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唐玄宗为什么对自己的孩子痛下杀手?

揭秘唐玄宗为什么对自己的孩子痛下杀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188 更新时间:2024/2/8 16:13:04

唐玄宗李隆基真的杀了他的三个儿子吗?赵美人,后来被封为赵丽妃,生的这个儿子后来还当了太子,名字叫做李瑛,只可惜,这个太子后来被武惠妃陷害,和其他两个兄弟一起,在一天之中都被玄宗杀掉了。真是血腥的家庭悲剧啊!

说来话长。李瑛是玄宗的第二个儿子,是开元三年立的太子。可能有人会问,按照传统,太子不应该是由皇帝的嫡长子来当吗?这李瑛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为什么让他当太子啊?我们讲过,玄宗的皇后王皇后没有儿子,嫡子根本就不存在。嫡子没有,那就应该考虑长子了,可是,玄宗的长子小时候打猎又被野兽抓伤了脸,有损国家形象,也不适合当太子。老大不行那就考虑老二吧,这个老二李瑛不仅排行靠前,而且母亲赵丽妃在开元初年也正得宠,以长以爱都占优势,所以,他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太子。如果没有变故,这个太子就安心等着接皇帝的班了。但是,变故还是出现了。

网络配图

武惠妃横空出世了,而且很快就成了后宫专宠,赵丽妃靠边站了。大家都知道一句话叫作母色衰则子爱驰,李瑛的地位会不会受到威胁啊?没有。因为武惠妃虽然专宠,也不停地生孩子,但是不知道怎么回事,她生的孩子都活不长。连着三个孩子都夭折了。接连的打击让武惠妃都没自信了,所以,生到第四个孩子的时候,她再也不敢自己带了,干脆送给李隆基的大哥宁王去带,对外都谎称是人家的儿子。这样一来,虽然唐玄宗对赵丽妃的感情淡了,但是,李瑛的地位倒没发生什么动摇。可是,到了开元十二年之后,接连发生三件大事,使得情况又发生了变化。第一件事,开元十二年,武惠妃动用种种手段,终于扳倒了王皇后,眼看就要成为新一任皇后了。第二件,开元十三年,武惠妃的儿子李瑁已经七岁,过了儿童危险期,从宁王那里回到了唐玄宗和武惠妃身边,封为寿王了。第三、开元十四年,李瑛的亲妈赵丽妃死了。这三件事叠加到一起,李瑛的地位可危险了,失去了亲妈的庇护,又多了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他这个太子还能继续当下去吗?果然,就在开元十四年,李瑛人生中第一个考验终于到来了。这一年,唐玄宗跟大臣提出,要立武惠妃当皇后。可以想象,如果这个动议一通过,武惠妃变成武皇后,李瑛马上就得给她的儿子让位。这可是千钧一发的时刻,好在大臣出来说话了。大臣说:太子已立,武惠妃又有儿子,如果让他当皇后,难道太子也要跟着换吗?当时玄宗还比较明智,想想政治成本太大,终于放弃了这个想法。武惠妃几乎到手的皇后之位随风飘散,李瑛的位子才又算保了下来。李瑛政治生命中的第一波惊涛骇浪算是通过了。

可是,就像谚语说的那样,女人柔弱,为母则强。只要是为了孩子好,母亲什么事都做得出。武惠妃也是如此。虽然没能当上皇后,但是,她还是想让儿子当太子。可是,面对着明智的丈夫和对她并不友好的朝廷,武惠妃势单力孤,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办法。就这样,十来年的时间就过去了。开元二十三年,寿王已经十七岁,该娶妻了。娶了谁呢?他娶了大美女杨玉环,就是后来的杨贵妃。眼看儿子长大成人了,武惠妃更着急了,怎么办呢?

