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三国第一冤案:揭魏延谋反的历史真相

三国第一冤案:揭魏延谋反的历史真相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4075 更新时间:2024/2/8 16:13:44

导读:在小说《三国演义》中,魏延被刻画为一个天生反骨、反复无常的小人。那么,历史中魏延真的是小人吗,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呢?又为何说魏延谋反是一桩千古奇冤呢?

陈寿认为“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魏延只是想杀杨仪,并非谋反。元代的郝经更是认为杨仪是“以私忿杀大将,罪浮于延”。

网络配图

23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命大将魏延为前锋,亲统大军出祁山北伐曹魏。同年8月,心力交瘁的诸葛亮在五丈原军中病死,时年五十四岁。诸葛亮死后,蜀汉在撤军时发生内讧,长史杨仪以魏延谋反为由,派人将其斩杀,并诛灭魏延三族。那么,历史的真相如何呢?

魏延,字文长,义阳(河南信阳)人。《三国演义》中说魏延是在刘备平定荆南四郡时,投靠刘备的,而且当时诸葛亮说魏延脑后有反骨,劝刘备杀掉他,但这在史书并无相关记载。魏延第一次登场是在211年,这时刘备应益州牧刘璋的邀请入川,魏延作为部曲随刘备入蜀作战。在平定益州之战中,魏延因作战有功,被封为牙门将军。当年长坂坡之战时,赵云因保护阿斗,也曾被封为牙门将军。

218年,刘备亲率大军攻打汉中,曹操闻讯亲率大军抵御,史称汉中之战。在汉中之战中,魏延数战有功,最终帮助刘备夺下汉中。219年,刘备在沔阳自称汉中王,并将治所定在成都,于是需要留下大将镇守汉中要地。当时关羽已经镇守荆州,许多人都认为镇守汉中的重任非张飞莫属了,就连张飞也觉得十拿九稳了。

但当刘备宣布最终人选的时候,全军上下听闻此事一片震惊。刘备破格提拔魏延为汉中都督、汉中太守,并将他的“军衔”从牙门将军升为镇远将军。刘备大会群臣,向魏延问道:“今天委任你这个重任,你打算怎么做?”魏延朗声答道:“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刘备听后十分满意,群臣也称赞魏延的豪迈。

网络配图

魏延镇守汉中长达八年之久,直到227年诸葛亮入驻汉中,筹划北伐。230年,魏延率军攻击曹魏凉州地区,魏延大破魏将费瑶、郭淮,战后魏延因功被提拔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为南郑侯。而且魏延每次随军北伐,都请诸葛亮给他统领万兵,另走子午谷攻关中,但诸葛亮一直不许,所以魏延认为诸葛亮胆怯,恨自己之才不能尽用。

魏延虽然勇猛过人,善待士卒,但性格高傲,性情极恶,人人都避其锋芒,颇似晚年的关羽。唯独丞相长史杨仪不屑魏延,两人势成水火。甚至魏延有几次拔出刀来要杀杨仪,但诸葛亮爱惜二人的才华,费祎也常为二人调解。此时就连东吴孙权都看出了蜀汉的这种情况:“杨仪、魏延竖牧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

234年8月,诸葛亮临死前留下命令,“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诸葛亮死后,杨仪便让费祎去探探魏延的口风,魏延回答道:“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魏延还想让费祎与自己联名向诸将宣示。从魏延的言行来看,他并没有造反的意图。

当魏延得知大军撤退后,他十分恼火,日夜兼程,赶在杨仪大军前面,将栈道烧毁。杨仪和魏延先后向刘禅上书说对方谋反。但魏延毕竟是武将,文官们一致担保杨仪。当魏延拦截杨仪大军时,大将王平骂魏延的先头部队:“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魏延的军队不明情况,纷纷逃散。

网络配图

魏延和其子数人逃亡,注意他们的逃亡路线是逃往汉中,并非逃向曹魏。但杨仪派遣大将马岱追击,将魏延斩首。当杨仪见到魏延的首级后,一边用用脚践踏魏延的头颅,一边骂道:“庸奴!看你还能再作恶么?”杨仪赢了,魏延谋反的罪名也就成立了。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认为“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魏延只是想杀杨仪,并非谋反。元代的郝经更是认为杨仪是“以私忿杀大将,罪浮于延”。魏延谋反确系冤案,而且经过三国演义的渲染,魏延的形象更是影响深远,堪称一桩千古奇冤!

