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齐桓公为何被活活饿死 还被康熙当成了教材?

齐桓公为何被活活饿死 还被康熙当成了教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127 更新时间:2023/12/29 5:38:22

康熙皇帝掉泪的一位英雄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姜小白——齐桓公,他悲惨的暮年,令康熙有同病相怜之感。当时,诸位皇子贝勒,正在明争暗斗,对皇帝宝座虎视耽耽。年老体衰的康熙担心自己成为“齐桓公第二”。

齐桓公,曾是春秋时期“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重量级人物。当然,这种威望和实力绝不是吹牛骗来的,谋臣管仲是他称霸诸侯的智力支持。齐桓公是那个时代第一称霸的诸侯,尽管齐国的军事力量并非龙头老大,但齐桓公的胆略和仗义却是其他国君难以望其项背的。

姜小白干了42年的“寡头政治”,前后召集了26次“国际和平峰会”,出动过28次军队。不是帮助被外族欺负的诸侯小国打群架,就是收拾那些翘尾巴的诸侯大国。据《史记》记载,齐桓公自称:“寡人南伐至召陵,望熊山;北伐山戎、离枝、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登太行,至卑耳山而还。”他政治上“尊王攘夷”的广告词,把落汤鸡似的周朝皇室抬举到了最显赫的神位上,同时,自己也佩戴上了“国际警察”的服装道具。他曾在诸侯会盟的公开场大模大样得表示:“诸侯莫违寡人!”看来,齐国“老爷子”的地位已经得到了大多数盟国的默许。

网络配图

齐国并非只放刁不卖力的老滑头,战争对于姜小白来说似乎是一种快乐,哪里有烽火狼烟,哪里就有活力四射的齐桓公。在紧要关头,齐国拉了燕国一把,齐桓公御驾亲征,帮助燕国击溃了频繁骚扰的山戎部落,这个大胜仗使燕国受用了一百多年,那个北方小部落一提起姜小白就头疼。将士凯旋,燕国君主亲亲热热地送行,只顾宾主寒暄了,竟不知不觉地越过了本国的边境,这种无意间的失态显然与古礼不合,弄得双方都很尴尬;齐桓公则表现出一派天朝大国的领袖风范,《史记·齐太公世家》写道:

燕庄公送桓公回到齐国境内。两人边走边聊,竟然不知不觉地出了燕国国境,这令燕庄公非常尴尬。齐桓公笑道:“除了周天子,诸侯之间的迎送不应该超越自己的国境,我绝不让燕国君主处境难堪。”他当即宣布,把脚下本来属于齐国的土地无条件地割让个燕国,这样,燕国国君就不算迈出国门了。

《齐太公世家》还记载着另外一则典故,只为鸡毛蒜皮的一点小事儿,齐桓公不惜休老婆、断邦交、打战争。他身上具备了传统英雄所必需的个性条件:“桓公与夫人蔡姬戏船中。蔡姬习水,荡公;公惧,止之。不止,出船。怒,归蔡姬,弗绝。蔡亦怒,嫁其女。桓公闻而怒,兴师往伐。”

网络配图

就是这样一位令诸侯闻风丧胆的枭雄,没有遵从管仲临终的劝诫,铲除身边的三名亲信,致使姜小白自种祸根,死不瞑目。这三名亲信是:为了追求权力而“自宫”的宦官竖刁,把亲生儿子做成蒸肉奉献给齐桓公的“烹饪专家”易牙,还有“跟屁虫”、15年不肯回家省亲的卫国贵族卫开方。管仲认为这三个家伙是齐国的心腹之患,曾对齐桓公说:“如果对自己的身体都忍心残害,对别人岂不更虎狼成性?如果对自己的骨肉都下得狠心,对别人还不是蛇蝎心肠?连父母妻子都能抛到九霄云外,其他人又算得了什么呢?国君在私生活里总该享有某些癖好,要不,还有什么乐趣呢。但是,这些癖好绝对不能干扰国家大事。我死之前,可以约束您宠爱的这三个小人;我死以后,恐怕他们就像洪水决堤一样为所欲为了。”

培根说:“君主使用有野心的人,必须善于驾驭他们,让他们感到,总在前进而无后退之……除非万不得已,最好不用野心成性的人。”这简直是一句废话!天下的高人多的是,谁愿意引水入墙,起用希特勒式的野心家呢?问题是,那双辨别野心的眼睛长在谁头上;侥幸拥有那样的识人术,是否具备杀伐独断的英雄魄力与政治智慧。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沉疴在床,不久于世。管仲的话果真应验了。

姜小白终于到了“英雄垂暮”的时刻,他已经病得不能起床了。身边那三名亲信见讨不到什么便宜,便转而投靠齐桓公的一个儿子姜无亏,并允诺除掉太子姜昭,帮助这个野心勃勃的家伙继承王位。政治阴谋开始,齐桓公的背运来了。他的寝宫被强行戒严,任何人不准出入。三天以后,姜小白奄奄一息。眼看他断不了那口气儿,竖刁、易牙愤怒地赶走了御前的侍从。寝宫四周筑起高高的围墙,冷冷清清的宫殿里空无一人,只有叫天不语、唤地不灵的“老英雄”。谁也不知道他死亡的具体时间,尸体腐烂后,恶臭刺鼻,苍蝇乱飞;密密麻麻的蛆虫爬到了宫墙外面——“春秋五霸”的英雄时代悲凉地结束了。倘若九泉有知,齐桓公是否悔恨自己没有听管仲的话呢?

