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从平步青云到一落千丈:田文镜的失宠之谜

从平步青云到一落千丈:田文镜的失宠之谜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晴天 访问量:1780 更新时间:2023/12/28 19:41:57

田文镜(1662-1732),是雍正时期最著名的督抚之一。他出身汉军正黄旗人,监生,由于不是通过科举入仕,田文镜的官场生活颇不顺利,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当上县丞,但一直得不到提拔,过了差不多30年,才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始为侍读学士。

田文镜早年官场不顺,雍正上台之后,已经步入老年的他才开始得到提拔,并且平步青云。

雍正元年(1723年),田文镜奉派去华山致祭,揭发山西巡抚瞒报灾情,从此深受世宗信任,命他署理山西布政使,因他清理积压的案牍,吏治为之一新,雍正遂评他“忠诚体国,公正廉明”。

康熙末年,黄河几次泛滥,农田被毁,加之官场黑暗,盗贼猖獗,河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在这种情况下,田文镜于雍正二年(1724)调任河南布政使,旋升河南巡抚、总督。任内,以凡事“悉秉至公,无人不可以共事”为准则,大刀阔斧,“清理积牍,剔除宿弊,吏治为之一新。”

雍正皇帝最欣赏的督抚大臣是李卫、鄂尔泰、田文镜三人。雍正曾称田文镜为“巡抚中之第一人”,“若各省督抚皆能如田文镜、鄂尔泰,则天下允称大治矣。”可见评价之高。

雍正帝曾告诉两江总督尹继善,谓当学此三人。结果尹继善回答说:“李卫,臣学其勇,不学其粗;田文镜,臣学其勤,不学其刻;鄂尔泰,宜学处多,然臣亦不学其愎。”

雍正皇帝有一句特别有名的朱批:“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这句朱批就是针对他特别喜欢的田文镜所写的。

田文镜为官刻薄,雷厉风行,先后受到直隶总督李绂、监察御史谢济世的参劾。结果雍正皇帝却并不在意,称其实心任事,是“模范疆吏”,任用如故。雍正五年(1727年),任为河南总督,加兵部尚书衔。雍正六年,任河南山东总督,这个职位乃是专门为田文镜所设立,不为定例。

田文镜受到弹劾后,雍正帝居然对田文镜说:“此一事,朕甚庆幸,好机会,亦难得。参你这样巡抚,所以理直气壮,有何可讲?”

当田文镜回复自己觉得有些委曲后,雍正帝又劝谕他:“此事朕已洞悉原委,你一些不必系念。只要自己信得,乃可对天地神明,小人之流言何妨也?不必气量窄小了。”

除此之外,他还给田文镜写过一些很有特色的话:

“越发小心勉力就是了。你若信得过自己,放心放心就是!”

“你自己若不是了,就是佛爷,也救不下你来。”

“朕待你的恩,细细的想,全朕用你的脸。要紧!要紧!”

更为奇特的是,雍正帝在任命沈廷正任河南道后,担心沈处理不好和田文镜的关系,特意对他说:“你若不实心协助你上司,稍有他处,请托瞻顾,坏朕地方吏治,夺弄田文镜,你一负恩,朕加罪必倍之!慎之!”

这就是明白了当地告诉沈廷正,田文镜这样的人,你绝对不能动他一根毫毛,否则有你好果子吃!

田文镜之所以能在雍正初年平步青云,获得如此信任,实在于田文镜完全符合雍正的用人标准:尽心竭力、勇于任事、不避嫌怨、厉行新政、清廉节俭。不过,田文镜为政过于严苛,比如推行垦荒、摊丁入亩、追讨积欠,为完成任务一味迎合上意,对下属和百姓残酷刻薄,世人也不无非议。

此外,雍正喜闻祥瑞,田文镜也总是极为迎合。《永宪录》称:“河南总督田文镜进瑞谷一茎十五穗”;“文镜每年必以休嘉入告。是年又奏路不拾遗。”雍正五年,田文镜奏报黄河水清,同样获得雍正皇帝的赞赏。

