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王直为何成明朝通缉令第一人:在海外俨然帝王

王直为何成明朝通缉令第一人:在海外俨然帝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2785 更新时间:2023/12/21 22:54:02

核心提示:“绯袍玉带”的王直,事实上已经成为一个可以和明朝分庭抗礼的海上帝王。

网络配图

嘉靖三十二年(1552年)四月的一天,中国东南沿海的居民赫然发现往日一望无际的海面上,突然升起无数的桅杆,林列的海船上站着髡头鸟音手持弓刀的日本人。

倭寇大至!

“(王直)纠岛倭及漳、泉海盗,巨舰百艘,蔽海而来,浙东西、江南北、滨海数千里同时告警。”这一幕嘉靖年间最大规模的倭寇来犯,明朝史书称为“壬子之变”。而倭寇数量暴然增加的原因是,当年肥前庄稼歉收,大量日本饥民无法生存,索性追随倭寇来中国掳掠。

此后两年间,以王直、徐海为首的倭寇集团,对浙江、南直隶、广东、福建和山东等沿海地区甚至内地肆行劫掠,官军连连惨败。整个东南沿海地区几乎处于一种无处无倭的糜烂状态,整个明朝的半壁江山都被动摇了。

王直从这一刻,完成了从徽州落魄少年到海贼王的蜕变,让自己上了明王朝黑名单的第一位。

明王朝悬赏王直人头的榜文,贴满了东南沿海的城市乡村:“但有能主设奇谋擒斩王直者,封伯爵,赏万金,授以坐营作府管事。”

明朝的公、侯、伯三种爵位皆位列一品,用来封赠外戚或功臣。明朝开国功臣、著名的刘伯温也不过封伯爵,戚继光戎马一生战功赫赫都没有封爵。而擒斩一个王直,居然开出了“封伯爵赏万金授高官”的厚赏,可见明王朝对王直之忌恨已到何等地步。

不过,王直可不是那么容易“擒斩”的。

王直航行于海上的大船能容纳数百人,据说可以“驰马往来”,而他的船队拥有二百余艘之多,“官军莫敢撄其锋。”

对这个乘巨舰往来于茫茫东洋、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倭寇首领,明朝的大小官员除了恐惧痛恨外,还有一种无可奈何的佩服。《明史》里有一段少有的人物形貌描述:“直乃绯袍玉带,金顶五檐黄伞,头目人等俱大帽袍带,银顶青伞,侍卫五十人,皆金甲银盔,出鞘明刀,坐定海操江亭,称净海王,居数日,如履无人之境。”

网络配图

“绯袍玉带”的王直,事实上已经成为一个可以和明朝分庭抗礼的海上帝王。

关于王直,官方的《明史日本传》里“嘉靖倭乱”几乎一半全是他的记录,民间的图编、考源、倭纂、纪略、文集、方志、小说更是浩如烟海。一直试图从茫茫史料中找出一个真实的王直,但最后还是流于平面化,甚至连他的姓都模糊不清,汪直还是王直?

也许是汪直——王加上三点水,才是海贼王。而当“汪直”决定离开大海上岸投降的那一刻,他就从海上霸王成了任人宰割的囚徒“王直”。

王直是被老乡胡宗宪诱杀的。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东南沿海的抗倭统帅职位落到了徽州绩溪人胡宗宪的身上。和几个前任以剿为主、“四处救火”不同,胡宗宪上任后决计剿、抚并施,并把最大的目标毫不迟疑地对准了王直,面对茫茫大海,他冷静地发出这样的声音:“海上贼惟(王)直机警难制,其余皆鼠辈,毋足虑。”

同为徽州人,胡宗宪对于他的倭寇老乡有着深入骨髓的认识:王直骨子里还是一个商人,他不愿意看到自己苦心经营的海上财富梦被战火毁于一旦,更没有与明王朝彻底决裂的勇气,用招抚之计完全可行。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胡宗宪派特使蒋洲、陈可愿远赴日本说降王直。这是一次艰难的万里劝降,历经千辛万苦,两位使者成功到达日本,见到了王直。

很难想象王直第一眼见到两位朝廷特使时的复杂心情。但是很快,冰山化冻了。

除了许诺免罪,胡宗宪手中还有张王牌:王直的老母和妻儿。一上任,胡宗宪就意识到王直家属的利用价值,把他的老母妻儿从金华的监狱里释放了,安置在干净住宅中监视居住,在生活上给予优厚的待遇。一直以为家人早已受株连的王直得知亲人无恙,顿时喜极而泣。

网络配图

王直对两位特使诉苦道:“我本非为乱,因俞总兵图我,拘我家属,遂绝归路。”一直到现在,王直还深恨俞大猷,可见俞大猷在烈港的那把大火,在他胸中从来就不曾熄灭。

投降可以,但是有条件。王直派养子王滶护送陈可愿回国面见胡宗宪,明确无误地提出了投降条件:“乞通贡互市,愿杀贼自效。”这就明摆着要求,我要成为红顶商人。胡宗宪满口答应。

王直之所以答应投降,其实有一个重要原因:他的根据地已经不稳了。当时日本九州的强藩岛津贵久崛起,开始平定南九州,已经占领大隅、日向两国的大部分。身为“唐人”,王直在九州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了。加上连年对抗明朝,兵员和财物的来源日益减少,就连王直占据的五岛,当地日本人连年跟随王直作战,多有死伤,有的甚至全岛没有一个活着回来的,死者家属十分怨恨王直。

倭寇集团的瓦解倒计时开始了。

徐海、陈东、叶麻相继被擒杀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十月初,王直应胡宗宪之邀,带着属下“骁勇之倭”千余人,包括四十多个日本随从,乘“异样巨舰”返回了舟山群岛的岑港,投降只有一步之遥。

