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汉武帝登基之后就能控制整个汉朝,是怎么做到的?

汉武帝登基之后就能控制整个汉朝,是怎么做到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3562 更新时间:2024/2/10 9:36:37

汉武帝登基之后就能控制整个汉朝,是怎么做到的?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汉武帝的掌权过程,简单来说,就是先做乖宝宝,暗中培植自己的亲信。

等到他熬死自己的奶奶之后,马上清理掉那些前朝老臣,换上自己的亲信,然后开始改变国家执政思想,并且在对外战争当中连年胜利,最终确立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

这个过程,说起来很简单,但其中发生的事情,却很多很多。

公元前141年,随着汉景帝驾崩,刚刚举行冠礼不到十天的刘彻,被推上了皇位,成了汉朝的第七位皇帝。这一年,刘彻仅仅只有十六岁。

早在刘彻正式登基之前,刘彻已经做了八年的太子。所以,对于刘彻皇位的合法性,大家没有任何质疑。但同时,因为刘彻即位的时候,实在是太过年少,资历又比较浅,实在难以让大家信服。所以,作为刘彻奶奶的窦太后,就开始站出来主持大局。以太后的身份,帮助刘彻掌控朝政。

这位窦太后,那可是一个真正的猛人。窦太后早年只不过是一个普通宫女,还曾经服侍过那位吕后。后来,在吕后的身边待了几年之后,当时年轻的窦姑娘,被派到了山西地区,服侍当时的代王刘恒。

再之后,窦姑娘很快得到了刘恒的宠爱,并且给刘恒生了几个孩子。又过了几年之后,随着吕后去世,西汉功臣们发动了政变,然后拥立刘恒做了皇帝,这就是历史上的汉文帝。因为刘恒的正妻早逝,也没留下一个儿子。所以,汉文帝登基之后,窦氏的儿子就被立为了太子。窦氏也母以子贵,成了汉朝的皇后。

又过了二十多年以后,随着汉文帝驾崩,窦氏的儿子顺利登基,这就是汉景帝。汉景帝登基之后,窦氏也就顺理成章,成了太后。汉景帝在位十三年后,最终因病去世。而汉景帝去世后,其子刘彻登基,窦氏也就再进一步,成了太皇太后。

此时的窦太后,不管是个人威望,还是家族权势,都已经达到了一个顶点。而汉武帝刚刚登基的时候,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位强势祖母。

汉武帝登基以后,按照窦太后的要求,所有的朝政大事,都需要奏请后宫。也就是说,刘彻虽然是皇帝,但是在朝堂大事上,根本没有决策权。窦太后虽然没有临朝称制,但所有朝堂大事,刘彻都需要询问过她的意见之后,才能做出决定。这种形式,其实也和临朝称制无异了。

对此,年轻气盛的汉武帝,自然不愿意接受。所以,就在登基仪式结束后不久,汉武帝便做出了一系列人事变更。比如,罢免前朝丞相卫绾,改任窦婴为丞相;罢免前朝御史大夫直不疑,改任赵绾为御史大夫;同时升任田蚡为太尉,王臧为郎中令。

除此之外,汉武帝还正式下诏,从全国范围内征召‘直言敢谏之士’,并且对这些人加以重用,培植自己的班底。强行命令藩王去封国就藩,削弱老派势力在京城的力量。鼓励大家揭发刘家和窦家的不法行为,削弱这些阻挠他的力量,树立自己的威信……

汉武帝的这些举动,后世史称建元新政。在这场新政当中,汉武帝不但培养了很多听命于他的人才,同时也展现出了自己的魄力。

但是,随着汉武帝做出的改变越来越多,一直隐居幕后的窦太后,却开始站出来阻挠汉武帝的改革。

在很多文艺作品当中,我们总会看到这样的情节:皇帝想要积极改革,代表了革新的思想。而太后则往往会站出来阻挠,代表了老派的利益。在这类文艺作品当中,代表老派利益的太后,往往扮演的是反面角色。