网络配图

英雄身边离不开出色的智囊团,比如项羽,智囊团散伙了,可以拉宝剑抹脖子;再比如姜小白,不但丢了智囊,还引进了三个居心叵测的掘墓人,于是,英雄连自杀的机会都捞不到,只配烂在自家被窝儿里。

垂暮的老康熙曾对自己的儿子们举齐桓公的例子,他最担心身后是一片骨肉杀戮。父母儿女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其中的亲情、义务和责任纠缠不清,但是在权力面前,这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将退却消失,没有人愿意看到这种悲剧,偏偏悲剧就在进行中。

标签: 齐桓公

更多文章

  • 白莲教领袖唐赛儿做尼姑是为了躲避朝廷追捕?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白莲教领袖唐赛儿

    唐赛儿是白莲教起义军中相对出名的一支,因其她是女性领导人才更具有传奇色彩。关于唐赛儿结局的说法中,有一项就是藏身尼姑庵。那么唐赛儿究竟是不是尼姑呢?她为什么要藏身尼姑庵?白莲教发源于宋朝时期,到明朝时期已经是支派林立,白莲教自创立时期就有两种极端色彩,向善,即引导民众向善;叛逆,即成为教众想改变社会

  • 太监也有老婆:魏忠贤曾与他人共用一老婆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魏忠贤

    客氏之所以要力挺魏忠贤,有一个重要原因——因为他俩是“两口子”,伴侣关系。在古代宫廷中,太监和宫女长期不能过正常家庭生活,生理和心理不免失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流行一种“对食”关系。从字面上看,是男女合伙吃饭的意思,实际就是临时夫妻。两人虽不能真的“那个”,但意思意思也聊胜于无。网络配图早在汉代,

  • 历史上专爱偷大臣家的东西的著名小偷皇帝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汉桓帝刘志

    汉朝时,大将军梁益暗杀了皇上刘缵,保荐了15岁的刘志当了皇上,并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他,做了皇后,梁又让刘志下诏将他的两个弟弟都封了列侯。梁益垂帘听政独霸朝纲,满朝文武百官看在眼里,恨在心上,却敢怒而不敢言。刘志当上皇帝后号称汉桓帝,虽为九五之尊,却整天贪玩,还染上一个手脚不干净的毛病,专爱偷大臣家的东

  • 堂堂一个皇帝死后头颅竟被人做成了酒器?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宋理宗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在我国古代,皇帝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手里掌握着生杀大权,一言不合就施以杀手的事情简直是司空见惯,前一秒还跟你勾肩搭背,下一秒就可以给你按个欺君枉上的罪名,没株连你九族算你好福气。相比于西方帝王受到教会的制约不同,在我国天子是高于一切的,他说的说的话就是规矩,所谓君无戏言,只

  • 唐太宗宋太宗都是弑兄上位为何后人评价差异如此大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

    唐太宗、宋太宗都是弑兄上位,为什么对他们的历史评价截然不同?两人的上位都名不正言不顺,只是唐太宗逆取而顺守之,又大略雄才,在历史上开创了贞观之治,登顶的手段自然大家都不在乎了;赵二要是能北灭契丹(李世民征服东突厥),西剿党项(李世民灭吐谷浑),甚至再拿下河西进驻西域,那.....名声只会比李世民更响

  • 秦始皇不停开疆拓土的背后:竟是自卑作祟吗?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秦始皇

    赢政对自卑情绪的补偿努力,似乎在他的生命里注人了青春的热血,他活泼旺盛、充满朝气,像匹不停奔驰的野马,从不后顾,只知勇往直前。但另一方面夹说,他的生命又只属于青春,只属于建功立业、开拓疆土和永无穷尽的征服。赢政对自卑情绪的补偿努力,似乎在他的生命里注人了青春的热血,他活泼旺盛、充满朝气,像匹不停奔驰

  • 揭秘明朝开国第一元勋 一生纵横八方驱除鞑虏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徐达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虽然知名度上可能与春秋战国,三国,大唐时代上相比有所欠缺,但是明朝将领的传奇色彩却一点不逊色于古代的名将,只是我们可能了解不多。现在,就让小编我来给大家说说这位千古名将吧。这里要说的就是明朝的开国功勋——徐达。网络配图徐达农家出

  • 汉明帝反腐绝招:只要贪污不管涉及谁一查到底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汉明帝

    汉代董仲舒说过:“矫者,不过其正弗能直。”从历史来看,一种弊端产生了,就会出现新措施来纠正它,但随着时间和形势的发展,原有的新措施往往会过度发展,产生新的弊端,最终不得不加以改革。这种现象在历史上屡屡发生,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损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借鉴先秦诸侯割据,天子大

  • 孝文帝大刀阔斧的改革让北魏今非昔比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孝文帝

    北魏(386年—534年)是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的北方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386年初,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时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当年四月,拓跋珪迁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 汉武帝晚年为什么要诛杀太子与皇后卫子夫?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汉武帝

    汉武帝晚年诛杀太子之谜:晚年汉武帝昏庸,相信巫蛊之术。于是就有人利用这个陷害卫家,(就是在卫家放一个小人,那种上面有生辰八字的),之后卫青俩儿子被皇帝杀掉,卫子夫看大势已去,迟早会牵连到她和她儿子,就一起自杀了。1 案发背景汉武帝的晚年要多荒唐有多荒唐,不光是他本人,整个京城长安都很荒唐。怎么呢?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