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梁元帝被俘后下场凄惨:用土囊压死 草草葬郊外

梁元帝被俘后下场凄惨:用土囊压死 草草葬郊外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1588 更新时间:2024/1/23 12:39:35

家训和家书,是中华文明的一个载体,从颜之推林则徐,再到曾国藩,他们都承担了这个使命。他们直接教育的是自己的子弟,间接教育的,却是中华民族亿万的子弟。

他们笔下的思想似乎放之每个时代皆准,然而,多少娓娓道来的教训却饱含着时代的血泪,先贤们是用生命给我们传道,平静而深沉的陈述不是发生在象牙塔里,而是发生在烽火遍布的历史舞台,例如公元六世纪的《颜氏家训》。

巨变

梁朝才子皇帝烧书 唱衰读书

公元554年,江南大地弥漫着兵刀和烽火,一座名叫江陵的城市,刚刚经历了梁元帝登基的热闹,又迎来北方铁蹄的踩踏和蹂躏。五万西魏军队撕碎重重军事防线,包围了江陵孤城。

这是一座有文化含量的孤城,里面有一个文化大师级别的老大——梁元帝萧绎,还有一群有文化的大臣。兵临城下之际的九月,南梁小朝廷的君臣却在举行一场规模空前的讲座,主讲者是梁元帝,讲课的内容是《老子》,讲课地点是龙光殿。《梁书》第五卷是这么记载的:“九月辛卯,世祖于龙光殿述《老子》义。”

城外,风雨飘摇,烽火连天;城内,书声琅琅,天花乱坠,一个脆弱的王朝,正在向城外的敌人展示自己强大的文化力量,书本在对抗刀锋。而在这一群人当中,就有23岁的颜之推,他当时的身份是散骑侍郎,奏舍人事,奉命校书。不知道这位书生的心中,在读着“道可道,非常道”的同时,会带着怎样的惊惶和恐惧。

十一月,西魏军队突破江陵城的防线,入城,开始军事上的摧毁,而饱读诗书的梁元帝萧绎,却开始文化上的摧毁。

萧绎没有去检讨军事上、政治上的教训,却把责任一股脑儿推在那些书本上。他命令手下焚烧自己那14万册的藏书,“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有些珍贵的书籍,可能就在那次大火中与中华民族永远告别了。

烧了藏书后,梁元帝又想把自己满肚子的书也烧掉,于是奋身往火堆里跳,被左右拦住。他觉得不仅是自己的王朝完蛋了,连带着文化也完蛋了,于是拔剑击柱,哭喊:“文武之道,今夜尽矣。”

萧绎将一肚子失败的怒火发泄在文化上,也是可以理解的,他是中国史上罕见的才子皇帝,“博综群书,下笔成章,出言为论,才辩敏速,冠绝一时”,恐怕是中国皇帝中综合文化素质最高的。文化成就了他,他也成就了文化,但他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却没有与文化形成良好的互动,终致亡国。因此他烧书时的理由是:“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这是明显的唱衰读书,恐怕也是级别最高的读书无用论者。

什么叫崩溃?不一定是身临绝境,毫无退路,而是彻底否定自己所擅长的,怀疑自己所喜爱的。梁元帝的文化观崩溃了,这个王朝在十四万卷书的残烬中崩溃了,但是不是读书真的无用,南朝的文化真的崩溃了?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文化在这次江陵城的沦陷中走到尽头,那么就不可能有后来的繁华大唐,不可能有后来的初唐四杰,李杜文章……

梁元帝太悲观了,太小看文化了,他完蛋了,但不等于文化完蛋了。不要忘记了,这江陵城的战俘队伍中,还有一个叫颜之推的小官吏。

传承

文化在军事驱赶中向北输送

梁元帝被俘后,下场很凄惨,被敌人用土囊压死,然后草草葬在郊外。满肚子的史书文章、锦绣文采,就这样被一堆荒草掩埋了。

野蛮的西魏军队又进行了大肆的掳掠,据《资治通鉴》第165卷记载,西魏军队将城中数万男女当成奴婢赏赐给军队,强迫迁往长安,而弱小的孩子被丢弃或杀害,“尽俘王公以下及选百姓男女数万口为奴婢,分赏三军,驱归长安,小弱者皆杀之”。只有三百多户人家,得以免于这场强迫迁移的灾难。

此次迁移规模,有一种说法是在140万人左右,数据无从统计,但起码是几万人,而颜之推就在这支被驱赶的战俘队伍中。在迁移途中,因为饥饿和严寒,因为战马的践踏,战俘们死亡率达两三成,《资治通鉴》第165卷记载,“冻死者填满沟壑”,“而人马所践及冻死者十二三”。

