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为什么说李斯是奸臣也是功臣?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说李斯是奸臣也是功臣?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4143 更新时间:2024/1/29 22:18:04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为什么说李斯是奸臣也是功臣,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人的一生总是有功有过,但李斯一生功过的反差太大了,而且影响力太大了,直接关系中国的历史进程。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成就是一个时代的成就,他的过失是一个时代的过失。

李斯的一生作出了怎样的贡献,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他在被囚后写给秦二世的信中自己作了总结,计有七条:第一条罪(功以“罪”说)是,我担任丞相治理百姓,已经三十多年了。我来秦国时秦国领土还很狭小。

先王的时候,秦国的土地不过千里,士兵不过几十万。我用尽了自己微薄的才能,小心谨慎地执行法令,暗中派遣谋臣,资助他们金银珠宝,让他们到各国游说。又在国内准备兵力,整顿政治和教化,任用英勇善战的人为官,提高功臣的社会地位,给他们很高的爵位和俸禄,终于威胁韩国,削弱魏国,击败了燕国、赵国,削平了齐国、楚国,最后兼并六国,俘获了他们的国王,拥立秦王为天子。这是我的第一条罪状。(臣为丞相治民,三十余年矣,逮秦地之狭隘。先王之时秦地不过千里,民数十万。臣尽薄材,谨奉法令,阴行谋臣,资之金玉,使游说诸侯;阴修甲兵,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立秦为天子。罪一矣。)

秦国的疆域并不是不广阔,还要在北方驱逐胡人、貉人,在南方平定百越,以显示秦国的强大。这是我的第二条罪状。(地非不广,又北逐胡、貉,南定百越,以见秦之强。罪二矣。)

尊重大臣,提高他们的爵位,用以巩固他们同秦政权的亲密关系。这是我的第三条罪状。(尊大臣,盛其爵位,以固其亲。罪三矣。)

建立国家,修建宗庙,以显示主上的贤明。这是我的第四条罪状。(立社稷,修宗庙,以明主之贤。罪四矣。)

更改尺度衡器上所刻的标志,统一度量衡和文字,颁布天下,以树立秦朝的威名。这是我的第五条罪状。

修筑驰道,兴建游观之所,以显示主上志满意得。这是我的第六条罪状。(治驰道,兴游观,以见主之得意。罪六矣。)

减轻刑罚,减少税收,以满足皇上赢得民众的心愿,使万民百姓都拥戴皇帝,至死都不忘记皇帝的恩德。这是我的第七条罪状。(缓刑罚,薄赋敛,以遂主得众之心,万民戴主,死而不忘。罪七矣。)

李斯上书的“罪”实为功。功还可以再加一条,写有名篇《谏逐客令》,主张人才流动。这是中国人最早的开放意识的体现。

可惜,书上诉后,赵高使吏“弃去不奏”,说“囚安得上书”,即赵高派人把李斯的信扔掉了不上奏,还说什么一个囚犯怎么有资格上书皇帝呢?李斯最终被五刑,腰斩咸阳。夷三族。

李斯的最大过错是被动参与了胡亥、赵高的篡夺国家最高权力的活动。秦始皇在出游中于沙丘病重,令赵高写信给长子扶苏:“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赵高密而不发,秦始皇就死了。赵高与胡亥密谋篡权,但没有丞相李斯的配合是不能成功的。

赵高找来李斯,说:“今秦始皇已经死了,死之前留下给长子扶苏的信,要他回来奔丧并立他为继承人。但是信还没有发出。现在并没有人知道皇上死的事,皇上留下来的书信、兵符、印章都在胡亥那里。决定谁当太子,就决定在你及我赵高之口。你打算怎么处理这件事?”(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书未行,今上崩,未有知之者。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及高之口耳。事将如何?)李斯说:“安得有亡国之言!此非人臣所当议也!”从这句话看,李斯开始是反对赵高伙同胡亥篡位阴谋活动的,将赵高的话视为“亡国之言”,认为这种事不是下面大臣所能议论的,而是由皇帝确定的,也就是认为应该长子扶苏接位。

