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张九龄的仕途之路是怎样的?因为直言进谏而受到小人的排挤

张九龄的仕途之路是怎样的?因为直言进谏而受到小人的排挤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4888 更新时间:2024/1/17 4:13:15

说到张九龄,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张九龄,唐朝名相,著名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

作为一个“零差评”的宰相,政绩突出,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可以说,开元盛世之治有他一半的功劳。作为诗人,他诗风清淡,一扫当时绮靡之风,贡献也尤为突出。

可是,张九龄始终是一个谏官,其职责便是整日说些皇帝不喜欢听的话,这是极其危险的官职,自古在其位者,善终者寡,张九龄也不例外,尽管他一片忠心,最后也难逃小人排挤的命运。

很多人都说,安禄山发动的那场暴乱是大唐由盛转衰的分水岭,而我却觉得,当玄宗罢免张九龄,任李林甫为宰相时,巍巍盛唐便已经走向衰败之路。

而让人唏嘘不已的是,开元之治因张九龄而盛,也随着张九龄而去,在张九龄逝后不久,盛唐走向没落。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代名相张九龄成为了开元盛唐的最后一声叹息。

官宦世家,少能致远

678年,张九龄在广东韶关市出生,当时的张家在广东一带颇有声望,从张九龄的曾祖父开始,便在广东任职,过了很多年,各方面关系都处理的不错。可以说,张九龄一出生,一条康庄大道就已经铺好。

幼年的张九龄聪明敏捷,五六岁便能吟诗作对,自小就展示出过人的才华,是当地有名的“神童”。

在当时,光有才学还不够,要想入仕为官,还得具有一定的名气,就像早期的王勃经过家人的安排,和当朝宰相取得了联系,通过写信,发表自己写的诗篇,得到宰相的一句好评,从此名扬天下。

又如陈子昂,几次落榜,后来出千两金银,买了把胡琴,将文章自比胡琴,珍贵却没人赏识,为了引起重视,直接把胡琴砸烂,一举成名,第二年,就得了个进士及第。

张家人混迹官场多年,早已深谙此道,张九龄13岁时,他写的文章就首先得到了广州刺史王方庆的夸赞:此子必能致远。

有了王方庆的鼓励,此后的张九龄更加勤勉上学,在702年,24岁的张九龄一举中第,从此便踏上仕途。

青年入仕,风度过人

入仕第二年,张说因直言得罪了武则天的宠臣张昌宗,被流放到岭南,过韶州之时,张九龄给张说写了一封信,并附上了自己的文章。

张说得阅张九龄文章,夸奖他的文章“有如轻缣素练”,能“济时适用”,从此,便对张九龄甚是器重。

又过了几年,张九龄赴京应吏部试,授秘书省校书郎。几年之间毫无建树,后来太子李隆基有所作为,举天下文藻之士,亲自策问,九龄把握住了这次机会,被升为右拾遗。

而后玄宗李隆基即位,张九龄改任左拾遗。

据史料记载,张九龄“耿直温雅,风仪甚整”。他长相俊美,身姿清隽挺拔,还是个十分注重仪表的人。不管什么时候,都保持着一种风度翩翩的姿态,玄宗盛赞。

以至于后来,张九龄被逐出朝堂后,每次有人举荐人才,唐玄宗一定会问: 风度能若九龄否?

招来不满,辞官归养

在张九龄担任左拾遗期间,因为直谏宰相姚崇,与其矛盾逐渐加深,劝其“远谄躁,进纯厚”,以及指出姚崇地方吏治不足而招致其不满,得罪了宰相,在朝廷中的生活自然不好过,716年秋,张九龄称病返家,辞官归养岭南,以避锋芒。

当时出入岭南必须经过大庾岭,但因为梅关险阻,往来极为不便。

作为岭南人,张九龄对大庾岭梅关“人苦峻极”的险阻深有感受。于是他上奏朝廷,请求开凿大庾岭新路。

朝廷下旨后,他便翻山越岭亲自在现场勘查,指挥施工。周围的农民纷纷被感化,踊跃加入。

大庾岭古道修通后,南北交通得到极大改善,被后人誉之为“古代的京广线”。

张九龄闲居期间,与曲江县尉王履震、韶州王司马来往密切,诗酒唱酬,结成知己:

明发临前渚,寒来净远空。水纹天上碧,日气海边红。景物纷为异,人情赖此同。乘槎自有适,非欲破长风。——《与王六履震广州津亭晓望》

应召回京,又受牵连

718年,张九龄被召入京,因修大庚岭路有功,拜左补阙,主持吏部选拔人才。

张九龄的才学与能干渐为大家所认识,吏部考试选拔人才,他与右拾遗赵冬曦四次奉命参与评定等第,都能公允服人。随后,也迎来了官路亨通的大好局面,开元七年,改任礼部员外郎,开元八年,又升迁司勋员外郎。

