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康熙留下的八大家训,皇族是怎么教育子孙的?

康熙留下的八大家训,皇族是怎么教育子孙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3675 更新时间:2024/1/16 10:55:56

康熙一生兢兢业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十分认真,可谓耗尽心血和精力。此外,他对家教非常重视,所施行的方法也比较成功,从他之后即位的雍正乾隆等有作为的皇帝身上,可以看到其家教思想的影响。

康熙平时在宫中经常给皇子皇孙以教诲,雍正即位后对康熙的家训加以追述,并整理汇编成《庭训格言》,共二百四十六则。今天我们摘取《庭训格言》中的八条精华,不管是对教育子女还是提升自我修养,都能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教诲。

一、怀善念、行善事,最能安详平和

训曰:凡人处世,惟当常寻欢喜,欢喜处自有一番吉祥景象。盖喜则动善念,怒则动恶念。是故古语云:“人生一善念,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人生一恶念,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

译文:人活在世上,应当追求内心的喜悦安详,内心的喜悦安详是一种非常美好的境界。心中充满喜悦,就会产生善良美好的念头;心中充满愤怒,就会产生凶险恶毒的念头。所以,有句古话这样说道:“一个人只要产生一个善念,即使还没有去付诸实践,吉祥之神已在陪伴着他了;如果他产生了一个恶念,即使还没有去做恶,凶神已经跟上他了。”

欢喜和善念,在我们身上所起的作用非常大。“人有善念,天必佑之,福禄随之,众神卫之,众邪远之,众人成之”

。我们自己应该也有这样的感受,人有了善念,身心都会轻快欢喜;人有了恶念,心中就会充满愤怒怨恨。人活在世上,应当追求内心的喜悦安详,而达到这种美好境界的最好方法莫过于怀善念、行善事。

二、慎独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训曰:《大学》《中庸》俱以慎独为训,是为圣第一要节。后人广其说,曰:“不欺暗室。”所谓暗室有二义焉:一在私居独处之时,一在心曲隐微之地。夫私居独处,则人不及见;心曲隐微,则人不及知。惟君子谓此时,指视必严也,战战栗栗,兢兢业业,不动而敬,不言而信,斯诚不愧于屋漏,而为正人也夫!

译文:《大学》《中庸》都把一人独处时也能谨慎不苟作为训诫,这是古代圣贤视为第一重要的要节。后人把它引申解释为“不欺暗室”,也就是在别人见不到的地方,也不做那种见不得人的事。所谓暗室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一是指一个人内心深处的隐秘。当一个人独处时,别人就看不到他的言行举动;深藏隐秘的内心深处,就使别人很难了解和看清楚。只有那些有德行的君子才能认识到,在这种时候,尤其要严格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思想,事事谨慎小心不越礼法,时刻保持警惕;即使任何事都不做,也保持一种令人恭敬的态度;即使什么也不说,也使人感到可以信赖;这才真正是不欺暗室的正人君子!

慎独就是在没有别人在场和监督的时候,也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不做违背良心、表里不一、没有素质的事,任何时候都绝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南宋陆九渊说:“慎独即不自欺。”慎独之时,人主要面对的是自己,是与自己的内心赤膊相见。能做到慎独的人,是战胜了自己的人。老子言:“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能自胜,才称得上强大;内心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这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境界。

三、有智慧的人,看得清他人的世界

训曰:朕从不敢轻量人,谓其无知。凡人各有识见。常与诸大臣言,但有所知、所见,即以奏闻,言合乎理,朕即嘉纳。

译文:我从来不敢轻视人,说人家无知。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识。我经常和各位大臣说,你们但凡知道什么、见到什么,都可以进奏,让我知晓;对于那些合理的意见,我将赞许并乐于采纳。

俗话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每个人的认知都有局限,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观察和见识。因此,学会聆听,你就相当于在借别人的眼睛观察世界,也包括审视自我,于是才能周全、有高度和格局。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聆听别人的建议是完善自我、事业进阶的必由之路。

四、无事如有事,有事如无事

训曰:凡人于无事之时,常如有事而防范其未然,则自然事不生。若有事之时,却如无事,以定其虑,则其事亦自然消失矣。古人云:“心欲小而胆欲大。”遇事当如此处也。

译文:当人们在没有事的时候,应保持一种有事在身的状态,时刻注意防范可能发生的问题,这样就不会有任何意外之事发生。如果人们在有事的时候,要能够像没事时那样泰然自若,使种种忧虑平静下来,那么已经发生的事情也会自然消失。古人说:“心中越谨慎小心越好,在行事风格上则又要泼辣大胆、雷厉风行。”遇到事情都应该如此对待。

