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晋文侯为何弑杀了周携王,这跟郑国武公的选择有关联吗?

晋文侯为何弑杀了周携王,这跟郑国武公的选择有关联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3550 更新时间:2024/1/8 12:34:39

郑国这个国家可说是兴起也快,衰败也快,基本上根据目前的史书看来,郑国最为兴盛的就是在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时期,其后郑国就沦为诸侯称霸的战场,也就是在数十年的时间。西周的镐京之乱,很早其实就为郑桓公所预料,其间郑桓公的封地其实并非在河南之地,而是在靠近镐京都城的关中地区,郑桓公意识到周天子的衰败,便将子民迁徙到河南之地,派了自己的儿子公子掘突去开发其地,这也就是保持了郑国子弟延续的有生力量,为郑国开疆拓土奠定基础。

不过有意思的是,当时的河南之地可说群雄逐鹿,老牌的诸侯国卫国、宋国、虢国、郐国等皆在此地周围,那么郑桓公将国民迁徙到这里来,就是在别人的土地上来抢吃的。那为什么郑桓公还要选择此地呢?这个还得说到周王宫中的一个太史,当年郑桓公对周王室忧心忡忡,很早就萌生了离开镐京城的念头,而这个太史就给他推荐了洛河以东,黄河、济水以南的地方,而且说虢、郐二国的国君贪婪好利,国家呈现衰亡之相,非常适合郑桓公去攻灭其国。在郑桓公的心中,无非是要为子孙后代寻找一片净土,更像是一种逃亡。

对于郑桓公而言,这次逃亡事件的策划,是场持久战。在外有公子掘突的披荆斩棘,在内郑桓公则还要忠诚于周幽王,为的是从天子的身边寻找足够可靠的信息,来支持自己发展自己的领地。所以至死郑桓公也没有离开周幽王,而是跟随周幽王惨死在镐京之乱中。这种功业未成身先死的悲剧性结果,导致郑桓公的儿子掘突非常愤怒,对周天子的尊重感也随着时代潮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后来扶持周平王迁徙都城,也就迁徙到了距离郑国更近的洛邑,就是所谓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掘突好武善战,数年之间即奠定郑国大局,依仗周天子的支持,郑国国力成为后起之秀。

郑桓公之死的深层原因并未触及掘突的怨念,周平王因申伯之乱,地位较为尴尬,史书中所说的是“尽取周赂而去”,犬戎除了烧杀抢掠,可能还接受了镐京中残存的贵族势力的贿赂,也才撤离镐京。那么,这些贵族究竟是谁呢?他们为何没有被犬戎所诛杀,有没有可能他们本身与申伯同属王后势力,因褒姒与王后的后宫之争,导致这些贵族丧失话语权,他们本身与申伯的关系,应该是属于形而上的同盟关系,而非郑桓公派系。但申伯联合犬戎,这是犯了大忌,当时数国诸侯包围镐京城,王城内的贵族们以贿赂的方式驱离犬戎部族,也可能将申伯驱离王城,虽然申伯希望扶持周平王继任天子,但其实力尚不足与这些新老贵族进行抗争,也就自然而然撤出镐京。

那么,在这段时间里,镐京城内出现政治空白,如同当年周厉王因国人暴动而逃走,执政王国的最佳人选已经被摆上日程。周平王作为申伯外甥,镐京之乱本身就是由其储君争夺战而引发,虽说大家同属王后派系,但是都城中的天子都已经驾崩,任何派系斗争的意义都不复存在,这些贵族们自然要选择自认为更加稳妥的继任者,也是为自己的家族所筹谋。在周宣王时代兴盛的虢国家族,掌握着周王室的部分军队权力,也因此就在天子人选的选拔中成为最有力的话事者,并最终选择周幽王的小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周携王继任。

周王国自此呈现两个君主共存的格局,《系年》载:“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什么意思呢?就是诸侯们对选择周平王还是周携王存在争议,干脆也就不再朝贡天子。史书有载:“携王奸命,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迁郏鄏。”这个评价对周携王是相当不利,不过这些评论来自后世,尤其是被那些残存的胜利者所书写,这极有可能是周平王其后的思想宣传的结果,即是将周携王的功绩完全抹杀,并在诸侯列国纷纷宣讲,以致于后世对周携王的知晓率非常之低。

支持周携王的虢国,应属于西虢国,和郑国其实属敌人。史书载:“初桓公为周司徒,王室将乱,故谋于史伯寄帑与贿于虢、会之间,幽王既败,二年而灭会,四年而灭虢,居于郑父之丘,是为郑桓公。”当年郑桓公尚在之时,灭掉虢国的兄弟国家东虢国,这种行为直接导致西虢国与郑国成为仇敌,更是间接证明在朝中的派系相争,虢公与郑桓公本身就是敌人,如果虢公支持周携王,郑桓公如果不在了,郑国子弟当然支持周平王。

战国楚简《系年》的出土,已经证明周携王当政期间,可能对数代天子的基本国策有重大改革,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结交犬戎部族,南通荆楚,为政较为宽裕慈仁,死后上谥号为惠王。而周携王的称号,可能并非是当时的称号,只是因成王败寇的历史规则,周平王借助晋文侯和郑武公之力,将周携王弑杀而后,正式迁徙都城,建立东周王国,便将周携王的历史资料进行了抹杀,就是前面所说的思想洗脑。周携王为晋文侯所弑杀,其国内势力也自分化,同时被周平王和诸侯们所异化,成为边缘族群,发展渐渐没落,如虢国、虞国、中山国等国,皆非春秋战国一流国家。这都跟郑国武公的选择有所关联。

