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汉武帝即使过世后也能给匈奴致命一击!

揭秘:汉武帝即使过世后也能给匈奴致命一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4196 更新时间:2024/2/11 7:32:09

汉武帝刘彻打了一辈子匈奴,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彻底将肆虐中国北方百年的匈奴斩尽杀绝,但随着老一代抗匈名将的陆续作古,西汉军界高层,也严重青黄不接,继任大将军的李广利,更是出名的草包,三次出击匈奴,不但劳而无功,最后一次还被俘做了汉奸,让匈奴好好找回了一些场子。

严酷的现实,也令汉武帝猛醒。公元前89年,汉武帝发布了著名的《轮台诏》,宣布将主要精力转移到恢复国民经济,休养生息上来。至此,筋疲力尽的汉帝国,也重新开始了休养生息的过程。虽然对汉武帝来说,这个抉择晚了整整30年,但毕竟也是关键的。

但匈奴人的侵扰并没有停止,活捉李广利后,此时在位的狐谷鲁单于志得意满,竟然向汉帝国下书,自称匈奴是“天之骄子”,要求汉朝恢复汉高祖时期开始的“和亲”政策,狮子大开口漫天要价。对此汉武帝忍下一口气,并没太多计较。

但对于打了一辈子匈奴,性格强硬的汉武帝来说,内心的愤懑无奈可想而知。公元前87年,在位54年,一生“大有为”的汉武帝,终于闭上了疲劳的眼睛。就在他去世的同年,匈奴发动了对汉朝五原、张掖、酒泉等边塞的侵扰,杀掠无数。

一生功过与匈奴连接在一起的汉武帝也许并没有想到,就在他弥留之际还在对近臣霍光感叹“国无能将”的无奈时,一颗新的将星正在冉冉升起,他的出现,将亲手解决汉武帝念念不忘的匈奴问题,给苟延残喘的匈奴汗国以最后的致命一击——赵充国

一:大器晚成的赵充国

比起西汉抗匈的众多名将,赵充国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人。

赵充国是甘肃天水人,从年轻时期从军开始,他就是个很特殊的军人。确切说来,是军队里很另类的文化人。

比起许多文化比较低的军界同僚,赵充国堪称高级知识分子。从当小兵开始就喜欢兵法,一本孙子兵法走到哪里看到哪里,几乎做到手不释卷。而且功夫也没落下,从小精于骑射,军事生涯的起点也高,15岁的时候,就被调入到一支特殊的部队:虎贲军,直接领导就是赫赫有名的大汉军神霍去病。参加的第一场重大战役,就是公元前121年霍去病两征河西之战。他跟随霍去病千里大穿插,重创匈奴河西二王,对霍去病精彩的用兵方略,也从此了然于心。

河西四郡成立后,赵充国受命在当地屯垦,全家移居到青海西宁地区,也正因如此,他错过了著名的漠北之战。

之后赵充国扎根边疆,安心工作,兢兢业业戍守边疆,他的扬名立万,开始于他37岁那年。

这一年的赵充国,终于等到了再次出征的机会:汉匈战争风云再起,继卫青后担任大将军的汉武帝另一个“舅子”李广利,奉命率军从酒泉出发,北击匈奴。作为河西地区屯垦军官的赵充国,也奉命随军出征,这时期的他,还只是一个普通的中下级军官,跟随的军队,统帅不再是战无不胜的霍去病,而是汉武帝的另一个舅子,汉朝军事历史上著名的草包李广利。这样的条件,想建功立业,那是相当的难。

但正如那句老话,是金子在哪里都发光,正是李广利这个草包,成全了赵充国这块金子。

这场李广利第一次大规模征讨匈奴的血战里,战斗打响后,匈奴一洒钓饵,李广利接着就上钩,被匈奴的小股骑兵诱入包围圈,3万大军被匈奴右贤王部团团包围,眼看全军覆没在即,先前誓言“横扫匈奴”的李广利慌了手脚,横扫匈奴是不指望了,跑路保命要紧。

