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孔四贞传奇:清宫中唯一的汉族公主孔四贞墓在哪

孔四贞传奇:清宫中唯一的汉族公主孔四贞墓在哪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4029 更新时间:2023/12/8 10:07:55

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是由女真族(后称满族)人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延续过来的。“公主”,即我国古代对帝王之女的称呼,而满族人将“公主”称为“格格”,这在描写清宫生活的古装戏中听的多了,相信不会陌生。其中,不乏有被册封格格的汉族女孩,如《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杜小月等等,但这不过是戏说而已!而在清朝历史上确实出现过也只是唯一的一位汉族公主,她在不到20岁时被册封为和硕格格,而且据说位于北京西三环上的公主坟,其墓葬的主人就是她。那么,一位纯汉族血统的女孩何以成为满清皇宫历史上唯一的公主呢?且待乐奀给你慢慢道来。

这位“幸运”的汉族公主,名叫孔四贞。她生于崇德七年(1642年),辽东人氏,其父孔有德为明末清初著名的乱世枭雄,后被顺治帝封为定南王。孔有德曾当过海盗,后投效明将毛文龙,成为其麾下的一员猛将;后来毛文龙被袁崇焕所杀,又率众投奔登莱巡抚孙元化。天聪五年(1631年)秋,皇太极率清兵围攻凌河城(今辽宁锦县),孙元化急令孔有德赶赴救援,而孔有德趁机发动兵变,占领重镇登州而自称元帅;次年,明军围攻登州,孔有德眼看登州难保,于次年率众投降后金满清。崇德元年(1636年),孔有德被封为恭顺王,先后率八旗兵出征朝鲜以及锦州、松山等地。

顺治元年(1644年),孔有德随清军入关并追剿镇压农民起义军和江南等地抗清斗争;两年后被授予平南大将军,负责攻打南明永历政权;顺治六年(1649年),他被封为定南王,驻军桂林,镇守广西。1652年,桂林被李定国(张献忠养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的攻打而破城,孔有德无路可走,手刃妻妾,闭门自焚;孔有德尸体遭挫骨扬灰,一家一百二十余口人悉数被杀,只有时年十岁的孔四贞被孔有德部将救出而得以侥幸逃生。顺治帝闻知孔有德殉国,下令撤朝以示哀悼并上谥号“武壮”,而孝庄太后下令将孔四贞送入宫中由她抚养,赐白金万,岁俸视郡主(郡主,即对亲王之女的称呼),可见待遇之高。

孔有德死后,年幼的孔四贞成为了名义上的定南王藩军之主。孝庄太后之所以抚养她,一是显示清廷优待功臣的态度,二是借此控制定南王旧部。1654年,李定国的起义军被孔有德老部下率军击败,孔有德灵柩运回北京,顺治帝遣派亲王以下、副将以上官员出城相迎,由内大臣、礼部官员迎接祭奠,并接受孔四贞的要求葬于北京城阜成门外,即现在的孔王坟。

1657年夏,孝庄太后下懿旨:“定南武壮王女孔氏,忠勋嫡裔,……,宜立为东宫皇妃,……,侯旨行册封礼。”意思是,孝庄太后为掌控孔有德旧部,不惜打破汉女不入后宫的祖制,要册封16岁的孔四贞为妃。由于此时的顺治帝迷恋上了董鄂妃,孔四贞封妃之事不了了之。孝庄太后无可奈何,只好为孔四贞另择佳婿,史载:“四贞年十六,太后为择佳婿,四贞自陈有夫,盖有德存日已许配孙偏将之子延龄矣。因下诏求得之,奉太后命为夫妇,赐第东华门外。”为表达对孔四贞的恩典,顺治十七年(1661年)封孔四贞为和硕格格。

由于双方出身与地位上的差异,孔四贞颇看不起孙延龄,而孙延龄也是看在太后的面子上而心中虽有忌恨也得表现恭谦,他们婚后的生活并不和谐。康熙三年(1665年),孔四贞经向朝廷请求并获取准予举家南迁、就食广西,孙延龄被诰封为特进上柱国、光禄大夫、世袭一等阿思尼哈番、和硕额附、镇守广西等处将军,孔四贞也被封为一品夫人。等级原本比丈夫高的孔四贞,此次却按其夫的官位封她为一品夫人,心生不满而更加恶化了夫妻感情,内讧必引来了外鬼。不通权术、不擅府治的孔四贞掌管定藩,被清廷派去的人以种种手段离间而导致大权旁落,待到恍然大悟、夫妻和好之时,但已悔之为时已晚。

康熙十二年(1673年)底,康熙帝撤藩,吴三桂起兵叛变。孙延龄试图借此消除内患,而孔四贞又是吴三桂的义女,两家素有来往,顿生反心,设伏兵杀清廷派驻的人,投奔吴三桂,受封临江王,但孙延龄在吴三桂阵营中实际是处处受压制。康熙十五年(1676年),定南军士不满孙延龄而发生哗变,孙延龄和孔四贞逃匿百姓家;孔四贞惦记清廷对孔氏一家的恩典而劝告孙延龄归顺大清。吴三桂获悉后,派人暗杀了孙延龄及其唯一的儿子。孔四贞被掳到昆明被幽禁整六年,直至“三藩之乱”平定后才孑然一身回到京城。但此时的孔四贞是夫死子亡,已不复当年英姿飒爽,且在她举家南迁之时清廷已将他的名分由和硕格格降为郡主,此后的孔四贞是心如枯井、冷清度日。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她终于走完了传奇而凄凉的一生。传说孔四贞死后葬在京西公主坟,此说法一直流传于民间。也有学者考证认为,她可能葬于阜成门外的孔王坟、其父孔有德的墓旁。

