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盘点古代皇帝们的遗言之最:刘备遗言最失败

盘点古代皇帝们的遗言之最:刘备遗言最失败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2096 更新时间:2024/1/1 17:12:20

中国长达二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史,是一个以皇帝为核心的家天下的历史。“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老皇帝要走了,临终时留下的或许只有简短的几句话甚至几个字,但却惊人地改变着历史,不仅决定着新王朝的命运,而且直接关系到权贵们的成败与生死。下面,一起来盘点下皇帝死前都说了些啥吧:

一、最广为流传的遗嘱———刘备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是刘备临终前给其子刘禅的遗诏中的话,一代帝王没有对儿子说治理国家,爱戴人民,而是劝勉他要进德修业,在做人方面有所作为。一生颠沛流离的他,致力于创业,大概只有这个时候才是真正的父亲。

二、最匆忙的遗嘱——秦始皇

秦始皇临终前匆匆留言,将后事托付与长子扶苏,由于笔录下来的遗言已经被销毁,所以只留下一句意向性的证言:“与丧会咸阳而葬。”写了遗诏,结果遗诏让赵高给烧了,赵高烧了始皇帝的遗诏以后,直接来见胡亥说:“皇上过世,没有诏书封赐诸位王子,只有一封书信单独赐予长子扶苏,长子扶苏到了咸阳以后,当即立为皇帝,而公子您则连尺寸的封土都没有,如此一来您怎么办?”(上崩,无诏封王诸子而独赐长子书。长子至,即立为皇帝,而子无尺寸之地,为之奈何?”)结果篡改了遗照,传位给胡亥。

网络配图

三、最感人的遗嘱——崇祯

大明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挥军北上,逼近京师,京营兵溃。崇祯揩御笔太监王承恩离开紫禁城,登上皇家禁苑煤山,在一株老槐树下自缢身亡,时年35岁。衣上以血指书,写道:“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勿伤百姓一人。”崇祯帝在位期间精明果断地铲除了魏忠贤这个奸臣,天下都希望他能带来承平。但可惜的是当时明朝大势已去,中兴之主难中兴,到后来他重又信任宦官,使时局更加艰难,最终导致“十万太监亡大明”的历史悲剧。虽然他做的事不出彩,但仅凭这段著名遗言,依然不愧为汉人皇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几千年的道德观念,自崇祯帝后继无人。

四、最无力的遗嘱——光绪

光绪帝死前留下遗言:“近几年全身疾病接二连三,治了那么久也没什么效果,感觉快要不行了。一定要继续推动立宪,希望多年后能实现。”光绪皇帝在位34年,一个“悲”字贯穿始终,从入宫登基时起,凄风苦雨,唯唯诺诺,没有勇气冲破封建伦理思想的束缚,“天颜戚戚,常若不悦”。变法是执政中的辉煌,更是他悲惨命运的唯一亮点,却因触及到慈禧和顽固势力的利益,而被软禁,悲歌跌入谷底,无声无息,戛然而止。终其一生真可谓生活冷如冰,救国难作为,虽贵为天子,却傀儡一生。

网络配图

五、最操心的遗嘱——曹操

曹操的遗嘱被称为史上最操心的遗嘱,大意是说:我在夜里觉得有些不舒服,第二天喝了粥就出了汗,又喝了当归汤。我早军队中指挥,至于我的大小愤怒的表现以及过失,你们不应当效仿。天下还没有安定,不能遵从古人。我有头风症,最初的时候戴头盔,我死里以后,就像我在世时一样把持大事,切勿忘记。在殿中的文物百官,十五天后停止哀悼,丧葬以后都要脱掉孝服。率领军队驻守边关的人,都不能离开屯兵的地方。有司应担当起职责。死后,把我葬在邺城城西的小山上,和西门豹的坟墓相靠近。不要陪葬金银、玉器、珠宝等。还有一个遗令是说:我的夫人们都很勤苦,我走后你们要善待她们,让她们住到铜雀台去吧。你们在台正堂上放六尺床,挂上灵帐,早晚用食物供祭,每月初一、十五要向帐中歌舞奏乐。你们记得要时时登上铜雀台,在上面眺望我的墓地。我的屋里还有一些进贡来的香没用,就分给各位夫人吧,不要用它祭祀浪费了,夫人们要是平日里无事做,就学着做鞋子去卖,以后万一家道中落了,还可以以此维持生计。曹操一生奔波于战场政治争夺与杀戮,也只有当一生结束时能最坦然最轻松地谈论一下细枝末节的事情,弥补这一生的遗憾。

