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两代帝师”温葆深为何无谥?左宗棠代递遗折惹祸

“两代帝师”温葆深为何无谥?左宗棠代递遗折惹祸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445 更新时间:2024/1/15 21:38:08

若提起“两代帝师”,大家可能首先会想到翁同龢。其实,我们南京也曾出过一位“两代帝师”——温葆深。

温葆深,又名肇洋、葆淳,字明叔。不少文章都将其名误作“温葆琛”。要知道,温葆深的兄长叫温肇江,他们这一辈在取名时是有讲究的,不管中间字是什么,末字都必须带三点水旁。明白这一点,就不会将温葆深之名误读了。

温葆深的生年不见于正史,好在其卒年是有记载的。据左宗棠《侍郎温葆深在籍病故代递遗折》,他是“于本年(光绪九年)十一月初七日病故”。光绪九年是1883年。而在作于光绪五年的《愚园寿白图序》文后,作为与会者的温葆深题名时自署“年八十”。若此为其足岁的话,可推知其生年为嘉庆四年(1799)。

至于温葆深的“两代帝师”身份,是对咸丰同治两代皇帝而言。不过,正史中并无称其为帝师的记载。一般而言,帝师指太师、太傅以及皇帝承认者。而民间尊温葆深为“两代帝师”,应当是因为他曾担任过经筵讲官(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在笔者看来,也当是可以算作广义的帝师了。

温葆深身后还有一个遗憾,就是没有得到谥号。南京还出过一位道光帝师,他就是秦大士的次子秦承业,其实他生前品级较低,本是无资格获得官谥的,却因道光皇帝承认的帝师身份,最终破格获谥“文悫”。反观温葆深,虽只算是广义的帝师,但其实他已够三品以上可获官谥的资格了,何至于会无谥呢?

这事坏在了左宗棠身上。据《翁同龢日记》(光绪九年),有两条相关记载:“十二月十二日:左宗棠折,代递签户部侍郎温葆深遗折。”“十二月十三日,旨:左宗棠代递温葆深遗折,辄请予谥,且措辞失体,著交部议处。”

左宗棠代递遗折,按我们今天看来,似无不妥。虽然咸丰、同治二帝都没来得及认师,左宗棠可是认温葆深这位恩师的,不仅在其去世后代递遗折,还不忘为老师请谥及恤典,可见作为弟子的一份孝心。按理说,朝廷对此应予以抚慰才对,怎会如此严厉批复呢?因为这样做违反了朝廷规定。同治十二年朝廷曾有旨意,“易名之典,出自特恩,不准臣下奏请”。然而,时任两江总督的左宗棠这一次是明知故犯,竟敢置皇恩浩荡于不顾,公然宣扬温葆深对他的知遇之恩。不管他是出于有意或无意,确有几分挑衅朝廷的意思。此时光绪皇帝尚未亲政,慈禧太后出于政治上的敏感性,不免拿处置左宗棠的折子来立威。虽然最终左宗棠的公罪被“准其抵销”,对温葆深也“赐恤如例”,但随着不久后左宗棠的去世,就再没人提给温葆深赠谥了。

标签: 清朝温葆深帝师

更多文章

  • 历史上谥号为“武”的帝王 谁的武力指数最高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王莽,刘裕,刘彻,姬发,曹操

    用一两个字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该做法称为“谥”,发肇于西周。也就是说,西周之后,除秦始皇父子外(秦始皇认为皇帝的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所以,废止不行),历代帝王都会有一个谥号。这些谥号中,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好字眼。古人说

  • 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 分天下为36郡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秦始皇,李斯,分天下为36郡

    郡、县为春秋战国至秦代,逐渐形成的地方政权组织。春秋前期,楚、秦、晋等诸侯国开始在国内一些地方设县;春秋末期,各诸侯国开始在边地设郡。郡的面积虽比县大,但因地处偏远,行政建制一般比县为低。战国时,各诸侯国在边地分设郡、县,逐渐形成县统于郡的两级制。“郡”字,从邑、君声。君本义为至尊,奉守军令以行君政

