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邦对比项羽:他的胜利到底源自哪个方面?

刘邦对比项羽:他的胜利到底源自哪个方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376 更新时间:2024/2/9 15:34:01

项羽垓下被围,兵临绝境之际,说了句自我反省的话,也算是对自己人生终点的总结(大意):“天意亡我,非战之罪也”。左冲右突、且战且逃,终至穷途末路,在乌江自刎。唐人杜牧有诗云:“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为其人惋惜之余,对于项羽最终决择,杜牧并不赞成。

关于项羽的失败,他的老对手刘邦在君临天下后,有次面对群臣问其得天下的原因,大臣中有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史记高祖本纪》)于是群臣无不心悦诚服。

用刘邦自己的话来说,他只所以得天下,归根结底,在于用人的成功。

此话当然是对的,如果我们要刨根问底,一路追究,自然不免问道,为什么刘邦善于用人,而项羽却做不到呢?

我的回答是,两者对人才的激励模式不同,是导致人才能否归附的根本原因。

刘邦用人,哪怕自己并不喜欢的人才,也能隐藏自己的情绪,唯才是用,虚怀若谷,论功行赏。甚至对一些功高者采取“股权激励”模式。在对待韩信的两件事情上,很能说明他用人(激励人才)的模式。

一是京剧中有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韩信仗剑投奔项羽。多次向项羽献计,始终不被采纳,于是离开项羽前去投奔了刘邦。有一天,韩信违反军纪,按规定应当斩首,临刑时看见汉将夏侯婴,就问到:“难道汉王不想得到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夏侯婴以韩信所说不凡、相貌威武而下令释放,并将韩信推荐给刘邦,但未被重用。后韩信多次与萧何谈论,为萧何所赏识。刘邦至南郑途中,韩信思量自己难以受到刘邦的重用,中途离去,被萧何发现后追回,此时,刘邦正准备收复关中。萧何就向刘邦推荐韩信,称他是汉王争夺天下不能缺少的大将之材,应重用韩信。刘邦采纳萧何建议,七月,择选吉日,斋戒,设坛场,拜韩信为大将。从此,刘邦文依萧何,武靠韩信,举兵东向,终得天下。

二是韩信以封“代理齐王”要挟刘邦之事――

刘邦和项羽还在楚汉之争的关键阶段,并且项羽还处于明显的优势,刘邦要求韩信回师援助其一起抗衡项羽。韩信听信了手下谋士的建议,派使者向刘邦转达了齐国需要一个王来稳定人心等说辞,让刘邦先假封他一个齐王的身份便于他治理齐国,这样他才能有力量大军回援。这明显是要挟刘邦,刘邦大怒,这时在一旁的张良踩了一下刘邦的脚,刘邦立马明白(项羽是大敌,必须先团结韩信),说:我生气的是韩信这小子为什么让我加封一个假齐王,要做就做真的,带上我的使者的封印,封韩信真齐王。于是韩信受封齐王,回援大军救助刘邦,最终得以扭转战争的态势。

而项羽的对人才的激励模式,却截然相反。归根结底,还是个人英雄主义,唯亲是用,舍不得给人才相应的回报及对应的平台去发挥。刘邦与韩信初次对话,韩信说出了项羽的人才激励模式的弱点――

刘邦问韩信:“丞相多次称道将军,将军用什么计策指教我呢?”韩信谦让了一番,趁势问汉王说:我曾经侍奉过项羽,请让我说说项王的为人吧。项王震怒咆哮时,吓得成百上千的人不敢有一点举动,但他不能放手任用有才能的将领,这只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项王待人恭敬慈爱,言语温和,有生病的人,他心疼得流泪,将自己的饮食分给病人;等到有的人立下战功,该加封晋爵时,他把刻好的大印放在手里玩磨得失去了棱角,也舍不得给人,这就是所说的妇人的仁慈啊。项王违背了义帝的约定,将自己的亲信分封为王,诸侯们愤愤不平。诸侯们看到项王把义帝迁移到江南僻远的地方,也都回去驱逐自己的国君,占据了好的地方自立为王。项王军队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不横遭摧残毁灭的,天下人大都怨恨,百姓不愿归附,只不过迫于威势,勉强服从罢了。虽然名义上是霸主,实际上却失去了天下的民心。

说的是历史,影射的是现实,当下的民营企业,老板对职业经理人的激励模式,何尝没有借鉴意义呢?企业之间的竞争,人才竞争当然是主要的,但通过什么样的激励模式去吸引人才,是摆在我们各位老板面前重要而又紧急的问题。

刘邦与项羽的用人观与激励模式,给了我们有益的示。

标签: 刘邦项羽韩信

更多文章

  • 明朝名将蓝玉谋反被杀:洪武朝少有的罪有应得者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蓝玉,明朝,朱元璋,

    同为明初“洪武四大案”之一的蓝玉案,也曾演变为一场席卷朝野的政治运动,因而常与胡惟庸案相提并论,被后世合称“胡蓝党案”。蓝玉与胡惟庸同乡,也是安徽定远人;他同时又是开国名将常遇春的内弟,早年隶属于其帐下。《明史·蓝玉列传》载,蓝玉在常遇春军中“临敌勇敢,所向皆捷”,常遇春“数称于太祖”,一有机会就向

