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光绪帝下诣:要求新闻“据实昌言”

光绪帝下诣:要求新闻“据实昌言”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2956 更新时间:2024/1/21 1:37:54

光绪皇帝给人的印象是“窝囊废”。人们的这一印象当然不错,笔者丝毫没有为他“翻案”之意。对于光绪皇帝的优点,例如,他主张抗击日本侵略,支持康有为等人维新变法,史家们已经说得不算少,笔者也不拟在此嗦。本文想说的是,在上述两项优点之外,他还很有点见地,例如,他的新闻思想就算进步,领先于中国当时的时代潮流,对后世也不无借鉴意义。关于这一点,此前似乎还没有历史学家谈过。

据说,中国人自己办的第一份中文报纸是1858年(咸丰八年)创刊的《中外新报》,地点在香港,内地人见不到。三年以后,传教士伍德等在上海创办《上海新报》,这是上海最早的中文报纸,不过,那其实是一种七天出版一次的周刊,半年后才改为三日刊。直到1872年(同治十一年),英国商人美渣等人在上海创办《申报》,中国内地才出现了第一份严格意义上的中文报纸。该报既登商业新闻,也登政治新闻,并且破天荒地发表“论说”。此后,中文报纸就一天天多了起来。

对《申报》的出现,中国统治者并不高兴。早些年,我在伦敦档案馆里查到过一份照会。递送者是清廷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恭亲王奕殿下,受件人是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其中引用了一段上海道台给英国驻上海领事的公文:

网络配图

查上海英国租界有英商美渣于上年创设申报馆,所刊之报,皆系汉文,并无洋字。

其初原为贸易起见,迨后将无关贸易之事逐渐列入,妄论是非,谬加毁誉,甚至捏造谣言,煽惑人心,又复纵谈官事,横加谤议,即经职道函致英领事饬禁,未允照办。

照会要求威妥玛饬令英国驻上海领事:“凡不关贸易之事,不准列入《申报》。”

这是一份典型地表现了清朝统治者专制、横蛮、愚昧的照会,也典型地表现了清朝统治者的新闻思想。在奕等人看来,报纸只能谈“贸易”,其他新闻,均在不准之列;至于“妄论是非”,“纵谈官事”,那就更加不准。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康有为在北京创立强学会,发行《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但不久就被清朝统治者下令封闭,强学会改为官书局,报纸也被改为《官书局汇报》。清廷规定:“皆译外国之事”,“不准议论时政,不准臧否人物”。

光绪皇帝也糊涂过,封强学会,封《中外纪闻》,都经过他同意,但是,他很快就后悔,很快就进步。1888年(光绪二十四年)7月,光绪皇帝派康有为去上海督办《时务报》时发布过一道“上谕”。“上谕”者,那个时期的“最高指示”也。中云:

报馆之设,所以宣国是而达民情,必应官为倡办。该大臣所拟章程三条均尚周妥,着照所请,将《时务报》改为官报,派康有为督办其事,所出之报,随时呈进。

各报体例,自应以胪陈利弊,开拓见闻为主,中外时事均许据实昌言,不必意存忌讳,用副朝廷明目达聪、勤求治理之至意。

网络配图

《时务报》原是维新派在上海创办的一份报纸,以梁超为主笔。创刊之后,倡言“民权”,再加上梁启超那支通俗而又饱含感情的文笔,于是,受到广泛欢迎。然而,世间事常常是,受到的欢迎愈热烈,受到的反对也就愈强劲。有人扬言,要打“民权”屁股一万板。张之洞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维新派,但是,也不喜欢“民权”之说,指令在《时务报》担任经理的亲信汪康年设法“收敛”,其后,《时务报》遂为汪康年掌握,光芒大失。百日维新中,康有为企图借官方力量收回《时务报》,指使御史宋伯鲁向光绪皇帝上奏,要求将《时务报》改为《时务官报》,仍派梁启超办理。光绪皇帝将这一道奏章批给当时掌管文化教育的“管学大臣”孙家鼐,孙家鼐于7月26日复奏,认为梁启超正在奉旨“办理译书事务”,太忙了,建议派康有为到上海督办《时务报》。当时,北京的顽固派正在攻击康有为,光绪皇帝想让康避避风头,就同意了,因此就有了上面引述的那道“最高指示”。

为什么说光绪皇帝的上述“最高指示”在当时领先于时代潮流,于后世也不无借鉴意义呢?

第一,光绪皇帝认为报纸有两重任务。一是报道国家的政策、法令,即所谓“宣国是”;一是反映社会动态,表达百姓的愿望与意志,即所谓“达民情”。中国古代的《邸报》,清代的《宫门抄》,其内容都是皇帝诏令,官家意旨,光绪皇帝要求报纸“达民情”,反映人民的心声,显然是个大进步。

第二,光绪皇帝要求报纸“胪陈利弊”,这就是说,报纸的言论要全面,既要报“喜”,也要报“忧”。朝廷的政策、法令、兴革、举措,要允许人们议论,有“利”言“利”,有“弊”言“弊”,报纸上不能只有“睿智”、“圣明”、“万岁”一类的恭维话、颂扬话。

第三,光绪皇帝要求报纸“开拓见闻”,这就是说,报纸不仅是一种宣传工具,而且应该传播知识,扩大、增进人们对世界和社会的了解。

第四,光绪皇帝表示:“中外时事均许据实昌言,不必意存忌讳”。这就是说,报纸取舍稿件的标准是客观实际,只要“实”,就可以“据实昌言”,而不必“意存忌讳”,顾虑这,顾虑那,这也不敢写,那也不许登,也不必吞吞吐吐,说半句,留半句。“许”者,许可也,对于此类文章,此类办报方针,光绪皇帝采取“均许”态度,一律批准。

网络配图

第五,光绪皇帝认为,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朝廷“明目达聪”,找到治理国家的正确办法。正确的决策源于对情况的正确、全面的掌握。只有报纸说真话,说实话,才能帮助“朝廷”了解实际,了解民情,作出正确的决策。

我想,不必再多解释了。光绪皇帝的这道“最高指示”发布于一百多年前,是否过时了呢?我想,也许不会有人认为过时了吧!