可这次匈奴准备得非常充分,动用了近10万精锐骑兵,组织铁壁合围,汉军左冲右突,虽然杀伤敌人1万多,却始终无法冲出包围圈。眼看着全军覆没在即,关键时刻赵充国挺身而出了。在汉军断水断粮陷入绝境的局面下,赵充国主动请缨,绝路之下,有人提议干脆分散突围,3万兵马能跑出一个是一个,甚至连主将李广利都丧失信心,但赵充国当场怒吼道:“与其忍辱投生,不如死战为荣。”

在其感召下,李广利终于决定赌一把,为他精选了数百壮士开路,赵充国敏锐地发现了匈奴包围圈的薄弱环节,带头猛冲出去,一番猛打猛杀之后,终于在匈奴的包围圈里撕开了一条口子,3万汉军终于全身而退。战后盘点,赵充国率领的几百死士,幸存不过30多人,赵充国本人身中20处刀伤,可谓惨烈之至。

李广利虽然打仗草包,这次做人还算厚道,事后在向汉武帝总结汇报时,大赞赵充国之功劳。汉武帝闻讯后亲自接见,当场称赞“真壮勇也”。赵充国也因此飞黄腾达,被提升为中郎将,之后又被提拔为车骑长史。

但飞黄腾达的赵充国,又沉寂了相当长的时间,之后李广利两次出征匈奴,他都没有获得参战的机会,甚至曾赞叹他是“壮士”的汉武帝,也似乎忘记了他。在御林军车骑长史的职务上,他一干又是11年,不过对他来说,这或许是一种幸运,因为跟着李广利出征实在窝火,不是让人打得全军覆没,就得跟着被俘。

李广利的兵败被俘,终于给了赵充国机会。在西汉边将死伤殆尽的情况下,赵充国得到了任命,以天水都尉的身份,去甘肃地区屯田。这是公元前89年,汉武帝发布《轮台诏》后不久,汉武帝时代对匈奴的主动出击战争已经落幕,而赵充国的战争舞台,才刚刚开始。

从公元前89年赵充国屯垦河西,到两年后汉武帝去世,是汉匈关系历史上非常微妙的两年。虽然汉武帝主动发出和平信号,停止了对匈奴的进攻,但匈奴本身却不消停,狐谷鲁单于在重创李广利之后,也一时间飘飘然了,觉得自己英明神武,恨不得明天就杀回河套去,把汉帝国打得大败亏输。而地处前线的河西,就成为匈奴侵扰的重点地区。

从《轮台诏》之后,匈奴对汉帝国的大规模侵扰死灰复燃,几乎每年都多次派兵进犯河西走廊,此时镇守河西走廊的,正是屯垦在此地的赵充国。

在到任河西之后,赵充国开始了自己的安边思想,首先增设了边关的烽火台,建立了完备的预警体系,此外大量的结好周边部落,购买良马,重新建设一支精锐的骑兵部队,作为抵抗匈奴入侵的机动力量。

相比于之前汉朝军队被动防御,处处挨打的局面,赵充国极重战前侦察工作,他的名言就是“百闻不如一见”,每次匈奴入侵之前,他都能出色地把相关情况掌握清楚,甚至了然于心,因此匈奴人的入侵,大多钻到他的口袋里。从公元前89年到公元前87年,短短两年里,匈奴人对甘肃天水地区的侵扰高达8次,每次赵充国都能够提前得到情报,充分做好布置,结果杀来的匈奴军,都落进了他的埋伏圈。这是汉匈关系历史上关键的两年,志得意满的匈奴,在遭到河西守军一次次剧烈的打击后,不得不从梦想回到了现实:与汉朝对抗是没有出路的。

因赵充国镇守河西走廊的战功,到了汉武帝去世后的公元前86年,赵充国被调回了京城,之后被提升为中郎将(御林军总指挥)。汉昭帝即位后,赵充国又曾受命镇压河西地区羌族的反叛,他推行民族和解政策,平等对待当地羌族,推心置腹不搞民族歧视,团结大多数部落,对少数作乱坚决打击,恩威并施下,很快平定了当地局面。

公元前81年,赵充国再次统兵,大破入寇河西走廊的两万匈奴骑兵,斩俘万人,生俘其头领西祁王,这是汉昭帝即位后对匈奴取得的一场重大胜利,因为此胜,匈奴乖乖地答应与汉朝通好,并放还了大批被扣押的汉朝使臣,著名的“留胡节不辱”的苏武,也正是因此得以重归汉朝。因此战功,赵充国官升护水都尉,俨然汉昭帝时代的第一将星。

二:高境界的军人

贵为“后汉武帝时代”第一将星的赵充国,有一个素质远远超过了同时期诸多将领:境界。

这个境界,其实就是个很简单的问题:打仗,是为了什么?