  • 大清王朝努尔哈赤的崛起:满洲如何入主中原?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努尔哈赤,清朝,满洲,中原

    导读:在对待汉族人问题上,他交替实行平等对待和民族歧视的政策。跟成吉思汗一样,努尔哈赤未能在有生之年实现征服中国的目标。他的一个儿子皇太极继承了他,并加快了征服的步伐。汉满互相影响,促进了满州的崛起满族人的成功故事始于努尔哈赤(1559—1626年)。努尔哈赤是一位勇武之人,他的祖辈父辈曾为明朝效命

  • 汉初奇人东方朔:以另类博取汉武帝刘彻的注意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奇人,汉武帝,东方朔

    武帝一朝是人才济济的一个时代,不但出现了像李广、卫青、霍去病这样能征善战的武将。还出现了像汲黯、公孙弘这样的文臣。在这众多人才之中,东方朔的出现,为这一时期添加一色不一样的色彩。东方朔满腹经纶,却没有一句安邦治国之言。他放纵不羁又疾恶如仇;他行为滑稽举止可笑。是大臣们眼中的另类人物。那么这样一位与旁

  • 书画大师徐渭:古代历史上一位疯狂的艺术大师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书画,徐渭,古代,大师

    导读:在古往今来的艺术家中,徐渭算是最特立独行的一位了,他和梵高并称为精神病艺术创作顶级大师!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个传说中的奇人、怪杰。徐渭(1521—1593),字文长,号天池、天池山人、青藤道人、田水月等。浙江绍兴人。父亲是举人,然而在他出生百日时即去世,十岁时家计破产,十四岁时嫡母去世,依靠长兄

  • 后晋重臣景延广:孙皇帝石重贵反契丹的坚实依靠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后晋,景延广,石重贵,

    景延广,字航川,陕州人也。父建善射,尝教延广曰:“射不入铁,不如不发。”由是延广以挽强见称。事梁邵王友诲,友诲谋反被幽,延广亡去。后从王彦章战中都,彦章败,延广身被数创,仅以身免。景延广(892-947)五代时后晋大臣。他字航川,是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人。父亲景建,精于箭术,常对儿子说:“如果射箭

  • 北魏皇室大将元英:孝文帝汉化下熏陶出的名将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北魏,元英,孝文帝,

    元英(?—510.12.9),字虎儿,原名拓跋英,太武帝拓跋焘曾孙,景穆帝拓跋晃之孙,南安王拓跋桢之子。孝文帝改革后改姓元,代(今山西外长城以南大同、左云一带)人,南北朝时期北魏著名的军事将领、音乐家。孝文帝时,拓跋英为平北将军、武川镇都大将、假魏公。不久迁都督梁益宁三州诸军事、安南将军、领护西戎校

  • 隋末名臣段达:王世充得以登基称帝的主要帮凶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王世充,段达,皇泰主,

    段达(?-621年),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北周朔州刺史、襄垣县公段严之子,隋朝官员、将领。段达三岁袭封襄垣县公爵位。隋炀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缢杀后,段达和元文都等立在洛阳的越王杨侗为帝。段达被封为陈国公。后来,段达与王世充联合发动政变,王世充夺取帝位。段达效命于王世充,王世充任他为司徒。唐武德四

  • 有盗窃癖的北齐宰相祖珽 :自喻是北齐的“范增”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北齐,祖珽,兰陵王,

    才华横溢却品行低下,陷害忠良却不愧为干练能臣,身为贵族高官却偷窃成癖。太多不相容的东西融合在一起,让你很难判断这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祖珽就是这样,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祖珽,字孝征,范阳遒人,和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同宗,北齐宰相。他出身贵族,天性放纵,却聪明过人,学而有术,在文学、音乐、语言、占卜、医学等

  • 揭秘:宋太祖是如何借用一幅画轻松灭掉南唐?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宋太祖,灭亡,南唐

    宋朝建立后,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稳固了中央政权,在无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开始了统一中国的战争。在灭掉南汉之后,宋太祖把进攻目标转向南唐。南唐后主李煜昏庸无能,只知道吟诗填词,整天沉湎于酒色,不理朝政,南唐国力日衰。宋太祖此时有心灭南唐,但又不敢轻举妄动。原来,南唐有一位勇猛无敌的武将,名叫林仁肇,宋

  • 两国之母:中国古代哪个女人成为两国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古代,皇后

    白痴皇帝司马衷的第二任皇后羊献容,在历史上是一位极特殊的女性,也是一位极富争议的人物。说她的特殊,倒不是说她多擅权谋,像武则天那样耀眼宫廷,毕露锋芒;也不像她的前任贾南风那样,表现的心狠手辣,任意妄为。她的特殊,是与她的坎坷命运息息相关的,甚或说是女人的一种悲哀。她不但没有享受到皇后的尊崇,相反却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