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清朝重臣曾国藩如何从“愤青”变成“老奸巨猾”

揭秘:清朝重臣曾国藩如何从“愤青”变成“老奸巨猾”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623 更新时间:2023/12/19 0:58:39

曾国藩是政治家或者军事家、思想家,但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生活在柴米油盐中的人,是一个终生挣扎、纠结、冲突和矛盾的人,是一个既有灵魂又有体温的人。通过观察他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如何俯仰揖让,我们可以切身感受曾国藩在种种艰难面前的犹豫与坚定、拘执与圆通、笨拙与精明,更深入地分辨他的“天理”与“人欲”,更真切地领略他的人格和魅力。曾国藩一生都在变化中。他从“愤青”变为“老奸巨猾”。他早年是一个愤怒青年,因此处处碰壁,动辄得咎。到了中年,经过重重挫折,他才终于认识到,中国社会的潜规则是不可能一下子被扫荡的。只有必要时和光同尘,圆滑柔软,才能顺利通过一个个困难的隘口。

曾国藩一生都在变化中。他从“愤青”变为“老奸巨猾”。他早年是一个愤怒青年,单线思维、唯我独尊、愤世嫉俗、矫激傲岸。做起事来手段单一、风格强硬、纯刚至猛、一往无前。因此处处碰壁,动辄得咎。不光是对同僚,就是对自己的亲兄弟,他也成天一副“唯我正确”、“你们都不争气”的神气,处处批评教训,弄得当年国荃、国华到北京投奔他,结果都呆不了多久就返乡了。到了中年,经过重重挫折,他才终于认识到,中国社会的潜规则是不可能一下子被扫荡的。只有必要时和光同尘,圆滑柔软,才能顺利通过一个个困难的隘口。只有海纳百川,藏污纳垢,才能调动各方面的力量,达到胜利的彼岸。经过这次反思,他从一个愤怒青年变为老庄信徒,他努力包容那些丑陋的官场生存者,设身处地体谅他们的难处,交往时极尽拉拢抚慰之能事,必要时“啖之以厚利”。以至胡林翼则说他“渐趋圆熟之风,无复刚方之气。”这套儒道融糅的老练莫测的神态在官场上如鱼得水。

曾国藩身上的“笨拙”与“精明”,其实也并不矛盾。正是与众不同的“笨拙”,成就了曾国藩非同一般的精明和高明。他的哲学是,直线是最短的距离,简单是最有效的方法,最笨拙其实就是最精明。因此,他创建湘军,选拔将领,专挑不善言辞的“乡气”之人,盖因其敦实淳朴,少浮滑之气。曾国藩一生善打愚战、笨战。他花极大心血去研究敌我双方情况、战斗的部署、后勤供应、出现不利情况如何救援等等,直到每个环节都算到了,算透了,才下定打仗的决心。因为“笨”,曾国藩在一切知识面前都十分谦虚,不敢稍有成见。他不被什么定论先入为主,总是要亲身尝试了,亲眼见到了,才下结论。他由迷信风水相面,晚年转信了天命。他早年之所以信风水,是因为祖母入葬之后,家中接连发生了几件大喜事。他后来又不甚信风水,则是因为又经历了几次风水“理论”与“实践”不符的事实。实事求是的思想方式,使他的思想保持着流动、敏锐、积极的状态。

至于曾国藩身上的清与浊,则更容易理解。海瑞等“典型清官”的长处是表里如一,致命缺点是毫无弹性,在官场上注定处处行不通,只能成为官场上的一种摆设。而曾国藩最终却成就内圣外王之大业,这与他性格中“和光同尘”、稳健厚重的一面直接相关。善于与不合理的现状妥协,推动曾国藩一生绕过多重障碍,直达自己的最终目标。

学者吴方对曾国藩的复杂性有过精彩的分析:“曾国藩的成功主要在于他把握住了传统政治文化的精髓,有原则也有灵活性,亦即宗经而不舍权变。他有‘两手’、‘三手’而不是只有‘一手’”,“降及晚清,这种‘两手’式的格局(儒学法家化或者儒法合流一表一里),又由曾国藩来实践了一回。说他那理学姿态是假的也罢,情况确实坏到‘不假不成’的地步,因此曾国藩又可以说‘真诚的伪饰’。这大概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的一种尴尬的真相。”