六、最明智的遗嘱——刘邦

“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白马之盟)吕后问高祖:您走后,丞相萧何也死了,谁还能承担百官之主的重任?他回答吕后:“曹参。”吕后又问:“之后呢?”刘邦道:“王陵。”但随即又补充道,“王陵这个人有些迂愚刚直,可以让陈平帮他。陈平智慧有余,但是难以独当重任。所以,一定要用周勃来帮他。而周勃可以做太尉。”吕后又问道:“这些人都死掉了,谁还能代替他们呢?”刘邦高深莫测地回道:“那就不是你能知道的事了?”刘邦所立的遗嘱可谓环环相扣,百密无一疏。两道遗嘱不但是汉初政局的直接反映,也是汉朝后来发展的指示灯。人事安排的遗嘱使汉朝刘氏江山得以稳固,而白马之盟,更是让刘姓江山延续了三百七十年。他的遗嘱,有一小部分是对秦朝历史的反思,更大一部分是对当时形势的总结。

网络配图

七、最福尔摩斯式的遗嘱——康熙

康熙末年,诸皇子为谋求储位,各结私党,勾心斗角极为激烈,当时的太子胤礽两立两废,争夺储位斗争转入暗处而更加激烈。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死,雍正皇帝继位,民间及野史传闻甚多,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是矫诏篡位,认为康熙帝本想传位于皇十四子胤褆,而皇四子胤禛(后来的雍正)串通隆科多将遗诏上的“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近日,辽宁展出的“康熙遗诏”显示,“遗照”用汉、满、蒙三种文字书写同一内容。其中写有“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继皇帝位……”这皇四子胤禛,就是雍正。尽管,民间认为雍正的继位存在很多疑点,在他统治的十三年是清朝统治的重要时期,承上下,为以后乾隆时期的繁荣盛世打下了基础。

一个优秀帝王的政治遗嘱就是一个王朝政治在那一段时间的精彩呈现,或是山雨突来,或是风和日丽,有时可能会相对平静一些,更多的情况却是在所有的矛盾均处于白热化状态下,在你死我活、扑朔迷离中,遗嘱或被毁灭或被篡改或被歪曲,给后人留下种种疑团。

标签: 刘备

更多文章

  • 西汉安远侯郑吉:中国历史上第一任西域都护使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西汉大将郑吉

    郑吉,西汉人,中国古代历史上西域第一任都护,出生年月不详,逝世于公元前49年,会稽人氏,因为镇守西域有功,被汉宣帝封为安远侯,去世后,被赐谥号缪侯。在《汉书·郑吉传》中,郑吉的功绩堪比丝绸之路的开创者张骞,“汉之号令班西域矣,始自张骞而成于郑吉”。郑吉简介在史书中记载的很详细,郑吉早年入伍随军征战,

  • 秦惠文后魏纾:一生追求权力的后宫女子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秦惠文后魏纾

    因为一部《芈月传》让许多历史人物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尽管其中有些地方并不是和历史上相同的,但是这并不影响人们喜欢其中的人物。其中秦惠文后让许多人非常的欣赏,虽然她是一个为了权力而付出一切的女人,但是在她的身上却有着智慧和坚韧的精神。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人们才开始关注起历史上的秦惠文后,那么真实的秦惠文后