赵高接着说:“你自己好好考虑,与蒙恬相比,你的能量怎么样?与蒙恬相比,你的功劳怎么样?与蒙恬相比,你的谋略远见怎么样?与蒙恬相比,你的得天下民心怎么样?蒙恬是长子扶苏的旧臣,与扶苏的亲近,你与蒙恬比又怎么样?”(君侯自料能孰与蒙恬?功高孰与蒙恬?谋远不失孰与蒙恬?无怨于天下孰与蒙恬?长子旧而信之孰与蒙恬?)李斯说:“此五者皆不及蒙恬。”赵高说:“长子扶苏即位后必用蒙恬为相,而你最终将失侯回到乡里。这是很明显不过的事了。”

赵高抓住了李斯保全爵位的私心,终于使李斯就范。 是国家为大,还是一己爵位为大,李斯作了错误的选择。其结果不仅国亡,而且己亡。

李斯的第二个过错,力主舆论一律,造成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行为。

在《秦始皇本纪》中载:“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就始于李斯的这一席话。岂止影响秦朝,而且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历代的帝王,总是用一种思想统治全国,而不能存在第二种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空气从此不复存在,乃至发展到明清,大兴文字狱,压抑不同意见。由于思想沉闷,国家失去生机,在明中后期以后,中国就落后于世界的发展。

第三个过错,行所谓“督责之术”。也就是用严刑峻法对待国人。秦二世当权,民怨沸腾,李斯儿子李由的治所三川爆发了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秦二世简直没有办法,李斯提议:“只有五丈之高的城没有人敢上,但百仞之高的泰山却有跛足的羊牧其上,什么原因,就是因为它们的陡峭程度不一样。”(城高五丈,而楼季不轻犯也;泰山之高百仞,而跛羊牧其上。夫楼季也而难五丈之限,岂跛头羊也而易百仞之高哉?峭堑之势异也。)这是为严刑峻法设喻。然后李斯又说:“圣明的君主为什么能独霸天下,独享其利,就是靠独断和从严执法,所以天下才不敢犯法,从而长治久安。”(明主圣王之所以能久处尊位,长执重势,而独擅天下之利者,非有异道也,能独断而审督责,必深罚,故天下不敢犯也。)此术,秦二世听了十分高兴。

执行的结果是,“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成积于市。” 一个国家怎样才能长治久安?李斯的认识实在粗浅,没有能越出旧时法家的思维,或者说把法家的思维僵化了。

这里有必要说一下孔子。在各个国家都在寻求使本国变得强盛的方法时候,也就是都在重视法家的时候,孔子却把视野放在了另一面,一个国家强大以后,如何治理这个国家,这就是儒家学说。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和“礼”,目的是要建立一个等级社会,要求统治者做到“为政以德”,“仁者爱人”。

但是当时的儒家学说并不受各国统治者的欢迎,孔子也成为不受欢迎的人,连他自己也叹息“匪兕匪虎,率彼旷野”,不是犀牛,不是老虎,却在旷野上奔波不停,无人理睬自己的学说。就是这样的学说,后为汉武帝所接受,成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汉朝当然也因这个学说而得到巩固。

李斯对儒家学说是断然否定的,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积极参与者。 所以,在思想领域也决定了秦朝是不得持久的。

第四个过错,由于李斯的提议,秦朝过早地在全境实施郡县制,成为导致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郡县制的推行,这在好多人看来是秦始皇的政绩,因为“百代都行秦政制”,其实当时人们的思想还是停留在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的条件并不成熟。由于不实行分封制,秦始皇的二十多个子女及所有功臣都没有分封,在秦朝中央政权受到打击的时候,没有诸侯王国作羽翼,应对动乱,国家很快灭亡。

由于没有分封制,使得赵高胡亥的篡位一步成功,顺利得手,而且使得胡亥一下子杀去了自己二十多个兄弟姐妹,杀去了为秦统一六国立了大功的重要功臣。秦朝,实在是被秦自己灭掉的。

刘邦建立汉政权接受了秦朝的教训,在打江山的过程中就不断的封王,以此为诱饵,吸引更多的人参加他的起义军,如韩信、彭越、黥布等,宁可以后再一个个镇压下去,“非刘姓而王,天下共击之”。刘姓而王,又不太平,后有七国之乱。是汉武帝解决了封国问题。前后经过一百多年时间,郡县制才得以在中国推行。

李斯只看到分封制可能导致诸侯国之间战争的一面,但没有考虑到没有分封制会使秦政权很快被推翻的另一面。在先王的成熟经验与后王的非成熟经验之间应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再大的权威,再高的威信,都得承认这一条。