悲惨的事实并没有因为迁移完成而终止,到长安后,这些幸存的男女都被贩卖为奴隶。不过,就算做奴隶也是有区别的,因为还要看你有没有文化。

南朝是一个贵族的国度,只要你是贵族,可以不读书,不学无术,却可以享有荣华富贵。然而,一旦到了西魏王朝的地盘,这套门阀制度在西魏人眼中不起作用,他们对战俘一个个进行甄别。他们问身份,你回答说:“我是贵族,是王谢家族的。”西魏政权会继续问:“会不会写字写文章?”如果你说:“不会。”西魏人就会呵斥:“去,给我去种地看马。”如果你回答:“我不是贵族,也没啥文化,只会读《论语》和《孝经》。”西魏的官吏却会马上扶你坐好,恭恭敬敬对你说:“老师,教教我们文化吧。”

这一切都被战俘身份的颜之推看在眼里,记在他的《颜氏家训》里:“自荒乱以来,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所谓“百世小人”,即在南方时,世世代代是平民,因为有了文化,到了北方,反而受人尊敬。倒是那些不通晓文化的贵族,虽然世代“冠冕”,但一到了北方,这一切都归零,他们不得不被派去干与自己以前身份不相符合的粗活,从此失去了在中国文化上的话语权。不怪战争对他们不公平,只怪自己不争气,贵族身份耽误了他们。

而颜之推本人正因为有文化,而且不是一般的有文化,所以受到了不一般的欢迎。他后来辗转到了东边的北齐,被任命为平原太守。到隋朝,他被太子杨勇召为学士。

这前后的对比太具有讽刺意义了。在江陵那场焚书的熊熊大火中,读书人的代表梁元帝萧绎大呼读书无用,文化已完蛋,但是在那群征服南朝的人当中,文化却受到尊重。梁元帝因为文化而毁灭,颜之推却因为文化而保存。

其实,中国文化的轨迹当时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一向被视为野蛮民族的北方政权,也正在努力向南方所持有的文化靠拢,在此半个多世纪前的北魏孝文帝就已经在大胆地汉化。对于这一批北上的战俘,他们也以文化筛选的目光进行区别对待。历史是残酷的,但是残酷也不会淹没合理的发展,在野蛮的军事迁移过程中,文化也完成了向北方的蔓延扩展。颜之推就是这次迁移当中的亮点。

血泪总结

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读书、放弃文化

颜之推在北方安定下来,有了家庭,有了子孙,他想起曾经的迁徙,曾经的战乱和苦难,觉得应该把这些感悟传递下去,于是,有了千古流传的《颜氏家训》。

在家训中,他痛斥南方贵族子弟享受荣华富贵却不学无术,“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明明是爷们,一个个却都很娘炮,“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他们的不读书,所以其文化层次与其贵族身份很不符合,吟诗作赋时,他们就请枪手作答。别看他们拽得一个个像神仙似的,“望若神仙”,可是一旦碰到战乱,他们的贵族资本不会跟着他们一起跑,到了北方,被当成“驽材”看待。倒是那些有文化有特长的人,能随时谋取生存,“有学艺者,触地而安”。

颜之推从战乱中的遭遇得出结论,一定要在心中“常保数百卷书”,这一句话和梁元帝的“读书万卷,犹有今日”遥相呼应,一个在绝望中毁灭,一个在希望中倡导,谁对谁错,历史已给出了答案,答案就是后来璀璨的大唐文化。

标签: 南北朝梁朝北魏

更多文章

  • 惊!刘邦的一份遗嘱捍卫了大汉江山四百多年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刘邦,汉朝

    汉高祖刘邦提三尺宝剑,拓万里江山,靠着小吏式的狡猾和知人善用,开创了汉朝四百多年的基业,然而再牛逼的皇帝也难逃一死。历朝历代政权交替都是最敏感的事情。老皇帝们在继承人问题上仔细斟酌、反复考虑,可事态的发展往往和他们所料背道而驰。刘邦的伟大之处就是准确地预测了死后的所有事情,而且选择了合适的人做了合适

  • 揭秘西楚霸王项羽:青铜器时代最后一个战神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西楚霸王,项羽,青铜器时代

    暴虐的人大都不快乐,他自己不快乐,也见不得别人快乐。他或许具有超人的力量,却是不可理喻的破坏者,他是魔鬼。对于这种人,有人怕他,有人讨厌他,当然也有人敬畏他、崇拜他。分析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描述,我们大概可以形成这样的印象,刘邦是个有道德缺陷的人,项羽则是个有人格缺陷的人,用今天的话,甚至可以说这是