胡宗宪曾对属下说过:“王直越在海外,难与角胜于舟楫之间,要须诱而出之,使虎失负隅之势,乃可成擒耳。”现在,王直送上门来了。

为了坚定王直的投降决心,胡宗宪让王直的儿子王澄写下血书,让王直老母亲按上手印,叙述胡军门不杀之恩,劝王直早降。

王直不是笨蛋,接到血书后,笑道:“笨儿子,朝廷不杀你们,是因为我的缘故。我要是归顺,连你们都跑不掉。”不过,此刻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标签: 王直

更多文章

  • 曹操为何没能一统天下:政治内斗消耗掉最后精力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曹操

    核心提示:随着曹操权势的增大,政敌也越来越多,他不得不腾出手来解决这些问题──比如进献三个女儿、杀伏皇后一家、诛孔融,如何平衡汉朝与自身的关系,耗费了曹操的许多精力。网络配图曹操二十余岁时于征讨黄巾军起家,以为国家讨贼立功为本愿,从此纵横马上近四十年,几乎无一岁不出征,可惜终究未能一统江山。若论原因

  • 揭秘:荆轲刺秦失败仍被列入四大刺客真相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荆轲

    荆(jīng)轲(kē)(?~公元前227年):姜姓,庆氏(古时“荆”音似“庆”)。战国末期卫国人,中国战国时期着名刺客,也称庆卿、荆卿、庆轲,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受燕太子丹之托入刺秦王,因为被夏无且(jū)的药囊击中,被秦王拔剑所杀。荆轲,字次非,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

  • 三国趣闻:馒头是不是诸葛亮在过河时发明的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诸葛亮

    关于馒头的由来有一个家喻户晓的传说,据说在三国时期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辅佐少主刘禅可谓鞠躬尽瘁、劳心劳累。蜀国南边占据云南、贵州一代的南蛮洞主孟获是个不让人省心的家伙,时常骚扰侵袭蜀国边境,诸葛亮决定教训一下这孙子。古人迷信,泸水一代瘴气很重,就有人向诸葛亮提议用南蛮俘虏的人头来祭祀泸水河神。诸

  • 揭秘春秋时期的小国外交:宋国死要面子活受罪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春秋时期的小国外

    楚军包围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晋国不敢对抗楚国,只是派人忽悠宋国“顶住,我们就来了”。这一回,宋国被围了8个月,悲惨到什么程度呢?反正“易子而食”这个成语就是这次发明的。最终,宋国人还是投降了,“城下之盟”这个成语也是这次发明的。宋国的策略下,死要面子,结果面子基本上也没有,城下之盟签了,其他国家还

  • 揭秘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政策制定者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秦始皇

    今天,小编要介绍的这个人非常厉害,他是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的得力助手,而且他本人也是一个书法家。网络配图人生能确认的最早的漢字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金文。也许还有更早的文字,但尚未发现。甲骨文当时也不叫甲骨文,是清末考古发现的,锲刻在龟甲和牛骨头上的文字。可以肯定当时更多的是把文字写在木板竹板或布帛上,

  • 盘点:中国历史上太上皇的八个类型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太上皇

    导读:什么是太上皇,太上皇就是在位皇帝的在世老爸。太上皇听起来威风凛凛,实际上却有很多苦衷。中国历史上的太上皇也不在少数,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中国历史上太上皇的八个类型。坐收渔利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太上皇,刘邦的父亲刘老爹独享此项殊荣。刘邦在他父亲眼里一直是最不成器的刘小三,直到他斩蛇起义,刘老爹才拿剃

  • 李元霸神力无敌 一对擂鼓瓮金锤重800斤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李元霸

    说起隋唐英雄,最厉害的绝对非李元霸莫属,一对擂鼓瓮金锤,天下无敌!正史上的李元霸原名叫做李玄霸,生卒年为(599年~614年),字大德,是唐高祖李渊第四个儿子,十几岁就去世了,死后被封为卫怀王,绝后无子。网络配图今天我们要说的李元霸是《说唐》、《隋唐演义》、《兴唐传》、《瓦岗英雄传》中的小说人物李元

  • 历史上惟一获得“皇帝”名号的宦官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宦官

    东汉后期的清流派名士是一群非常特殊的人。他们身无分文,却不必为衣食发愁。他们不是权贵,却能让权贵屈尊。皇甫规,字威明,出身于 西北豪强,官至度辽将军,是东汉后期最著名的将军之一。他不怕勇猛的羌人,不怕权势遮天的宦官,唯独惧怕名士。解甲归乡之后,有一位曾经担任雁门太守的同 乡前来拜访,皇甫规非常冷淡地

  • 中国最善炒作的君王是谁:齐桓公用茅草换黄金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齐桓公

    黄金为什么这样美丽?只因近期经济不美丽。美债欧债波涛汹涌,浪卷起千堆血泪,曾经性感美艳的理财产品只是一个经济寒冬的干瘪童话,呜呼,还是黄金靠得住,在暗淡的经济暮色下,黄金的光芒,像是壁炉里的火焰,能给穷途的投资人一丝温暖。网络配图是不是黄金储量多的国家,也会显得很美丽?有个国家,黄金储量天下第一,自

  • 可七步成诗的曹魏第一才子曹植的可恨之处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曹魏第一才子曹植

    世人了解的曹植,大都来自他的一首小诗《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多数人都对曹植同情不已,有才嘛,不但有才,而且行文之间尽显无奈悲伤。而其兄曹丕却往往被认定为奸邪兄长,对弟弟迫害不已。曹丕当然心狠手辣,两兄弟争夺太子之位十来年,哪里还有什么兄弟情分,都恨不得把对方一口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