老子云:“其未兆易谋。”事物在还没有显示出明显征兆时,容易谋划成功。北宋苏辙说:“无事则深忧,有事则不惧。”事情没有发生时能深忧远虑,才能当事变发生时毫不畏惧。自古以来的大人物,都是这样的先见和大气之人,所以越是遇到惊天动地的大事,越能心静如水、沉着应对。谋定才能沉静,沉静才能干事,干事才能成事。

五、自律,才有生活品质

训曰:节饮食,慎起居,实却病之良方。

译文:节制饮食,严格起居,实在是消除病痛的良方。

康熙还说,要“起居有常”,不可“贪睡”“贪食”,更不可“沉湎于酒席中”。唯“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其实康熙想表达的深层意思还是告诫子孙们自律的重要性。自律是生活的基石,自律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更能让我们提高身体的抵抗力,远离疾病。

六、认错、改错,才是成长契机

训曰:凡人孰能无过?但人有过,多不自任为过。朕则不然。于闲言中偶有遗忘而误怪他人者,必自任其过,而曰:“此朕之误也。”惟其如此,使令人等竟至为所感动而自觉不安者有之。大凡能自任过者,大人居多也。

译文:作为人,谁能不犯错误?只是人们有了过失,犯了错误,大多自己不愿承担或承认自己所犯错误。我就不是这样。平常和人闲谈偶有因为自己遗忘而错怪他人的事情发生,事情过后,我一定会主动认错,并说:“这是我的过错啊!”正因为这样,竟使别人被我的行动感动而觉得不安起来,这种情况确实有过。大抵能够自己认错并能主动承担责任的人,多为德行高尚的人。

发现自己的错误也许不难,但坦诚地面对它、改正它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出现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讳疾忌医、自欺欺人。一个人,如果能够看清自己的错误,坦诚承认,并且积极改正,这个人在修养和事业上一定会有所成就。犯了错误不肯承认,更不会坚决地改正,这是一个很大的陋习。

七、谨慎,才能人生安稳

训曰:凡人于事务之来,无论大小,必审之又审,方无遗虑。

译文:大凡一个人对于即将发生的任何事情,无论是事大还是事小,一定要十分谨慎,仔细地观察和研究,这样才不会留下后患。

一个人成就事业的大小与其谨慎程度成正比。《管子》中说:“其所谨者小,则其所立亦小;其所谨者大,则其所立亦大。”谨慎是成大事之人不可缺少的素质。诸葛一生唯谨慎,曾国藩以其为人生楷模,以“慎”字撑起了人生之舵,谨言慎行、谨始慎终,才让他能够从各种危机中从容度过,成为一代圣贤。

八、吃苦是福

训曰:世人皆好逸而恶劳,朕心则谓人恒劳而知逸。若安于逸则不惟不知逸,而遇劳即不能堪矣。故《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由是观之,圣人以劳为福,以逸为祸矣。

译文:世上的人都喜好安逸而厌恶劳苦,我心里则认为一个人只有经常劳苦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安逸。如果他一味追求安逸而不求进取,那他就不会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安逸,因此一碰上劳苦的事情就觉得不能忍受。《易经》上说:“天道运动昼夜不息、周而复始,在运动中存在和发展,君子应当效法天道,自强不息。”从这一点上看,圣人是把劳苦看作是福分,把贪图安逸看作是导致灾祸的起因。

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顺境当中,大部分人都会不知不觉地忘记自省、忘记谨慎、忘记进取,在越来越大的松懈和得意忘形中堕落和垮掉,这是人性的必然。逆境则反而会激发人的潜力,并让人谨慎小心、步步为营,充满进取精神。所以吃苦是福,之所以觉得苦是心志还未磨炼成,修为还未修炼就。而吃苦,正是磨炼和修炼的最好方式。

标签: 清朝,康熙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狄仁杰是怎么死的?被历史给忽悠了千年,这下真相大白了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唐朝,狄仁杰

    狄仁杰(630年-700年),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武周政治家。狄仁杰早年考中明经科,历任汴州判佐、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以不畏权贵著称。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担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

  • 密友徐庶、石广元、孟公威均投靠曹操,为什么诸葛亮偏偏选择刘备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崔州平,徐庶

    诸葛亮十多岁的时候,跟随叔父诸葛玄来到了荆州躲避战乱,可以说,诸葛亮的中学时代是在荆州的学堂中度过的,也正是在学堂中,诸葛亮拜师名士水镜先生——司马徽,有了一群同门师兄弟。这其中,有徐庶、崔州平等四人和诸葛亮颇为交好,并称为“诸葛四友”。估计小伙伴们对徐庶比较了解,而对其它三人并不熟悉。因为在《三国

