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商鞅是如何严格执行秦国法律的?

商鞅是如何严格执行秦国法律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384 更新时间:2024/2/8 16:13:40

导读:商鞅是秦国的改革家,他创立了一套完整的法律制度。为了保证每一个人都可以在法律的监控下,商鞅身先力行,保证了每一次赏罚的分明。

商鞅变法时无论是奖赏还是刑罚,秦国都是要严格按照法律来执行的,绝对不会出现所谓虎头蛇尾的现象。斩获了敌人的人头,就等于看到了爵位、田宅金钱,绝对不用担心政府不讲信用,给他们打白条,不兑现承诺。而违法犯纪的人,就等于看到了皮鞭和刑具,甚至是血淋淋的鬼头刀,无法存在丝毫的侥幸心理。

网络配图

据说,秦国每打完一次战争,都会抽出一段时间来处理善后事宜。这里所谓的“善后事宜”,不外乎奖赏那些有军功的人,处罚那些违法乱纪的人。军功需要衡量大小,而参考标准就是斩获人头的数量。具体的做法是:把所有斩获的人头公开展览三天,查对三天,确定无误后,再由将军把获首将士的名单报请主管大夫颁奖“劳爵”。

让我们想象一下秦国战争结束以后展览、查验人头的场面吧!所有的人头全部摊摆在操场上,呲牙咧嘴,血腥冲天,要是恰逢夏季,人头还可能腐烂发臭,引来苍蝇和蚂蚁。然而,在今天我们看来令人发指的头颅,在当时的秦国士兵看来,不仅已经司空见惯,而且还视若珍宝。别忘了,一个人头就是一级官爵,那是用生命换来的粮票。家中的父母、妻室和儿女,都在望眼欲穿,指望着这几颗人头糊口呢!正因为此,秦军将士从斩获敌首时起,直的展览、查验完毕以后,都会与这些血淋淋的人头形影不离。

说到这里,有一点让今天的我们百思不得其解。两军交战,刀枪并举,生死也往往系于一招一式、一差一错,丝毫不能有半点马虎。而秦国的士兵,在斩杀敌人以后还要俯下身子去割敌人的头颅,然后再拾起来将人头系于腰间或缚束于背后再去继续参加战斗。这个动作即时练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也是需要时间的。我们不禁要问:疾斗之中哪有闲暇去完成这些个附带的小动作呢?而对方的敌人,也不会眼睁睁地看着秦国士兵完成这个动作以后再去与其交战。徒步的士兵尚且如此,那些车乘骑马的就更难以想象了。难道他们每杀一个人还得下车下马?

网络配图

况,当时“尚首功”的也不仅仅是秦国一家。我们前面说过,齐国、魏国的士兵也是以敌人的人头作为回国领取奖赏的凭证的。至于其他几个诸侯国,史书中虽然没有明确记载,大体估计也是如此。试想,战争结束以后,战场上剩下的都是一些横七竖八的无头尸,场面何等的惨烈!打扫战场的时候,辨认敌我可能还是比较容易的,因为各国军士的服饰不一,穿也不一样。但是,在那些无头的秦军尸体中,又有谁敢保证这些人的头颅都是被敌方军士割去了呢?难道就没有被自己的战友割去脑袋去冒功的可能?当然有。

正因为此,商鞅才要求必须仔细查对三日。而且,这个活动是严格按照程序透明进行的,任何人都不得搞暗箱操作,虚报战功。为了防止弄虚作假,朝廷还会派出“国正监”和“正御史”对战功的统计工作进行监督。“国正监”和“正御史”的权力直接来自朝廷,不受军方的羁绊,和地方官吏也没有利益牵涉,所以参与此项工作比较公正。发现瞒报、谎报者,可以立即制止,并对图谋不轨者进行严厉处罚。即使是将军,也不例外。而且,“国正监”和“正御史”还对军功统计工作的进程进行监督,不能拖得时间过长。该受奖者,必须让其立即看到实惠;该受罚者,立即正法,严明军纪。将军把获首将士的名单报上去以后,将士所在县的官吏一般要在三天之内兑现“劳爵”。超过三天,“国正监”和“正御史”就有权力将该县的四名主管官吏交付丞尉惩治办罪。

展览三天,查对三天,而后兑现“劳爵”又需要三天。也就是说,如此浩大的统计工程要在九天的时间内全部完成,效率之高,就算在今天,也是很难想象。因为个中的工作绝不是统计几个数字那么简单。里面还会牵涉很多问题。比如,军功的换算问题。我们前面说过,战场上的军功是可以用来折算的。一个士兵如果既立有战功,又违法了军纪,就要按照军法进行折算,看看他是应该受赏还是受罚。还有,有的士兵可能还会放弃军功以回赎卖身为奴隶的亲属。这些工作也要在这三天内一并完成。而商鞅的新法就做到了这一点,不仅讲信用,还要及时,马上兑现。

网络配图

这就是“法治”的威力。每个人都处于了法律的监管之下,没有任何特权的存在。即时那些掌握权力的人,也处于彼此的制衡和监督之中,不敢越雷池半步,从而保障了法律充分彻底地彻。何况,说他们有权力,还不如说他们是在履行法律赋的职责。当然,任何法律都是硬性的强制性规范,不可能将世间万象全部穷尽。正因为此,自从有法律那一天,就有钻法律漏洞,打法律擦边球的人存在。

