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悲情太子杨勇:为什么没能成为皇帝?

悲情太子杨勇:为什么没能成为皇帝?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4553 更新时间:2024/1/4 16:56:27

太子杨勇——他败给了人品

一朝天上人间

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二日,杨勇看着隋文帝派来要他去武德殿的使者,惊恐地说了一句话:父皇难道真要杀我?

许多天来听到的关于父皇对自己的失望和准备对自己采取的措施现在终于证实了。他跟着使者步履艰难地来到了武德殿,和他当初来武德殿相比,这一次简直就是去地狱。

武德殿上早已站满了人。隋文帝身穿戎服,禁卫军刀枪林立,如临大敌。这样的阵势只能是皇帝御驾亲征时才有的。殿东早已站满了文武百官,皇室亲属也在殿西屏声静气,大家都知道发生了什么和要发生什么了。太子杨勇站在下面,汗水早已湿透衣襟。(历史今天)

隋文帝让内史郎薛道衡宣读了废太子诏。这份诏书里既有必须要废他为庶人的堂皇理由,也有隋文帝必须要这样做的无奈和伤感。以至于在诏书最后还加了一句“良深喟叹”。

杨勇听完诏书,隋文帝以无可奈何的语气叫人告诉他,你所犯的罪过太多了,我不废你,神仙都哭啊。

杨勇向上叩谢圣恩,跟他亲爹说,是啊,我所犯的罪就应该被砍了扔到路上,当后来不好好做太子的人的榜样,父亲您真是够仁慈啊,居然还留了我一条命。

说完这些话,不知是愧疚还是激动,杨勇已哭成一泪人,跌跌撞撞地走出武德殿。

废太子诏中所列废太子理由有二:第一,杨勇的生活奢侈腐化;第二,昵近小人,委任奸佞。第一条和别人没有关系,但第二条就和东宫的官员有关了。于是,隋文帝在将杨勇的太子位废掉的同时,又将东宫太子左庶子唐令则、太子家令邹文腾处斩,与杨勇常往来的左卫率司马夏侯福、前吏部侍郎萧子宝、前主玺下士何竦、典膳监元淹和左卫大将军、五原郡公元旻均赐死。随着这些人的被处斩,以杨勇为东宫的存在了二十年的东宫势力从此消失,杨勇的弟弟杨广被立为太子。

接着历史戏剧性的一幕上演了。

先是文林郎杨孝政上书隋文帝,他说:皇太子为小人所误,宜加教诲,不宜废黜。

这个蠢货明明知道皇上已经废黜了太子,居然还以教训的口吻跟隋文帝讲“不宜废黜”,结果可想而知,他挨了隋文帝一顿皮鞭。

他屁股上的皮鞭伤还没有痊愈,贝州长史裴肃又上表隋文帝:杨勇罪黜已久,他应该想明白了当初所作所为,痛改前非克己自新了,请封他一小国。

隋文帝摇了摇头,并没有给杨勇封地,而是把这位长史大人叫进朝廷,《隋书》云:隋文帝跟裴肃“俱陈废立之意”。也就是详细讲了废杨勇立杨广的原因。

隋文帝这样做有两个目的:第一,当时天下人并不熟悉其废立之因由,而作为地方官的裴肃正好可以作为自己的一个发言人;第二,和杨孝政一样,隋文帝根本不知道自己废黜杨勇的真正原因。而这原因,他只能叫裴肃进宫,“俱陈之”。

接着就是许多地方长官上表隋文帝,希望隋文帝能对太子杨勇“宽而待之”。在这些人看来,太子杨勇只是因为生活腐化而被废黜已经很冤枉了,若废黜后不“宽而待之”,岂不是冤上加冤?

隋文帝对这些上表的态度是:或是置之不理,或是招来京师“俱陈废立之意”。

这些上表的人或许不知道,早在隋文帝欲废杨勇时,被他后来斩首的左卫大将军、五原郡公元旻就曾劝谏过:“废立大事,天子无二言,诏旨若行,后悔无及。谗言罔极,惟陛下察之。”

其辞直争强,声色俱厉,而隋文帝只是不答。

事实上,这些人都把劝谏的出发点放在了杨勇“品行”上,因为杨勇性格的率意任情,所以,难免会犯品德上的错误。这是裴肃的出发点。而杨孝政的出发点是:杨勇的性格导致了他身边难免有小人,是这些小人误了太子。元旻更是基于杨勇品行有劣而导致小人进谗言的出发点劝谏。

三个人都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很简单,他们没有对症下药。他们根本就不知道隋文帝废黜杨勇的真正原因。

