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清朝时期左宗棠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有哪些事迹?

清朝时期左宗棠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有哪些事迹?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2244 更新时间:2024/2/12 1:05:37

左宗棠,晚清重臣,与曾国潘、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下去。

说起清末这段历史,似乎除了向列强没完没了的割地赔款就是无休无止的内乱,老百姓没一天好日子过。但收复新疆,确保了占国土六分之一的广袤土地留在中华版图里,无疑是晚清充满阴霾的天空中难得的一抹亮色。左宗棠是实现这一丰功伟绩的伟人,他犹如一位经验丰富的船长,数次把大清帝国这艘千疮百孔的巨轮从暗礁巨浪中拯救出来,而且还在弱肉强食的历史夹缝中虎口夺食,为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争得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无疑值得后世人永远铭记。

左宗棠英姿勃发,才气横溢,一生立下不世功勋,传奇无数。比之壮怀激烈的后半生,他前半生的故事同样波澜壮阔,值得大书特书。须知在等级制度森严、十分讲究科举功名出身的古代,一个屡屡落榜的读书人,连进士的身份都没有,居然能和庙堂之上的衮衮诸公平辈论交指点江山,而且和他打过交道的高官,无一例外地纷纷对其学识和才能击节叫好,以旷世奇才相诩,以无双国士相待,更是令人觉得不可思议。那么这位近代史上被低估的英雄何以如此伟大?他究竟是如何发迹的呢?这照例得从他的家族说起了。

01

左宗棠的家族

话说南宋(1127——1279)年间,左氏家族中的一个分支定居在湘阴县,地处湖南省洞庭湖南岸。姓左的这户人家在此地安分守己地生活着,默默地度过了600余年。家族中有一位早期的成员左大明,是宋朝的进士,在浙江省当过朝廷的小官。到了明朝的末年,家族中的左天眷在直隶当上了知县,曾抵抗满清的入侵。除此之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家族中再没有别的成员在世上留下功名,足以载入族谱。左氏家族属于中国传统的乡绅阶层——贫穷而受人尊敬,但默默无闻。(下图为左宗棠故居)

到了嘉庆年间,家族中的左观澜考中了秀才,以教书为生。他胸怀大志却屡试不第,抑或是满足于秀才的身份并致力于教书育人,左氏族谱中并没有记载。不过

,在中国古代,没有比教书更为崇高的职业了。左观澜娶了一位余姓女子,承蒙上天保佑,他们生下了三个儿子和三个女儿。

左观澜的长子不到25岁就早逝了。次子考了举人,当了一名小官,也是一位颇有名的书法家和诗人,对天文学也有一定的研究。幼子出生于1812年11月10日,取名左宗棠。左观澜应该不会想到,这个小儿子虽在科举功名方面比起父亲只是略胜一筹,却在后来成了4亿中国人的佼佼者,立下了盖世功勋,不仅拯救了大清王朝,还成为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人的命运真可谓是变幻莫测!

02

祖父最疼爱的孙子

幼年时的左宗棠体弱多病,腹部胀起,两三岁前家人几乎以为他无法存活下去,差点弃之不顾。但祖父慧眼识珠,这位老乡神总是如此预言:“此子异日必能昌大吾门。”于是左宗棠成了祖父最疼爱的孙子。他四岁就开始随祖父在家中读书,开始了漫长而痛苦的读书生涯。

第二年,他们在父亲的安排下举家迁往长沙,左观澜在那儿教书,左宗棠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在古代中国,父亲一般不愿意教导自己的儿子,要是经济条件允许,就会请私塾老师给儿子上课。究其原因,是因为传统的教育理念信奉“严师出高徒”,而做父亲的却很难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当时中国人的教子观是“不打不成器”,家中子弟由不相干的外人教导,无疑更为合适。但左宗棠的父亲因为家中实在拮据,无法给三个儿子请私塾老师,于是才亲自教授。那么左宗棠接受的蒙教育是什么样子的呢?

03

启蒙教育

当时的人接受启蒙教育,教材有“三百千千”的说法,分别指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左宗棠学的第一本书便是《三字经》。这本小册子一共有1068个汉字,由六字对句组成。这本写成于1060年的书在此后的800多年间,一直是无数读书人的启蒙教育读本。书里简单记述了中国的传说和历史,表达的是儒家的人生哲学。

读书人要把这部经典从头到尾背诵下来,因此有人顺背或倒背如流,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对于那些尚年幼的孩子来说,顺背或倒背并没有什么差别,因为一开始就没有人给他们解释书的含义。要等多年以后长大成人时,才能理解这些字句的深层意思。