  • 小三武惠妃 居然只是唐玄宗手中的工具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武惠妃,李隆基,王皇后

    唐玄宗李隆基的身边,有一个陪伴了自己二十年的老婆,王氏,她来自大家族,到了父亲那一辈,却只是一个吃公款的世家子弟,正因为没有势力和身份清白,被李旦看中,给李隆基当了媳妇。虽然嫁给了皇族,但是日子过得并不轻松,因为李隆基的奶奶,是千百年来唯一的女皇帝,为了权力,将她们看的很紧,在一次事故后,更被关了禁

  • 三国东吴大将朱治:默默无闻的三代老臣经历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三国,朱治

    朱治早年曾担任县吏,后被察举为孝廉,州里辟其为从事,随孙坚到处征战。中平五年(188年),拜为司马,随军讨伐长沙、零陵、桂阳等三郡的周朝、苏马等贼军,立有战功,孙坚表他行都尉。初平二年(191年),关东联军讨伐董卓,朱治随孙坚大破董卓于阳人,进入洛阳,被表行督军校尉,特许将领步骑,往徐州帮助陶谦讨伐

  • 张鲁是如何雄踞汉中的?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张鲁,汉中

    张鲁是张陵之孙,五斗米道系师。在张陵死后,张鲁父张衡继行其道。张衡死,张鲁继为首领。其母好养生,“有少容”,“兼挟鬼道”,往来于益州牧刘焉家。张鲁通过其母与刘焉家的关系得到信任。公元191年(初平二年),刘焉任命他为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修带兵同击汉中太守苏固。张修杀苏固后,张鲁又杀张修,夺其兵众。

  • 隋朝皇帝杨广的墓穴今在何方?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杨广,隋朝

    杨广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人,他是隋朝的第二个皇帝,也正是因为他隋朝才会灭亡,他的父亲将皇位继承给他的时候隋朝发展的相当好,但是他在位的十几年期间并没有好好管理国家,最终导致了这个国家的灭亡,杨广也在灭国的时候死亡了。杨广墓在他死后曾经被重新修缮过一次,这是因为作为一代君王他没有经过修缮的墓地难免让

  • 好色君王杨广最宠爱的妃子和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杨广,隋炀帝,美女

    众所周知,杨广是一位非常好色的帝王,他的后宫有很多妃子,而这些妃子里面有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没有见到过杨广本人。而在杨广的妃子中,有一个妃子是非常特殊的,这位杨广的妃子特殊就特殊在她是在死后才获得杨广宠爱的。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位妃子在历史上并没有什么记载,甚至连她的姓名都没有人知道。这

  • 瑜不掩瑕-论诸葛亮的失误地方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诸葛亮的失误,诸葛亮

    公平客观地讲,我认为诸葛亮的失误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我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我认为诸葛亮的“隆中对”中存在较大的失误。当然这是在三国鼎立前十几年所提出的,所以其中存在些许失误是可以谅解的。但是关羽军的毁败和刘备争夺荆州的失误很大程度上还是受到“隆中对”中“若有荆、益”之说的影响,所以我还是把这点

  • 汉武帝做的最大的事情:拓展中国的版图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汉武帝

    公元前87年,汉武帝在立了刘弗陵为太子,任命了霍光等五个顾命大臣后,终于安心地走了。他七十年的人生尘埃落定。汉武帝在位的五十四年里,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重用人才、招贤纳士,他严刑峻法、重用酷吏。汉武帝的一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太多让人谈论的话题,关于他本人的历史评价,更是莫衷一是,当我们回过头来,

  • 诸葛亮为什么没能统一三国?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诸葛亮

    在中国,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小说上也常把一些聪明的人取个外号叫“小诸葛”,可见了他的文稻武略可以说是非同一般,但是如些人物,为什么却没有一统天下呢,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第一:因为关羽。据诸葛亮出山前的“隆中对”中所计划,要刘备一统天下,必需…在中国,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小说上也常把一些聪明的人取个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