标签: 孔四贞清朝公主公主

更多文章

  • 揭秘:大宋中兴名将韩世忠 真正擒下方腊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韩世忠,宋朝,名将,方腊

    大宋虎将韩世忠:电视剧连续剧《水浒传》中,有一个非常精彩的场面,那就是“武松单臂擒方腊”,但施耐庵的《水浒传》第一一九回《鲁智深浙江坐化,宋公明衣锦还乡》中却是另一番描写:方腊的老巢被攻破后,落荒而逃,被花和尚鲁智深一禅杖打翻,捉拿归案。但历史上真正捉拿方腊的方腊却是南宋“四大中兴名将”之一的韩世忠

  • 揭秘:名相寇准不为人知的一面 君子小人皆不喜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寇准,不为人知

    寇准不为人知的一面:丁谓之所以能登上佞臣榜,仅仅因为一个人,他就是名垂青史的寇准寇大人;而其间的因缘际会,仅仅因为一件小事,那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溜须”事件。关于溜须事件,史书上是这么记载的:天禧三年(1019年),三起三落之后的寇准再度出山,取代王钦若成为宰相。也就在与寇准拜相的同一天,丁谓也再次

  • 盘点:中国历史上那些大器晚成的著名人物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苏洵,齐白石,刘邦,屈原,姜子牙

    10苏洵据说苏洵年轻时,读书不努力,糊里糊涂地混日子,常和一帮“狐朋狗友”赛马、游山玩水,直到二十七岁方有觉悟,于是发愤学习。学了一年多,自以为差不多了,就去考进士,结果没有考中。这才使他认识到,学习并不容易,要得到成果非下苦功夫不可。从此,他谢绝宾客,闭门攻读,夜以继日,手不释卷。如此发愤攻读了五

  • 如何正确评价秦始皇?如何看待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秦始皇,评价

    如何正确评价秦始皇?秦始皇的功过是非,永远是一个说不尽争不完的话题。两千年前,他创建了一套“中央集权制度”,不知什么原因,竟触怒了今天的一些学者,又再次被指责为“暴君”,并扣以新制的大帽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始作俑者。当然,这样的观点有人赞成,但也有人反对。反对者认为:中央集权制应当肯定。因为它

  • 揭密宫女们如何为皇帝守陵?残忍至极的守陵真相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守陵,宫女

    白居易《陵园妾-怜幽闭也(一作托幽闭,喻被谗遭黜也)》:陵园妾,颜色如花命如叶。命如叶薄将奈何,一奉寝宫年月多。年月多,时光换,春愁秋思知何限。青丝发落丛鬓疏,红玉肤销系裙慢。忆昔宫中被妒猜,因谗得罪配陵来。老母啼呼趁车别,中官监送锁门回。山宫一闭无开日,未死此身不令出。松门到晓月裴回,柏城尽日风萧

  • 三国郭嘉简介 曹操手下得力谋士郭嘉的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郭嘉

    郭嘉(170—207),字奉孝,颍川阴翟(今河南禹县)人,东汉末年曹操手下著名军事家、谋士。郭嘉初投袁绍,袁绍对其非常恭敬。郭嘉住数十日后,对袁绍谋士辛评、郭图说:“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 商纣王帝辛简介:历史上的商纣王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商纣王

    商纣王帝辛简介:商纣王帝辛,名受,后世人称殷纣王,子姓,名受或受德,中国商朝末代君主,商谥帝辛,周武王称其为“纣王”。明代文学小说《封神演义》则有称其为“寿王”,夏商周断代工程认为他在前1105年-前1046年在世。帝辛是帝乙之子,以母为正后,辛为嗣,有雄才,致力于用兵东南。帝辛天资聪颖,闻见甚敏,

  • 揭秘大清朝第一悬案:是谁谋杀了康熙大帝?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康熙帝,悬案

    由于孝庄皇太后和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的努力,顺治帝崩后,年仅8岁的玄烨顺利登位,建立了康熙朝,并成为功绩赫赫的一代英主。康熙六年,玄烨14岁,开始亲政。如果说康熙皇帝在亲政前无所作为,他的治国天才是由于自己的年幼和四大臣的牵制掣肘而无法发挥,那么在亲政后,玄烨的旷世奇才便迅速显示和爆发出来。他先是用计铲

  • 还原历史上真实的法海:历史上真的有法海吗?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法海,高僧

    法海禅师是唐代著名高僧,俗姓裴,字文德,镇江金山寺(今江天禅寺)的第二代祖师。法海禅师是唐代宰相裴休之子,因他出家之后,严持戒律,行头陀行(佛教苦行),因而被称为“裴头陀”。法海禅师不仅以苦行著称,而且他还建寺度众,淡泊名利,成为禅宗史上受人尊崇的一代高僧。与一般高僧的出家经历不同,法海禅师是在父亲

  • 揭秘:历史上一代名将马援为什么死后蒙受冤屈?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马援,名将,死后蒙冤

    导读:刘秀做了东汉开国皇帝后,并没有像他的老祖宗刘邦那样“兔死狗烹”般的屠杀功臣,而是善始善终的对他们论功行赏,令其颐养天年,寿终正寝。刘秀死后,汉明帝刘庄继承了老爸的遗志,继续推行功臣优待政策,不仅从开国元勋中选出了号称“二十八宿”的二十八位功臣,还命人为他们画像,并放置在洛阳南宫的云台阁里,以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