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慈禧为什么要杀珍妃?珍妃自己作死和变法无关

慈禧为什么要杀珍妃?珍妃自己作死和变法无关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446 更新时间:2023/12/13 19:36:44

溥仪出狱后,第一个出门探访的人就是末代进士商衍瀛(右),商此时已卧病在床,他说:“皇帝,我跟着您走。”溥仪忙说:我们都跟着毛主席走。不久,商衍瀛辞世。

庚子年间八国联军逼近京城,慈禧研究西逃路线,到了乐寿堂后边。商议中,她让太监的二总管上东北三所,把打入冷宫的珍妃提出来。

珍妃怎么被打入冷宫的呢?众说纷纭。常见说法是在“戊戌变法”中坚定地站在光绪皇帝这边,被慈禧恨之入骨,所以被打入冷宫,但清末光绪年间的进士商衍瀛就不同意这种看法。他去世于上世纪60年代初期,留下了一部遗稿叫《珍妃其人》,他说珍妃被打入冷宫时距“戊戌变法”发生还好几年呢,对不上茬儿。

溥仪刚特赦时曾去看望商衍瀛,此时商衍瀛已倒在病榻上,见到溥仪,他就说:您出来了,我跟您走。溥仪吓坏了,忙说:咱一同跟着毛主席走。这事被溥仪郑重地写在《我的前半生》初稿里。

商衍瀛为人憨直,应不会瞎说。

不会磕头露了馅

我曾问过末代太监孙耀庭老先生,他说他和信修明打听过,信修明说珍妃被打入冷宫因两条:一是卖官鬻爵,第二条是干预朝政。

珍妃当时在宫内给光绪推荐了不少官,她有几个哥哥在宫外四处给她活动,谁想当官,花银子就行。

珍妃为什么敢这么干?因为慈禧也这么干。清朝国教是黄教,可慈禧信道教,因她母亲去世时,让白云观的住持做了道场,所以和白云观关系相当密切,慈禧常利用白云观住持卖官鬻爵,珍妃知道了,就告诉了光绪,结果大家暗中都卖官鬻爵。

有一天慈禧在宫内闲逛,见俩人脸生,让总管太监喝住,二人一见慈禧,吓得一个“蛤蟆趴”趴那儿了,他以为见面磕头,这是礼节。实际上磕头非常有讲究,见什么人,磕什么头,这俩不懂。再一问,居然都是买来的官,这就牵扯到珍妃了。

珍妃卖了上海道台

珍妃父亲原来是广州将军,广州是清代最早的开放城市,姐俩见惯了花花世界,宫里清苦,就想通过卖官鬻爵挣俩钱,没想到让慈禧撞上了。

后来陆续又发生了一些事,据说珍妃还卖过一个大官,即上海道台,相当于今天的上海市市长,这事惊动了光绪。

还有一档事触动了光绪。四川缺个岗位,珍妃递了个履历,光绪不放心,说我问问这人干吗的,结果是木器厂的,还是个文盲。

珍妃原是珍嫔,后来升为“妃”。出了卖官鬻爵的事以后,被慈禧太后降为贵人,打入冷宫。详查《清史稿》,当中可以看到蛛丝马迹。

珍妃是怎么死的

慈禧把珍妃叫出来,本意是想让她跟着自己跑,结果珍妃哭哭啼啼,言语发生了冲撞,慈禧大怒,说:二总管你干什么吃的,把她给我扔井里去。这个说法是孙耀庭老先生跟我说的,他师傅伺候过光绪,是师傅这么告诉他的。

《珍妃周刊》中也有记载,唐冠卿老太监的说法跟这个说法大同小异。虽然他没在场,但他隔着门,在门那边,听到了所有对话。

戏曲中有《珍妃泪》,说她正义凛然痛斥慈禧卖国,然后壮烈投井自杀。这种说法前些年几乎占了主流。但孙耀庭说,珍妃眼看将死,曾哀求慈禧,最后还是被狠心地扔进了井里。现在看来,这比较接近于事实。

