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慈禧太后竟然如此儿戏,连状元都是这样选出来的

慈禧太后竟然如此儿戏,连状元都是这样选出来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3368 更新时间:2024/1/18 20:14:11

中国是没有贵族的,至少一千多年前就已经没有了。从魏晋南北朝士族门阀阶层慢慢消失之后,中国历史的贵族就跟着消失了。这是因为有了科举制度的出现。事实上正是科举制度消灭了贵族!

科举制让每个平民百姓都有一个上升通道,不可能在出现四世三公的家族垄断情况。魏征丞相的儿子不可能再当丞相,张居正的儿子也没可能再当首辅。

而西方没有科举制,平民百姓没有上升通道,贵族永远是贵族,即使窝囊废也拥有土地、人口,封王拜爵。平民老百姓要想成为贵族,大概只有娶贵族的儿女,但这种情况几乎不可能出现。

于是最行之有效的上升通道便是打仗,建功立业,这也是造成今天欧洲小国星罗密布的重要原因。每隔一段时间,总有“不安分份子”发动战争,哪怕打下屁股大一块地盘,赶紧当国王,兄弟们也跟着当公爵、侯爵、伯爵……这样不就成为贵族了!

即使我们后来万般批评科举制度,却不得不承认一点的是,在古代中国再没有比科举制更公平、更合理的人才选拔方式了。就像现在,我们一边骂高考,又一边不得不承认,这是目前最公平最行之有效的方式。

科举考试房

但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100%正确完美无瑕的,科举制亦是如此。当历史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它的优点将消失殆尽,缺点会完全暴露出来,并且扩大。

当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文明进入中国,这时候的科举制确实不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了,它甚至已经禁锢到社会的发展。清政府没有魄力,一直拖到1904年日俄战争那年才正式废除了科举制。如果在鸦片战争之后就迅速废除科举制,才有新式的人才选拔机制,或许中国将是另一番风貌。

1904年就是清朝的最后一届科举考试,也是至隋唐以来的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这是一次非常具有历史意义,必将载入史册的一次考试。

虽然当时中国已经有很多新式学堂,清政府也会从这些新式学堂中选拔人才,但科举考试依然很重要,毕竟上千年来已深入人心。

清廷对这最后一届科举考试也很重视,由实际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御笔钦点状元。这本来是该光绪皇帝做的事,不过你懂的,光绪皇帝正被软禁在瀛台。

官员将科考前十名进士的卷子拿给慈禧太后,钦点状元。慈禧文化水平不高,她当然不会看文章写的怎么样,她钦点状元的标准是看名字,看谁的名字顺眼就点谁。

这下子可苦了一名姓朱的考生,慈禧一看姓朱怎么行,会不会是朱明王朝后裔,会不会反清复明?慈禧脑子里迅速掠过这些念头之后,立马就pass掉了。

再看有名考生是广东籍人士,慈禧更是火冒三丈,她生平最恨康有为孙中山这俩广东人。于是这位广东籍考生遭到“连坐”,也被pass掉了。

后来,慈禧太后终于看中一个顺眼的名字——刘春霖,春天的甘霖,中国正是困难时期如大旱一般,需要这“春天的甘霖”。慈禧大笔一挥,就他了!

刘春霖

就这样,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状元这一最重要的决定,被慈禧如此儿戏的一笔所终结。

好在这位刘春霖也还不错,博学多才,对古文学、史学造诣颇深(能进前十的进士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后来在民国政府也当过大官。伪满洲国成立时,伪满总理郑孝胥邀请刘春霖去当官,被他严正拒绝,说绝不能当汉奸。

你会发现,那时候读四书五经的“老古董”们基本是不当汉奸的,当汉奸的都是那些读新学、留过洋的人,这倒是很值得思考的一件事,这是为什么呢?

标签: 慈禧状元

更多文章

  • 南明最后一位皇帝居然是天主教徒,竟向罗马教廷求援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朝,后金,努尔哈赤

    朱慈炫(1648年-1662年),明昭宗朱由榔第三子、母孝刚王皇后。永历二年(1648年)出生,出生时受洗成为天主教徒,并取教名“当定”(今译“君士坦丁”)。这个教名与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大帝相同,永历帝希望借由该皇子的受洗与即位,使大明能如同罗马帝国般,转天主教为国教,复兴帝国。永历五年(1651年

  • 明朝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朱元璋虽然灭了元朝,但是并没有驱逐蒙古人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明朝,朱元璋,多民族,