田文镜的获得提拔,除了这两个原因,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有一个非常好的师爷邬先生。

邬先生名思道,字王露,浙江绍兴人。自幼好读书,但科举不得意,家贫,只得以游幕为生,寓居河南开封。当时的巡抚田文镜慕名,聘请邬先生入幕,承办棘案件,得到田文镜的信任。

一日,邬先生对田文镜说:“君愿为吐气督抚,抑或庸碌督抚。”田文镜答,当然想有所作为。结果邬先生却说,“既然你想做吐气督抚,就得听任我替你办一件事,此事你却不可掣肘。”

田文镜问是何事,邬先生说:“我替你准备了一篇上皇上的奏章,如果这道奏章送上去,君的大业便可成。只是此奏章内容你一字也不能看,不知你能不能信任我”。

田文镜深知邬先生有胆有谋,于是慨然答应。原来这篇奏章是弹劾权臣隆科多。隆科多是雍正的娘舅,官居大学士,在雍正上台问题上居功至伟。雍正上台之后,欲除之而后快,但满朝文武无人敢于挑头。邬先生摩透了雍正的心理,所以敢于出手,弹劾隆多科目无皇上。

雍正皇帝看到田文镜的奏疏,立即发交六部核议,办了隆科多的罪。从此,雍正对田文镜另眼相看,而邬先生也声名远播。雍正皇帝还在田文镜的请安折上朱批:“朕安。邬师爷安否?”

由于邬思道的帮助,田文镜得以“宠遇日隆”。

不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后来,田文镜和邬先生二人以小事龃龉,邬愤而辞去。“自此文镜奏事,辄不当上意,数被谴责”。

失去臂膀的田文镜,在官场开始走下坡路。

雍正九年,雍正皇帝上谕:“田文镜近来年老多病,精神不及,为属员欺诳……”已经显出不满。

一年之后,雍正皇帝又说:“近闻豫东两省,吏治甚有不协……更宜惩贪奖善,纠谬绳愆……否则不亦有忝厥职,大负朕恩耶?”

田文镜只有上折乞恩,雍正朱批:“朕之听闻,容或讹误;上天监观,岂有差忒?以卿在豫十年,统而计之,前数年之雨赐时若;近数年之水旱灾荒,非明证欤?……谅卿居心,自应始终未渝,第恐精神减退于前,或被不肖属员所欺蔽耳。”直接劝田文镜不要恋位,知难而退,可以退休。

果然,雍正十年十一月,田文镜以久病解任,“旋卒”。

乾隆即位后,曾专门下旨谈及田文镜:“自田文镜为巡抚总督以来,苛刻搜求,以严厉相尚;而属员又复承其意旨,剥削成风,豫民重受其困。即如前年匿灾不报,至于流离,蒙皇考严饬,遣官赈恤,始得安全,此中外所共知者。”“鄂尔泰、田文镜、李卫皆皇考所最称许者,其实田文镜不及李卫,李卫不及鄂尔泰,而彼时三人素不相合,亦众所共知也。”

由此可见,师爷邬先生对于田文镜的政治生涯,有多么重要!(原文来自平行线的头条号)

标签: 田文镜清朝

更多文章

  • 田文镜给康熙做做牛做马,才混个七品官,康熙死后马上升大官!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田文镜

    五千年华夏文明,文才辈出书英雄人物独领风骚,却有一人在求贤若渴的康熙皇帝面前兢兢业业却男友出头之日,默默奉献四十余载,直到雍正继位才得以重用,但此时他已年过花甲,不禁让人心生怜悯之情。此乃田文镜,清朝康熙雍正时大臣,康熙二十二年,22岁的田文镜出仕县丞,升知县、知州,历二十余年,虽有升迁,但却微乎其

  • 只因和李卫关系不和,清朝重臣田文镜最终一无所有,孤独终老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李卫,田文镜