  • 这个女人一年只在大年三十洗澡,康熙反而敬重她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苏麻喇姑,康熙

    康熙一生中最为敬重的女人只有两个,其中一位便是他的祖母,孝庄太后;另一位其实身份地位并不显赫,甚至有些卑微,她就是苏麻喇姑,一个被称为清后宫最善良的女人。看过《康熙王朝》的人们应该都对苏麻喇姑印象深刻吧,在电视剧中她是以康熙的初恋登场。不过实际上苏麻喇姑并不是康熙的初恋,她的年龄甚至比孝庄太后还年长

  • 魏忠贤临死前说了四个字,崇祯到死后才明白其中含义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明朝,崇祯

    崇祯皇帝17岁继位,少年天子自然少不了大干一场,尽管天启皇帝去世前还嘱托善待天启帝的亲信太监魏忠贤,可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少年天子哪里记得那些,第一把火就烧到了当时把持朝政的宦官们身上,最后前朝红人太监魏忠贤走投无路在回乡途中自杀!魏忠贤可以说是被崇祯皇帝逼死了,在他死之前说了四个字:“空谈误国”,魏

  • 古代死得最惨的两个奸臣,一个被做成油灯,另一个...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董卓

    众所周知,在古代真正做到两袖清风、疼爱百姓、忠于皇帝的官真的很少,历史上有很多有名的奸臣,但自古邪不胜正,即使他们的一生再辉煌,最后都会被皇帝铲除,尤其是他们,可谓死状惨烈。董卓曾经是桓帝末年的并州刺史,他生性凶残,随着势力的不断膨胀和地位的相继上升,他的野心开始了膨胀,他利用汉末战乱和朝廷势弱占据

  • 这是最霸气的帝王陵墓,墓前的守墓人雕像都是他国的领袖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唐朝,李治

    在今天陕西西安市乾县的郊区,唐朝皇陵之一的乾陵坐落在此,陵墓的主人正是唐高宗李治和他的皇后,即后来的武则天。和唐太宗昭陵的六骏浮雕装饰不同,在乾陵朱雀门的两侧,东西共有61尊雕像,大小和常人相近。他们穿着各异,有着典型的西域风格,朝拜似的面向乾陵,令人吃惊的是,这些雕像都是无头的,有着很明显的打砸痕

  • 此人才是隋唐的第一高手,唯一可以与李元霸较量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隋唐,瓦岗

    话说当年罗艺投军路上病倒,花光了盘缠,便在街头耍枪卖艺。谁成想却无人理会,不免发牢骚道:“此地没有良善之人吗?”一老者道:”年轻人,不是我们本地人不可怜你,只是你的枪法太烂,所以没有人观看。”说罢叫来一个儿童,耍了一趟枪法,罗艺大惊。一问才知此地叫做姜家集,是蜀汉名将姜维后人隐居之地,人人习枪,家家

  • 皇帝驾崩之后,后宫的三千佳丽的命运又是怎么样的呢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明朝,朱瞻基

    俗语云,“食色性也”。皇帝也不例外。事实上,中国古代的皇帝,几乎都有一个庞大的后宫。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说“后宫佳丽三千人”。这还是虚指。实际上,有的皇帝的后宫远远不止三千人。那么问题就来了,当皇帝驾崩后,后宫三千佳丽怎么处置?一、成为太后皇帝的嫔妃如果生育了儿子,这个儿子有幸当了皇帝,那么

  • 宋仁宗在位的时候没有开疆拓土,可是为什么被成为一代明君呢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宋朝,宋仁宗

    公元1063年3月,宋仁宗赵祯逝世。讣告送到辽国后,“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 辽道宗耶律洪基抓住宋国使者的手号啕痛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还表示要给宋仁宗设“衣冠冢”。宋国和辽国是敌对之国。耶律洪基有此反映,足见宋仁宗人格魅力之高,连敌人都十分折服。中国古历朝历代,一共产生了300多位皇帝。

  • 北宋曾经有好几次可以灭掉西夏的机会,竟都被他浪费了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宋朝,宋徽宗

    北宋对外战争的不利,可以说有这么几个因素,分别是:长城防线不在手里,不懂军事的人来指挥军事,以及两线作战。当时的敌人一边是契丹,一边是西夏党项,如果说少一个方向,那也将会有利得多,最不济也不会像历史上那般被动。然而,你读历史就会发现,北宋其实完全是有机会灭掉党项,达成北方仅对付一个契丹的局面,可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