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权臣诸葛亮哪四个动作直接导致蜀国走向败亡

权臣诸葛亮哪四个动作直接导致蜀国走向败亡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胖次 访问量:2519 更新时间:2023/12/10 5:11:27

看三国演义的时候,大家都知道,董卓、曹操等曾都是权倾一野的权臣。但是这些大雄小鬼在诸葛亮面前,鸟都不是。

诸葛亮才是整个三国里最大的权臣。厉害之处是在位极人臣的同时,不光没有受到上到大头目下到下马仔的怨言,而且还一直对其歌功颂德,这是何等的丰功伟绩?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和珅连给他提鞋都不配!

当然,诸葛亮有才有智这是肯定的,蜀国的建立他是第一功臣。但同时,诸葛亮也是个又专权又好斗的野心家。为蜀国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一、重用关羽,更吹捧关羽,结果使关羽大意失荆州而惨遭东吴杀害。

关羽与刘备“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其个性高傲,目中无人,但也有通情达理的一面。诸葛亮对他的特点应当说是相当了解的。然而,当“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比谁类"时,诸葛对这种基本属于了解情况的询问,不是根据客观情况如实相告,却对关羽曲意奉承:“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这种不合实际的吹捧,使本来就个性高傲的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助长了他的自大情绪,埋下隐患于将来。及至后来陆逊假意称颂他“小举大克,一何巍巍!……将军之勋足以长世”时,便“意大安,无复所嫌。”终于酿成了“大意失荆州”并遭到东吴杀害的悲剧。虽然荆州失守,关羽败亡受多种因素影响,但诸葛亮的吹捧却是他自我膨胀的催化剂。

二、重视法正,却放纵法正,致使法正一生罪恶累累、黯然病逝。

法正原在刘璋手下为官,“为其州邑俱侨客者所谤无行,志意不得。”于是,暗中投降刘备,为引刘备入川立下大功,后又在攻取汉中的战役中出谋划策,功勋卓著,被刘备封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然而法正任蜀郡太守后,德行方面并无改观,“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这种违法乱纪的报复行为,引起同僚的不满。有人对诸葛亮说:“法正于蜀郡太纵横,将军宜主公,抑其威福。”素以执法严峻著称的诸葛却说:“主公之在公安,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

对于法正的放纵,他人只是请诸葛转告刘备,加以约束,作为军师的诸葛亮不仅不答应,反而说其乱法有理,情有可原。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会说出如此失刑政的话呢?可以从两个方面找原因。一是诸葛不愿得罪或得罪不起法正。因为法正此时的功绩、地位、甚至智谋都在诸葛之上,且“亮又知先主雅爱信正,故言如此。”

其实,诸葛亮深知,此时在文臣中只有法正是自己最有力最现实的竞争对手,由于法正深得刘备宠信,自己是难以直接撼动其地位的,因此只有纵其进一步违法乱纪,以招罢官甚至杀身之祸,自己才有可能取而代之。只是诸葛亮的这一招“捧杀”尚未见大效,法正便病逝了。

三、使用黄忠,但时常压制黄忠,致使黄忠一直屈居人下。

黄忠是刘备的主要将领之一,他作战时,“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在攻取益州时立有大功,后又在夺取汉中的战斗中“推锋必进……一战斩渊”,再创奇功。因此,刘备决定提升黄忠为后将军。而诸葛亮却说:“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先主曰:“吾自当解之。”遂与关羽等齐位,赐爵关内侯。

黄忠战功卓著,刘备奖进他,理所当然。而诸葛却要刘备迁就关羽,压制黄忠,作为军师竞可如此赏罚不明!这只能说明诸葛亮在处理此事时怀有私心。本来,关、张与刘备恩若兄弟的关系就是诸葛亮无法比拟的,马超又是侯门之后,名望也很高,现在又提升黄忠为后将军,其地位似乎超过了自己,这当然是他不愿看到的,但又不便明说,只好借口怕“关羽不悦”来阻止。

四、明知划吴危险,却不制止,致使刘备死众将亡

刘备建立蜀国后,也是眉毛胡子一大把了,早就丧失了当初恢复汉室天下的雄心,基本也实现了自己的野心理想,一个编草鞋的,能坐上皇位,足矣!面对当时的魏、吴,其本心也就想着大家都安安心心的过几年大平日子,多生几个儿子,积蓄点后备力量。可这关二哥一死,不行,当年“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毒誓还是世人美谈呢,加上张屠夫真心一闹,这报仇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诸葛亮那也是顺水推舟,刘备快下江南吧。凭诸葛亮当时在国内和对刘备的影响力,劝服刘备暂时放弃报仇或由其他人带兵复仇,希望还是有的,可是他放弃了。

刘备你好好的去前线流血吧,那些对你忠心耿耿的小马仔都带去,我就在后面好好经营咱们的地盘。诸葛亮如是想。

刘备这一去,那就是一去不复返,连带着张飞、黄忠、赵云等最为忠心的马仔都做了陪葬。

刘备、五武将,再加上最先跟着刘备的那一帮子元老,至此大部分都是死的死,老的老,要不是资质声望都不够,诸葛亮在蜀国的权力就达到了他一生的顶峰。后主阿斗尊其为“相父”,以父待之;国务政事“咸决于相府”,

“政无巨细,事无大小,咸决于亮”,杖二十以上的案件都必须请决于诸葛亮,这样的权利是什么样的权利?