一直到公元721年,张说入拜宰相。依靠张说的赏识和提拔,张九龄提升为中书舍人内供奉,成了朝廷之上举重若轻的重臣。

可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张说被宇文融弹劾,罢了官职,张九龄遭到牵连,也改为太常少卿,不久调出京师贬至冀州,随后,又改任洪州。

这段时间的张九龄倒也过的轻松,外官闲职,写诗的时间也就多了。

在洪州任上,写了《在郡怀秋》诗二首,其一为:

...臣成名不立,志存岁已驰。五十而无闻,古人深所疵。平生去外饰,直道如不羁。未得操割效,忽复寒暑移。...时不能用,忧郁思归,情真而意切!

直言上谏,终被罢免

730年,张说去世,第二年,玄宗眼看朝廷之中再无能相,想到之前文治的大好局面,于是召张九龄入京,亲授其职,委以重任,官拜中书令,实际上,也就是宰相。

在张九龄当政期间,唐王朝虽处在全盛时期,却隐伏着种种社会危机。

他建议于河南屯田,引水种稻,遂兼河南稻田使。当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琏因为副将安禄山讨伐奚、契丹失败,捉拿护送他到京城,请求按照朝廷典章执行死刑。

张九龄上奏说:安禄山狼子野心,面有谋反之相,请求皇上根据他的罪行杀掉他,希望断绝后患。

玄宗不听谏言,放安禄山回到藩地。

当时的玄宗并不知道,正因为他的一点恻隐之心,便让盛唐走向了覆灭。

开元晚期,玄宗渐渐志得意满,每日沉迷酒色,不思朝政,喜欢亲近口蜜腹剑的李林甫等人,对直言敢谏的张九龄却渐渐疏远起来。

后来在李林甫的鼓动下,玄宗罢免张九龄,贬至荆州,任用牛仙客为相。此后,唐王朝便更加江河日下,危机四伏。

张九龄被贬荆州之后,忧愤交集:每读韩非《孤愤》,泣涕沾襟。

荆州是屈原的故乡,张九龄想起了屈原表明自己忠贞的《橘颂》诗,他在《感遇》诗中写道: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或许自己也就是那柑橘吧,想将自己的才华奉献给朝廷,但怎奈奸臣当政,闭塞了皇帝的视听。在百思不得其解之下,人生的起伏进退,也许只能归因于命运的安排吧。

张九龄所作《感遇》诗就有十余首,均以芳草美人的意象,托物言志,表示自己不会因为无人赏识而失去高雅的品行,张九龄的风度与风骨,在诗中尽显。

回乡扫墓,病逝曲江

开元二十八年,张九龄请求回乡拜扫先人之墓,途中染病去世。

在他死后不久,曾被其断言“必反”的安禄山果然掀起了“安史之乱”,从而导致唐朝迅速从“全盛”走向没落。

玄宗逃到蜀地,此时才想起张九龄的劝谏,叹息道:

蜀道铃声,此际念公真晚矣;曲江风度,他年卜相孰如之。

如果当年玄宗听了张九龄的谏言,或许大唐历史将会被改写,时至今日,很多人对于玄宗罢免他的原因,也深感不解。

毫无疑问,玄宗从心底是极为欣赏张九龄的,张九龄担任宰相的时候,正是开元盛世的顶峰,玄宗对张九龄自然十分敬重,说他“风威秀整”,气质迥异于常人,还说:我每次早朝的时候看到张九龄,都感到精神为之一振。

可是也正因为此,张九龄对于自己的价值观和原则格外偏执,朝廷之上,守正嫉邪,刚直敢言,经常在朝堂上与唐玄宗争论,位极人臣,却为了自己心中的标准不惜得罪甚至违逆皇帝,于国,张九龄是一个好官,但对于玄宗来说,他却不是一个让人省心的好臣子。

世人皆知,张九龄品格不俗,气质高雅,正直不阿,可如果换一种角度,就像是在《剑桥中国隋唐史》中,便以另一个角度评价张九龄:

难以相处、拘泥、固执、碍事,并且对一些小的原则问题斤斤计较,他心胸狭隘,偏见很深。

可以说,“清流派官员”的特点,都集中体现在张九龄身上,尤其突出的是他信奉文学造诣和学术成就是担任官职的必要条件,因此他最瞧不起的便是朝廷上的武将。

或许,对于张九龄被匆匆罢职的原因除了玄宗晚期的昏庸以及小人作乱挑拨离间之外,更主要的则是这位原则性极高的大诗人与强势的玄宗根本就合不来。

从他离开政坛的那一刻起,开元盛世已经走向没落,大唐的繁华也随着他的背影徐徐落幕。

而今,我们想到张九龄,同样念念不忘地,还有那一轮穿越空间和时间的明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望月怀远》

这月,依旧是盛唐的月,可天涯早已不是那个天涯!

