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人物专题>俞大猷

俞大猷——与戚继光齐名的抗倭名将

俞大猷

俞大猷的资料

中文名:俞大猷

别名:俞志辅,俞逊尧,俞虚江

国籍:中国(明朝)

民族:汉族

出生地:晋江

出生日期:公元1503年

逝世日期:公元1579年

职业:军事家

主要成就:征剿倭寇

代表作品:《剑经》、《正气堂集》、《洗海近事》

官职:平蛮将军

谥号:武襄

俞大猷的介绍

俞大猷(1503年-1579年),字志辅,又字逊尧,号虚江,晋江(今福建泉州)人。明代抗倭名将,军事家、武术家、诗人、民族英雄。俞大猷一生几乎都在与倭寇作战,战功显赫,他所率领的“俞家军”甚至能将敌人吓退,与戚继光并称为“俞龙戚虎”,扫平了为患多年以及趁机作乱的伪倭寇。俞大猷虽然战功累累,却经常被弹劾而遭到免官,甚至多次被他人冒领军功,但俞大猷却从来不会计较,仍旧全力打击倭寇。俞大猷创立兵车营,设计创造了用兵车对付骑兵的战术。官授平蛮将军,死后被追谥为武襄。著有《兵法发微》、《剑经》、《洗海近事》、《续武

有关“俞大猷”的历史故事

  • 明朝俞大猷简介-明朝俞大猷(与戚继光齐名的抗倭名将)

    俞大猷简介:与戚继光齐名的抗倭名将小编今天讲一位明朝历史人物:明朝俞大猷,历史上评为与戚继光齐名的抗倭名将俞大猷,明朝历史俞大猷是一位著名的风云人物。中文名:俞大猷,别名:俞志辅,俞逊尧,俞虚江,国籍:(明朝)俞大猷(1503年-1579年),字志辅,又字逊尧,号虚江,晋江(今福建泉州)人。明代抗倭

  • 同是抗倭名将,为什么戚继光比俞大猷出名?

    俞大猷是明代著名的军事家。在抗倭上功勋卓著,是与戚继光齐名的“抗倭英雄”。俞大猷一生都与倭寇作战,在他的带领下,俞家军立下赫赫战功,闯下威名,让敌人一听见“俞家军”的名字,便望风而逃。俞大猷出身习武世家,20岁那年,他的父亲突然病故,他便继承了父亲“百户”的世袭职位,到军队里为国效力。嘉靖十四年(1

  • 明朝俞大猷同样是抗倭名将,为什么不如戚继光有名

    明朝倭寇横行,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在抗倭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殊不知还有另一位将领俞大猷同样也是战功卓著,“俞家军”也是令倭寇闻风丧胆的存在。俞大猷是明朝著名的抗倭将领,这个男人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与倭寇作斗争。在当时他带领的“俞家军”立下赫赫战功,闯下威名,让敌人一听见“俞家军”的名字,便望风而逃。岁

  • 俞大猷

    俞大猷(1503年-1579年),字志辅,又字逊尧,号虚江,晋江(今福建泉州)人,明代抗倭名将,军事家、武术家、诗人、民族英雄。俞大猷一生几乎都在与倭寇作战,战功显赫,他所率领的“俞家军”甚至能将敌人吓退,与戚继光并称为“俞龙戚虎”,扫平了为患多年以及趁机作乱的伪倭寇。俞大猷虽然战功累累,却经常被弹

  • 明朝十大抗倭英雄俞大猷是怎么死的,俞大猷是哪里人?

    说到戚继光,大家肯定都是“啊,那个抗倭名将”,若是说到俞大猷,大家脑袋里出现的肯定是一个大大的问号。根本没有听说过这个人,或者只觉得挺熟的好像在哪儿听过。但是大家对他更多的了解,相信除了历史学家或则对那段历史有所耳闻的朋友,一般人是没有的。时间是残忍的,人心也是残忍的,自古以

  • 同为抗倭名将的俞大猷为什么没有戚继光出名

    戚继光与俞大猷两人并称“俞龙戚虎”,甚至从这个称号上来看,俞大猷为龙,戚继光为虎,龙比虎贵,俞大猷在当时应该是比戚继光更为勇猛的大将。他们两个一个海上,一个陆地,一个骁勇善战,一个智谋广远,同样深得百姓拥护,同样让倭寇闻风丧当,而与倭寇斗争最长,对倭寇打击最大,同时也是戚继光

  • 抗倭名将俞大猷战功赫赫,为何有人说名声却不如戚继光?

    俞大猷与戚继光齐名,并称抗倭“俞龙戚虎”。只是俞大猷为人低调,军功被人冒领,运气比稍晚的戚继光差了不少。关键是朝廷被奸臣把持、皇帝比较昏庸。和平时间长了,有了战事军功,自然新鲜,每个人都想染指、分一杯羹!戚继光出现较晚,新鲜劲过了,朝廷把关也规范了。按说俞大猷军功绝不比戚继光差,甚至更高。否则,俞龙

  • 俞大猷是如何抗倭的?