就好像自从有了杀毒软件,就有了层出不穷的病毒一样。真可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就拿今天的美国来说,它是当今世界上法律体系最为健全,拥有律师最多的国家,但是,它也是一个美国也是世界上犯罪率最高的国家。法律不是万能的,当它的作用和功效发挥到极致的时候,也正是反面转化的时候。但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它的作用还是很大的。特别是商鞅,轻刑重罚,几乎堵塞了法律的漏洞。因为,那些试图钻法律空子的人,风险实在太大了。还是中规中矩代价小些。最起码不会整天担心受怕,如履薄冰,承担无法喘息的心理压力。

虽然商鞅制定的法律制度看起来十分的严苛,但是他却大大减少了犯罪率,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的安定团结,所以商鞅制定的法律成为后人效仿的对象。

标签: 商鞅

更多文章

  • 杨家将死因真相:真是潘仁美的阴谋?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杨家将

    导读:在电视剧《杨家将》中,潘仁美被塑造成了一个跟秦桧差不多的反面角色。他公报私仇,处处陷害杨门忠将,致使杨继业战死沙场。但这是演义,不是历史。历史上潘仁美的原型是潘美,北宋人。一开始就跟着宋太祖南征北战,忠心无二,战功赫赫。那么杨家将的死真是潘美的阴谋吗?网络配图我们先看看当时的情况。赵匡胤死后其

  • 用人之道:刘备用人为何百无一失?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刘备

    导读:刘备能成就霸业,显然不是《演义》中所描述的那样,更不是民间传言“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他之所以能在尔虞我诈乱纷飞的时代占得一席之地,主要是因为他在用人之道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功。那么,刘备的用人之道究竟有何厉害之处?刘备首次下定“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决心,毅然决然的决定抛头颅,洒热血

  • 揭秘刘贺从皇帝贬为海昏侯后的墓葬待遇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刘贺

    刘贺这个人在历史上算是一个传奇,他的一生扮演了很多角色。先是继承父亲的昌邑王封爵,后来又因为自己的叔叔汉昭帝死后无子,众臣推举他为新一任皇帝。刘贺就从昌邑王的身份转换成了皇帝身份。然而他的骨子里是不务正业的,在当皇帝的时候,他干出了很多不符合法律道德的事情。在来京奔丧的路上,他就掳掠民女,并且在大臣

  • 解密:清朝贪官和珅是如何最终“卿家荡产”的?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和珅

    《亚洲华尔街日报》曾推出千年来全球50富人榜,6名榜上中国人中便有和珅。但和珅的巨额家财并未被其后人继承,而为朝廷悉数抄没。那么,权倾天下的和珅,是怎样“卿家荡产”的呢?说清和珅的“卿家荡产”,先要知道他如何“白手起家”。和珅算是一个“官二代”,但这对他后来的发迹,应该说是能力之外的资本等于零:和珅

  • 刘据当三十多年太子为何最后没有登上帝位?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刘据

    刘据是卫子夫与刘彻所生的儿子,史称卫太子,刘据一出生,就得到汉武帝刘彻的爱护。他命人写了一首赋,叫做《皇太子赋》,很显然这首赋预示着刘彻已经把刘据视作太子了。在刘据七岁的时候,刘彻就立他为太子。自然刘据的生母卫子夫也成了皇后。因为刘据是韩无毒唯一的嫡长子,所以汉武帝对其百般爱护,尽力培养他的政治才能

  • 狂生郦食其:刘邦夺取天下时功劳最大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狂生郦食其

    郦食其传你了解吗?刘邦夺取天下的过程中有一位功劳最大的人应该是郦食其了,这个人物很多人并不是十分的了解,但是郦食其的一生确是令人敬佩的。说到郦食其这个人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比较困苦的环境中的,但是爱读书也是出了名的,古往至今有才能的人的脾性都是有点古怪的,郦食其的脾气也会比较桀骜不顺的。当时县里面的人都

  • 皇太极如何收服明朝五大降将从而实现大清一统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皇太极

    从天聪七年(1633)到崇德七年(1642)这10年间,明朝有五位重要将领投降了皇太极,使清朝的力量大大增强。这五将是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洪承畴和祖大寿。五将尤其是前四将归清,极大地壮大了清朝的力量。孔有德(1602-1652),辽东人。努尔哈赤攻克辽东,孔有德与耿仲明(1604-1649)奔皮

  • 揭秘唐玄宗为什么对自己的孩子痛下杀手?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真的杀了他的三个儿子吗?赵美人,后来被封为赵丽妃,生的这个儿子后来还当了太子,名字叫做李瑛,只可惜,这个太子后来被武惠妃陷害,和其他两个兄弟一起,在一天之中都被玄宗杀掉了。真是血腥的家庭悲剧啊!说来话长。李瑛是玄宗的第二个儿子,是开元三年立的太子。可能有人会问,按照传统,太子不应该是由皇

  • 项羽身边只有虞姬一个女人吗?他有没有后代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项羽

    项羽的直系后代在史料上似乎没有记载,至于项家的后人,考虑到汉高祖先生平日里的作风,恐怕大多数已经被杀了。哪怕有少数的幸存者,在汉朝四百年的时光当中也只能隐姓埋名生活,到了东汉末年,这些人的后代也不一定能记得自己祖上是谁了。网络配图同时,汉末群雄争霸,唱主角的都是地方豪强,真正白手起家的就刘备一个人,

  • 成吉思汗为何能容忍孛儿帖与他人生下的孩子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成吉思汗

    孛儿帖皇后原名为弘吉刺·孛儿帖,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嫡皇后。出生于蒙古呼伦贝尔的孛儿帖在她十岁那年就遇到了要相伴一生的人——成吉思汗。虽然历经了一些磨难和曲折,但是爱情和忠诚使两个人最终走到了一块,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孛儿帖皇后居住在第一汗尔敦,也就是蒙古宫帐里。在后宫中,孛儿帖皇后始终是最受宠爱,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