原和西域沟通起来,这件事就是张骞出使西域。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张骞出使

  • 张骞出使西域曾到哈萨克斯坦:汉公主远嫁阿拉木图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张骞,丝绸之路,西域,

    丝路南路出阳关沿昆仑山北麓西行,北路出玉门关沿天山南麓西行,翻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进入今中亚地区,再往西,经今伊朗等国到达大秦(罗马帝国在中东的领地)境内。汉代多走南路,唐代多走北路。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于主要与南亚交流的南方丝绸之路和沿海路行进的海上丝绸之路。因为由这条路西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