    俞大猷(1503-1580年),明朝抗倭名将、民族英雄。字志辅,号虚江,出生于洛江河市,他与戚继光齐名被称为“俞龙戚虎”。出身于下级军官家庭,祖籍安徽凤阳,始祖俞敏跟从朱元璋打天下,以开国功臣袭泉州卫百官,至其父俞元赞已历5代。俞大猷少时家境贫困,经常断炊,依靠母亲杨氏编发网和亲友资助,维持生活和读

  • 明朝抗倭名将俞大猷简介:与戚继光并称为俞龙戚虎

    明朝(1368年―1644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明朝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进入了

  • 明朝逆境将军俞大猷:从挫折中成长的抗倭名将

    俞大猷是明朝中后期的著名军事将领。在抗倭上功勋卓著,是与戚继光齐名的“抗倭英雄”。他虽然功名显赫,为国家贡献颇多,却屡遭打击陷害,一生沉浮漂移,命运多舛。所幸的是,俞大猷总能化险为夷,东山再起,显现出超常的政治军事智慧。愈挫愈勇成名将俞大猷出身习武世家, 20岁那年,他的父亲突然病故,他便继承了父亲

  • 被忘却的英雄俞大猷:一生不止“齐名戚继光”

    即使再一次被盗墓的消息上了新闻,相信还是有很多人不知道俞大猷是何方神圣。除了让人联想起海腥味浓重的谐音“鱼大鱿”,也许只有“与戚继光齐名”之类的注解,能让人对这位抗倭名将建立起模模糊糊的印象。对于英雄,遗忘远比非议更可怕。嘉靖二十八年,四月。廉州城外草长莺飞,城内人心惶惶。安南国(今越南)大臣范子仪

  • 明朝抗倭名将俞大猷简介:与戚继光并称为“俞龙戚虎”

    明朝(1368年―1644年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明朝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进入

  • 抗倭名将俞大猷和戚继光齐名曾勇敢单挑少林寺!

    要说起明朝抗倭名将,众所周知有戚继光,但有一人和戚继光齐名,在抗倭方面的功劳也不少,而且他本人也是传奇人物。 这个人就是俞大猷。俞大猷和戚继光并称“俞龙戚虎”,他手下的“俞家军”也是一支劲旅,曾经吓退过敌人,可见有多厉害。俞大猷的个人成就也很高,他写过很多诗词,这些诗词大多气势豪迈,颇有苏辛之风。俞

  • 俞大猷是谁:与戚继光齐名却被人们淡忘的英雄

    对于英雄,遗忘远比非议更可怕。嘉靖二十八年,四月。廉州城外草长莺飞,城内人心惶惶。安南国(今越南)大臣范子仪领兵北上,在明帝国的南疆大肆劫掠,此刻正把廉州城围得铁桶一般。大概是个傍晚时分,几名明军骑兵飞马自东而来,直奔叛军营地,即使持着使者旌旗,也有点过分的不可一世。“大明福建备倭都督指挥俞大猷有令

  • 俞大猷与戚继光的异同:俞大猷戚继光谁品行更好

    俞大猷、戚继光之共同点 两人出身、经历、业绩、著述均大体相同。二人都出身武职世荫家庭,俞世职百户,戚世职千户,戚起点稍高于俞;都毕生军旅生涯,转战南北,主要功绩都是抗击倭寇对东南沿海的侵扰,为东南海疆的安定作出重大贡献,两人都立功塞上,为大明朝铸就钢铁长城立下不朽的功勋;都治军严明,卓越善战,俞家军

  • 抗倭名将戚继光和俞大猷的武艺到底哪个厉害点?

    明朝有两位军事家和武道宗师,便是戚继光和俞大猷。这两人在当时被称为“戚虎俞龙”,说他们“杀贼如土”,端的是赫赫有名。那么,戚继光和俞大猷的武艺到底哪个厉害点?我们知道,戚继光擅刀法和长枪,俞大猷擅棍棒及双手长剑法,这两人在抗倭时,经常在一起,也曾经私下演练过各自武艺,但胜负结果,却是没明说。戚继光所

  • 俞大猷也是明朝将领吗?为何他没戚继光有名

    俞大猷是明朝著名的抗倭将领,这个男人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与倭寇作斗争。在当时他带领的“俞家军”立下赫赫战功,闯下威名,让敌人一听见“俞家军”的名字,便望风而逃。岁月是世界上最锋利的武器,再坚硬而强的东西在他的摧残下,都会逐渐被岁月磨平。尽管俞大猷这样一个军功卓著的将领也抵不住岁月的摧残,到了今天已经

  • 抗倭名将俞大猷是怎么死的?俞大猷生平简介

    俞大猷是中国明朝历史上极为出名的抗倭名将、民族英雄、军事家、武术家、诗人。俞大猷出生于公元1503年,去世于公元1579年,福建泉州人,字志辅,又字逊尧,号虚江。虽然俞大猷身上背负了那么多的符号,但俞大猷最值得人称赞的还是他在抗倭方面的贡献。俞大猷一生都在与倭寇作战,保护了沿海人民的安全,战功赫赫,

  • 抗倭名将俞大猷,在历史上为何没戚继光出名?

    俞大猷与戚继光一样,都是明朝中期的抗倭名将,“俞龙戚虎”是当时人们对他俩的赞誉,也说明两人旗鼓相当,可以相提并论。但不知怎的,到了后世,戚继光的名气要远大于俞大猷,历史书籍只要提到抗倭必会大书特书戚继光,而俞大猷则成为配角,成了映衬戚继光这朵红花的绿叶,这显然与俞大猷在历史上的作用贡献不太相符。俞大

  • 抗倭名将中作战最猛、武力最高的人,不是戚继光也不是俞大猷

    刘显是江西南昌人,天生魁梧强壮,臂力奇大,少年时家里穷的揭不开锅,他的饭量又大,所以整天挨饿,后来实在忍不了,准备在一个废旧祠堂上吊自杀,谁知一连死了几次都没死成,心想可能是神仙护佑,便收起了轻生的想法。听说蜀地年景好些,好过活,就偷偷跑到了四川,因为略通文章,所以在一间私塾里面做了老师,教童子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