标签: 光绪

更多文章

  • 揭秘:“千古第一贪”和珅 身家竟超千亿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和珅

    嘉庆四年正月十八日,嘉庆帝派大臣前往和珅囚禁处所,“赏赐”他白练一条,令其自尽。此时和珅一看到白练,知道死期已至。他对自己惨淡经营一生,家业富比皇室,到头来落得个如此悲惨下场,不禁万分慨叹。这一次自己锒铛入狱,身陷囹圄,尝到了凄凉、冷清、饥饿、刑罚、痛苦等苦辣滋味。特别是正月十五日,正值元宵佳节,和

  • 揭秘:为何说明朝皇帝朱棣是个大流氓?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朱棣

    大家都知道朱棣谋权夺位的,而朱棣的爸爸朱元璋是一个农民出生的人,其短视和对中国不完整的认识也会影响到朱棣。但是历史选择了他没办法。小农意识和自然经济的熏陶是其思想的主要来源。他主张多妻多子是自然的。朱棣十一岁就被父亲朱元璋封为燕王,并于二十一岁就藩北京,当时元朝的势力虽然已经被赶到了大草原上,但还具

  • 历史揭秘 :项羽的祖上居然不姓项?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项羽

    在当今社会,炫富成了一些富家子弟的兴趣爱好,除了晒豪车、戴名表,最吸引眼球的就是“烧钱”了。此前网上流传颇广的一段视频里,一位“白富美”女子用数张百元大钞来点烟。“钱是什么,钱是用来烧的吗?”对于这个问题,亿万富翁之子陈启正应该是有发言权的人之一。网络配图子不教,父之过。《波士顿环球报》报道,美国华

  • 暴君秦始皇为何在位三十七年未诛杀一个大臣?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秦始皇

    秦始皇的残暴I的标签已被贴了几千年之久,那么,他真的如我们所言的那般残暴吗?网络配图一、饱受诟病的“焚书坑儒”秦始皇活埋了四百六十余人,恐怕这个数字不足以把一个滥杀的标签贴在一个皇帝的脸上。二、关于26年的统一战争呢?有杀伤记录的也只有两处:网络配图一是“二年,公将卒攻卷,斩首三万”,这是在秦始皇年

  • 温体仁通过奸诈卑鄙的手段残害忠良爬上高位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温体仁

    温体仁生于公元1573年,字长卿,号园峤,是浙江湖州南浔人。温体仁是明朝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的进士,在朝是从低级官员一步步累积升迁。直到崇祯年间魏忠贤倒台,朝廷出现一个权力中空之际,处事圆滑的温体仁终于寻得机会,通过结党营私,排挤异己坐上了最高位置首辅大臣。崇祯元年(1628年),崇祯帝遴选首

  • 海瑞官场人际关系差,却屡屡升官,其中有何玄机?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海瑞

    在官场上,人际关系非常重要。如果和同僚、上司的关系不好,要想升职那真是难如登天。但明朝的清官海瑞却是个特例。无论他在哪里为官,都受到同事的排挤,和谁的搞不拢,几乎没有任何朋友。但他却一路升迁。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海瑞出生在一个家道没落的家族,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年轻的妈妈靠勤俭节约拉扯他长大。妈

  • 天下第一猛将罗士信和宇文成都谁比较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罗士信和宇文成都

    罗士信有天下第一猛的称呼。早年跟随张须陀,消灭了齐郡的农民起义军,小小年纪就得到猛将称谓。后来又奉命攻打李密的起义军,结果失败,罗士信就留在李密身边,瓦岗军被王世充打败,李密被杀,罗士信被抓,王世充留下罗士信为己用,罗士信不愿和他为伍,投靠唐朝李渊。从此为李氏父子打天下,因罗士信治军严明,赏罚分明,

  • 罗士信的死因之谜:敌军招降无果被杀害?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罗士信

    在《隋唐演义》中,出场的好汉很多,排名也很多。通常见到的有“金银铜铁八大锤,四猛四绝十三杰”的说法,另外还有诸如“十八杰三绝四猛三怪”、“四猛十六杰”等许多版本。其中“四猛”、“十八杰”是这些排名中的主要元素。“四猛”一般情况下,指的是罗士信、来护儿、新文礼和秦用。秦用是秦琼的义子,使一把八棱紫金降

  • 揭秘太子李忠死因:竟是被诬陷而死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太子李忠

    李忠是唐高宗李治的长子。李忠生于公元前643年,卒于664年,享年二十二岁。李忠在东宫出生,唐太宗李世民十分高兴。并开设宴会邀请大臣们一起参加。酒酣之时,唐太宗起身跳舞,气氛十分活跃而高涨。除此之外,唐太宗以欢迎第一个孙儿降生,但凡当天参加宴会的人都有赏赐礼品。李忠的母亲为刘氏,身份比较卑微。恰好此

  • 揭秘:朱元璋在哪里全歼陈友谅大军?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朱元璋

    今天要说的便是著名的鄱阳湖之战,这是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争夺鄱阳湖水域而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决战以朱元璋的完全胜利而告终。这次战役被视为中世纪世界规模最大水战。此战,朱元璋乘陈友谅军久攻坚城受挫,分兵据守鄱阳湖口,先断其退路;继集中兵力,巧用火攻,歼其主力;后水陆截击,全歼陈军于突围之际。创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