标签: 权臣诸葛亮

更多文章

  • 张飞的死揭露了刘备惊人阴谋!诸葛亮难逃干系!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张飞

    最近笔者在读关于三国演义的研究著作,看到一位汪姓学者撰文写到刘备实际上参与了剿杀关羽的行动。当时大为哑然,看了之后觉得极为有理有据。不久之前,这位学者再次发文写道,关羽之死同样与刘备脱不了干系,并且与诸葛亮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位学者从刘备与张飞的政见分歧入手揭秘了《三国演义

  • 为何皇帝很少被砍头而死?他却是个例外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赵昀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在我国古代,皇帝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手里掌握着生杀大权,一言不合就施以杀手的事情简直是司空见惯,前一秒还跟你勾肩搭背,下一秒就可以给你按个欺君枉上的罪名,没株连你九族算你好福气。相比于西方帝王受到教会的制约不同,在我国天子是高于一切的,他说的说的话就是规矩,所谓君无戏言,只

  • 真实的司马懿不怕承认失败:谋略胜于诸葛亮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司马懿

    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言听计从;曹叡视司马懿不过是老臣之一,并不十分信任。诸葛亮在西蜀,几无一人可与之相埒;而在洛阳朝中,曹真、曹休这些皇亲,陈群、华歆、王朗这些重臣,权势不小,与司马懿不相上下,并对他深怀戒心。刘备托孤时,要他的儿子对诸葛亮以父事之;而曹操早留下“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于兵权,久必为

  • 周瑜为东吴呕心沥血 孙权却这样对待他的后代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周瑜

    作为东吴第一有勇有谋的大都督周瑜,早期辅佐孙策,后期协助孙权,赤壁之战大败曹操百万大军,为了吴国的江山社稷仅仅36岁(210年)就英年早逝。历史上记载周瑜有两个儿子,长子名周循,次子名周胤。网络配图长子周循,据称有周瑜遗风,将帅之才。周瑜在世时,娶了孙权之女为妻,本可以继续在吴国继承周瑜的事业,可惜

  • 司马懿警告诸葛亮的忠告:北伐没有实际意义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司马懿

    司马懿与诸葛亮在祁山对阵时曰:“汝乃南阳一耕夫,不识天数,强要相侵,理宜殄灭!如省心改过,宜即早回,各守疆界,以成鼎足之势,免致生灵涂炭,汝等皆得全生。”这番话,其实乃肺腑之言,于蜀国大有益者。可惜诸葛亮已经听不进去了。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是个神机妙算的军师、统帅,他在草船借箭后对鲁肃讲了一番话:“

  • 解密:李白四次婚姻背后不为人知的辛酸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李白

    李白一生结过四次婚,或者说有过四段婚姻生活。从文献记载看,大致情形是这样的:李白的第一、四段婚姻是较为正式的,中间两段似乎只是同居;第一、四两段婚姻的对象都是有来历的妇人,她们的祖先都曾经做过宰相,而且都是权重一时的宰相,中间两段婚姻,前者只知其姓刘,后者只知道是一个山东女子,姓氏都没有留下来;李白

  • 铜雀台的轶事典故:诸葛亮真借铜雀台激将周瑜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诸葛亮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三十四回里介绍铜雀台时道:“却说曹操於金光处,掘出一铜雀,问荀攸曰:‘此何兆也?’攸曰:‘昔舜母梦玉雀入怀而生舜。今得铜雀,亦吉祥之兆也’。操大喜,遂命作高台以庆之。乃即日破土断木,烧瓦磨砖,筑铜雀台于漳河之上”。此说毫无根据,却提示了罗贯中在构思三国故事时,也思考过铜雀台名字

  • 岳飞冤案中的“莫须有”详解:未必有此事发生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岳飞

    岳飞一案中“莫须有”罪名之典故,几乎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老小皆知。但是人们清楚其准确含义吗?人们怀疑过它的真买性吗?现在告你这故事中有几个关键问题存在不解之迷,你会感到惊讶玛?不信的话,请读下文。《宋史·岳飞传》载,当岳飞一案以谋反罪判定上报之际,大将韩世忠听说岳飞父子入狱蒙冤,且被判死罪,心中很

  • 大奸臣董卓为何会喜欢蔡中郎?有何缘由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蔡中郎

    中国古代非常著名的“才女”——蔡文姬,有一段复杂的个人经历,尤其是“突变”的家庭氛围,让这位美丽女人,派生出传奇历程。蔡文姬的父亲——蔡邕,可是举足轻重的大人物。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汉献帝时,他当过左中郎将,后人又称之为“蔡中郎”。蔡邕是家里的擎天柱,他翼护着全家老少,浆育着聪明

  • 4岁被接入宫中皇上独宠她一人 生了四子四女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高滔滔

    高滔滔,宋英宗赵曙皇后,宋神宗赵顼生母。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宋仁宗赵祯没有嫡亲子嗣继承大统,便决定把四岁的侄子赵曙(濮王赵允的儿子)接入宫中,由曹皇后培养。这时曹皇后把自己四岁的外甥女高滔滔也接入宫中,也由曹皇后一手栽培。赵曙与高滔滔年纪相同,天天在一起玩耍,随着年龄的增长,两人渐渐产生了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