就在这时候,事情出现了转机,武惠妃一下子觉得又有希望了。什么转机呢?首先,李林甫悄悄让宦官带话,许诺要帮助寿王,武惠妃在朝廷终于有了支持者。另外,武惠妃的女儿咸宜公主也长大了,嫁了人,武惠妃又多了两个帮手。咸宜公主嫁的人是谁啊?这个小伙子叫杨洄,说起来也是亲上加亲。当年唐中宗和韦皇后不是生了两个女儿吗?一个叫长宁公主,一个叫安乐公主。安乐公主被唐玄宗杀了,但是,长宁公主活了下来,杨洄就是她的儿子。杨家在唐朝可是太出人才了,武则天的母亲杨夫人,后来大名鼎鼎的杨贵妃都出身于这个家族。这小伙子出身于政治世家,可想而知,对政治也非常敏感。小夫妻两个都表态,愿意帮助母亲给哥哥争个太子当。这样一来,武惠妃的势力一下子增强了。这些资源怎么利用呢?武惠妃不愧是武则天的侄孙女,马上做出了部署。她自己专心致志在后宫给玄宗灌迷魂汤,李林甫在外廷暗中相助,至于杨洄嘛,就利用青年公子哥的身份,专门负责盯着太子的一举一动,随时举报不法行为好了。俗话说三人成虎,她就不信这只大老虎吃不了太子李瑛!

网络配图

开元二十四年,机会终于来了。这一年的十月,杨洄向武惠妃汇报,最近,太子李瑛总和两个弟弟一个叫鄂王瑶,一个叫光王琚混在一起,三个人经常发表对皇帝的不满言论!这三个小伙子为什么对皇帝不满啊?其实很简单。他们三个人的母亲当年都曾经得过宠,后来有了武惠妃,又都失宠了。母亲同病相怜,孩子自然就走得近一些,三个人所谓的不满,也就是不满意父亲对自己的母亲太薄情。这本来也算不上什么大事,可是,武惠妃有本事把它做大。怎么做呢?武惠妃对着玄宗哭了个梨花带雨。说:太子和两个王爷结党,说是妾身夺了他们母亲的宠爱,想要害死妾母子呢!请陛下千万为我们母子做主啊!另外,他们还对您说了好多不堪的话,太恶毒了,我都不敢跟您说!唐玄宗一听这话就怒了,为什么呀?他生气的倒不光是太子对武惠妃不敬,而是太子居然敢对他不满!要知道,中国古代的皇帝跟太子的关系最微妙了,虽然是自己的儿子,但毕竟也是未来的接班人,试想,要是有这么一人,职业就是等着你死了好去接你的班,任何人都会觉得不舒服,何况是梦想自己的统治千秋万岁的皇帝呢!本来心里就别扭着呢,你再说太子对他不满,他能不生气吗!所以,唐玄宗听武惠妃这么一说,马上血往上涌。第二天一上朝就跟宰相提出来了,太子和两个兄弟结党,擅自议论皇帝,应该废掉!皇帝这么一说,李瑛政治生命中的第二个大浪可又打过来了,而且来得比上次还猛,这一次他能顶住吗?能,因为又有贵人来搭救了。谁呢?张九龄

要知道,这还是开元二十四年,这时的首席宰相还是张九龄。我们不是讲过张九龄刚正不阿,喜欢跟皇帝叫板吗?一般小事尚且要争个是非曲直,何况是废太子这样的大事啊。张九龄说:“陛下践祚垂三十年,太子诸王不离深宫,日受圣训,天下之人皆庆陛下享国久长,子孙蕃昌。今三子皆已成人,不闻大过,陛下奈何一旦以无根之语,喜怒之际,尽废之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轻摇。……陛下必欲为此,臣不敢奉诏。”表明态度之后,张九龄还给唐玄宗上起历史课来了,讲了一大堆历史上因为听了女人的话,改换太子引发的祸害,矛头直指武惠妃。要知道,唐玄宗当时已经被感情所左右了,哪里听得进这些呀?越听眉头皱得越紧。可是,废太子也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没有宰相认可,玄宗不敢、也不能贸然行动,怎么办呢?