由此可见,魏延并未谋反,而制造魏延谋反的主角是杨仪,他的下场又如何呢?235年,杨仪自以为功多而口出怨言,被削职流放。但杨仪仍不自省,又上书诽谤,言辞激烈,最后下狱,自杀身亡。

标签: 魏延

更多文章

  • 商鞅是如何严格执行秦国法律的?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商鞅

    导读:商鞅是秦国的改革家,他创立了一套完整的法律制度。为了保证每一个人都可以在法律的监控下,商鞅身先力行,保证了每一次赏罚的分明。商鞅变法时无论是奖赏还是刑罚,秦国都是要严格按照法律来执行的,绝对不会出现所谓虎头蛇尾的现象。斩获了敌人的人头,就等于看到了爵位、田宅和金钱,绝对不用担心政府不讲信用,给

  • 杨家将死因真相:真是潘仁美的阴谋?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杨家将

    导读:在电视剧《杨家将》中,潘仁美被塑造成了一个跟秦桧差不多的反面角色。他公报私仇,处处陷害杨门忠将,致使杨继业战死沙场。但这是演义,不是历史。历史上潘仁美的原型是潘美,北宋人。一开始就跟着宋太祖南征北战,忠心无二,战功赫赫。那么杨家将的死真是潘美的阴谋吗?网络配图我们先看看当时的情况。赵匡胤死后其

  • 用人之道:刘备用人为何百无一失?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刘备

    导读:刘备能成就霸业,显然不是《演义》中所描述的那样,更不是民间传言“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他之所以能在尔虞我诈乱纷飞的时代占得一席之地,主要是因为他在用人之道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功。那么,刘备的用人之道究竟有何厉害之处?刘备首次下定“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决心,毅然决然的决定抛头颅,洒热血

  • 揭秘刘贺从皇帝贬为海昏侯后的墓葬待遇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刘贺

    刘贺这个人在历史上算是一个传奇,他的一生扮演了很多角色。先是继承父亲的昌邑王封爵,后来又因为自己的叔叔汉昭帝死后无子,众臣推举他为新一任皇帝。刘贺就从昌邑王的身份转换成了皇帝身份。然而他的骨子里是不务正业的,在当皇帝的时候,他干出了很多不符合法律道德的事情。在来京奔丧的路上,他就掳掠民女,并且在大臣

  • 解密:清朝贪官和珅是如何最终“卿家荡产”的?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和珅

    《亚洲华尔街日报》曾推出千年来全球50富人榜,6名榜上中国人中便有和珅。但和珅的巨额家财并未被其后人继承,而为朝廷悉数抄没。那么,权倾天下的和珅,是怎样“卿家荡产”的呢?说清和珅的“卿家荡产”,先要知道他如何“白手起家”。和珅算是一个“官二代”,但这对他后来的发迹,应该说是能力之外的资本等于零:和珅

  • 刘据当三十多年太子为何最后没有登上帝位?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刘据

    刘据是卫子夫与刘彻所生的儿子,史称卫太子,刘据一出生,就得到汉武帝刘彻的爱护。他命人写了一首赋,叫做《皇太子赋》,很显然这首赋预示着刘彻已经把刘据视作太子了。在刘据七岁的时候,刘彻就立他为太子。自然刘据的生母卫子夫也成了皇后。因为刘据是韩无毒唯一的嫡长子,所以汉武帝对其百般爱护,尽力培养他的政治才能

  • 狂生郦食其:刘邦夺取天下时功劳最大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狂生郦食其

    郦食其传你了解吗?刘邦夺取天下的过程中有一位功劳最大的人应该是郦食其了,这个人物很多人并不是十分的了解,但是郦食其的一生确是令人敬佩的。说到郦食其这个人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比较困苦的环境中的,但是爱读书也是出了名的,古往至今有才能的人的脾性都是有点古怪的,郦食其的脾气也会比较桀骜不顺的。当时县里面的人都

  • 皇太极如何收服明朝五大降将从而实现大清一统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皇太极

    从天聪七年(1633)到崇德七年(1642)这10年间,明朝有五位重要将领投降了皇太极,使清朝的力量大大增强。这五将是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洪承畴和祖大寿。五将尤其是前四将归清,极大地壮大了清朝的力量。孔有德(1602-1652),辽东人。努尔哈赤攻克辽东,孔有德与耿仲明(1604-1649)奔皮

  • 揭秘唐玄宗为什么对自己的孩子痛下杀手?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真的杀了他的三个儿子吗?赵美人,后来被封为赵丽妃,生的这个儿子后来还当了太子,名字叫做李瑛,只可惜,这个太子后来被武惠妃陷害,和其他两个兄弟一起,在一天之中都被玄宗杀掉了。真是血腥的家庭悲剧啊!说来话长。李瑛是玄宗的第二个儿子,是开元三年立的太子。可能有人会问,按照传统,太子不应该是由皇

  • 项羽身边只有虞姬一个女人吗?他有没有后代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项羽

    项羽的直系后代在史料上似乎没有记载,至于项家的后人,考虑到汉高祖先生平日里的作风,恐怕大多数已经被杀了。哪怕有少数的幸存者,在汉朝四百年的时光当中也只能隐姓埋名生活,到了东汉末年,这些人的后代也不一定能记得自己祖上是谁了。网络配图同时,汉末群雄争霸,唱主角的都是地方豪强,真正白手起家的就刘备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