虽然后世史家揪出了曾国藩许多“作伪”的证据,但是平心而论,我们不得不承认,曾国藩在晚清封疆大吏中仍然是对朝廷最忠诚的。在绝大多数时候,他对上对下,都贯彻了以诚相待、以拙胜巧的原则。在涉及国家根本利益的大事上,他一贯不计自身利害,以身报国。比如在处理天津教案过程中,他为了国家利益,就不惜负起“卖国”罪名,甘当“替罪羊”,使自己多年英名,毁于一旦。曾国藩调任直隶总督后,醇亲王奕托好友转来一封信,信中对曾国藩大加恭维,意图结好。醇亲王乃是慈禧的亲妹夫,与慈禧关系极为亲密。长期以来,他一直欲与奕一争高下,所以主动拉拢曾国藩,以增强自己的政治实力。一般人对这样的核心亲贵,主动奉迎唯恐不及,曾国藩却没有给他复信。奕不甘罢休,同治九年春又托曾国藩的另一好友黄倬转寄诗文,希望曾国藩应和。曾国藩仍然没有回信。除了对奕之才略用心不甚感冒之外,曾国藩如此风骨棱然,主要是从“避内外交通之嫌”这个中国政治大原则出发。曾国藩晚年的秘书赵烈文说过一句话:

(曾国藩)历年辛苦,与贼战者不过十之三四,与世俗文法战者不啻十之五六。

也就是说,曾国藩虽然以平定洪杨永载史册,然而他的一生,与农民军作战所花费精力不过十分之三四,而与官场作战所花费的精力却是十分之五六。这话说得沉痛而又深刻。这是任何一个想在中国做事的人不得不付出的代价。与一般中国人不同的在于,大部分方正之士被中国社会的“特色”磨得一事无成。曾国藩却没有被挫折打垮,他达到了他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顶峰。

标签: 清朝名臣曾国藩

更多文章

  • 一代明君李世民的疯狂私生活:竟想立弟媳为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唐朝,皇帝,李世民

    不可否认,李世民是一代明君,但政治和私生活是两码事,他并没有因为私生活影响了政治建树。李世民好色,性功能也很强大,这一点,可以从他生十四个儿子、二十一个女儿的战绩上略见一斑。《旧唐书》所载“太宗十四子:文德皇后生高宗大帝、恒山王承乾、濮王泰,杨妃生吴王恪、蜀王愔,阴妃生庶人祐,燕妃生越王贞、江王嚣,

  • 李世民娶寡妇韦氏背后内幕:因其是名模高一米九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李世民,唐朝,韦氏

    韦氏,唐太宗李世民的贵妃。韦贵妃也是命中显贵之人,因为她原本已经嫁人,但是丈夫早亡,她是个寡妇,后来不仅重嫁,还嫁给了李世民,所以说真是命中注定的显贵之人。韦贵妃出身于将门世家,她的曾祖父叫韦孝宽,是北周太傅,据说还是非常著名的军事家,老当益壮,七十多岁高龄时还能骑马率军驰骋疆场。父亲和祖父也都是高

  • 史上被忽视的大唐皇帝:在位期间平叛乱灭高句丽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史上,大唐,皇帝

    唐高宗李治,一个开创了“永徽之治”的大唐皇帝。很多人认为李治是一个碌碌无为的皇帝。在唐太宗李世民和则天大圣皇帝面前,唐高宗李治的确有些弱。唐高宗李治真的弱吗?且看他在位三十四年间所做的几件影响了大唐的重大历史事件。一:平定农民起义。唐永徽四年,浙江一带农民不堪官吏贪求及豪强逼掠,陈硕真与妹夫章叔胤在

  • 李氏由宫女跃升皇后因皇帝提到宫女两字大发雷霆?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朱载垕,孝懿李皇后,明朝