网络配图

我们不是说过,李林甫为了当宰相,已经开始为武惠妃效力了吗?他得发挥作用啊。怎么发挥呢?李林甫用起了自己的经典招数,退朝之后悄悄嘀咕。这一次,他对着玄宗身边的宦官嘀咕了一句:“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他知道,宦官肯定会把他这句话报告给玄宗。那么李林甫这句话厉害不厉害啊?太厉害了,要知道,这可是中国历史上宰相怂恿皇帝违规时候最经典的说法了。当年,唐高宗想立武则天当皇帝,长孙无忌他们反对,李勣不就说了这么一句,帮高宗下了决心吗?时隔八十多年,李林甫又拿这句话来蛊惑皇帝了。唐玄宗一听李林甫这么说,心里也颇有点豁然开朗之感,是啊,跟国家有关系的事情我听你宰相的也就罢了,可是,让哪个儿子接班,这是我们李家的私事,你张九龄管得着吗!干脆抛开宰相算了!可是,转念一想吧,唐玄宗又有点负罪感,毕竟,在内心深处,他觉得张九龄还是对的。到底听谁的呢?唐玄宗心里的天使和魔鬼各占一半的位置,反复斗争,哪边战胜都有可能。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武惠妃沉不住气了,走了一步臭棋,一下子让自己陷入不利的局面了。怎么回事呢?当时废不废太子,关键不就在张九龄这儿吗?武惠妃想,干脆去他那里疏通疏通关系好了,告诉他,只要在这个问题上高抬贵手,武惠妃绝对亏待不了他!于是,就派了一个心腹宦官牛贵儿去找张九龄了,跟他说:“有废必有兴,公为之援,宰相可长处。”武惠妃这样做好不好啊?大大的不好。她太低估张九龄的政治操守了。她以为宰相都像李林甫那样,只知道固权保位,她不知道,张九龄是有原则的人,这样的人可能被打倒,但是决不能被收买。果然,张九龄一听,鼻子都气歪了,你武惠妃居然想收买我,这不是侮辱我吗!对着牛贵儿一顿臭骂,把他给骂走了。这还不算,第二天一早,张九龄就把这件事原原本本汇报给唐玄宗了。唐玄宗一听,简直像兜头泼了一瓢冷水,一下子把他浇醒了。本来,武惠妃梨花带雨一番哭诉,他还觉得武惠妃楚楚可怜,引起了他保护弱者的冲动,但是,现在看来,这个女人的心机不简单啊!更要不得的是,她居然想对外廷插手,跟宰相勾结,这可就触犯了唐玄宗的底线了。要知道,唐玄宗可是在武则天、韦皇后和太平公主时代历练成长起来的,他太知道后宫和外廷勾结的威力了,他可以宠爱一个有政治头脑的女人,但是,绝不能接受一个有政治野心的女人!就这样,因为武惠妃的失着,也因为张九龄的保护,李瑛的太子之位又保住了。

李瑛的太子之位虽然保住了,他在唐玄宗心目中的位置可是越来越边缘了。更糟糕的是,开元二十四年年底,他的保护人张九龄罢相了,而且在开元二十五年四月远贬荆州,彻底离开了长安城的政治舞台。失去了强有力的宰相的保护,李瑛人生的第三次危机出现了。怎么回事呢?就在张九龄离开京城之后第二天,唐玄宗再次召集宰相,商量要把太子李瑛废掉!大家可能要疑惑了,这事怎么又提出来了?唐玄宗为什么再次提出废掉太子呢?史书有两种不同的记载。第一种记载是《旧唐书》和《资治通鉴》,说武惠妃的女婿杨洄又在唐玄宗面前打小报告了,说太子李瑛和他的两个弟弟鄂王瑶、光王琚一起图谋不轨,唐玄宗这才再次发威,旧事重提。这是一种说法。另一种说法就是《新唐书》的记载了。说太子李瑛误入武惠妃的圈套了。什么圈套呢?《新唐书》记载:就在头一天夜里,武惠妃派人向太子兄弟传旨,说是内宫有盗匪,请太子立即领兵护驾!事情紧急,哪里容人多想啊,再说了,太子兄弟早就在玄宗面前失宠了,正想找机会挽回呢,所以,太子李瑛还有李瑶李琚赶紧带着自己的卫队去了。一看三兄弟真的带兵进宫了,武惠妃装得比谁都紧张,大叫太子谋反!玄宗自己就是个搞政变的高手,对政变最敏感了,马上采取行动,把三个儿子给抓起来了。李瑛他们这才知道,上了武惠妃的当。大体情节跟林冲误入白虎堂差不多。