封建时代,军人大多数都是粗人,大多数人打仗,是为了立功,理想高一点的,为了能升官,再高点的,也就是封侯拜相。而赵充国却是为数不多的一个异类,他打仗的目的,却是为了不打。

比如在后来位高权重时期,每当汉朝边境发生摩擦时,赵充国的反应都是一个:这场战争会不会扩大,打这一仗,对国家值不值。

所以在他的戎马生涯里,甚少有大规模杀戮的事情,基本都是只要对方主动投降,就优待俘虏。但一旦出手决定攻击,就要重创对手的有生力量。在当年经营边地的时候,他的方略同样如此,不追求斩俘的数量,而是以安定边关,促进民族融合为己任,对于归乡的匈奴部落,以及当地的羌族部落,都公正对待,理智处理各种民族纠纷,尽可能地化解民族矛盾。所以在他主持汉王朝军事的那些年,汉王朝打仗不多,但战果很丰硕,但凡战争,都一次性解决问题,打得敌人长时间不敢再来。昭宣中兴的和平局面,就是由此而奠定。

而赵充国本人,也成了汉昭帝、汉宣帝两任帝王在位时期的重要人物,而且比起诸多武将来,他不但会打仗,而且也会混官场,不管是何等政治人物当权,和他的关系往往铁杆得很。比如一度权倾朝野的大将军霍光,对他就极为倚重。尤其是在汉昭帝驾崩之后,朝廷局面扑朔迷离时,他“站对了队伍”,坚决支持霍光,拥立刘询为帝,这个抉择也继续给他带来了好运。

刘询即位,即历史上的汉宣帝,赵充国被封为营平侯,即使是后来霍光倒台后,赵充国地位依然稳固。而此时他的名字也令匈奴闻风丧胆。公元前72年,匈奴发动重兵攻打汉朝西域的重要属国乌孙国,汉朝闻讯后,以赵充国统兵4万出征,结果,匈奴人闻知是赵充国前来,立刻吓得脚底抹油,拔马溜之乎也。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威武,赵充国做到了。

而在进行抗匈战争的同时,赵充国还有另一个对手:羌人。

当时的羌人,是河西走廊地区的原住民,最早接受匈奴的统治,汉朝占有河西走廊后,羌族人起先臣服于汉朝,但羌族部落众多,实力分散,又兼匈奴撤走后,其力量迅速膨胀,与汉朝的冲突也日益增多,而在屡次遭到汉朝军事打击后,匈奴也改变了策略,改成了策反羌族暴乱,以牵制汉王朝的政策。汉宣帝登基之后,羌族的叛乱日益增多,渐成汉朝这时期的大患。

但幸运的是,汉朝有赵充国。

在汉宣帝在位时期的公元前65年,羌族的叛乱已经很严重了。这时期的赵充国,已是告老多年了,无奈之下,汉宣帝再次将赵充国请回来问计。对河西羌族的情形,赵充国早就了然于胸,他详细分析了当地的形势,反对部分大臣提出的对羌族实行残酷镇压的政策,提出应该“甄别”,即重点打击其中蓄意叛乱的,对大部分的部落,应该遣使安抚。但汉朝派出安抚羌族的使臣,却惹出了事情。

公元前61年,汉使义渠安国政策失当,在河西当地滥杀无辜羌族,引发当地羌族大规模叛乱,几乎到了不可收拾的局面。已经70岁高龄的赵充国主动请缨,要求到河西去收拾乱子,他采取了谨慎的政策,依然是“百闻不如一见”,缜密地侦察敌情,弄清楚羌族部落的内部情况,然后分化瓦解,制定了三步走策略。