    古代的女孩子,如果家境不好,往往自愿卖身为奴,解决生计。李氏的出身过于贫寒,父亲是个泥瓦匠,每天干又脏又累的活,吃得很不好。风沙侵扰、三餐不继,并没有让李氏面黄肌瘦,反而让她一天比一天婀娜多姿,妩媚动人。李氏不仅貌若天仙,还聪明伶俐,就是我们说的,“人精似的”那种女孩。她长大后见父亲养家艰难,就主动

  • 三国史上敢和武圣关羽叫板的江东第一猛将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三国,关羽,东吴,甘宁

    东吴孙权手下战将不少,但论武力,似乎都不够资格入选三国超一流武将序列。孙坚、孙策,以勇武素著,名满天下。尤其是孙策,在三国江湖的地位非同凡响,人称“小霸王”,绝非浪得虚名。论武力,孙策绝对是三国一等一的猛将,但孙策一死,东吴的超一流的猛将似乎一下子人才断档。一个骁勇的太史慈,还英年早逝了。孙策、太史

  • 揭秘:历史上郑和下西洋时最远都到达了哪里?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郑和下西洋,明朝,郑和,朱棣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是在公元1405年的时候,朱棣命郑和带领士兵两万八千多人,和六十二艘大船的队伍,浩浩荡荡的向着大海出发了。郑和一队人从福建的五虎门出发,差不多一年之后,在爪哇国的三宝垄登陆。当时爪洼国正在内战,还误杀了郑和的士兵一百四十多人,西爪哇王害怕明朝的军队还过来攻打,于是就赔了郑和六万两的黄

  • 李鸿章外甥张士珩仰慕竹林七贤 在南京建“竹居”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李鸿章,外甥,竹林七贤,

    “竹居”,是晚清时南京的一处私家园林,位于朝天宫冶山之麓。这座园林和它的主人,现在很少有人知道了;乡邦志乘中也只有民国陈诒绂《金陵园墅志》里有很简短的记载。可是在一百多年前,“竹居”却是金陵文化人文酒聚会的沙龙;它的主人就是在中国军工发展史上占有一席地位、爱好诗古文词的张士珩。在南京拜汪士铎为师张士

  • 刘邦宠妃戚夫人为何会被吕雉整的如此凄惨?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刘邦,戚夫人,刘如意,吕雉

    戚夫人是刘邦的宠妃,据说戚夫人是刘邦妃子里面最优雅的女子,擅长歌舞。戚夫人和刘邦生有爱子刘如意,刘邦曾想立戚夫人的儿子为太子,就这样经常吹枕边风的戚夫人得罪了吕雉。刘邦死后,吕雉成为皇太后,戚夫人的生活可想而知,那么历史上戚夫人是怎么死的呢?戚夫人我们也称她为戚姬,是刘邦宠爱的姬妾。戚夫人为刘邦生下

  • 俞大猷是怎样抵抗倭寇的?俞大猷抗倭故事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俞大猷,倭寇,明朝

    俞大猷是明朝著名的抗倭将领和民族英雄,与后世闻名的戚继光并称为“俞龙戚虎”。俞大猷一生在抗击倭寇方面战功赫赫,不仅仅在倭寇处留下赫赫威名,在民间也流传下了许多他抗击倭寇的小故事。羊惊敌营俞大猷大半辈子都在与倭寇作斗争,据说有一次他乔装打扮,前往敌营打探情报。当时正好遇见倭寇抢略完毕,正宰杀大量的牛羊

  • 俞大猷一生有何成就?历史是怎样评价俞大猷的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俞大猷,明朝,历史

    俞大猷是明朝嘉靖朝著名的抗倭将领,字志辅,又字逊尧,号虚江。俞大猷一生最大最为人所熟知的功绩,就是在抗击倭寇方面。许多人了解他,都是从他抗击倭寇的事迹开始的,但是实际上俞大猷不仅仅是在抗击倭寇方面有所成就。俞大猷的确最大的功绩就是抗击倭寇,但是在军事、文学方面也具有一定成就,他是军事家、武术家、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