网络配图

这两个记载都出自正史,到底哪个是真的啊?我个人觉得,虽然《新唐书》的记载更加活灵活现,但是,它恐怕不是真的。为什么呢?三点理由。首先,太子兄弟都是成年人,他们和武惠妃的矛盾由来已久了,武惠妃派人让他们带兵进宫,他们岂能那么轻易相信?这也太低估太子兄弟的智力了。其次,如果太子带兵入宫被抓,审问的时候必定会说出武惠妃假传圣旨的事情,虽然武惠妃可以否认,但是唐玄宗也不是傻子呀!那样冒的政治风险可就太大了。第三、如果真是带兵入宫的话,事后牵连的人必定不少,可是,从以后处理的情况看,被牵连的都是三兄弟的亲戚,这也不符合处理政变的惯例。这样看来,我觉得,还是《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更有道理。三兄弟并没有吸取上次的教训,还是经常混在一起,搞小集团,乱发牢骚。被杨洄抓住把柄了。唐玄宗对这个儿子早就不感兴趣了,一看儿子屡教不改,就又动了废太子的念头了。

上一次玄宗要废太子,被张九龄劝阻了,那么,这一次玄宗跟宰相商量,宰相又会怎么表态呢?要知道,这时候的首席宰相已经是李林甫了,李林甫当然是支持废太子的。那他会怎么说啊?说陛下,我早看太子不顺眼了,废掉算了?那可不是李林甫的风格。李林甫不是以柔顺著称吗?他做任何事情,都要让皇帝感觉是他自己在拿主意的。所以,李林甫还是那句话:“这是陛下的家事,我们当大臣的不宜过问。您就按照自己的意思来吧。”这种说法貌似不表态,其实就是支持啊!一看宰相没有意见,唐玄宗的决心也就定了。

李林甫不是说这是家事吗?那就按家法处理吧,不用在朝廷里宣布了。他直接派了一个宦官到宫里宣制,把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都废为庶人。废黜的皇后通常没有好结果,倒台的太子也一样。十五天之后,太子李瑛兄弟三人被赐死在长安城东的驿站里。

标签: 唐玄宗

更多文章

  • 项羽身边只有虞姬一个女人吗?他有没有后代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项羽

    项羽的直系后代在史料上似乎没有记载,至于项家的后人,考虑到汉高祖先生平日里的作风,恐怕大多数已经被杀了。哪怕有少数的幸存者,在汉朝四百年的时光当中也只能隐姓埋名生活,到了东汉末年,这些人的后代也不一定能记得自己祖上是谁了。网络配图同时,汉末群雄争霸,唱主角的都是地方豪强,真正白手起家的就刘备一个人,

  • 成吉思汗为何能容忍孛儿帖与他人生下的孩子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成吉思汗

    孛儿帖皇后原名为弘吉刺·孛儿帖,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嫡皇后。出生于蒙古呼伦贝尔的孛儿帖在她十岁那年就遇到了要相伴一生的人——成吉思汗。虽然历经了一些磨难和曲折,但是爱情和忠诚使两个人最终走到了一块,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孛儿帖皇后居住在第一汗尔敦,也就是蒙古宫帐里。在后宫中,孛儿帖皇后始终是最受宠爱,最