珍妃尸体在哪里

据孙耀庭说,信修明曾跟他讲过,慈禧后来命敬事房打捞珍妃尸首。

瑾妃曾让孙耀庭和一个穆首领去祭奠已经打捞出来的珍妃的尸体,刚一开始埋在恩济庄太监公墓,据说到了1913年,才葬在了崇陵,也就是说和光绪合墓了。

那根正先生另有说法,他说珍妃性格刚烈,当时就要跳井,慈禧让崔玉贵去拉,没拽住,结果跳井身亡,由此这个崔玉贵不讨老佛爷喜欢了,西逃时没带他。

崔玉贵没跟着慈禧西逃,奔了桂公府,哀求那根正的爷爷,说我给您就当个奴才,当牛做马,那根正的爷爷就收留下了崔玉贵。结果一两年后,有两种说法,一是崔玉贵又进宫了,另一是他回家了,不知所终。

珍妃死了,隆裕也没落着好。她死后,宫里给了个谥号,叫孝定景皇后,就是宫中一个“景儿”。

喜欢胡来的“大阿哥”

慈禧在西逃回京途中做了两件事:一个是到开封时,下谕旨废了大阿哥溥儁,将溥儁父亲端载漪革爵,流放新疆;一个是到了河北时,把荣禄的女儿瓜尔佳·幼兰,指婚给了醇亲王载沣

大阿哥是慈禧的一位表妹和端王载漪所生,(还有一种说法,说是慈禧的弟弟桂祥的三女儿,我问过那根正先生,那先生说不对。桂祥的三女儿嫁给了载澍)与慈禧关系非常近。

戊戌变法后,慈禧立溥儁为“大阿哥”,想废掉光绪。结果这事没弄成,荣禄给她出主意,说你把外国公使都请来庆贺这事,这事就成了。没想到,外国公使一个没来。

于是,只好把“大阿哥”搁在宫内,等待接班。这时出乱子了,“大阿哥”溥儁生性比较放荡,进宫没多久,跟宫女怀孕了,还不止一个。自己还没当上皇上呢,龙子龙孙都要出世了。

慈禧有苦说不出来,她没法跟外头说。端王载漪为了加强溥儁的政治资本,煽动义和团,后来八国联军要追究载漪的责任,被迫无奈,慈禧只能废掉“大阿哥”。

溥儁的下场不太好

载漪先被下旨革爵,后又来了一道懿旨:“载漪纵义和拳,获罪祖宗,其子溥儁不宜膺储位,废大阿哥名号。”

载漪被发配边疆,当时交通不便利,他怕没到那里就死了,所以半道悄悄投奔了内蒙古的罗王爷。据了解,这得到了慈禧的默许,只不过不能让外国人知道,后来载漪死在了内蒙古,说法不一,一说死于1922年,一说死于1928年,溥儁生活无着,看中了罗王爷的一位小姐,就娶了这位格格,在那儿暂且度日。

后来惇王府变卖的时候,溥儁又回到北京,据说重新有钱了,又捧唱大鼓的,又捧戏子,没几天钱花尽了,生活无着,内蒙古太远他又不愿意去,投奔罗王爷在北京的一处府邸,就在现在恭王府的东墙。我去年还去过一趟,两个府离得非常近。

据说溥儁在这儿非常不讨人喜欢,又穷又横,骄奢淫逸,又没钱,大伙儿谁也不喜欢他。罗王爷一死,他就给轰到马厩里了。

1942年,他抑郁而终,没钱埋葬,暂时停灵在嘉兴寺,解放后就地深埋了,这就是差一点成了中国末代皇帝的溥儁悲惨的结局。如果他当上皇上,溥仪继位根本没戏。

标签: 珍妃慈禧变法

更多文章

  • 后晋重臣杜重威:比石敬瑭还要反复无常的小人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后晋,杜重威,石敬瑭,

    杜重威(?-948),因避后晋出帝讳,又名杜威,朔州(今山西省朔县)人,五代后晋大臣。晋高祖石敬瑭的妹婿,封舒州刺史。先后率军讨伐张从宾、范延光、安重荣,以功被拜为潞州节度使,加平章事,后升为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后任成德军节度使。契丹南下时,为晋军主帅,率十万兵马投降,拜为太傅。后汉刘知远称帝后,拜为

  • 开宋国公王晏:历经四朝却备受重用的爱国将领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王晏,后汉,后晋,

    王晏(890—966年),徐州滕(今山东滕州人)人。五代时大将。先后事过四朝帝王,官至太子太师,北宋时进封韩国公。王晏(890—966年),徐州滕(今山东滕州人)人。王晏出身农家,健壮勇悍,少年时,常率乡邻伙伴打劫殷富人家,在方圆百十里很有名气。后梁末年,徐州地方混乱,打家劫舍的强盗和小股的农民起义