但实际上,历史上真正类似这样的争斗,其实并没有正义和非正义,只不过是双方的思想不同,所以看待一件事的结果,也会截然不同。而窦太后和汉武帝的冲突,其实正是来源于此。

作为一个生于西汉初年的老人,窦太后深受黄老思想的熏陶。因为从刘邦建国开国,一直到汉景帝去世,汉朝都是在执行‘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而新即位的汉武帝,却更加倾向于统一的儒家思想。

所以,在窦太后看来,刘彻的这些改变,会把汉朝彻底带向未知的危险。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奶奶看待孙子的一些举动,觉得孙子完全实在胡闹,自然要阻止。窦太后会认为,自己是正义的,她在阻止孙子,毁掉自己丈夫和儿子留下了的家业。

而从刘彻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奶奶,无疑是他改革最大的绊脚石。

对此,汉武帝一直心知肚明,所以之前的改革手段,刘彻也一直用得非常巧妙。比如之前撤换官员的过程当中,换上去的丞相窦婴,就是窦太后的侄子。而太尉田蚡,则是刘彻的舅舅。但同时,这些人又和窦太后的政见不太一样,他们更倾向于儒家思想。

这些复杂的人事关系,既保证了那些守旧老派,不会剧烈反弹。同时也保证了刘彻可以快速掌握朝政大权,成为一个手握实权的皇帝。

很难想象,做出这么多复杂改变的刘彻,当时只有16岁而已。

客观来说,刘彻的这番改革,其实已经非常巧妙。但是,窦太后也不是白给的,面对孙子的改变,窦太后也在等待一个机会,阻止孙子的‘胡作非为’。

不久之后,这个机会来了。

随着刘彻大刀阔斧的改革,那些老派人士,纷纷跑到窦太后面前去哭诉。而窦太后也开始利用‘奏请后宫’的特权,阻止刘彻做出一系列的改变。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御史大夫赵绾主动上奏,提出要废黜‘奏请后宫’的制度。以后刘彻处理朝政,无需再向后宫禀告。

这一下,双方的矛盾,被彻底激化了。

要知道,之前双方的争斗,还仅仅只限于台面之下的暗斗,并不涉及汉武帝和窦太后本人。但赵绾的这个做法,却等于是将汉武帝和窦太后直接推到了对立面。对此,窦太后自然不愿束手就擒,直接联合那些老派,向汉武帝施压。同时还命令下面的官员,查探赵绾和王臧的不法行为。

赵绾和王臧两人,都是汉武帝的老师,同时也是汉武帝身后最坚定的支持者。所以,一旦这两人倒台,那汉武帝苦心经营的朝堂力量,瞬间就会土崩瓦解。偏偏这俩人又确实不太干净,以往确实也做过一些不合法的事情。所以最终,两人被同时免官后处死,而窦婴和田蚡两人,也被全部免官。接替他们位置的,全都是那些支持黄老思想的老派人物。

就这样,汉武帝登基之初,所进行的建元新政,最后以失败告终。

经过这件事之后,汉武帝开始思考,自己到底错在了哪里?为什么自己努力改革,最后却仍是以失败告终呢?

经过仔细的思考后,汉武帝最终明白,真正阻挡自己的绊脚石,其实并不是自己的奶奶,甚至不是那些老派人物。这些人,其实也支持他做皇帝,甚至可以为他慷慨赴死。他真正的敌人,其实是已经持续了一百多年的黄老思想。

如果汉武帝想要进行改革,势必会触动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当一个改革,站在了多数派面前的时候,这样的改革和新政,注定会失败。

想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汉武帝开始改变自己的思路。自此之后,汉武帝开始装作无心改革,以此来麻痹那些老派力量。建元新政失败之后,汉武帝装作沉迷于狩猎和微服私访。此时的汉武帝,经常在闲暇的时候,换上百姓的衣服,以平阳侯的身份外出,微服私访。

在很多影视剧当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康熙皇帝微服私访,匡扶正义。但实际上,历史上真实的康熙皇帝,好像还真没有过类似的行动。反倒是汉武帝,真的有过类似的行为。