  • 努尔哈赤为什么要杀死自己最信任的大儿子?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一生有16个儿子,长子爱新觉罗褚英骁勇善战,战功赫赫,为努尔哈赤完成女真诸部统一大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是帮助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的重要功臣。努尔哈赤对自己的第一个儿子极为信任,对他多有封赐,给他“阿尔哈图土门”的封号,褚英被人称为广略贝勒也是因为这个称号。努尔哈赤对这个长子寄予厚望,那么到最后又

  • 揭清朝皇室婚礼:仅四个皇帝享受大婚待遇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皇帝

    导读:今天主要讲的是关于皇帝婚礼的一些知识。每个人都认为清朝皇帝住在紫禁城,他结婚了也应该是在紫禁城,事实并非如此。如果皇帝在紫禁城举行大婚典礼的话,一定得具备这样一个前提,他当皇帝的时候年龄很小,到了成婚年龄,才可能在皇宫里举行婚礼。如果他在当皇帝之前已经结婚了,那么他在继承皇位以后,也就举行一个

  • 汉昭帝皇后上官氏六岁做皇后守寡四十年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皇后

    导读:汉昭帝皇后上官氏生于公元前88年,卒于前37年,汉昭帝皇后上官氏与汉武帝晚年托孤时的两位大人物都有密切的关系:她是上官桀的孙女,同时也是霍光的外孙女。六岁时嫁给十一岁的汉昭帝。后来昭帝病死时,她才十五岁,汉宣帝因辈分比昭帝小两辈,竟要叫她太皇太后,汉昭帝皇后上官氏开始了近四十年的守寡历程,最后

  • 忽必烈之母:一生生过四位皇帝的女强人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忽必烈

    导读:古今中外,同一个女人生出几个皇帝的事情虽然不多,可是也从来没有少过。中国有北朝娄太后,欧洲则有法国的凯萨琳太后。三人为众,那她们所生的儿子群可算是帝王众多。虽然这些帝王在吾辈小民看来,都是难以企及的人物,但是一山更有一山高,比起另一位母亲的帝王儿子们来说,他们就实在是芝麻绿豆的小角色了网络配图

  • 揭秘:晚清死于砒霜中毒的皇族贵胄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皇族

    导读:一个皇帝是不应该随随便便死去的。他活着的时候,吃饭、出行,甚至做爱都不可能随随便便,何况死亡?砒霜,一种古老的毒物再度走上了历史舞台。悲催的光绪居然被小人所害,可惜!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分子式As2O3,是最具商业价值的砷化合物及主要的砷化学物料,无臭无味,外观为白色霜状粉末。这是某几种特定

  • 楚庄王莅政三年做了一些什么事情使大臣着急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楚庄王莅政三年

    “楚庄王莅证三年”这句话是出自《韩非子·喻老》中的一句话,原句是““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说的就是楚庄王执政前三年的情况。你们没有看错,楚庄王执政前三年确实就是这样的,在这三年里面,楚庄王没有颁布过一条法令,也没有搭理过政事,总之就是楚庄王整个人都处在一个放弃国家的状态。所以大臣们对这

  • 朱棣上位连诛十族:奉天靖难后的“奉天”大清算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朱棣

    1402年6月燕王朱棣率领“靖难”大军兵临南京城下,奉命守城的谷王朱橞、曹国公李景隆等开门投降,南京陷落。就在“奉天靖难”大军进城时,皇宫冒出了滚滚浓烟。在一具烧得面目全非的“建文帝”尸体前,朱棣假惺惺的滴下了几滴鳄鱼泪,随即下达了全国第一号通缉令,目标就是建文帝手下的五十多个“奸党”为此朱棣任命心

  • 揭明朝帝王取名规则:朱元璋又名朱重八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朱元璋

    导读:朱元璋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在明教里面还是学到了不少神秘谶纬之术,他根据五行相生的原理: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为子孙排了名字的辈份。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元年(1368年)登基后,实行皇子封王制度,以固大明江山社稷。太祖26子中除长子朱标封为太子,第二十六子朱楠因年幼夭折未封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