    清朝是大家都非常喜欢的历史时期,出现了很多有意思的大臣,尤其是在雍正年间。喜欢雍正的朋友都知道,雍正一生致力于治理全国财政,身边有三大重臣,分别是李卫,田文镜和鄂尔泰。要说辅佐君王的能力,三个人可能不相上下,但是要说谁更会做人,那肯定就

  • 田文镜没有经过科举却得到雍正重用 雍正为什么还要重用他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雍正,田文镜

    还不知道:雍正和田文镜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如果要评选历史上最勤奋的皇帝的话,那么雍正肯定是要当选的,在他执政期间或许是为了证明自己的重要性,可以说是非常忙碌,每天凌晨就起床去上朝,一直到了深夜还在处理政务,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当初继承王位的时候,算不上是特别

  • 田文镜和谢济世相比 雍正最后为什么会选择田文镜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田文镜,谢济世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田文镜和谢济世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从谢济世的案子来看,当时在监督诽谤方面所采取的做法确实让人匪夷所思,通过下面这段上谕,我们就可以看出当时威严的君主对人民采取的政策了。雍正七年七月辛丑日,皇上告谕内阁:顺承郡王锡保,参奏在前线军营的谢济世,说他在大学的注释

  • 田文镜抓住了雍正的什么心理能够平步青云?他后来失势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田文镜,清朝

    对田文镜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雍正一朝是承上启下的一朝,雍正帝的作用对清廷的后续发展也至关重要,康熙帝在位期间没有解决的诸多问题,在雍正帝这朝得到了相应的处理,从此杜绝了宽仁过甚所带来的弊病种种,比如九子夺嫡,比如朋党横行,比如吏制败坏等等等等,甚至孝庄文皇

  • 历仕三朝的“磕头宰相”,揭秘曹振镛的传奇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曹振镛,清朝

    说到曹振镛,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故事。道光十五年(1835年),一位八十一岁的老臣病逝,道光皇帝不仅亲临吊丧,下诏褒恤,还赐谥文正,准其入祀贤良祠。在中国的历史上,文人做官后,都梦寐以求地想死后得到文正的谥号,能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人,大多都是当时文人敬仰

  • 官场不倒翁曹振镛的从政秘诀是什么?主要有哪三点?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曹振镛,清朝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来说说曹振镛的故事。做官五十余载,历三朝,相二帝,生极恩宠,死亦哀荣——揭秘官场不倒翁曹振镛的从政秘诀清朝有个叫曹振镛的奇人,26岁中举,80岁致仕退休,足足当了53年的官,更厉害的是他不仅当的久而且当的好,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位

  • 清朝的“不倒翁”曹振镛:当官52年历经三朝都不倒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曹振镛,清朝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曹振镛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乾隆朝户部尚书曹文植的儿子曹振镛,虽然有耀眼出身光环的他学习倒十分努力。由于天资聪颖,27岁便考取进士,按照当时惯例,安排到庶吉士梯队进行培养。十年后,参加翰林大考,虽然只是取得三等,此刻他的父亲正担任尚书,

  • 清朝廷为何总抓不住太平天国的东王杨秀清一人?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太平天国,杨秀清

    咸丰三年(1853年),天下大乱,农民兵太平军队决定派兵北伐。朝廷大臣胜保在山东高唐州垒墙拦截,俘获多名人员,其中有一名竟然是太平军头目。狡猾的头目想保全性命的同时也想凸显自身存在的价值,就如数家珍似的把自己收集来的消息悉数告诉胜保。这个头目把自己并不掌握或者根本不知情的也通过自己的想象与推敲,胡说

  • 解密:东王杨秀清在太平天国政权为何能排老二?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杨秀清,太平天国,洪秀全,

    1848年lO月,冯云山走出了桂平监狱。以杨秀清、萧朝贵为核心的平在山烧炭工,即使生活都非常贫苦,但为了能营救冯云山出狱,各人还是从自己的微薄收入里挤出一点钱来,聚沙成塔,筹集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银子——这就是太平天国史上常提及的“科炭”钱,交由当过讼师的拜上帝会成员黄玉昆,向衙门行贿。桂平知县于是从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