至于为什么以平阳侯的身份外出,这事其实比较简单。因为平阳侯是汉初功臣曹参的后裔,此时又娶了刘彻的姐姐,算是刘彻的铁杆支持者。所以,一旦刘彻的微服私访行动暴露,真正的平阳侯,也能帮忙打掩护。

经过刘彻的掩饰后,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刘彻已经放弃了改革,逐渐放松了警惕。但在此期间,刘彻却一直按照在一些要害位置上,安插自己的人手。并且派遣一些心腹,为日后对外开拓做准备。比如张骞通西域,严柱征讨闽越等事件,都是发生在这几年当中。

此时的刘彻,其实一直在等一个特殊的时间点。这个时间点,就是窦太后去世。

作为老派势力的领袖,窦太后的身份,实在是太过特殊。只要窦太后在世,刘彻就不可能完全绕开这座大山。但同时,一旦窦太后去世,刘彻面对的阻力,将会瞬间骤减。所以,此时的刘彻,最好的选择,就是等待窦太后去世,等待那个最合适的时机。

数年之后,到了公元前135年,已经登基数年之久的刘彻,终于等来了这个特殊的时机。这一年五月,窦太后病重去世了。对于这位祖母,刘彻的感情可以说是极为复杂。一方面,窦太后确实阻碍了他的改革新政,对他百般阻挠。但另一方面,窦太后又是他做皇帝最坚定的支持者,更是他的奶奶。

所以,窦太后去世之后,刘彻为她举行了最盛大的葬礼,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哀思。但同时,从窦太后去世那天开始,刘彻便已经着手重自己的改革。

首先,刘彻以治丧不力为由,罢免了窦太后任命的宰相,以及其他几位重臣,换上了自己的人手。然后,刘彻又开始着手削弱窦家的力量,并且借‘灌夫骂座’一事,处死了窦婴,大大削弱了窦家的力量。

此外,刘彻还大力提拔了许多出身底层的官员,并且重用自己宠爱的卫子夫的家族,提拔了卫青等人。

经过刘彻这番操作之后,他已经可以完全控制整个朝堂,再也没人能够阻碍他的改革了。

不过,到了这个时候,还是有很多老派,对刘彻进行掣肘。虽然没了窦太后领头,但窦太后的女儿,刘彻的丈母娘,馆陶长公主,却逐渐成了这些老派的领袖,开始对刘彻施加各种影响。

对此,刘彻也没有惯着,后来直接废了陈阿娇,也就是馆陶长公主女儿的皇后之位,改立卫子夫为皇后,同时,刘彻还大力打压那些守旧的官员,并且开始一步步削弱那些诸侯王势力。等到刘彻手中的力量足够之后,刘彻又采取了主父偃的策略,开始执行推恩令,彻底分化瓦解了那些诸侯国的力量。

除了对内进行各种改革之外,刘彻还主动开启了对外战争。在接下来的15年时间里,汉军从马邑之战开始,多次痛击匈奴。

在此期间,汉朝在漠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等几次关键战役当中,接连取得胜利,最终将匈奴打得只能龟缩于漠北。对外战争的胜利,也让汉武帝的个人威信,达到了一个至高的地步。

这就是汉武帝通往权力之巅的整个过程。

标签: 汉武帝汉朝

更多文章

  • 魏延胆敢扑灭诸葛亮的七星灯 魏延的胆子到底有多大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魏延,诸葛亮

    对魏延的胆子有多大,他为何要扑灭诸葛亮的七星灯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公元234年,诸葛亮采用诱敌之计,将司马懿大军骗到上方谷,采用火攻,准备毕其功于一役。然而,天公不作美,突然天降暴雨,司马懿大军突围而去。诸葛亮看到天意,怒急攻心,晕厥在地。随后,他百般羞辱

  • 三国曹魏政权中,除了荀彧外谁会是第一功臣?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荀彧,三国

    三国曹魏政权中,除了荀彧外谁会是第一功臣?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荀彧是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士,也是第一功臣,荀彧给曹操制定了很多战略蓝图,可以说,曹操之所以能成功,发展壮大,跟荀彧密不可分,没有荀彧,曹操也许走不了这么远,或许,要花更多的时间。因此,荀彧对于曹操,非常重