学完《三字经》后,下一本要学的书就是《百家姓》,同时还要学《千字文》,此书刚好包含1000个汉字,其中每个字都是中国人的姓氏。同时还要学《千字文》,此书刚好包含1000个汉字,其中每个字的字形和意义都各不相同。《千字文》的内容大致是《三字经》的补充。

学完这两本书以后,就要学《千家诗》《弟子规》和《小学》。《千家诗》是一部短小的诗歌选集,书中收录的都是四行诗。《弟子规》是孔子和他其中一位弟子的谈话记录,内容与孝道有关。《小学》是儒家思想著名代表人物朱熹所著。所有这些书的内容读书人都要熟记,他们必须背得滚瓜烂熟,已至年老时也不会忘记。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这些书都不是用平日所用的所用的口语写成的,而是用学者专用的书面语言-文言文写就。这种语言言简意赅,掌握了它就等于迈入了另一个圈子,成为了另一个阶层的人。这就是为年仅四岁的左宗棠所准备的精神粮食。

除了学习这些经典书籍以外,他也开始习字,就是把薄纸置于字帖上临摹,直至熟能生巧。左宗棠的学业表现应该相当优异,他在六岁就完成了启蒙教育,开始涉猎中国的传统经典“四书五经”。当时的小孩子除了某些时期不用背《易》以外,“四书五经”的全部内容都要求背诵,有抱负的学生还会把朱熹的注释也熟记下来,年少早慧的左宗棠自然也不例外。

左宗棠所受的教育并不仅仅局限于背诵经典。最难的部分是学习作文和修辞,要培养精炼、雄浑而隽永的文风,写出漂亮的文言文作品。读书人必须要肯吃苦,肯钻研,坚持不懈,记忆超群,才够格成为一名书法家和作家。左宗棠九岁开始学习写作。胸怀大志的读书人在科举考试中的成败,就由这部分的学习进程所决定。学生必须从儒家经典中选取那些考试中最可能出现的主题,撰写出一篇又一篇文章。考试最为看重的是书法和文风,而文章的中心思想必须与经典著作完全一致。学生在考卷上表达的思想观点如与经典相左则注定要名落孙山。

当时学生的作息时间极为严格,日课从天亮至上午10点左右,又从正午至下午6点左右。夏季通常会取消下午的课程,但冬季则要上晚课。在农历新年之前会放一个月的假,其他的传统节日也会放假,但是当时还没有周末假期这一说法。那么上课的流程是如何进行的呢?

首先由学生跟着老师一遍遍朗读指定的课文,直到学生掌握课文中所有的汉字的发音和音律。随后学生自己大声吟咏,直至老师叫他到跟前来背诵。他就走到老师面前,把书本交给老师,随后背对老师背诵指定内容。如果老师满意,就会指定一篇新的课文叫他学习,若偷懒会立刻受到严惩。最常用的处罚是用一把尺子狠狠地打左手手掌,但从来不会打右手,因为右手要用来写字,不能受伤。这种惩罚非常严厉,有时学生的手掌被打得肿大一圈,这种情况屡见不鲜。(下图为古时的戒尺)

年幼的左宗棠在学堂里名列前茅,表现远比同龄人出色,而且他特别用功。他的伙伴和同辈的人管他叫季高,意思是家里的第三个儿子。只有他的父母和长辈才会叫他宗棠这个名字。他还有一个字叫朴存,意思是“可信任之人”,他最亲密的伙伴会用这个字称呼他。因此按照当时的传统习惯,左宗棠除了正式的名字外,另有两个字:一字季高,一字朴存。

值得一提的是,小左宗棠在学堂里并不受小伙伴的欢迎,因为他骄傲自负,喜欢自吹自擂,而且独断专行——这些成了他终生的性格特征。他喜欢高谈阔论,肆意发表对人对事的各种评论,因此招人忌恨。因为不讨喜的性格,他年少时朋友很少,但与仅有的几个朋友都特别要好。喜欢他的人都会特别欣赏他。

04

初入科场

岁月如梭,转眼间左宗棠长大了,开始了坎坷不断的科举之旅。他15岁时参加了县试。湘阴县的知县是这场考试的考官,这是决定科举资格的第一轮淘汰考试。这次考试的时限为一天,内容只有一个,就是比赛写作。考生们集中在知县衙门旁的大厅里,知县宣布文题以后,学生们就开始奋笔疾书。左宗棠在这次考试中拔得头筹,中了秀才,衙门外贴出考取的名单,左宗棠的名字出现在榜首。这种荣誉叫“显名”,意思是在本县里获得了名声。

初上考场就旗开得胜,左宗棠不由得踌躇满志。接下来的一年,他参加了第二轮的淘汰考试——府试。考试的规模与第一次考试类似。左宗棠在这次考试中再次脱颖而出,考中了举人,但只能屈居第二,原因是第一名授予了另外一个比他年长很多的考生,以表示尊重。他现在还未成年,就有了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

然而,如同历史上那些天降大任,注定要接受无数挫折与磨难的先贤一样,正当左宗棠春风得意,正准备继续在考场上大展宏图之际,噩耗传来,左宗棠的母亲与世长辞了——按习俗他必须守孝27个月。但这个服丧期还未过,他的父亲又去世了,他只得继续服丧守孝。面对接踵而至的打击,左宗棠会怎么面对呢?