首先重点打击其中叛乱最严重的丁零部落,然后对其他叛乱部落围而不打,采取对峙政策,在当地修筑堡垒,准备屯田长期坚守,他的稳妥,引起了汉宣帝的猜疑,急于解决问题的汉宣帝几次下诏书申斥,但赵充国不为所动,反而屡次上书,陈述自己的方略,其中“攻敌易,攻心难”一句,昭示了其解决边防问题的态度,在战场上打败对手容易,但真正要解决问题,却还是要攻心。

在他的坚持下,西汉帝国最终同意了他的平叛方略,一面在当地继续进行分化招抚,一面经过调查,查清了先前侵扰汉地的,是其中的先零部落,随后火速动兵,重创先零部落,以迅速解决战斗的方式,给周边的羌族上了课。恩威并施的策略果然奏效了。随后诸多羌族诚心归附,向汉帝国投诚,之后直到西汉末年,河西羌族部落甚少与汉帝国发生冲突。

这正是赵充国的伟大之处,他也许读书不多,但是知道一个最重要的道理:战争的目的是和平,而不是继续制造仇恨,军人的职责是保卫国家平安,而不是一味追求战功。弥合民族之间的仇恨,比单纯的厮杀要更有意义。终其一生,他都是这个态度。

三:匈奴终于投降

羌族问题的解决,使赵充国在汉朝的威望无以复加,之后他再次退休,但是汉宣帝却命他“退而不休”,每次国家边境有事,汉宣帝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请赵充国前来商议。每次赵充国都不计较个人得失,完全从国家大政方针出发,为汉帝国分析利害,多次阻止汉帝国主动发生对外战争的企图。昭宣中兴的和平局面,也因此得到延续。公元前52年,这位一生操劳边事的名将溘然长逝,享年86岁。

他起于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末期,却大器晚成,成名于西汉帝国最后的辉煌——昭宣中兴时期。他主持军政期间,虽未对匈奴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但安边持重的思想,多次击退匈奴对汉地的侵扰,使走投无路的匈奴人,从此走向了分裂,更诚心与汉帝国通好。也正是在这段时期里,匈奴分裂成了南北匈奴二部,北匈奴在汉帝国的打击下持续萎缩,南匈奴在汉宣帝在位时期,由呼韩邪单于率领,向西汉帝国集体投降。至此,汉武帝念念不忘的匈奴侵扰问题,在这时期终于得到了彻底的解决。

作为这一切的缔造者之一,赵充国功不可没。对于他的贡献,汉成帝时,黄门郎杨雄曾做赋称赞说“有汉中兴,充国做武”,可谓对他一生贡献的最好概括。

标签: 汉武帝匈奴

更多文章

  • 唐玄宗为何一日之内连杀三个儿子 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唐玄宗

    赵美人,后来被封为赵丽妃,生的这个儿子后来还当了太子,名字叫做李瑛,只可惜,这个太子后来被武惠妃陷害,和其他两个兄弟一起,在一天之中都被玄宗杀掉了。真是血腥的家庭悲剧啊!这是怎么回事呢?说来话长。李瑛是玄宗的第二个儿子,是开元三年立的太子。可能有人会问,按照传统,太子不应该是由皇帝的嫡长子来当吗?这

  • 揭秘历史:乾隆皇帝为何拒绝菲律宾并入中国?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乾隆,菲律宾

    菲律宾在漫长历史时期内,其境内7000多个岛屿上虽有人居住,但并未形成国家形态,而最早到达菲律宾群岛的国家力量,是中国三国时期的东吴。公元226(吴孙权黄武五)年,东吴官员宣化从事朱应、中郎康泰浮海巡抚东南亚,前后历时数十年,抵达过越南、柬埔寨和南洋群岛等地,也曾到过今天菲律宾境内的臣延、耽兰和杜薄

  • 明末第一名将李定国令清朝精锐部队闻风丧胆!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李定国,崇祯,张献忠