标签: 周幽王

更多文章

  • 周携王是什么人?一个正统的帝王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周携王,周朝

    你们知道周携王-一个正统的帝王,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在很多人印象中西周的最后一位天子是周幽王,周幽王之后就是周平王(公元前770年)东迁洛邑,迁都洛邑后的周朝我们称为东周,这中间看着时间衔接的完美无缺,然而事实是这样的吗?我们通常认为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失信于诸侯,最后被犬戎兵杀死。周幽王死

  • 宗周倾覆引发了什么?周携王在历史上是个怎么样的角色?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周朝,周携王,周平王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周携王在历史上是个怎么样的角色?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周王朝的衰弱不能以一言概括蔽之。周王朝是一个创造且拥有精细礼制的王朝,周礼的核心就是严密的宗法分封等级制。周制具有着开创性和双重性,一方面分封体制下的政治体即宗盟各国对共同的宗主宗周有藩屏服勤的义务,

  • 周桓王姬林简介 周桓王是怎么是的?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周桓王,姬林

    姬林是周平王的孙子,太子姬泄父之子。公元前720年(周平王五十一年),周平王去世,因太子泄父早死,身为泄父之子的姬林被拥立继位,是为周桓王。[1]姬林在位期间,因郑伯扶立他有功,将位于黄河北岸、泌水之南的温(今河南省温县西南)赐给郑国,周王朝的疆域又缩小了。以前,诸侯去世,其儿子于继位和治丧完毕后,

  • 周桓王为何要发动一场战争导致自取其辱?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周桓王

    周桓王姬林是姬泄父的儿子,周平王的孙子。说起来姬林本不是王位继承人,但当时的太子姬狐因为伤心过度病死了。姬林便被立为天子。姬林上位后,因为感谢郑伯扶立他为天子有功,所以就把一块土地赏给了郑国。从前,如果有诸侯死了,他的儿子想要继位必须去接受册封。但鲁桓公杀了他的兄弟隐公后,自封为天子,而且没有向周桓

  • 周朝历史上吃不起饭的天子,周桓王的一生如何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周桓王,周朝

    历史上也有好多比较穷的皇帝,有的皇帝穷是因为,他崇尚节俭;有的皇帝穷,是因为他真的很穷。但是穷到吃不上饭的皇帝,倒还是不多。虽然不多,但也还是有。下边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说的这位周朝皇帝就是其中一位。这位吃不上饭的周朝天子,便是周桓王。在鲁隐公摄政第六年的时候,由于这一年周王室的土地不丰收,所以没收获

  • “东周那些事儿”之屋漏偏逢连夜雨——周庄王!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周庄王

    周庄王叫姬佗,周桓王的嫡长子,天子位的第一继承人。可能是因为姬佗太平庸,周桓王并不喜欢他,而喜欢自幼聪明的次子姬克,周桓王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暗示对姬克的支持,以试探公卿大臣对立谁为太子的立场。结果除了周公黑肩以外,其他人都不来气儿。于是碍于“嫡长子继承制”的祖制,周桓王只有放弃了自己废长立幼的想法。但

  • 揭秘东周时期的君主周襄王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东周时期的君主周襄王

    周襄王是东周时期的君主,他在位时间三十多年,三十年间,他在位期间,没有什么大的建树,诸侯国几乎已经凌驾在他之上,就连东周的国土都一再的缩小,完全没有一个国家的规模。那么这样一个君王,周襄王是怎么死的呢?周襄王怎么死的,历史记载的并不多,甚至连具体怎么死的也没有记载。历史学家只能根据周襄王的年龄来推断

  • 周襄王为何要将土地划分给晋文公?是周襄王亲手断送了周朝崛起的机会吗?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周襄王,周朝

    周襄王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周室自前770年东迁以后,诸侯崛起,周天子的权威是一天不如一天,逐步从天下共主逐步变成个傀儡。然而,也并不是没有崛起的机会,俗语有云: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当诸侯打着周室旗号,拼了命的争夺天下霸权的时

  • 周元王姬仁简介 周元王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启战国时代的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周元王,周朝皇帝

    周元王姬仁(?―前469年),姬姓,名仁,周敬王之子,敬王死后继位。前476年至前469年在位,在位8年,病死。葬处不明。姬元在位的时候,是春秋战国的分界线。姬仁在位期间,越王勾践于攻灭吴国后,统帅大军乘胜北渡淮河,在徐(今山东省滕州南)约齐、晋、鲁、宋等国会盟。会盟后,派人给姬仁送去贡品,姬仁也

  • 孔子的老师苌弘详细介绍 苌弘化碧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苌弘,孔子

    孔子师苌弘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他一生勤于钻研学问,学术造诣很高,然而他仍不满于自己的学识,于是前往各地贤人拜师求学。苌弘就是孔子的老师之一。苌弘是周朝的贤大夫,他见多识广,博学多才,上通天文下通地理,在历法和算数上也有研究。但是他最精通善长的是音律乐理,在音乐之上有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