一事铸大错

事情可追溯到开皇十八年(598年)的冬至,也就是快要春节之时,有司征召地方牧守和朝中百官到太子所居东宫朝贺。杨勇“法服设乐”以接受大臣们的朝贺,大肆热闹了一番。所谓法服,指的是儒家学说所强调的衣冠制度必须遵循古法,特别是朝服,不能背弃先王遗制,故称为法服。太子穿法服本是想证明自己太子之尊严而已,从另一方面来讲,杨勇此举正是符合先王遗制的。这件事在“率性而为”的杨勇看来不过是小事,但在隋文帝那里却成了大事。

隋文帝闭着眼睛考虑了许久,他认为:太子没有权力以太子身份接受百官朝贺。那么,穿法服就是违背了封建礼制。其实,违背封建礼制的事,杨勇干得太多了,可这件事却让隋文帝不寒而栗。

他还没死呢!百官就敢张扬到去朝贺太子?这显然是太子以太子身份在拉拢自己的势力!是可忍,

孰不可忍!

他问太常少卿辛亶:内外百官朝东宫,古礼有之?

太常少卿辛亶听这话里有“杀气”,便偷梁换柱道:大臣们只是庆贺节日,并无朝。

隋文帝不吃这一套,气愤道:胡说八道。节日称贺,大家都是你来我走。怎么东宫居然聚集了那么多人在一起那么长时间?还居然要有司征召!

他觉得这是太子想皇帝位想疯了,遂下旨要太子绝不可再如此。这件事以后,隋文帝便对太子杨勇疑心起来。隋文帝明白,太子就是准皇帝。作为他这个真皇帝最害怕的就是准皇帝形成第二权力中心,而这第二权力中心是在他还不想解散第一权力中心的前提下形成。但凡一个人的利益有外来侵犯风险时,他都会小心谨慎,疑虑重重。隋文帝更是有百倍疑心。而他的这种猜疑之心并不是没来由的,清朝历史学家赵翼就说,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以妇翁之亲,值周宣帝早殂,结郑译等矫诏入辅政,轻取帝位。

成功,不仅能给人带来宝贵经验,还是以防备别人重走自己走过之路的镜子。隋文帝轻松取得天下,在他看来,太子现今的势力和当初的自己不相上下。中国一千年来的弑父夺位历史顿时让他冷汗直冒。

所有这一切,让隋文帝对太子杨勇既愤怒又担心。过去施在他身上的恩宠只是因这一件事便收回了大半,而剩下的那一点也随着杨勇的奢侈和“率性”灰飞烟灭了。

杨勇可谓是“一事铸大错”。

古语云:知子莫如父,知父莫如子。这两句古语在隋文帝和杨勇那里似乎都行不通,父亲对儿子是高估了,杨勇没有那么大的雄心想要立登皇位。他处东宫近二十年,二十年来毫无逾矩之举动。作为儿子、臣子,他是尽孝尽忠的。

杨勇对父亲却是一点也不了解,他不了解父亲对皇位看得那么重,守护得那么谨慎。事实上,早在开皇六年(586年),洛阳男子高德见隋文帝终日劳苦,便上书请他退位为太上皇,传位皇太子。隋文帝回答他:“我承天命来抚育苍生,每天孜孜努力,还害怕疏漏。怎么可以效法近代帝王‘事不师古,传位于子,自求逸乐者哉’!”

这话虽然有“抚育苍生”的堂堂大言在里面,但不难看出隋文帝还不想早早地把皇位交出来。在这件事上,杨勇可谓是失智之举,法服设乐接受百官朝贺,让父亲起了疑心。

皇帝的疑心从来都比平常人要重,因为他掌握整个天下。天下就像是一块看起来热乎乎的蛋糕,拿到手里就不想放下。可是他脚底下的人都窥探着这块蛋糕,其实有的人只是害怕蛋糕掉下来砸到自己所以才小心谨慎地替他看管而已。但拿蛋糕的人却不这样想,有人抬头略看一眼蛋糕,他就觉得这个人要来抢。任何人都不例外,也包括太子。

杨勇被废黜后,其家人皆牵连坐废。杨勇的大儿子上表乞求隋文帝能让他担任宿卫,隋文帝心一软就要答应,可大臣杨素却说道:“小心圣心换来螫手啊。”隋文帝立即打消了念头。

由上述可以看出,废黜杨勇的最根本原因就是隋文帝感觉到皇位受到了威胁。立杨广为太子不久,杨广入主东宫,他便下了一道诏书:东宫官属不得称臣于皇太子。这道诏书有两个意思,第一,原来杨勇的部下不必以臣子之礼见杨广;第二,杨广的部下也不允许称臣于杨广。

其心思何在,昭然若揭。

标签: 杨勇

更多文章

  • 李自成曾横扫中国大地却惨败收场 是谁坑了他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李自成

    明朝末年,李自成作为当时做出名的农民起义军将领,可以说是霸气无比。从1634年开始到1644年,他横扫整个中国。但让人疑惑的,却在进入北京之后,开始迅速的败落,最终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之中。那么入京之后,都发生了什么?李自成身上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缺点——思想觉悟不高,很容易产生骄傲。当进入北京城之后,他自