  • 李世民明知武则天威胁社稷 为什么就是不杀她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李世民

    抛开现代思维的诸多因素不讲,单从当时的历史环境看,武则天绝对算是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争议的焦点则是,女人干政,窃取李唐天下。而恰恰是这一壮举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疑问和想象的空间:为什么李世民对武则天的野心没有察觉,如果他察觉到了为何不将她除掉呢?如果非要给出一个理由的话,那就是武则天太优秀了,从而导致躺枪

  • 康熙为何要把皇位传给老四而不是十四子?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康熙

    一直以来关于康熙继承人究竟是谁的问题,一直是一个热点话题。不过无论是哪个说法,都把矛头指向了继位的雍正,也就是皇四子胤禛。关于雍正的段子多种多样,因此还出现了四爷很忙的说法。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中,雍正的继位绝对是正当,请不要低估康熙皇帝的智商。网络配图一、传位于四子的段子已经很久了一直以来,民间一直流

  • 真情皇太极:为见爱妃狂奔600里累死6匹马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皇太极

    在努尔哈赤与皇太极两代人中,他们本人和他们的家族子弟,迎娶的蒙古女子人数多达五十三人,占迎娶妇女总数的87%以上;从公元1617年即后金天命二年开始,到1643年即大清崇德八年皇太极去世时为止的二十七年间,他们家族的嫡系女性亲属,包括姐妹、女儿、侄女等,嫁给蒙古各部的共有四十三人。其中,迎娶与出嫁到

  • 刘备一个卖草鞋的,为何老说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刘备

    大家都知道,刘备这家伙通常一开口就是:俺是中山靖王之后。中山靖王之后咋沦落到街头去摆地摊去了呢?网络配图首先,不管刘备是谁的后代,刘备想要图谋大业,最好是以汉室宗亲为自己正名分,当然,他不能直说自己是刘邦的后人,这个时候姓刘的,基本都是刘邦的后人,太没有说服力了。而汉武帝是汉朝最有作为的皇帝,中山靖

  • 一只猫十个黄花闺女 把资质平平的他推上皇位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赵光义

    前几年,流行一种面试法。老总办公室门口扔个扫把,看面试者谁会捡起来。捡的中奖机率大增。当然,玩多了,就成了套路。其实这套路,古来即有,宋高宗就玩过。赵构在靖康之变时,受惊而伤,失去了生育能力。唯一的亲生儿子,在他当皇帝两年后也是受惊而亡,年仅三岁。高宗大哭三天,向老天爷大吼,我的命,怎么这么苦啊。网

  • 揭秘堂堂一代“忠武”郭子仪为何惨遭儿子坑爹?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郭子仪

    郭子仪(697年-781年),化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军事家。郭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但却一直未受到重用。直到“安史之乱“爆发,朝廷上下无能人可用之际,郭子仪临危受命,在年方四十岁时任朔方节度使,手握十万精兵,任副宰相兼兵部尚书。此时开始崭露头角,渐渐凸

  • 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会如此敬重发妻大脚马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马皇后

    历来,身为官者身份之人,身旁是否拥有一位知书达理、善解人意、知大局懂谦让、会处事善平衡的聪慧睿智女子为侣,显得极为重要和甚为必要。笔者之所以说,马皇后是“贤内助”楷模,正是由于她做到了以上各项要求,并出色而有效地起到了扶持辅助作用。1368年(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登基于应天府(今南京),国号大明,

  • 揭秘:历史上被低估的“草包”将军——李景隆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

    一:拥有真才实学的“草包”李景隆是一个标准的“官二代”,他是明代开国大将李文忠之子,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孙,是一员虎将,明史中记载,他19岁就参加军队,击败天完军,太祖称他骁勇善战为诸军之冠。而李景隆从小就有美名,他喜读兵书,举止雍容,太祖在位的时候就十分赏识他。曾多次到湖广,陕西多处练兵。因为能力还