标签: 左宗棠清朝

更多文章

  • 孝和睿皇后为何能脱颖而出?她为何能得到三位皇帝的赞赏?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孝和睿皇后,清朝

    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嘉庆帝第二任皇后,从最初的嘉亲王侧福晋到执掌后宫的皇后,她一直为嘉庆排忧解难,在教导道光帝时,又多次做出正确决定,使人臣服。孝和睿皇后为嘉庆生了两子一女,对待公公及其孝顺,真正称得上“贤良”。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令两代天子满意的女人,是一个什

  • 南唐元宗李璟:南唐第二位君主,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李璟,南唐

    李璟,即南唐元宗,初名徐景通、徐瑶(李瑶),唐烈祖李昪长子,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第二位皇帝,后因受到后周威胁,削去帝号,改称国主,史称南唐中主。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李璟即位后开始大规模对外用兵,消灭楚、闽二国。他在位时,南唐疆土最大。不过李璟奢侈无度,导致政治腐败

  • 明朝首富沈万三与朱元璋之间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沈万三,明朝

    古往今来,人们对首富的位置都无比关注,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古人云:“钱财乃身外之物。”现代社会有人说:“有了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其实两句话都是有道理的,“钱财取之有道”才是正确对金钱的看法,无论财产有多少,都要在合法的范围内赚钱,同时,有钱也不要炫

  • 清朝慈禧太后从不喝水,那她喝的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清朝,慈禧

    慈禧出生在清朝的八大姓之一的叶赫那拉氏,一出生就是众人围着转的存在,据说慈禧太后从不喝水,那她喝的是什么?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十七岁的时候进入皇宫,一步一步的从贵人到嫔妃到皇后、太后。在封建时代作为皇帝的女人,出生的家庭也是贵族,慈禧一生自然没有吃过太多的苦

  • 北宋理学家游酢简介:所到之处,政绩斐然,深受百姓爱戴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北宋,游酢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那么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游酢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游酢,字定夫,建州建阳人。少颖悟,过目成诵。程颐一见,谓其资可适道。后程颢令扶沟,设庠序,

  • 历史上真实的刘墉,不是宰相也不是罗锅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刘墉,清朝

    因为影视剧的播出,“宰相刘罗锅”的形象可谓深入人心,他刚直不阿,心怀百姓,是正义与智慧的化身。但历史身上的刘墉,既非宰相,也非罗锅。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有一次,刘墉参加殿试,乾隆当主考官。当乾隆看到刘墉是罗锅时,就戏弄他:“你能以罗锅为题作诗一首吗?”

  • 康熙皇帝驾崩之后 雍正为什么处死他身边的老太监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康熙,雍正

    还不了解:康熙和雍正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康熙驾崩当晚,雍正为何要立刻处死侍奉康熙60年的太监?清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历时268年(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算起为296年),共有12位帝王。在这12位帝王中,最成功也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当属康熙、乾隆

  • 后世对吴王阖闾的评价如何?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阖闾,吴国

    吴王阖闾,一作阖庐,姬姓,名光,又称公子光,吴王诸樊之子(《左传》《世本》作吴王余眛之子),春秋末期吴国君主,军事统帅。吴王阖闾元年(前514年)到吴王阖闾十九年(前496年)在位。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公元前515年阖闾派专诸刺杀吴王僚后继位。他重用伍

  • 司马迁是如何评价燕昭王的?有哪些与燕昭王相关的轶事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燕昭王,燕国

    燕昭王,姬姓燕氏,名职(一说名平,误),战国时燕国第39任国君,在位共33年,燕王哙庶子。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初流亡在韩国。燕王哙禅位于相国子之,引发燕国内乱。子之三年(公元前314年),齐国攻破燕国,燕王哙和子之被杀。他被赵武灵王派人送归。即位后,卑

  • 鄂邑长公主是什么身份?她最后的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鄂邑长公主,汉朝

    鄂邑盖长公主, 汉武帝的大女儿,汉昭帝的大姐,母亲不详。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汉武帝后元二年二月十四日(前87年3月29日),一代雄主汉武帝驾崩,年仅八岁的刘弗陵即位,是为汉昭帝。由于皇帝年幼,而刘弗陵生母钩弋夫人又被汉武帝赐死,因此群臣经过商议后,决定由昭帝唯一在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