  • 秦惠文王嬴驷是怎么死的 嬴驷和嬴政是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秦惠文

    秦惠王又称秦惠文王或秦惠文君,嬴姓,名驷,战国时期秦国国君,秦孝公之子。前338年,秦孝公死,惠文王即位,公元前325年改“公”称“王”,并改元为更元元年,成为秦国第一王。秦惠文王当政期间,东进攻魏,灭蜀败楚,伐取义渠,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在《芈月传》中的赢驷,性格稳重内敛,心思细密,作为一位

  • “三让徐州”的陶谦 到底是忠还是奸呢?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陶谦,曹操

    陶谦在《三国演义》中戏份不多,通过“三让徐州”的描写,罗贯中成功将他刻画成一个既软弱无能又勤政爱民的形象,以此来陪衬刘备和曹操;而《三国志》和《后汉书》对他的记载几乎尽是贬低之词。小说中,他是一个保境安民的仁者,两部正史却都说他亲近奸佞、不理政事,《三国志》评价他是一介匹夫,“昏乱而忧死,固无可论者

  • 先主刘备武艺高强吗 刘备生平资料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刘备生平,刘备武艺高强吗

    很多观众在看了电视剧《三国演义》后,对刘备无武艺产生了怀疑,在电视剧中,刘备仅仅出手过一两次,但似乎刘备武艺还不错,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对刘备武艺方面有所描述,但确实篇幅不多。刘备在一开始立功,镇压黄巾军的时候,就曾射伤了张宝,虽说是暗箭伤人,但也证明了刘备对箭术还是比较擅长的。在虎牢关羽张飞大战吕

  • 孟子已死了过千年 却因何事惹怒了朱元璋?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孟子,朱元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著名思想家孟子的标志性语录,今天读来仍有启发。然而,孟子对君主专制的批评却惹怒了明朝开国君主朱元璋,他因此下令删改《孟子》一书,将“对君不逊”、“抑扬太过”的部分统统删去。所删定的版本便被称作《孟子节文》,并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以取代原先的《孟子》。这个故事在今天还

  • 中国史上死得最窝囊的战神 项羽竟然第二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战神,项羽,袁崇焕,赵匡胤,李牧

    所谓战神,即是武艺高强,熟知兵法,且又有赫赫战功,同时代无出其左者。但风光背后却没能得善终,且死不得其所,则必为千古遗憾!以前也有人归纳过这样的英雄,我这里将演义中的人物也算上,供大家娱乐:第十名[袁崇焕]大明炮神有了他,清朝的野心总是成为妄想,努尔哈赤、皇太极……奉袁必输,让敌人望尘莫及!驻守边疆

  • 拿破仑一生的功与过评析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拿破仑评析,拿破仑有什么战术

    拿破仑从一个小小的军官走到最后的帝国统治者,这一路上他经过了无数次的战役,终于成为第一帝国的创始人和统治者,而拿破仑对外扩张的能力更是让欧洲许多国家惊恐不已,他是独裁专政的第一人。但是其实拿破仑对这个世界还是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的,而关于拿破仑的功与过历史上的评价也是非常多的,那么拿破仑的功与过分别

  • 拿破仑的野心 拿破仑远征埃及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拿破仑

    拿破仑的野心拿破仑,十九世纪法国的君主,他的一生有过许多的战役,因而被人们一致认为是一名军事奇才。那么拿破仑的野心到底有多大呢?拿破仑图片拿破仑从十岁开始便被父亲送到军校,自小的他就已展现出他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才能,他将自己的军事思想很好地运用到战争中,为自己获得了不少的支持。拿破仑是充满野心的,他曾

  • 越国君主勾践生平简介以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勾践生平简介,越国君主勾践

    勾践出生于春秋末期,死于战国时代。他的父亲为上一任越国君主。据传勾践祖先是夏禹。因为大禹死后葬于会稽也就是现在的浙江一带,他的子孙后代建立庙宇代代祭祀他,勾践的祖先最早被派到会稽祭祀大禹,之后在这个会稽建立了国都也就是越国。勾践和当时的吴国夫差为宿敌,事实上整个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都是彼此争战。勾践早期

  • 也先与明英宗 明英宗为什么不要也先的女儿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明英宗

    也先与明英宗也先,也就是绰罗斯·也先。根据历史的记载,也先在明代时期是蒙古族瓦刺部的首领。瓦刺部落在也先的统治下达到了全盛时期。然而雄心勃勃的也先并不满足于此,他在位期间还降服了女贞部落及朝鲜。甚至以明朝廷拒绝与瓦刺贸易为由,向明朝发动多次进攻。《明妃传》也先剧照明英宗,也就是皇帝朱祁镇。九岁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