标签: 李斯秦朝

更多文章

  • 明孝宗朱祐樘身上有哪些优点?世人是如何评价他的?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明孝宗,明朝

    明孝宗朱佑樘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从秦朝开始到清末,中国历史上大概有上百位的皇帝,在这些皇帝中,有些做过丰功伟绩,有些则是平庸无为。出身有文臣、武将、农民、和尚等,有开国明君、有荒淫无道的昏君,有功有过。而提到明朝皇帝,最多的评价就是代代是奇

  • 年羹尧被雍正处死之后 雍正又是怎么处理他的家人的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年羹尧,雍正

    对年羹尧死后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有句话说得好“天狂必有雨,人狂必有灾”,做任何事情都要秉持住自己的本心,切莫在自己取得了一些成就之后,就开始高傲自大,目中无人,这样做的结果其实一般都不好,这样的例子非常的多,清雍正时期的年羹尧就是最好的例子了。年羹尧应该是

  • 康熙现在还泡在水里吗 为了避免陵墓损害,所以还泡在水里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康熙,清朝

    对康熙遗骸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康熙大帝 清圣祖仁皇帝康熙,名字叫玄烨,他8岁继位,14岁亲政,在位61年,享年69岁,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主。康熙在位61年, 削平三藩, 统一台湾,和善蒙古 ,兴文重教,促进了清朝初年社会经济的

  • 赵云“常胜将军”的名号是怎么来的?这个称号真的是实至名归吗?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赵云,三国

    赵云“常胜将军”的名号是怎么来的,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自古乱世出豪杰,三国时期三足鼎立,刘备身边不乏许多得力干将,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也有英勇无畏的“五虎上将”。被称为常胜将军的赵云就是五虎上将之一,素有勇猛之称。在许多的影视剧中,赵云的形象非常光辉,他不仅作

  • 朱元璋一向心狠手辣 朱元璋为什么会放过敌人的儿子陈理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朱元璋,陈理

    很多人都不了解陈理和朱元璋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在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中,朱元璋算是最心狠手辣的一位了。为了让孙子能够顺利地把持朝政,不惜杀掉了许多开国功臣。但在面对自己带兵起义的死对头时,朱元璋却展现了自己宽厚仁慈的一面。公元1363年,朱元璋跟陈友谅在鄱阳湖地区进行了一场大

  • 唐宪宗为了削弱藩镇节度使的势力,都做了什么事情?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唐宪宗,唐朝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唐宪宗的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唐朝经过安史之乱后,迅速由盛转衰,虽然经过随后几代帝王的励精图治,国家政治经济有所发展,但是作为唐朝动乱祸根的藩镇割据的局面,一直没有得到彻底地解决,反而越来越严重。唐宪宗即位后,年轻气

  • 隋炀帝杨广被杀之后 他的后代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隋朝,杨广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杨广后代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都知道,隋炀帝在位期间好大喜功,凭借着其父隋文帝留下的庞大家底,不仅大肆营建东都洛阳并迁都于此,还修筑长城、大运河等设施,为此,不惜祸害百姓,让天下苦不堪言。此外,隋炀帝还频频出巡边塞、游幸江南,在劳民伤财的同时,各地都

  • 因贪污犯死罪的陈平,刘邦为什么还要赏赐他万两黄金?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陈平,汉朝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陈平的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孟子有云:“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说,读书一定要带着脑子读,否则就有可能被作者带偏,读不清本意,也掌握不了书籍中的知识。陈平,乃是刘邦帐下著名的谋士,他出身布衣,却以奇谋名满天下。在刘邦

  • 曹真不死,便无司马 曹魏大将曹真到底有多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曹魏,曹真

    对曹魏大将曹真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提到三国时期,就不得不说到最后一统天下,笑到最后的司马家。作为三国的最后赢家,司马家能够发展壮大离不开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等人奠基的。而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人物其实也十分重要,那就是曾在曹魏担任大将军、大司马的曹真。之所以

  • 崇祯帝原本有两次逃命机会,他为何放弃了?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崇祯,明朝

    崇祯的故事大家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但凡有点求生欲,就不会跟死神较劲。崇祯作为大明最后一任老总,他同样也不想死,只不过在的任期内,内忧外患加上自然灾害,明朝已经无力支撑。如果在明亡之际,崇祯苟活于世,他无法原谅他自己,他也无法面对列祖列宗,所以崇祯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