  • 揭秘:郑庄公为什么敢大战九五至尊的周平王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郑庄公,周平王

    郑庄公找麻烦的第一个对象是许国。这是郑国南边的一个小国,国土小,却是郑国向南发展的战略要地。这个小国是有背景的。它和当时的强国,比如宋国、卫国都有战略同盟关系。郑庄公却不气馁,你拉“背景”,我也拉“背景”。郑庄公拉来了东面的齐国和鲁国,通过出让田地、赠予金钱等手段,和这两个当时的强国结成了战略同盟。

  • 张皇后擅宠专房 让明孝宗朱祐樘不愿临幸其他妃嫔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张皇后,明孝宗,

    成化二十三年八月,明宪宗驾崩,皇太子朱祐樘即位,就是明孝宗。明孝宗亲生母亲纪淑妃的死,令人疑惑,所以有人建议追查当年给纪淑妃看病的御医,弄清真相。明孝宗出于种种考虑,没有同意。明孝宗和他的父亲明宪宗一样,有一个又爱又怕的女人,而且一生不改。这个女人姓张,是兴济人,父亲张峦,字来瞻,直隶兴济县人,太学

  • 杨坚出生时额上长“龙犀” 母吕氏因害怕将其摔地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杨坚

    《资治通鉴》上有一段非常有趣的记载:陈朝至德元年(公元583)十一月,陈后主陈叔宝遣散骑常侍周坟、通直散骑常侍袁彦出使隋。陈叔宝听说隋文帝杨坚状貌异人,便让袁彦画像而归。当陈叔宝看到杨坚的画像后,大骇道:“吾不欲见此人!”立刻命人将画扔了。杨坚的相貌到底奇异在何处,以致他的死对头陈叔宝看到画像后如此

  • 揭秘史上第一恶魔皇帝刘子业的重口味人生!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刘子业

    一个人将走进历史的舞台,这个人绝对是人类史上,独一无二的恶魔。刘子业即位宋孝武帝刘骏于公元464年驾崩,他的嫡长子刘子业即位,年号永光,刘子业即位时年仅十六岁。对于这位仁兄,历史上有两本书清清楚楚地记载了其事迹,一本是梁朝沈约编著的二十四史之一的《宋书》,另一本是《资治通鉴》。历史记载中的刘子业,如

  • 明朝的嘉靖皇帝为何长时间不见自己的儿子?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嘉靖,海瑞

    戏曲、小说对于历史的传播威力是极其惊人的。比如,大家之所以熟悉三国那段历史,对于曹操、关羽、诸葛亮、司马懿等三国人物如数家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而不是因为正史《三国志》。同样的道理,明朝的嘉靖皇帝之所以大名鼎鼎,全赖于一个人的帮助:海瑞。海瑞可是历代清官的典型代表,江湖人称海

  • 明光宗朱常洛当了20年太子 当皇帝却仅仅30天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万历皇帝,朱常洛

    在中国古代的皇帝中,明光宗朱常洛大概算是最苦逼的皇帝之一了。他足足当了20年皇太子,在战战兢兢中,好不容易熬到他老爹万历皇帝驾崩,可他刚刚继位一个月,就病死了。真是个悲剧。朱常洛的悲剧命运,其实从他出生时就注定了。这源于其母卑贱的出身。话说,在朱常洛之前,万历皇帝的妃嫔们都没能生出儿子。一天,万历皇

  • 历史上的“大汉忠臣”董承究竟是什么样一个人?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董承,三国演义,忠臣,汉灵帝,董太后,曹操

    《三国演义》塑造了不少经典的人物形象,如奸绝曹操、义绝关羽以及智绝诸葛亮,又比如仁义的刘备,小气的周瑜,还有莽撞的张飞。这些人物形象有的与历史相似,有的却与历史相去甚远。而在《三国演义》刻画的众多人物中,有一位“汉室忠臣”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人就是“国舅董承。”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应该都有印

  • 牛人还是枭雄?吕光收复失地却建立了一个国家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吕光,苻坚,后凉,苻宏,淝水之战

    前秦王苻坚获得中原后,看中了西北,恰好此时车师前部王弥寞、鄯善王休密驮前来长安朝见。两人请求前秦像汉朝一样设置都护统治西域,并愿作为向导,讨伐西域那些没有归附的国家。苻坚任命骁骑将军吕光为使持节、都督西域征讨诸军事,与凌江将军姜飞、轻车将军彭晃、将军杜进和康盛等人率十万大军征讨西域。吕光征西域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