  • 李旦的长子还活着时 李旦为什么会立李隆基作为太子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李旦,李隆基

    还不知道:李旦立太子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李隆基我们再熟悉不过了,且有多部有关于他的影视剧。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和安史之乱这两件事是家喻户晓,然而他是如何成为皇太子的这件事并不是有很多人知道。李隆基是李旦的第三个儿子,那么李隆基是怎么成为皇太子的呢?其原因

  • 崇祯皇帝在松锦之战后依然没有选择南迁的理由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崇祯皇帝,明朝

    朱由检是明朝时期的第十六位皇帝,年号崇祯,通称崇祯帝。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明朝崇祯十五年,关外辽东的松锦之战以明军大败特败而结束,明朝中央直辖的洪承畴及其直属军团全部阵亡或被俘,除少数辽东军队在吴三桂等人的带领下逃脱出来,借山海关关城暂时档住清军

  • 秦始皇一生中说过的最经典的一句话是什么?有何含义?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秦始皇,秦朝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争议性的统治者之一。他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政治手段统一了中国,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他的治国理念和个人品格也备受争议。然而,无论我们对他的看法如何,有一句话却深深地激励着人们——“一统天下”。这句话出自于《史记》中的一则故事。据传,秦始皇曾经问一位名叫李斯的官员:

  • 梁豫章王萧栋简介 南朝梁朝的第三代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梁豫章王,南北朝皇帝

    萧栋(?—552年),字元吉,南朝梁朝的第三代皇帝。史称豫章王、淮阴王。南朝梁豫章王萧栋为昭明太子萧统之孙,豫章王萧欢之子。萧统去世后,梁武帝曾经有一度想立萧欢为皇太孙,但最后没有,而改封萧统三弟梁简文帝萧纲当太子。551年,侯景废简文帝之后,立萧栋为皇帝,改元天正;四个月后侯景废萧栋为淮阴王并自立

  • 柔然二王子多伦简介《花木兰传奇》多伦王子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花木兰,花木兰传奇

    莫将/多伦:敌国的柔然王子,一开始化名为莫将,来到花木兰的故乡,原本是为了破坏织女们编制和亲图,却不可自拔地爱上了木兰。两人因为身份的对立而爱得悲壮,最终历经艰辛走到了一起。《花木兰传奇》定位为历史偶像剧,郭品超饰演男主角柔然王子多伦,他和花木兰一个柔情蜜意,一个忠孝义勇,刚柔并济。在《花木兰传奇》

  • 北魏拓跋绍简介及生平 清河王拓跋绍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拓跋绍,北魏,南北朝皇帝

    拓跋绍(393年-409年),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次子,明元帝拓跋嗣二弟、生母贺夫人。天兴六年(403年)道武帝封拓跋绍为清河王,后因杀父被拓跋嗣赐死。拓跋绍的生母贺夫人是献明皇后的妹妹,其人甚为美丽。道武帝到了贺兰部,见贺夫人时大为喜悦,立即告诉献明皇后,请准纳她为妻,献明皇后立即反

  • 魏征直谏 魏征犯颜直谏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魏征,直谏

    唐太宗与魏征既是君臣,又是朋友。没有唐太宗的贤明大度,就不会有魏征的忠直;而没有魏征的忠直,唐太宗就少了一面文治武功的镜鉴。二人相互衬托,相辅相成。当初,魏征是唐太宗对手的部下,是唐太宗的爱材之心,才使魏征有了发挥才干的平台。他不仅帮唐太宗制定了“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治国方针,也时时刻刻

  • 魏征的名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魏征,名言

    唐太宗问宰相魏征:“我作为一国之君,怎样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征回答说:“作为国君,只听一面之辞就会糊里糊涂,常常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只有广泛听取意见,采纳正确的主张,您才能不受欺骗,下边的情况您也就了解得一清二楚了。”从此,唐太宗很注意听取下面的说不谏言,鼓励大臣直言进谏。魏征去世后,唐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