    李定国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公元1630年(崇祯三年),张献忠发动陕北饥民起义,将少年李定国收为养子,改姓张(或云十岁时为张献忠所掠,养以为己子)。从此,他跟随张献忠转战南北。李定国成年后,勇敢善战,为张献忠所钟爱。张献忠死后归顺南明政权。崇祯十年(公元1637 年),年仅十七岁的李定国率部将二万人,

  • 慈禧爱打麻将?那么陪慈禧打麻将能得多少好处?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慈禧,打麻将,好处

    跟慈禧玩业务麻将都说跟慈禧不好玩。有个太监跟慈禧下象棋,下得忘乎所以了,忘了自己的奴才身份,兴头上大叫一声:我吃了老佛爷的马。这老佛爷名为佛,实为魔,不是老佛爷,是个老魔头,听得这话,立刻甩了棋盘,说了一句:我杀了你奴才的头。吃了领导棋盘上的马,领导就要你血淋淋的脑壳。玩棋的太监以及玩政治的大臣,都

  • 揭秘:雍正用什么手段对付那些碌碌无为的官员?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雍正

    在干部问题上,雍正皇帝移棋设子往往不拘常规,有时甚至让人目瞪口呆。直到后来人们才明白,当时他考虑的是整个大棋局,可谓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举措。考核县太爷对官员每三年考核一次,是清朝官场的例行公事,一般不会有什么新闻。1724年又是一个考核年,上任不到两年的新君雍正,对一个县官的处理不同以往,让各级干部吃

  • 还原真实的曹操:文武双全极其能干 23岁当县长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曹操

    曹操做官很早,刚成年就被地方官员举荐为“孝廉”,做了“洛阳北部尉”。在洛阳干了三年,任期一满,升官挪窝,调到河南清丰县当县长(顿丘令)。时年二十三岁。我们知道,汉代的公务员选拔程序分两大类:一类是“策试”,和今天的考试相类似。一类叫“察举”,由地方官员向上级政府举荐,再由地方官员安排去做官。曹操做

  • 解密:魏武帝曹操为何会大规模迁移汉中的百姓?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曹操,汉中,张鲁,

    三国时,汉中大量人口曾被曹操强行迁徙到关中、洛阳一带,《三国志·武帝纪》和《三国志·张鲁传》曾记载了这段历史。汉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初,魏公曹操,亲率10万大军进攻盘踞汉中的张鲁。三月到陈仓。五月,武都河池的氐王窦茂众万余人,“恃险不服”,曹军经过激战,攻克了河池,打通了南下的道路。七月,

  • 唐朝名将庞孝泰:远征高句丽与13个儿子全部战死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唐代,名将,杨家将,

    在小说《杨家将演义》中,杨业率军抗辽,金沙滩一役,他遭奸人陷害,与多个儿子一起战死沙场。不过后经考证,这些情节是作者虚构的。历史上,庞家一位民族英雄的真实经历,比小说中描述的更惨烈:唐朝前期,客家英杰庞孝泰率军远征高丽,在第一次平壤战争中,他与13个儿子相继战死沙场。客家英杰客家人庞孝泰1000

  • 解密:唐代名将郭子仪历经三朝不倒秘诀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郭子仪,唐代,名将,

    唐玄宗的第三个儿子叫李享,他后来继承了皇位,就是后来的唐肃宗。他的名字叫“享”,其实一点也不懂得享受。野史中载,正因为他的节俭,才让他顺利地步入权力巅峰。李享做太子的时候,经常陪唐玄宗吃饭。有一次,御膳房准备了一些熟肉,里面有熟羊腿,玄宗让李享把羊腿割开来。李享就用手把羊腿分开了,手上沾满了油。李享

  • 闯王李自成兵败陕西潼关 之后一路溃败命丧九宫山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张献忠,吴三桂,李自成

    公元1637年(崇祯十年)十二月,李自成在陕西潼关南原被孙传庭、洪承畴等率的三万明军夹击。李自成被打得落花流水,趁着明军麻痹才冲出包围圈,几十万大军只剩下了包括他在内的十八人,躲进陕西与山西交界的商洛山中。与此同时,一直在湖光地区与明朝周旋的张献忠,也在伤亡惨重下选择投降,其数千残兵被安置在了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