标签: 张九龄唐朝

更多文章

  • 曹操一生最重要的朋友是谁?他死后曹操痛哭不止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古代,三国

    三国中曹操,出身于官宦世家,是一个当时的官三代,祖父曹腾是费亭侯,父亲曹嵩世袭了祖父的官位 ,位列三公,曹操从小也是非常的聪明,饱读诗书,对世间的事有自己的一番见解,这也是她能成为魏王的基本原因。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公元二零八年,曹操领大军以少胜多,击败了素以骁勇诸城的乌桓

  • 王娡入宫前,过着怎样的生活?她的早年经历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王娡,西汉

    对王娡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不知道大家心里对平常的皇后的印象是什么样子的,凤袍加身、端庄威仪?从容得体、落落大方?出身高贵、大家闺秀?白白今天要和大家聊的这位孝景王皇后,却曾经是个村妇,是的,你没看错,她嫁过人,甚至还生过孩子,但是最后却还是成为了母仪天下的

  • 薄皇后的性格是怎样的?她为什么会被废黜?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薄皇后,西汉

    对薄皇后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皇后,听起来尊荣无限,风光无限,背后心酸何人知?今天白白要讲的薄皇后,其实就很可怜。很多人都觉得,能被称为“史上首位xxx”的都是很厉害的,能名流千古的,但是这位薄皇后一定不赞同,因为她自己就是“史上首位被废的皇后”,这个称号,

  • 窦建德是李唐王朝初期最大的对手,他为何会失败?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窦建德,隋朝

    每当一提起窦建德总会和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隋末反王众多,其中大多都生存不了几年,要么被灭,要么投降,到李唐初期,只剩下三路反王争锋,其中最强大的当数夏国夏王窦建德。窦建德自小有侠名,武艺出众,同乡们都愿意跟随他,他自身也有远大的抱负。当时,他知道天下要乱,但对隋朝还抱

  • 诸葛亮坚持北伐的目的是什么?他有何动机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诸葛亮,三国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的诸葛亮北伐的文章。史书和历史小说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三国演义》里蜀国的发展历史是主线,魏国、吴国都是分支。但是《三国志》就截然不动,那里面魏国才是重点,而蜀国和吴国才是分支。先不论是史书还是小说,单说情节的话那部书更吸引人呢?其实我不用我说大家也晓得,当然应

  • 李裹儿:大唐第一蛇蝎美人,最后下场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李裹儿,唐朝

    要说起唐朝著名的女人,大家都会想到武则天,毕竟能够成为唯一的女皇帝,绝对是个狠绝之人。而武则天的孙女,也就是李显的女儿李裹儿,则比武则天要狠得多呢,甚至于传说中李显就是被李裹儿给毒死的。除此之外,李裹儿还有大唐第一美女之称,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蛇蝎美人了。李裹儿是唐中宗李显的女儿,被称为是安乐公主,在

  • 武则天死后 李显为何将她和李治合葬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武则天,李治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武则天和李治合葬,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李显同意武则天归陵,与自己的父亲李显合葬,看似是一个儿子单纯的孝心,但实际上却是为了稳固自己的皇位,让自己过得更舒服一些。说起李显和武则天母子之间的这点破事,恐怕就得从李显出生时开始说起了。众所周知,大名鼎鼎的女皇武则

  • 明朝由盛转衰罪魁祸首真的是王振吗 王振都做了什么事情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明朝,王振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的明朝王振。要说王振是明朝由盛转衰的罪魁祸首,这个说法未免有些太过武断了。不过,王振在那场著名的土木堡之变当中,确实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他,明朝在那场战争当中,极有可能并不会输,甚至压根就没有那场战争。要想说清楚这事,我们还得从王振这个人说起。

  • 宋仁宗一生最爱的张贵妃,最后是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张贵妃,宋朝

    在宋仁宗在位时,后宫中曾经发生了很多各种各样的奇闻异事,其中让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张贵妃。这位贵妃本来就是一名舞女,但是却得到了皇上的宠爱,一举之下成为了贵妃。据史料记载,这位贵妃曾经为了自己的孩子自愿降低身份,这是为什么呢?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张贵妃出生于官宦家庭,她的

  • 被父亲许配给乞丐,多年后成了开国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古代,明朝

    “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和“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一直都是禁锢女子的枷锁,一生的命运都只能寄托在别人的身上,自己从来都不能为自己而活。可是作为子女的父母,也总是要希望自己的子女不在受苦,总是要为女子寻个好人家,安安稳稳过一生的,可是郭宁莲的父亲却把自己如花似玉的女儿嫁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