    明朝确实是汉人做皇帝,但是明朝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跟我们现在是没有区别的,民族平等在明朝是有法律保障的。仔细的读明史就会发现,朱元璋驱逐的大元朝廷,并没有驱逐蒙古人,而蒙古人也一直没有全部离开中原。洪武年间有个比较出名的案件,就是开国功臣朱亮祖陷害致死县令道同,结果被朱元璋将其与长子用皮鞭活活抽死

  • 哪三人被称为历史上最完美皇帝,为人无可挑剔,据说抹黑都无处下手?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皇帝

    谈及历史上的皇帝,相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他们高居庙堂之上,掌控生死大权。从秦始皇第一次号称“皇帝”到封建王朝的土崩瓦解,2000多年来共计出现过495个皇帝。自古以来,有贤明的君主,也有不少昏君,但今天要讲的却是历史上最完美的三个皇帝,他们或许知名度不及秦皇汉武,但人格魅力却是无可挑剔,一起来看

  • 刘邦出了一个狠招解决了人口问题,对于农民来说太狠了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汉朝.刘邦,人口问题,早婚,

    自古以来,人口便是一个无比重要的问题,尤其在古代,人口数量的多寡便代表了一个朝代的繁荣程度,在冷兵器时代,人口便是战斗力,人口便是话语权,谁的人多,便意味着谁的税赋来源便多,钱财也多。然而古代战乱频繁,在战乱时期,人口衰减严重,故此历朝历代刚建国的时候,如何尽快恢复人口,便成了最紧要的国家大事。西汉

  • 岳飞的面子到底有多强大,宋高宗紧张得连奏章都拿不稳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宋朝,岳飞,宋高宗,

    英雄岳飞,连敌国的金兵私底下都喊一声岳爷爷,是来去百万军中不变色,真正的大英雄。然而,这样的大英雄也有紧张、害怕的时候。根据史料记载,岳飞在当面向皇帝奏请时,表情十分窘迫。这位在百万军中都从未变色的千古名将,在天威咫尺下明显表现出了紧张,语调凝滞,读得断断续续,恰好殿中吹来一阵微风,他竟连奏章都拿不

  • 曹操从骑都尉一直晋升到魏王,此人功不可没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魏国,曹操

    汉文帝曾经作了个梦,梦见自己上天,就差那一点点,怎么也上不去。焦急无计之时,一个戴黄头巾的人推了他一把,把他送上天了。文帝后来看见邓通,长得和梦里的黄巾人很像,于是大加宠信,邓通飞黄腾达,成为富贵的代名词。三国时曹操从骑都尉做起,一步步向上,最终成为魏王,达到权力的巅峰。助他登顶的黄头巾人叫个董昭。

  • 唐太宗死后李治是怎么对待老爹的后宫的?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唐太宗,李治

    唐太宗李世民死后,留下了一后十五位嫔妃,当然这是比较有名份的女人,其他的女人不计入考虑之列。毕竟皇帝李世民的女人不止十几个吧。平常说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外加82世妇,我算数不太好,你帮我算算?李世民的后世子孙唐明皇,有后宫佳丽3000,李世民再不济,至少有他的三分之一吧。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李

  • 南宋有一对兄弟名将,要论其功绩、谋略以及胆识,全然不在岳飞等人之下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南宋,吴璘,宋金,吴玠,

    大宋历史上那些杰出的军事将领,似乎总是以“组团”的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像“杨家将”、“呼家将”、“折家军”、“种家军”等等,皆是将才辈出。我们今天要讲的主人公,与他的老哥一同出道,而且位极人臣,撑起了大宋的半边天。谁呢?吴璘。说到吴璘,想必各位历史爱好者都不会陌生,而他的老哥吴玠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

  • 明朝圣旨流传到外国,竟让外国专家直呼不可能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明武宗,圣旨

    一说到圣旨,大部分人脑海里都会立刻想起在各种古装剧中被无数太监说过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每一部剧都是这样断句,其实这是错误的,应该是先念“奉天承运皇帝”这六个字,最后再念“诏曰”。因为“奉天承运”是一个形容词,修饰后面的“皇帝”,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受命于天上且继承五德运行的皇帝下旨说。”从

  • 一代诗圣杜甫之死真相,竟然是被给酒肉活活撑死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杜甫,诗人,诗圣,

    杜甫之名家喻户晓,想必大家都学过他的诗,更是被后世誉为“诗圣”。杜甫生活贫困世人皆知,而杜甫最后却不是饿死的,竟是被酒肉活活撑死的,杜甫之死真的是这样吗?编者为你揭秘杜甫之死的背后真相。一、杜甫是被撑死的关于杜甫的死,《新唐书》中记载:“大历中,出瞿塘,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