  • 商鞅必须死:揭秘权臣商鞅不得不死的十大理由!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商鞅,秦孝公,变法,

    中国历史上,商鞅是个人物,是个力主改革的功臣。而且在他的改革下,秦国的进步日新月异,进步很大。不过这样的人,却又没有太好的下场,就是被人车裂而死,那么曾经做过秦国国相的商鞅为何落得如此地步,是谁要对商鞅下此毒手呢?其一,商鞅来历不正。丞相公叔座死后,恰逢秦孝公举国招贤,卫鞅于是入秦并 “走后门”,通

  • 朱元璋分封太侈埋变乱祸根:朱棣靖难之役得天助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朱元璋,明朝,分封,朱棣

    朱允炆失误之一:重用齐泰黄子澄激化矛盾朱元璋在登上帝位的第一年,就立嫡长子朱标为皇太子。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月,朱标病故。九月,朱元璋立皇孙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允炆是朱标第二子,因朱标长子朱雄英早死,故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朱元璋晚年,功臣宿将被诛杀殆尽,而不少藩王都拥有重兵,皇太孙朱允炆对

  • 陈子昂之死悬疑:到底是因忧伤过度还是为人所害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陈子昂,武三思,忧伤过度,

    唐初,继四杰之后,以更坚决的态度起来反对浮靡诗风的统治,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表现了鲜明的创造革新精神的诗人是陈子昂,同时在他的政论奏议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洞察国家安危的远见和关怀人民疾苦的热情。他的一生经历曲折多变,关于他的死因人们至今仍无定论。陈子昂,字伯王,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他出生于豪富之家,

  • 诗鬼李贺诗中的不尽忧伤:其可能患有心理疾病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李贺,诗鬼,唐朝,

    李贺出生于一个旁支远裔、家境破落的宗室之家。在他生活的年代,仕进是读书人的惟一出路,考取进士是进入仕途的重要门径。但李贺因避家讳,不能举进士,这对才华出众又极为自负的李贺来说,无疑是个致命打击。李贺的一生有太多不幸与磨难,内外种种压力,使他的人格变得病态、扭曲。有人认为病态的人格导致他诗歌的感伤,而

  • 明朝权阉王振擅权之谜:土木堡之变是否全怪王振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王振,明英宗,土木堡,

    明正统年间,蒙古瓦刺部大举进犯中原。明英宗亲自率领五十万大军迎敌。蒙汉两军于土木堡附近展开一场大战。结果明军大败于土木堡,不但五十万大军损失过半,就连一国之君明英宗也被掠去,一时天下震惊。事实上,造成这一事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明军的指挥竟然是一个根本不懂军事的太监,此人就是权倾一时的宦官王振。由于王振

  • 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之谜:当时的交通条件做不到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岳飞,十二道金牌,临安,

    民族英雄岳飞和岳家军抗击金兵的事迹可谓家喻户晓,其中岳飞被宋高宗十二道金牌逼迫班师回朝的故事,也最令人扼腕痛惜,真是十年之功,度于一旦哪!不过这十二道金牌是怎么回事知道吗?它的历史真实性又如何呢?绍兴十年(1140)七月,岳飞率领岳家军挺进中原,经过艰苦卓绝的鏖战,大败猖狂南侵的金兀术大军,接连取得

  • 北宋名相寇准的生死迷局:客死岭南是否是冤枉?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寇准,北宋,贬斥,

    寇准乃北宋名相,为人豪放而洒脱不拘,为官正直而气度不俗,敢于犯顔直谏,不畏强权,为世人敬仰。大家知道,北宋澶渊之盟前后,幸亏这位名相处变不惊,力挽狂澜,坚持真宗亲征,宋军得以略挫辽军锐气,最后签订城下之盟。百年后就有宋人说:“当年若无寇准,天下已分南北矣!”如此一位功臣,最终却落得贬死岭南的下场。那

  • 宋朝起义军领袖李顺的生死迷局:两说法相隔30年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李顺,王小波,宋朝,

    王小波、李顺起义在坚持了一年多时间后,被残酷镇压,三万多名起义军战士英勇战死,八名首领被俘遇害。惟独李顺的下落不明,其结局到底如何?究竟死于何时,这一问题自成都被官军占领时起就不得而知,此后歧义丛生,一直没有弄清楚。四川农民起义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宋廷,淳化五年(994)正月,宋太宗任命亲信宦官王继恩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